輕飄飄的賠禮二字,似沁著涼意的春雨,一寸一寸蔓過謝灼的心間,麵頰上暈染開的紅暈蕭蕭索索散去。
顧榮選擇他做棋子,不是心宜,是權衡利弊後的合適。或許還夾雜著對樂安的恨意,想用他來報複樂安。
如果不是樂安,顧榮這株盛開在岩石縫隙中的花,會選擇何人做她枝繁葉茂前遮風擋雨的傘?
大抵不會是他。
“小侯爺,平安喜樂,順遂無恙。”顧榮直起身,眸光瀲灩。
最是無辜。
最是誠摯。
亮晶晶的眼睛裏是最純粹的歡喜和期冀。
謝灼指尖輕撫腰間的平安符“這賠禮,我接了。”
其實他想說,顧大姑娘,不必如此。
“投桃報李,日後大姑娘若有難處,可遣府中下人去忠勇侯府報信。”
“謝小侯爺,真君子也。”顧榮眉眼彎彎。
“停車。”
顧榮含笑目送謝灼走下馬車,拐入大理寺所在的街巷。
“小姐,謝小侯爺看起來像個好人。”青棠不甚自信的感慨。
畢竟她當初看沈和正看走過眼,以為沈和正是溫文爾雅的翩翩君子。
顧榮斂起笑容,眼眸微眯,幽幽道“是個好人。”
正因為是個好人,以後她才能全身而退。
“有***殿下和謝小侯爺庇護小姐,小姐的路定能走的更順遂些。”
青棠由衷地替顧榮感到開心。
顧榮沒有言語,心緒漸漸飄遠。
在搭上***前,她所有的囂張皆是虛張聲勢,但凡汝陽伯冷靜狠戾些,她沒有機會興風作浪。
現在,虛張聲勢變為了仗勢欺人。
有勢,自然是要仗的。
至於她的路能順遂多久,要看她和樂安縣主之間虛偽的和善何時徹底撕破。
她要在這一天到來前,借更多的勢,豐盈自己狹窄幹癟的翅膀,有朝一日乘風而起。
謝灼駐足於街巷的轉角,目光回轉,瞥向那輛逐漸消失在視線中的馬車。
他的那句不是,不僅僅是在反駁性情鄙薄,也是在質疑顧榮的解釋。
顧榮歸還信物,不是在汝陽伯夫人的喪儀上,而是在汝陽伯迎陶氏入門的喜宴前夕。
顧榮在得知汝陽伯在外有一子一女,且要在其亡母屍骨未寒之際辦喜宴,便一腔孤勇決意毀了喜宴。
年僅十歲的顧榮,選擇了最決絕也最粗暴的方式。
在陶氏進門必跨的火盆上淋了油,大紅的嫁衣狼藉焦黑,旋即又不顧一切毀了汝陽伯精心安排的筵席,而後握著金剪闖入喜房。
一場喜宴,險些變白事。
在做這一切之前,顧榮親至喬府,歸還了信物,執拗的一再強調亡母遺願婚約作廢。
那時的喬吟舟,已是人人稱頌如竹如鬆的君子。
在追溯到這樁久遠往事的刹那,他心中五味雜陳,竟不知是該說顧榮莽撞,還是周全。
但他清楚,那時的顧榮,心有善念。
明知自己將深陷泥濘,珍而重之的將善意捧給了喬吟舟,沒有絲毫泥點濺在喬吟舟身上。
五年過去,顧榮聲名狼藉,凶名遠揚。
喬吟舟,幹幹淨淨,至純至善。
是上京城人人交口稱讚完美無瑕的君子,是承襲喬老太師榮光的天縱奇才。
謝灼收回視線,朝大理寺走去。
一個裴敘卿。
一個喬吟舟。
丞昇:萬事不縈繞於心的小侯爺變得喜怒不定了。
另一邊。
“小姐,回府嗎?”青棠抬手揉按著顧榮的雙鬢。
顧榮朱唇輕啟“去佛寧寺。”
早就答應佛寧寺的方丈,穀雨後著手為大雄寶殿和天王殿佛像重塑金身供香火。
“是。”
青棠抬手掀開了車簾,對趕車的費伯輕聲吩咐了幾句。
到佛寧寺這條路,自母親亡故後,顧榮已經走了數十次。
以往,次次淒惶。
這一次,她心定。
踩著一級又一級曆經百年風雨的青石板階梯,顧榮進了佛寧寺。
如以往一般先上香,添了香油錢,看了為母親點的長明燈後,才勞煩小僧人前去向方丈稟明她的來意。
小僧人將顧榮引入了靜室之中,青棠捧著木匣子安安靜靜跟在顧榮身後。
“顧施主。”
一方棋盤,兩盞清茶。
“因府中事務繁忙,致使信女分身無術,拖延數日方至,實非本意,懇請方丈大師海涵。”
老方丈雙手合十“阿彌陀佛,顧施主言重了。”
“婚約一事,老衲略有耳聞。”
“顧施主無需掛懷傷身,非正緣順其自然。老衲觀顧施主的八字和麵相,乃否極泰來榮華福壽的命格。”
“命由己造,一切諸果,皆從因起,一切諸報,皆從業起。”
“顧施主一心向善,即便逢凶,亦可化吉。”
“借方丈大師吉言。”顧榮回了一禮。
旋即,又從青棠手中接過木匣,擺在空蕩蕩的棋盤上“方丈大師,這是信女捐助的香火錢。”
“為大雄寶殿和天王殿佛像塑金身的大功德,有勞方丈大師操心勞力。”
“阿彌陀佛。”
“善念善行,佛必佑之。”
老方丈神情莊重又慈祥,悲天憫人的目光似一卷卷經書、一道道禪音、一曲曲佛樂,讓人下意識信服。
顧榮的眼中掠過一絲絲迷茫,低聲問道“方丈大師,何為善,何為惡?”
“以德報怨,寬恕仇恨,才是善嗎?”
老方丈緩緩道“善惡到頭自分曉。”
“信女原以為方丈大師會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顧榮端起茶盞,熱氣繚繞,模糊了眼中的一閃而過的茫然。
即便有報應,那也是下輩子的事情。
這輩子,她就要快意恩仇。
老方丈微微一笑“顧施主心中已然有答案了。”
顧榮抿了口清茶,不置可否。
話鋒一轉,她輕輕翻開掌心,露出那道未痊愈的疤痕,淡然說道“方丈大師,上次信女來寺為亡母祈福,途經竹林時,不慎劃傷了手。幸而,一位路過的善人贈予金瘡藥。”
“事後,我欲備禮以表謝意,卻發現自己竟疏忽了詢問那位贈藥恩人的名諱。”
“這些年,我深居簡出,與外界交往甚少,但從恩人的衣著、舉止及言談中,隱約推測,他或許是京城某官宦之家的侍衛。”
“不知方丈大師能否助信女報恩,以了心結,以平心緒。”
顧榮選擇他做棋子,不是心宜,是權衡利弊後的合適。或許還夾雜著對樂安的恨意,想用他來報複樂安。
如果不是樂安,顧榮這株盛開在岩石縫隙中的花,會選擇何人做她枝繁葉茂前遮風擋雨的傘?
大抵不會是他。
“小侯爺,平安喜樂,順遂無恙。”顧榮直起身,眸光瀲灩。
最是無辜。
最是誠摯。
亮晶晶的眼睛裏是最純粹的歡喜和期冀。
謝灼指尖輕撫腰間的平安符“這賠禮,我接了。”
其實他想說,顧大姑娘,不必如此。
“投桃報李,日後大姑娘若有難處,可遣府中下人去忠勇侯府報信。”
“謝小侯爺,真君子也。”顧榮眉眼彎彎。
“停車。”
顧榮含笑目送謝灼走下馬車,拐入大理寺所在的街巷。
“小姐,謝小侯爺看起來像個好人。”青棠不甚自信的感慨。
畢竟她當初看沈和正看走過眼,以為沈和正是溫文爾雅的翩翩君子。
顧榮斂起笑容,眼眸微眯,幽幽道“是個好人。”
正因為是個好人,以後她才能全身而退。
“有***殿下和謝小侯爺庇護小姐,小姐的路定能走的更順遂些。”
青棠由衷地替顧榮感到開心。
顧榮沒有言語,心緒漸漸飄遠。
在搭上***前,她所有的囂張皆是虛張聲勢,但凡汝陽伯冷靜狠戾些,她沒有機會興風作浪。
現在,虛張聲勢變為了仗勢欺人。
有勢,自然是要仗的。
至於她的路能順遂多久,要看她和樂安縣主之間虛偽的和善何時徹底撕破。
她要在這一天到來前,借更多的勢,豐盈自己狹窄幹癟的翅膀,有朝一日乘風而起。
謝灼駐足於街巷的轉角,目光回轉,瞥向那輛逐漸消失在視線中的馬車。
他的那句不是,不僅僅是在反駁性情鄙薄,也是在質疑顧榮的解釋。
顧榮歸還信物,不是在汝陽伯夫人的喪儀上,而是在汝陽伯迎陶氏入門的喜宴前夕。
顧榮在得知汝陽伯在外有一子一女,且要在其亡母屍骨未寒之際辦喜宴,便一腔孤勇決意毀了喜宴。
年僅十歲的顧榮,選擇了最決絕也最粗暴的方式。
在陶氏進門必跨的火盆上淋了油,大紅的嫁衣狼藉焦黑,旋即又不顧一切毀了汝陽伯精心安排的筵席,而後握著金剪闖入喜房。
一場喜宴,險些變白事。
在做這一切之前,顧榮親至喬府,歸還了信物,執拗的一再強調亡母遺願婚約作廢。
那時的喬吟舟,已是人人稱頌如竹如鬆的君子。
在追溯到這樁久遠往事的刹那,他心中五味雜陳,竟不知是該說顧榮莽撞,還是周全。
但他清楚,那時的顧榮,心有善念。
明知自己將深陷泥濘,珍而重之的將善意捧給了喬吟舟,沒有絲毫泥點濺在喬吟舟身上。
五年過去,顧榮聲名狼藉,凶名遠揚。
喬吟舟,幹幹淨淨,至純至善。
是上京城人人交口稱讚完美無瑕的君子,是承襲喬老太師榮光的天縱奇才。
謝灼收回視線,朝大理寺走去。
一個裴敘卿。
一個喬吟舟。
丞昇:萬事不縈繞於心的小侯爺變得喜怒不定了。
另一邊。
“小姐,回府嗎?”青棠抬手揉按著顧榮的雙鬢。
顧榮朱唇輕啟“去佛寧寺。”
早就答應佛寧寺的方丈,穀雨後著手為大雄寶殿和天王殿佛像重塑金身供香火。
“是。”
青棠抬手掀開了車簾,對趕車的費伯輕聲吩咐了幾句。
到佛寧寺這條路,自母親亡故後,顧榮已經走了數十次。
以往,次次淒惶。
這一次,她心定。
踩著一級又一級曆經百年風雨的青石板階梯,顧榮進了佛寧寺。
如以往一般先上香,添了香油錢,看了為母親點的長明燈後,才勞煩小僧人前去向方丈稟明她的來意。
小僧人將顧榮引入了靜室之中,青棠捧著木匣子安安靜靜跟在顧榮身後。
“顧施主。”
一方棋盤,兩盞清茶。
“因府中事務繁忙,致使信女分身無術,拖延數日方至,實非本意,懇請方丈大師海涵。”
老方丈雙手合十“阿彌陀佛,顧施主言重了。”
“婚約一事,老衲略有耳聞。”
“顧施主無需掛懷傷身,非正緣順其自然。老衲觀顧施主的八字和麵相,乃否極泰來榮華福壽的命格。”
“命由己造,一切諸果,皆從因起,一切諸報,皆從業起。”
“顧施主一心向善,即便逢凶,亦可化吉。”
“借方丈大師吉言。”顧榮回了一禮。
旋即,又從青棠手中接過木匣,擺在空蕩蕩的棋盤上“方丈大師,這是信女捐助的香火錢。”
“為大雄寶殿和天王殿佛像塑金身的大功德,有勞方丈大師操心勞力。”
“阿彌陀佛。”
“善念善行,佛必佑之。”
老方丈神情莊重又慈祥,悲天憫人的目光似一卷卷經書、一道道禪音、一曲曲佛樂,讓人下意識信服。
顧榮的眼中掠過一絲絲迷茫,低聲問道“方丈大師,何為善,何為惡?”
“以德報怨,寬恕仇恨,才是善嗎?”
老方丈緩緩道“善惡到頭自分曉。”
“信女原以為方丈大師會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顧榮端起茶盞,熱氣繚繞,模糊了眼中的一閃而過的茫然。
即便有報應,那也是下輩子的事情。
這輩子,她就要快意恩仇。
老方丈微微一笑“顧施主心中已然有答案了。”
顧榮抿了口清茶,不置可否。
話鋒一轉,她輕輕翻開掌心,露出那道未痊愈的疤痕,淡然說道“方丈大師,上次信女來寺為亡母祈福,途經竹林時,不慎劃傷了手。幸而,一位路過的善人贈予金瘡藥。”
“事後,我欲備禮以表謝意,卻發現自己竟疏忽了詢問那位贈藥恩人的名諱。”
“這些年,我深居簡出,與外界交往甚少,但從恩人的衣著、舉止及言談中,隱約推測,他或許是京城某官宦之家的侍衛。”
“不知方丈大師能否助信女報恩,以了心結,以平心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