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瑛帶著報信的王七剛進了神策門,就遇見唐琚和唐瑤,這兩個弟弟平日跟他走得最近,正是年少衝動的時候,此時正是穿了盔甲帶了衛兵來的,唐瑛想嗬斥他們一頓,趁早把他們趕回去,內宮方向就傳來陣陣兵器相撞的聲音,像是打得正酣。
兩個弟弟二話沒說,直接就往打鬥的方向奔去,唐瑛隻能緊跟其後。
如今太平盛世,百姓安居樂業,溫飽無虞,男子成年後都能分到二十畝的永業田,如果不想一輩子務農,想要改換門楣,參加朝廷每三年舉辦一次的科舉選拔。如果足夠有才,也可以通過自薦尋求出路,反正隻要肯努力,總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唐瑛實在不願意相信,怎麽還會有人落草為寇。長安城內或許有盜賊流竄,可是流匪是斷然進不了長安的,更何況闖入內宮。
跟在兩個弟弟身後,過了幾道垂花門,唐瑛才發現,這裏是劉惠妃的榮華宮。還未及多想,一把長刀就帶著寒氣橫空劈過來,他側身躲過,徒手一劈,奪下來人的武器,一路砍殺過去,不到一炷香的時間,殿內已經死傷一片,巡邏的禁軍匆忙趕了過來,火速控製了局勢。
唐瑛趕緊跪在階前,他剛剛已經瞅見永隆帝和劉惠妃就避在內殿。
「兒臣等救駕來遲,讓父皇受了驚嚇,請父皇降罪!」
唐琚和唐瑤也趕緊跟著下跪請罪:
「兒子讓父皇受驚了!」
過了良久,永隆帝才被劉惠妃和太監總管李四平扶著走出內殿。他正值盛年,倒不必如此攙著,不過剛剛讓劉惠妃勸著飲了幾杯酒,又受了些驚嚇。
皇上還未開口,劉惠妃先說了一句:
「咱們太子殿下真是好功夫,赤手空拳,幾下就把匪徒給打趴下了,皇上您真的好好獎賞一番才好。」
一句話,讓永隆帝剛剛就不怎麽好的臉色變得更難看了,他一直授意太子太傅不用教授太子武藝,強身健體就行,太師的教學也以三綱五常,君綱臣紀,孝義孝道為主。他是一個正值壯年的皇帝,也是一個強勢的人,不需要太過能幹的太子。
永隆帝抬起兩臂,甩開攙著他的兩人,厲聲問道:
「李四平,朕把禁軍兵權交到你的手上,你就是這樣守衛朕的皇宮的,流匪都能闖入內宮,這要傳出去,大齊的臉麵都要丟盡了。」
「回皇上話,老奴知罪,咱們皇宮四個正門,八個側門,每天都有上千個人值守,就是這內宮巡邏的禁軍要有兩千人,分成十隊不停在各宮之間巡邏。」
「老奴沒有管理好禁軍,沒有讓他們第一時間發現危情,竟然驚動太子殿下兩位皇子前來救駕,真是罪該萬死,請皇上您罰。」
李四平從永隆帝還是皇子的時候就跟著身邊伺候,陪著皇帝的時間比任何皇子宮妃都長,並且有數次救駕之攻功,所以皇帝才放心把禁軍交給他,並且親自給他賜了一個「平」字,李四平原本不過跟王七一樣,是個小小的太監。
永隆帝把目光停在唐瑛身上,這個兒子來得倒是很快。
大齊創國至今,每一次權力的變更都要經歷一番血腥,他自己也是通過政變才登基的。掌握朝綱的大臣,守衛皇宮的禁軍,他們隻要內外勾結,想推誰上位,他這個皇帝也阻止不了,所以他登基後,就逐漸把禁軍的軍權轉移到宦官手上。
宦官好啊,聽話懂事,還好控製。
「從東宮到這兒,怎麽說也要走上一刻鍾,你們來得比在內宮巡邏的禁軍還要快!」他回頭看了一眼劉惠妃和李四平,接著說道:
「這批流匪闖進來的時間也不到一刻鍾吧?我竟不知朕的兒子還有未卜先知的能耐!」
唐瑛心知不好,皇宮守衛森嚴,根本不可能有流匪能夠闖入,更何況剛好摸進劉惠妃的榮華宮,碰巧撞到皇上,幸虧他控製了前來傳信的王七,否則一切真的說不清楚。
唐瑛:「回父皇,兒臣接到王七傳來的口令,才匆忙趕來救駕,請父皇明鑑!」
永隆帝:「嗬嗬~王七何在?」
唐瑛回頭一看,宦官王七已然倒在地上,雙目大睜,死死地盯著前麵,看著甚是嚇人。他順著王七那雙死人的眼睛看去,正好對上劉惠妃那張似笑非笑的臉。
這是一個圈套,他和兩傻弟弟全都被算計進來,應該說唐琚和唐瑤是受自己拖累,他們隻因跟唐瑛走的近了些,在別人眼中就成了另有所圖。
唐瑛想起女兒,不過四歲的小人,哭鬧著告訴他父皇不喜歡他舞刀弄槍,不讓他帶兵進入內宮。
現在他才明白,父皇心裏存著懷疑,不管他來還是不來,都有錯。
他最大的錯就是有一個太子的身份,這也是父皇給的。自古以來,還真沒有幾位太子能登基繼承皇位的,祖父就是幹掉一母同胞的太子才登上皇位的,父皇也是發動政變,幹掉太子,把祖父逼成太上皇才登基的。
這個位置就是一個靶心,讓眾多皇子們知道該往哪裏使勁,而不是虎視眈眈地盯著皇位,他的職責就是個父皇擋災,卻還要處處受到猜疑,他真是受夠了。
「父皇,兒臣近日聽太師講授《莊子·列禦寇》,書中說「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為」,內心時常惶恐不安,兒臣愚笨無能,擔不起父皇的厚望,還請父皇免去兒臣的太子之位,放兒臣出宮做一個凡人。」
隆康帝抬眼看著兒子,想判斷他話裏究竟是試探還是以退為進的威脅。張子衡說廢立太子關乎國家社稷的穩定,不能他一個人說了算,李玉甫卻說,這都是皇帝的家事,全由他一人做主。
雖然他覺得張子衡的話有道理,但是他更願意接受李玉甫的建議,他是皇帝,為什麽不能隨心所欲,自個說了算。
一旁的劉惠妃聽了唐瑛的話,心裏一陣激動,她處心積慮,想要的就是這個結果,如今就差一步就成功了,她得推波助力一把才行:
「三郎~」劉惠妃起身,理了理身上的披帛,站在隆康帝身後,幫他揉著肩頸。永隆帝未做皇帝之時也是一位風流雅士,熟悉的人稱他一聲「三郎」,他會覺得無比妥帖。
「三郎,太子殿下既然心力不足,你也別逼他太緊,同樣是兄弟,咱們瑁兒就比殿下輕鬆多了,整日帶著一幫子人這座山那座山的跑,我好不易才尋了空擋找他一問,你猜怎麽著,人家說想為父皇尋訪一劑仙方,保您福壽延綿。」
然而永隆帝此時想的卻不僅僅是廢不廢太子的問題,他心裏已經起了殺機。一群不知哪裏來的流匪,帶兵闖入禁宮的皇子,他們就想用一個太子之位來退保平安?嗬,自古最是無情帝王家,皇家根本就不需要多餘的親情。
兩個弟弟二話沒說,直接就往打鬥的方向奔去,唐瑛隻能緊跟其後。
如今太平盛世,百姓安居樂業,溫飽無虞,男子成年後都能分到二十畝的永業田,如果不想一輩子務農,想要改換門楣,參加朝廷每三年舉辦一次的科舉選拔。如果足夠有才,也可以通過自薦尋求出路,反正隻要肯努力,總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唐瑛實在不願意相信,怎麽還會有人落草為寇。長安城內或許有盜賊流竄,可是流匪是斷然進不了長安的,更何況闖入內宮。
跟在兩個弟弟身後,過了幾道垂花門,唐瑛才發現,這裏是劉惠妃的榮華宮。還未及多想,一把長刀就帶著寒氣橫空劈過來,他側身躲過,徒手一劈,奪下來人的武器,一路砍殺過去,不到一炷香的時間,殿內已經死傷一片,巡邏的禁軍匆忙趕了過來,火速控製了局勢。
唐瑛趕緊跪在階前,他剛剛已經瞅見永隆帝和劉惠妃就避在內殿。
「兒臣等救駕來遲,讓父皇受了驚嚇,請父皇降罪!」
唐琚和唐瑤也趕緊跟著下跪請罪:
「兒子讓父皇受驚了!」
過了良久,永隆帝才被劉惠妃和太監總管李四平扶著走出內殿。他正值盛年,倒不必如此攙著,不過剛剛讓劉惠妃勸著飲了幾杯酒,又受了些驚嚇。
皇上還未開口,劉惠妃先說了一句:
「咱們太子殿下真是好功夫,赤手空拳,幾下就把匪徒給打趴下了,皇上您真的好好獎賞一番才好。」
一句話,讓永隆帝剛剛就不怎麽好的臉色變得更難看了,他一直授意太子太傅不用教授太子武藝,強身健體就行,太師的教學也以三綱五常,君綱臣紀,孝義孝道為主。他是一個正值壯年的皇帝,也是一個強勢的人,不需要太過能幹的太子。
永隆帝抬起兩臂,甩開攙著他的兩人,厲聲問道:
「李四平,朕把禁軍兵權交到你的手上,你就是這樣守衛朕的皇宮的,流匪都能闖入內宮,這要傳出去,大齊的臉麵都要丟盡了。」
「回皇上話,老奴知罪,咱們皇宮四個正門,八個側門,每天都有上千個人值守,就是這內宮巡邏的禁軍要有兩千人,分成十隊不停在各宮之間巡邏。」
「老奴沒有管理好禁軍,沒有讓他們第一時間發現危情,竟然驚動太子殿下兩位皇子前來救駕,真是罪該萬死,請皇上您罰。」
李四平從永隆帝還是皇子的時候就跟著身邊伺候,陪著皇帝的時間比任何皇子宮妃都長,並且有數次救駕之攻功,所以皇帝才放心把禁軍交給他,並且親自給他賜了一個「平」字,李四平原本不過跟王七一樣,是個小小的太監。
永隆帝把目光停在唐瑛身上,這個兒子來得倒是很快。
大齊創國至今,每一次權力的變更都要經歷一番血腥,他自己也是通過政變才登基的。掌握朝綱的大臣,守衛皇宮的禁軍,他們隻要內外勾結,想推誰上位,他這個皇帝也阻止不了,所以他登基後,就逐漸把禁軍的軍權轉移到宦官手上。
宦官好啊,聽話懂事,還好控製。
「從東宮到這兒,怎麽說也要走上一刻鍾,你們來得比在內宮巡邏的禁軍還要快!」他回頭看了一眼劉惠妃和李四平,接著說道:
「這批流匪闖進來的時間也不到一刻鍾吧?我竟不知朕的兒子還有未卜先知的能耐!」
唐瑛心知不好,皇宮守衛森嚴,根本不可能有流匪能夠闖入,更何況剛好摸進劉惠妃的榮華宮,碰巧撞到皇上,幸虧他控製了前來傳信的王七,否則一切真的說不清楚。
唐瑛:「回父皇,兒臣接到王七傳來的口令,才匆忙趕來救駕,請父皇明鑑!」
永隆帝:「嗬嗬~王七何在?」
唐瑛回頭一看,宦官王七已然倒在地上,雙目大睜,死死地盯著前麵,看著甚是嚇人。他順著王七那雙死人的眼睛看去,正好對上劉惠妃那張似笑非笑的臉。
這是一個圈套,他和兩傻弟弟全都被算計進來,應該說唐琚和唐瑤是受自己拖累,他們隻因跟唐瑛走的近了些,在別人眼中就成了另有所圖。
唐瑛想起女兒,不過四歲的小人,哭鬧著告訴他父皇不喜歡他舞刀弄槍,不讓他帶兵進入內宮。
現在他才明白,父皇心裏存著懷疑,不管他來還是不來,都有錯。
他最大的錯就是有一個太子的身份,這也是父皇給的。自古以來,還真沒有幾位太子能登基繼承皇位的,祖父就是幹掉一母同胞的太子才登上皇位的,父皇也是發動政變,幹掉太子,把祖父逼成太上皇才登基的。
這個位置就是一個靶心,讓眾多皇子們知道該往哪裏使勁,而不是虎視眈眈地盯著皇位,他的職責就是個父皇擋災,卻還要處處受到猜疑,他真是受夠了。
「父皇,兒臣近日聽太師講授《莊子·列禦寇》,書中說「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為」,內心時常惶恐不安,兒臣愚笨無能,擔不起父皇的厚望,還請父皇免去兒臣的太子之位,放兒臣出宮做一個凡人。」
隆康帝抬眼看著兒子,想判斷他話裏究竟是試探還是以退為進的威脅。張子衡說廢立太子關乎國家社稷的穩定,不能他一個人說了算,李玉甫卻說,這都是皇帝的家事,全由他一人做主。
雖然他覺得張子衡的話有道理,但是他更願意接受李玉甫的建議,他是皇帝,為什麽不能隨心所欲,自個說了算。
一旁的劉惠妃聽了唐瑛的話,心裏一陣激動,她處心積慮,想要的就是這個結果,如今就差一步就成功了,她得推波助力一把才行:
「三郎~」劉惠妃起身,理了理身上的披帛,站在隆康帝身後,幫他揉著肩頸。永隆帝未做皇帝之時也是一位風流雅士,熟悉的人稱他一聲「三郎」,他會覺得無比妥帖。
「三郎,太子殿下既然心力不足,你也別逼他太緊,同樣是兄弟,咱們瑁兒就比殿下輕鬆多了,整日帶著一幫子人這座山那座山的跑,我好不易才尋了空擋找他一問,你猜怎麽著,人家說想為父皇尋訪一劑仙方,保您福壽延綿。」
然而永隆帝此時想的卻不僅僅是廢不廢太子的問題,他心裏已經起了殺機。一群不知哪裏來的流匪,帶兵闖入禁宮的皇子,他們就想用一個太子之位來退保平安?嗬,自古最是無情帝王家,皇家根本就不需要多餘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