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人頭
穿成小姑奶奶,靠拚夕夕富甲一方 作者:老麻花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等等……”林憶青驚訝地攔下她的話,“你說多少?十石,我沒聽錯?”
林憶青反複端詳烤好入盤待涼的幾顆“疙瘩”。
“當然也要看土壤環境,剛開始可能沒有這麽高。但它們對土的要求不高,無田,山地也可種,很適合我們西南,……”
徐思雨邊說邊把手中的紅薯剝好,遞給林憶青試試。
林憶青沒直接用手拿,支起身子虔誠的從徐思雨手上咬了一口“靈物疙瘩”。
“甜的?”林憶青眼睛亮了,甜物可不是便宜的。
這產量和這味道,若是能在凡間種下,想必會是好買賣。
徐思雨把剩下的紅薯放在瓷盤上,然後給他剝土豆。
土豆沒什麽味兒,徐思雨擠了一點鹽和辣椒麵,示意林憶青自己拿著蘸。
“這個……太淡了……”
話是這麽說的,但他還是蘸著佐料一口一口的吃得噴香。
兩人在書房待了一日,吃撐了,半點兒飲食都沒往廚房要,唯把不明所以,在門外把守的時謹和蕤兒著急得不行。
……
臨江王知道裕陽縣主將秘密暴露給一個毫無關係的女商人時,心裏一半可惜自己的孩子還沒長大,辦事還不牢靠;一半又驚訝對方知道了還大方送給他們糧種。
看來這陸子充看中的能人,他不能放了。
本來他們跟朝廷還沒有到圖窮匕見的時候,但有能人不招攬,這顯然不符合一個圖謀大事者該有的行為。
其實想想很簡單,他對皇帝,是需隱藏心思和實力。
可是,這不代表他需要對皇帝的狗卑躬屈膝。
那陸子充就算是皇帝的人,也不是不能動的。
動了又怎樣?不過是再派一個人過來罷了。
於是,臨江王遇刺了。
生命垂危之際向京城請旨,請世子歸江陵。
同旨附書中,提到王府侍衛捉拿了行刺主謀。
賊人說是受知府陸子聰的指示。
而臨江王在上書陳情,他懷疑此事有後。
因為去歲,陸大人才由聖旨安排到江陵府任職的,到江陵後,常常把聖意、聖心掛著嘴邊,一定是有人抓住這一點想讓臨江王與皇帝離心……
福寧殿中。
皇帝將臨江王的上書丟給慶國公幾人,“陸達是怎麽做事的?”
皇帝全呼臣子名時,一定是發怒不喜的時候。
沒人會傻呼呼的上前幫忙辯解。
這事兒肯定不是陸子充做的,皇帝心裏清楚,但臨江王這麽為他開脫是為了什麽?
這當然是臨江王看準了皇帝家遺傳的多疑心思,故意為之的了。
事真,皇帝會懷疑;事假,皇帝也會懷疑。
皇帝就算不相信陸子充派人行凶,但隻要臨江王極力幫他撇清關係,這就能讓他很不安了。
不安會讓他生疑,生疑就會讓他放棄,做出“寧殺一百”的決策。
尤其,皇帝還要理由繼續扣著世子,不讓活著的臨江王與他有機會相見。
為了早日安撫臨江王,他會讓陸子充把所有的罪都扛下來,還會請臨江王執刑,以示他對臨江王府的恩澤。
隻有這樣,他才能安心,陸子充永遠不能再跟臨江王勾連了……
二月明媚,司馬陽又來常嘉府了。
這次,她是帶著陸子充的人頭來找徐思雨繼續換糧種了。
徐思雨真以為是小姑娘送她的禮物,沒防備的打開紅木箱,之後就剩下尖叫和嘔吐聲了。
徐思雨奔出書房,轉到花園裏,呼吸新鮮空氣,緩了好久,才能正常的跟司馬陽說話。
“我是給了你什麽錯誤的印象,覺得我能看人頭骨的?”
“這還好吧,怕你認不出來,我還讓人清洗幹淨,用冰包著送過來的。”
“嘔……”聽她說得詳細,徐思雨更想吐了。
徐思雨想過要報複陸子充,畢竟是他先背棄了他們之間的合作關係,妄想捏住她,才讓徐王氏沒的。
但她沒想這麽一個老人,與她的因果的結局是死得這麽身首異處。
她還有點接受不能。
“不說他是皇帝的親信之一嗎?這麽容易就被你們殺了?”
“誒,我們隻是執刀送信,下旨殺他的是皇帝。”
徐思雨:……
“你還是把這顆頭帶回去吧,留一個全屍……”
“不用,皇帝的旨意就是留屍不留親,他一個人身首異處,棄於亂崗,陸氏與之斷絕關係,那麽他的全家還能活著。要麽就一同處死……”
皇帝也是狠的,賜死的聖旨下,讓所有人聽到陸子充的死法可有兩種,一種是以他被家族除名,死不得其所的一命換陸氏全族的生機,另一種就是讓陸氏一族都體麵的贖罪。
可惡心的是,皇帝把選擇死法的權利,沒交給陸子充和陸氏一族,而是交給了“遇刺需要安撫”的臨江王。
這種矛盾的轉移,會讓陸氏一族不由得把恨記在臨江王府上。
陸子充一人死,他們會恨臨江王府。
但假如臨江王坐罪於他們,滅了陸子充的家人。
臨江王殘暴、不近人情的形象,就會與皇帝的寬宏大量成對比,留在同情陸子充境遇的人心中。
而那些與陸氏有親眷關係的人,會自然的選擇對臨江王府對立。
單這件事,裕陽覺得他們好奇怪,明明是聖旨上寫的死法,他們不怪頒布聖旨的人,卻怪遵循聖旨的人。
怪不得,父王總說正統之名的重要。
他們的逆反總歸要找到一條奉天承運的理由,這樣才有最後勝利的可能。
扯遠了,那是裕陽要做的事兒,司馬陽是來進貨的。
坐在花園的涼亭裏,徐思雨見司馬陽的人收拾走了人頭箱子,連忙招呼蕤兒去清掃她的書房。
待收拾妥當,兩人再回到書房,徐思雨還是覺得不爽,又點了香爐熏著茉莉香,緩和她胸口的悶氣。
司馬陽遞給徐思雨一本冊子,裏麵記載了襄州司馬家想從徐家購買的貨物訂單。
“糧種兩百萬石、圓木十萬根、糖五十萬斤、鹽一百萬斤,粗布五萬匹……”
徐思雨將冊子扣上了,“司馬姑娘難道沒查清我徐家的底細?我家隻是府城下的小商戶,哪能接下你這張大單?”
林憶青反複端詳烤好入盤待涼的幾顆“疙瘩”。
“當然也要看土壤環境,剛開始可能沒有這麽高。但它們對土的要求不高,無田,山地也可種,很適合我們西南,……”
徐思雨邊說邊把手中的紅薯剝好,遞給林憶青試試。
林憶青沒直接用手拿,支起身子虔誠的從徐思雨手上咬了一口“靈物疙瘩”。
“甜的?”林憶青眼睛亮了,甜物可不是便宜的。
這產量和這味道,若是能在凡間種下,想必會是好買賣。
徐思雨把剩下的紅薯放在瓷盤上,然後給他剝土豆。
土豆沒什麽味兒,徐思雨擠了一點鹽和辣椒麵,示意林憶青自己拿著蘸。
“這個……太淡了……”
話是這麽說的,但他還是蘸著佐料一口一口的吃得噴香。
兩人在書房待了一日,吃撐了,半點兒飲食都沒往廚房要,唯把不明所以,在門外把守的時謹和蕤兒著急得不行。
……
臨江王知道裕陽縣主將秘密暴露給一個毫無關係的女商人時,心裏一半可惜自己的孩子還沒長大,辦事還不牢靠;一半又驚訝對方知道了還大方送給他們糧種。
看來這陸子充看中的能人,他不能放了。
本來他們跟朝廷還沒有到圖窮匕見的時候,但有能人不招攬,這顯然不符合一個圖謀大事者該有的行為。
其實想想很簡單,他對皇帝,是需隱藏心思和實力。
可是,這不代表他需要對皇帝的狗卑躬屈膝。
那陸子充就算是皇帝的人,也不是不能動的。
動了又怎樣?不過是再派一個人過來罷了。
於是,臨江王遇刺了。
生命垂危之際向京城請旨,請世子歸江陵。
同旨附書中,提到王府侍衛捉拿了行刺主謀。
賊人說是受知府陸子聰的指示。
而臨江王在上書陳情,他懷疑此事有後。
因為去歲,陸大人才由聖旨安排到江陵府任職的,到江陵後,常常把聖意、聖心掛著嘴邊,一定是有人抓住這一點想讓臨江王與皇帝離心……
福寧殿中。
皇帝將臨江王的上書丟給慶國公幾人,“陸達是怎麽做事的?”
皇帝全呼臣子名時,一定是發怒不喜的時候。
沒人會傻呼呼的上前幫忙辯解。
這事兒肯定不是陸子充做的,皇帝心裏清楚,但臨江王這麽為他開脫是為了什麽?
這當然是臨江王看準了皇帝家遺傳的多疑心思,故意為之的了。
事真,皇帝會懷疑;事假,皇帝也會懷疑。
皇帝就算不相信陸子充派人行凶,但隻要臨江王極力幫他撇清關係,這就能讓他很不安了。
不安會讓他生疑,生疑就會讓他放棄,做出“寧殺一百”的決策。
尤其,皇帝還要理由繼續扣著世子,不讓活著的臨江王與他有機會相見。
為了早日安撫臨江王,他會讓陸子充把所有的罪都扛下來,還會請臨江王執刑,以示他對臨江王府的恩澤。
隻有這樣,他才能安心,陸子充永遠不能再跟臨江王勾連了……
二月明媚,司馬陽又來常嘉府了。
這次,她是帶著陸子充的人頭來找徐思雨繼續換糧種了。
徐思雨真以為是小姑娘送她的禮物,沒防備的打開紅木箱,之後就剩下尖叫和嘔吐聲了。
徐思雨奔出書房,轉到花園裏,呼吸新鮮空氣,緩了好久,才能正常的跟司馬陽說話。
“我是給了你什麽錯誤的印象,覺得我能看人頭骨的?”
“這還好吧,怕你認不出來,我還讓人清洗幹淨,用冰包著送過來的。”
“嘔……”聽她說得詳細,徐思雨更想吐了。
徐思雨想過要報複陸子充,畢竟是他先背棄了他們之間的合作關係,妄想捏住她,才讓徐王氏沒的。
但她沒想這麽一個老人,與她的因果的結局是死得這麽身首異處。
她還有點接受不能。
“不說他是皇帝的親信之一嗎?這麽容易就被你們殺了?”
“誒,我們隻是執刀送信,下旨殺他的是皇帝。”
徐思雨:……
“你還是把這顆頭帶回去吧,留一個全屍……”
“不用,皇帝的旨意就是留屍不留親,他一個人身首異處,棄於亂崗,陸氏與之斷絕關係,那麽他的全家還能活著。要麽就一同處死……”
皇帝也是狠的,賜死的聖旨下,讓所有人聽到陸子充的死法可有兩種,一種是以他被家族除名,死不得其所的一命換陸氏全族的生機,另一種就是讓陸氏一族都體麵的贖罪。
可惡心的是,皇帝把選擇死法的權利,沒交給陸子充和陸氏一族,而是交給了“遇刺需要安撫”的臨江王。
這種矛盾的轉移,會讓陸氏一族不由得把恨記在臨江王府上。
陸子充一人死,他們會恨臨江王府。
但假如臨江王坐罪於他們,滅了陸子充的家人。
臨江王殘暴、不近人情的形象,就會與皇帝的寬宏大量成對比,留在同情陸子充境遇的人心中。
而那些與陸氏有親眷關係的人,會自然的選擇對臨江王府對立。
單這件事,裕陽覺得他們好奇怪,明明是聖旨上寫的死法,他們不怪頒布聖旨的人,卻怪遵循聖旨的人。
怪不得,父王總說正統之名的重要。
他們的逆反總歸要找到一條奉天承運的理由,這樣才有最後勝利的可能。
扯遠了,那是裕陽要做的事兒,司馬陽是來進貨的。
坐在花園的涼亭裏,徐思雨見司馬陽的人收拾走了人頭箱子,連忙招呼蕤兒去清掃她的書房。
待收拾妥當,兩人再回到書房,徐思雨還是覺得不爽,又點了香爐熏著茉莉香,緩和她胸口的悶氣。
司馬陽遞給徐思雨一本冊子,裏麵記載了襄州司馬家想從徐家購買的貨物訂單。
“糧種兩百萬石、圓木十萬根、糖五十萬斤、鹽一百萬斤,粗布五萬匹……”
徐思雨將冊子扣上了,“司馬姑娘難道沒查清我徐家的底細?我家隻是府城下的小商戶,哪能接下你這張大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