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大儒投效
三國,在下姓劉,皇家的那個劉 作者:三餘無夢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見劉睿態度如此自信,龐德公和司馬徽對視一眼後,試探的問道:“侯爺真的能為書院帶來書籍,還能請大儒前來授課?”...
“嗬嗬,不瞞兩位先生。之前本侯參加討董聯盟討伐董賊,董賊戰敗以後狼狽逃走,但是他麾下的兵馬卻趁機劫掠雒陽。
聯軍攻入雒陽以後,所有的諸侯都在搶奪金銀錢糧,唯有本侯不一樣,在第一時間去了太學。從那些西涼暴兵手底下,搶出了不少書籍。
兩位先生,那可是太學裏的書籍啊,還有不少是孤本。我想你們兩位,也不想這些書籍在書架上蒙塵吧?”
劉睿當初在雒陽搶了不少書籍回來,用來吸引龐德公這等大儒最是合適不過了。
“呼呼。”
聽到是太學裏的書籍,龐德公和司馬徽的喘氣聲粗了不少,眼中更是冒出綠光來。雖然他們是名動天下的大儒,但是麵對太學裏的書籍,也不由失了分寸。
那可是太學啊!除去少數世家門閥收藏的書籍,就屬太學裏的書籍最多,最全。兩位大儒一輩子讀了不少書,但是太學裏的書,也不是他們可以接觸到的。
如今劉睿用這些書籍來引誘兩人,但凡是個讀書人就難以拒絕。
“侯爺,若真是如此,老朽這把老骨頭賣給您又如何。隻是我等建立書院的初衷,隻是為了教書育人,若是......”
龐德公自然也抵擋不住這種誘惑,但還是和劉睿提出條件。
“先生之意,本侯明了。請兩位放心,隻要你們將書院內的學子教育成才,就是對本侯最大的幫助。至於其他的事情,二位可以請便。”
劉睿也知道兩人的顧慮,所以給出了最大的讓步。
“多謝侯爺體諒!我等願為書院貢獻心力。”
見劉睿如此通情達理,龐德公和司馬徽也是心存感激。
兩人都一大把歲數了,而且淡泊名利,不適合再入仕途。現在加入劉睿麾下,在他的支持下,專心教書育人便可。
“有兩位先生加入本侯麾下,本侯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能夠得到兩人的投效,劉睿也是心滿意足。
除去現在書院裏的學子,劉睿可以挑選麾下有潛力的年輕人,拜入鹿門書院就讀。這些人讀成以後,就可以直接為劉睿效力。
有了龐德公和司馬徽的悉心培養,如此一來,鹿門書院就可為劉睿源源不斷的提供人才。
“不知侯爺何時派人將書籍運來書院?”
加入劉睿麾下後,龐德公最關心的事還是那批書籍。
“先生放心,現在那批書籍就在宛城的府庫裏,由蔡邕,蔡大家代為照料。等本侯修書一封,書籍十日內必到。”
劉睿既然答應了,就不會食言。
“嗯,聽聞蔡邕也是愛書之人,有他相護,老朽也放心了。”
司馬徽也是聽說過蔡邕的名聲,頓時放下心來。
“蔡大家因為一直幫本侯照料書籍,所以不曾出仕。此番將書籍運來以後,就請他為書院的博士,教導書院學子可好?”
劉睿不止要將書籍運來,連蔡邕也要一並征用。
“那真是太好了,蔡邕博學多才,不在我等之下,有他為書院博士,是我等之幸,學子之幸。”
龐德公對蔡邕為書院博士,很是滿意。
“還有本侯老師盧植,如今正在襄陽,本侯還可以請他空閑之時,前來書院講課。”
劉睿更是搬出了自己的老師盧植。
“太好了,盧尚書文武雙全,不但文學出眾,就連軍略也是極為精通。有他來講課,終於可以滿足那些喜歡韜略的學子了。”
得知盧植能來書院講課,龐德公和司馬徽更是欣喜若狂。
兩人雖然文采同樣出眾,但是他們兩人都不擅長韜略。反觀盧植,可是漢末三大名將之一,一生經曆戰事無數。
不管是對於策略,還是在沙場上的經驗,都足以教導那些學子了。
劉睿讓盧植前來書院,一來是讓他有點事做,二來也是想讓他教導出一些軍事上的人才。比如現在的徐庶、龐統幾人雖然喜愛軍略,但苦於沒有名師指導。
有了盧植這位大神在,可以將他們教導的更為出色。同時也可以讓他們盡早對南陽軍產生歸屬感,這樣一來,那些人才還不都乖乖跳到劉睿碗裏來。
商議完這些瑣事後,龐德公和司馬徽請劉睿入內,為學子們講課。
用龐德公的話來說就是:“侯爺,您不但是盧植的弟子,更是身經百戰的將領。不求你給學子們講什麽深奧的,就和他們隨意聊聊天,也能對他們大有裨益。”
劉睿幾經推辭之下無果,隻好乖乖被兩人拉了進來。看著那些學子用好奇的目光看著自己,劉睿深吸一口氣,先和大家介紹起了自己。
書院內的學子也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書呆子。他們得知劉睿的名號後,也是對他好十分好奇。
如徐庶、諸葛亮、龐統等人都是細細打量著劉睿,眼中露出好奇的目光。
劉睿撓了撓頭,也不知道自己該講些什麽,於是就給堂下的學子講起了當初平羌的事情。
一眾學子都聽得很認真,時不時的還有學子舉手提問,劉睿一一回答。經過最初的緊張以後,劉睿徹底放開了,將當初的戰事繪聲繪色的講給學子們聽。
劉睿講的很認真,堂下的學子們更是聽到津津有味。他們不少人都沒有去過涼州,更是沒見過羌人。但是在劉睿的講解下,他們都對大漢邊境有了一定的了解。
龐德公和司馬徽,在一旁看著越講越放鬆的劉睿,聽著他的講解,也是頻頻點頭。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
眼下學子們還沒有這種機會,但是並不妨礙,他們可以從別的渠道汲取知識。
年輕的學子們都聽得很認真,劉睿又趁機加進去了自己對於戰爭的一點理解。
“真正的戰爭,從來都不是計較一場勝負的得失,而是要看它有沒有達成自己的目的。比如說,你奪取了敵人十幾座城池,但是這些城池對自身並沒有太大幫助,反而將你的兵力分散。
但是敵人找準了你的破綻,一擊即中。隻是奪取了你一兩處城池或是營寨,就可以扭轉戰局,反敗為勝。
所以說,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知道我們到底是為什麽而戰。隻有知道這個目的,你就有了取勝的信念。”
劉睿的一番話,仿佛是為這些學子打開了新的大門。當他們陷入沉思的時候,劉睿已經悄然離開了。
雖然劉睿已經離開,但是為他們的心理都種下了一顆種子。早晚有一天,這顆種子會生根,發芽。
“嗬嗬,不瞞兩位先生。之前本侯參加討董聯盟討伐董賊,董賊戰敗以後狼狽逃走,但是他麾下的兵馬卻趁機劫掠雒陽。
聯軍攻入雒陽以後,所有的諸侯都在搶奪金銀錢糧,唯有本侯不一樣,在第一時間去了太學。從那些西涼暴兵手底下,搶出了不少書籍。
兩位先生,那可是太學裏的書籍啊,還有不少是孤本。我想你們兩位,也不想這些書籍在書架上蒙塵吧?”
劉睿當初在雒陽搶了不少書籍回來,用來吸引龐德公這等大儒最是合適不過了。
“呼呼。”
聽到是太學裏的書籍,龐德公和司馬徽的喘氣聲粗了不少,眼中更是冒出綠光來。雖然他們是名動天下的大儒,但是麵對太學裏的書籍,也不由失了分寸。
那可是太學啊!除去少數世家門閥收藏的書籍,就屬太學裏的書籍最多,最全。兩位大儒一輩子讀了不少書,但是太學裏的書,也不是他們可以接觸到的。
如今劉睿用這些書籍來引誘兩人,但凡是個讀書人就難以拒絕。
“侯爺,若真是如此,老朽這把老骨頭賣給您又如何。隻是我等建立書院的初衷,隻是為了教書育人,若是......”
龐德公自然也抵擋不住這種誘惑,但還是和劉睿提出條件。
“先生之意,本侯明了。請兩位放心,隻要你們將書院內的學子教育成才,就是對本侯最大的幫助。至於其他的事情,二位可以請便。”
劉睿也知道兩人的顧慮,所以給出了最大的讓步。
“多謝侯爺體諒!我等願為書院貢獻心力。”
見劉睿如此通情達理,龐德公和司馬徽也是心存感激。
兩人都一大把歲數了,而且淡泊名利,不適合再入仕途。現在加入劉睿麾下,在他的支持下,專心教書育人便可。
“有兩位先生加入本侯麾下,本侯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能夠得到兩人的投效,劉睿也是心滿意足。
除去現在書院裏的學子,劉睿可以挑選麾下有潛力的年輕人,拜入鹿門書院就讀。這些人讀成以後,就可以直接為劉睿效力。
有了龐德公和司馬徽的悉心培養,如此一來,鹿門書院就可為劉睿源源不斷的提供人才。
“不知侯爺何時派人將書籍運來書院?”
加入劉睿麾下後,龐德公最關心的事還是那批書籍。
“先生放心,現在那批書籍就在宛城的府庫裏,由蔡邕,蔡大家代為照料。等本侯修書一封,書籍十日內必到。”
劉睿既然答應了,就不會食言。
“嗯,聽聞蔡邕也是愛書之人,有他相護,老朽也放心了。”
司馬徽也是聽說過蔡邕的名聲,頓時放下心來。
“蔡大家因為一直幫本侯照料書籍,所以不曾出仕。此番將書籍運來以後,就請他為書院的博士,教導書院學子可好?”
劉睿不止要將書籍運來,連蔡邕也要一並征用。
“那真是太好了,蔡邕博學多才,不在我等之下,有他為書院博士,是我等之幸,學子之幸。”
龐德公對蔡邕為書院博士,很是滿意。
“還有本侯老師盧植,如今正在襄陽,本侯還可以請他空閑之時,前來書院講課。”
劉睿更是搬出了自己的老師盧植。
“太好了,盧尚書文武雙全,不但文學出眾,就連軍略也是極為精通。有他來講課,終於可以滿足那些喜歡韜略的學子了。”
得知盧植能來書院講課,龐德公和司馬徽更是欣喜若狂。
兩人雖然文采同樣出眾,但是他們兩人都不擅長韜略。反觀盧植,可是漢末三大名將之一,一生經曆戰事無數。
不管是對於策略,還是在沙場上的經驗,都足以教導那些學子了。
劉睿讓盧植前來書院,一來是讓他有點事做,二來也是想讓他教導出一些軍事上的人才。比如現在的徐庶、龐統幾人雖然喜愛軍略,但苦於沒有名師指導。
有了盧植這位大神在,可以將他們教導的更為出色。同時也可以讓他們盡早對南陽軍產生歸屬感,這樣一來,那些人才還不都乖乖跳到劉睿碗裏來。
商議完這些瑣事後,龐德公和司馬徽請劉睿入內,為學子們講課。
用龐德公的話來說就是:“侯爺,您不但是盧植的弟子,更是身經百戰的將領。不求你給學子們講什麽深奧的,就和他們隨意聊聊天,也能對他們大有裨益。”
劉睿幾經推辭之下無果,隻好乖乖被兩人拉了進來。看著那些學子用好奇的目光看著自己,劉睿深吸一口氣,先和大家介紹起了自己。
書院內的學子也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書呆子。他們得知劉睿的名號後,也是對他好十分好奇。
如徐庶、諸葛亮、龐統等人都是細細打量著劉睿,眼中露出好奇的目光。
劉睿撓了撓頭,也不知道自己該講些什麽,於是就給堂下的學子講起了當初平羌的事情。
一眾學子都聽得很認真,時不時的還有學子舉手提問,劉睿一一回答。經過最初的緊張以後,劉睿徹底放開了,將當初的戰事繪聲繪色的講給學子們聽。
劉睿講的很認真,堂下的學子們更是聽到津津有味。他們不少人都沒有去過涼州,更是沒見過羌人。但是在劉睿的講解下,他們都對大漢邊境有了一定的了解。
龐德公和司馬徽,在一旁看著越講越放鬆的劉睿,聽著他的講解,也是頻頻點頭。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
眼下學子們還沒有這種機會,但是並不妨礙,他們可以從別的渠道汲取知識。
年輕的學子們都聽得很認真,劉睿又趁機加進去了自己對於戰爭的一點理解。
“真正的戰爭,從來都不是計較一場勝負的得失,而是要看它有沒有達成自己的目的。比如說,你奪取了敵人十幾座城池,但是這些城池對自身並沒有太大幫助,反而將你的兵力分散。
但是敵人找準了你的破綻,一擊即中。隻是奪取了你一兩處城池或是營寨,就可以扭轉戰局,反敗為勝。
所以說,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知道我們到底是為什麽而戰。隻有知道這個目的,你就有了取勝的信念。”
劉睿的一番話,仿佛是為這些學子打開了新的大門。當他們陷入沉思的時候,劉睿已經悄然離開了。
雖然劉睿已經離開,但是為他們的心理都種下了一顆種子。早晚有一天,這顆種子會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