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六十章 宋應昌對《天祚二十五年》的總結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作者:雪泥鴻爪ad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宋應昌回到家,壓力才真的上來了。
很顯然,皇帝給自己好友的任務主要還是在政務上,而自己的壓力卻是在研究上了。隻是這些東西可不好跟朋友吐槽。因為有些東西萬壽宮那邊沒有批準,還真的不敢亂說。
嘉靖給出的課題其實是最近很火的《天祚二十五年》帶來的。裏麵對天祚帝的各種行為,仿佛身臨其境一般的描述,確實是相當的有代入感。
宋應昌其實理解,嘉靖其實很想了解下新學是怎麽看待宋朝是怎麽滅亡的。隻是新學的言論往往都是悖逆之言。用來直接分析宋朝就有些容易惹到當前的忌諱了。這也是為什麽之前三人做的王安石變法探究被嘉靖給中斷了,三人又給各自安排了職司才算是讓朝廷消停了下來。
但是大遼可沒什麽正經史料留下來,一切都依賴於高老師寄送過來的資料。很多時候,宋應昌都承擔著高翰文在京城的嘴替罷了。但即便如此,總結出來的東西也是足以驚世駭俗。
那本話本中其實已經列明了,大遼滅亡的種種原因。
比如,首先就是大遼實亡於道宗皇帝。這個廟號叫道宗其實本人是個佛門狂熱愛好者。其人在位近50年。前期較為勵精圖治,後期篤信佛門。幹了兩個事情,直接加速了大遼的滅亡。
第一個就是故意不提拔高級文官武將。這直接導致後期天祚帝上位後,盲目提拔官員,新提拔的高官毫無經驗和威望,甚至出現在一起圍攻金朝的戰役中,兩個主要的武將相互不服氣,而隨行監軍的文官以及太監都毫不懂兵事,以至於分營後被金軍各個擊破,大遼最後的野戰主力步兵經此一役損失殆盡。朝廷缺有威望有能力的主將與文官,導致在戰略上相互掣肘而不自知。朝令夕改,無所適從。道宗皇帝還自以為得意的文武相製,上下相製,內外相製,以拱皇權。
第二個就是大力推廣佛門,導致明明是區分南北院製度的大遼,在道宗皇帝後期,北院也南院化了。其核心就是原本逐水草而居的北院,因為祈福誦經的需要,在上京臨潢府與東京遼陽府定居了。定居後,導致整個北院的牧羊生產大幅下滑。原本自給自足的各個部落,一下子不得不依賴貿易補充才能生存。整個遼朝都極度依賴宋朝的歲幣來補充。
而定居帶來的另一大後果就是各種瘧疾等傳染病橫行,原本是橫刀立馬的草原鐵騎,到天祚帝時有一半被各種莫名其妙的疾病折磨得上馬都困難。
隻是天祚帝醒悟太晚,到天祚二十年才開始大規模招募宋朝醫匠,而當時,大遼已經失去了過去的草原馬場了。
而遼道宗幹這兩件事的動因居然是為了省錢給佛門建新寺,開什麽水路法會保佑大遼江山綿長。真正的不問蒼生問鬼神。
這事當然也是有利於削弱北院那一係列實權汗王,但朝廷也注定失去了這些北院汗王的屏障。一旦不能自己直接解決遼東的女直外患,滅亡就隻在旦夕之間。
其次,就是天祚帝的剛愎自用。其上位得到南院文官的支持,一上位就大力清洗蠱惑遼道宗皈依佛門的太監與太監直掌的典宿衛。結局就是這批新上位的文官,驟登大位,各種應付不力。既然皇帝已經沒了耳目,就幹脆不報道。這也是天祚帝前十年明明天災不斷,卻罕有救災的原因。因為皇帝不知道,還以為國泰民安呢。
等到天祚帝在天祚十年回過味來,發現文官也會欺騙他,就再次大肆重用宦官、典宿衛,甚至各地官員必等宦官點頭才敢行事。天下財政一半入內帑,而內帑一大半都供養了太監與典宿衛。百官基本普遍欠俸一兩年以上,卻動輒得咎,人頭不保。這一下,讓天下官員與皇帝離心離德。這也是天祚帝逃出中京前本來是打算向朝廷百官募捐的。結果其國丈也就才願意捐贈100兩。事後金人拷響居然從國丈家找到一千萬兩銀子。
當然更荒唐的是天祚帝一度訓練淨軍,就是太監軍。結果就是這波人後麵撤出中京逃跑都困難,直接就在中京周邊,讓女直人一個猛安帶隊全給殺了個幹淨。
很顯然,皇帝給自己好友的任務主要還是在政務上,而自己的壓力卻是在研究上了。隻是這些東西可不好跟朋友吐槽。因為有些東西萬壽宮那邊沒有批準,還真的不敢亂說。
嘉靖給出的課題其實是最近很火的《天祚二十五年》帶來的。裏麵對天祚帝的各種行為,仿佛身臨其境一般的描述,確實是相當的有代入感。
宋應昌其實理解,嘉靖其實很想了解下新學是怎麽看待宋朝是怎麽滅亡的。隻是新學的言論往往都是悖逆之言。用來直接分析宋朝就有些容易惹到當前的忌諱了。這也是為什麽之前三人做的王安石變法探究被嘉靖給中斷了,三人又給各自安排了職司才算是讓朝廷消停了下來。
但是大遼可沒什麽正經史料留下來,一切都依賴於高老師寄送過來的資料。很多時候,宋應昌都承擔著高翰文在京城的嘴替罷了。但即便如此,總結出來的東西也是足以驚世駭俗。
那本話本中其實已經列明了,大遼滅亡的種種原因。
比如,首先就是大遼實亡於道宗皇帝。這個廟號叫道宗其實本人是個佛門狂熱愛好者。其人在位近50年。前期較為勵精圖治,後期篤信佛門。幹了兩個事情,直接加速了大遼的滅亡。
第一個就是故意不提拔高級文官武將。這直接導致後期天祚帝上位後,盲目提拔官員,新提拔的高官毫無經驗和威望,甚至出現在一起圍攻金朝的戰役中,兩個主要的武將相互不服氣,而隨行監軍的文官以及太監都毫不懂兵事,以至於分營後被金軍各個擊破,大遼最後的野戰主力步兵經此一役損失殆盡。朝廷缺有威望有能力的主將與文官,導致在戰略上相互掣肘而不自知。朝令夕改,無所適從。道宗皇帝還自以為得意的文武相製,上下相製,內外相製,以拱皇權。
第二個就是大力推廣佛門,導致明明是區分南北院製度的大遼,在道宗皇帝後期,北院也南院化了。其核心就是原本逐水草而居的北院,因為祈福誦經的需要,在上京臨潢府與東京遼陽府定居了。定居後,導致整個北院的牧羊生產大幅下滑。原本自給自足的各個部落,一下子不得不依賴貿易補充才能生存。整個遼朝都極度依賴宋朝的歲幣來補充。
而定居帶來的另一大後果就是各種瘧疾等傳染病橫行,原本是橫刀立馬的草原鐵騎,到天祚帝時有一半被各種莫名其妙的疾病折磨得上馬都困難。
隻是天祚帝醒悟太晚,到天祚二十年才開始大規模招募宋朝醫匠,而當時,大遼已經失去了過去的草原馬場了。
而遼道宗幹這兩件事的動因居然是為了省錢給佛門建新寺,開什麽水路法會保佑大遼江山綿長。真正的不問蒼生問鬼神。
這事當然也是有利於削弱北院那一係列實權汗王,但朝廷也注定失去了這些北院汗王的屏障。一旦不能自己直接解決遼東的女直外患,滅亡就隻在旦夕之間。
其次,就是天祚帝的剛愎自用。其上位得到南院文官的支持,一上位就大力清洗蠱惑遼道宗皈依佛門的太監與太監直掌的典宿衛。結局就是這批新上位的文官,驟登大位,各種應付不力。既然皇帝已經沒了耳目,就幹脆不報道。這也是天祚帝前十年明明天災不斷,卻罕有救災的原因。因為皇帝不知道,還以為國泰民安呢。
等到天祚帝在天祚十年回過味來,發現文官也會欺騙他,就再次大肆重用宦官、典宿衛,甚至各地官員必等宦官點頭才敢行事。天下財政一半入內帑,而內帑一大半都供養了太監與典宿衛。百官基本普遍欠俸一兩年以上,卻動輒得咎,人頭不保。這一下,讓天下官員與皇帝離心離德。這也是天祚帝逃出中京前本來是打算向朝廷百官募捐的。結果其國丈也就才願意捐贈100兩。事後金人拷響居然從國丈家找到一千萬兩銀子。
當然更荒唐的是天祚帝一度訓練淨軍,就是太監軍。結果就是這波人後麵撤出中京逃跑都困難,直接就在中京周邊,讓女直人一個猛安帶隊全給殺了個幹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