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卻有數萬百姓家園被淹,流離失所,成為逃荒的流民。
恰逢曹太後身體抱恙,身子骨一日差過一日,眼瞅著就熬不到入秋了。
純孝的太孫崔檀,主動請纓前往江南賑災,好替自己曾祖母祈福。
彼時傅謹語正在作慈母姿態,跟白露學著給燚哥兒做肚兜,聞言頓時一針紮在大拇指上,血珠子立時就冒了出來。
「你天生就是個做不好繡活的主,快別瞎折騰了,沒得叫人揪心。」崔九淩從袖子裏扯出方雪白的帕子來,替她擦拭手上的血跡。
傅謹語卻根本顧不上疼,揪住崔九淩的袖子,慌張地問道:「皇帝準了阿檀的請求?」
水災過後往往會有瘟疫,崔檀不知死活地跑去南邊,萬一有個好歹,撇下年幼的重太孫,那劇情豈不又回歸原著?
崔九淩頷首:「準了。」
「這怎麽可以?」傅謹語「蹭」地一下站起來。
「你急什麽?」崔九淩白了她一眼,強硬地將她拉回座位上,拿帕子捆住她受傷的拇指。
傅謹語能不急麽?劇情回歸原著,傅謹言的兒子果真成了攝政王,她家燚哥兒豈不沒好日子過了?
見她赤急白臉的模樣,崔九淩隻當她是在擔憂崔檀,哼道:「有本王陪著他去,他能有甚事兒?」
「什麽?你陪著他去?」傅謹語驚呼一聲,不但沒放心,反而更揪心了。
崔九淩點了下頭,說道:「太子身子骨原就不好,阿檀又這般出息,他便有退位讓賢的心思。皇帝此番冒險叫阿檀去南邊賑災,也是想讓他趁機建功立業的意思。」
頓了頓,他又道:「阿檀若是能將賑災的事兒辦得漂漂亮亮的,籠絡住了人心,回頭皇帝越過太子,直接將皇位傳給他,朝臣們也不好反對。」
但是崔檀年紀不大,又自小在宮裏養尊處優的,哪裏懂什麽賑災?
所以得給他配備個能做事且信得過的自己人。
而崔九淩,就是最合適的人選。
傅謹語擔憂道:「道理我都懂,但是水災跟瘟疫往往都會同時出現,你跟著過去,我不放心。」
崔九淩拍了拍她的脊背,安撫道:「托你先前贈與太醫院的那本《疫情防控指南》的福,太醫院如今對於瘟疫的預防跟救治,已有完整的對策,且此番太醫院也會派出一半人手跟本王同去江南……所以,你無須擔憂,本王定會平安歸來的。」
傅謹語見他心意已決,加之她也不想讓崔檀死在江南,便沒有再多嘮叨,而是抓緊時間替他收拾行囊。
臨行前,她又拿出一隻急救包,交給跟去伺候的許青竹。
交待他道:「這裏頭裝了很多表少爺替本王妃搜羅來的西洋奇藥,王爺跟太孫若是有什麽不好,你記得從這裏頭找藥給他們吃。每樣藥的功效,我都叫白露寫了條子貼在上頭,你一看就懂。」
許青竹將救急包抱在懷裏,鄭重道:「王妃放心,奴才省得。」
*
前腳將崔九淩送走,後腳傅謹語就病倒了。
這是他們成親以來,頭一次分開,她心裏七上八下的,十分不得勁。
偏燚哥兒一到天黑就鬧騰著要找父王,被她訓斥了不肯聽,哭得直打嗝才勉強睡過去,又添她的愁緒。
不過很快她就沒時間傷春悲秋了。
因為南邊的災民,在經過數日的長度跋涉後,終於來到了天子腳下。
她囤積了那麽多糧食,也該派上用場了。
不過未免樹大招風,不能光他們靖王府一家賑災,得聯和京裏其他達官貴人家的女眷們,一起到城門口開粥棚。
好事一起幹,大家都有好名聲,如此才能既不招災民覬覦,又不會叫景福帝忌憚。
嘖,她可真是個小機靈鬼。
第134章 134 真真是個促狹的.
聯和其他貴婦一起開粥棚賑災並非什麽難事兒, 以往有災荒,這些人為了博個好名聲,也都會多少有所表示。
也沒多麻煩, 傅謹語隻是跟幹娘, 範首輔的夫人以及範家的親家,孫次輔的夫人打了聲招呼, 並將她們準備賑災的事兒叫人宣揚出去,其他貴婦立時就自動湊上來了。
家裏存糧多的就單獨開間粥棚, 存糧少的就兩家或者三家合開一間粥棚。
四下裏一湊, 竟生生湊出八十三間粥棚來。
把傅謹語給唬了一跳。
這規模是她沒想到的。
她原以為最多隻能帶動素日與她來往較多的幾家貴婦, 能開個十來間粥棚就不錯了, 誰知竟有這般多。
人多力量大,自然是好事。
有了她們這八十幾間粥棚, 再加上順天府的官方賑災粥棚,應該差不多能保住那些流民的命了。
但前提是得想出個妥當的法子來,避免京城以及周邊的百姓冒充流民跑來混吃混喝。
為此, 傅謹語特意上秋家,拜訪了裴雁秋的老丈人, 現任順天府尹秋明澤, 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她的想法很簡單, 就是由官府出麵, 給每位流民發放一本臨時身份貼。
這身份貼是個袖珍小本子, 除了扉頁記錄流民的身高、長相跟籍貫等信息外, 後頭還有帶日期的空白頁。
憑臨時身份貼每日三餐可去官府或是民間的粥棚領三次粥, 每領一次就由施粥人在對應日期空白頁上蓋一次印章。
恰逢曹太後身體抱恙,身子骨一日差過一日,眼瞅著就熬不到入秋了。
純孝的太孫崔檀,主動請纓前往江南賑災,好替自己曾祖母祈福。
彼時傅謹語正在作慈母姿態,跟白露學著給燚哥兒做肚兜,聞言頓時一針紮在大拇指上,血珠子立時就冒了出來。
「你天生就是個做不好繡活的主,快別瞎折騰了,沒得叫人揪心。」崔九淩從袖子裏扯出方雪白的帕子來,替她擦拭手上的血跡。
傅謹語卻根本顧不上疼,揪住崔九淩的袖子,慌張地問道:「皇帝準了阿檀的請求?」
水災過後往往會有瘟疫,崔檀不知死活地跑去南邊,萬一有個好歹,撇下年幼的重太孫,那劇情豈不又回歸原著?
崔九淩頷首:「準了。」
「這怎麽可以?」傅謹語「蹭」地一下站起來。
「你急什麽?」崔九淩白了她一眼,強硬地將她拉回座位上,拿帕子捆住她受傷的拇指。
傅謹語能不急麽?劇情回歸原著,傅謹言的兒子果真成了攝政王,她家燚哥兒豈不沒好日子過了?
見她赤急白臉的模樣,崔九淩隻當她是在擔憂崔檀,哼道:「有本王陪著他去,他能有甚事兒?」
「什麽?你陪著他去?」傅謹語驚呼一聲,不但沒放心,反而更揪心了。
崔九淩點了下頭,說道:「太子身子骨原就不好,阿檀又這般出息,他便有退位讓賢的心思。皇帝此番冒險叫阿檀去南邊賑災,也是想讓他趁機建功立業的意思。」
頓了頓,他又道:「阿檀若是能將賑災的事兒辦得漂漂亮亮的,籠絡住了人心,回頭皇帝越過太子,直接將皇位傳給他,朝臣們也不好反對。」
但是崔檀年紀不大,又自小在宮裏養尊處優的,哪裏懂什麽賑災?
所以得給他配備個能做事且信得過的自己人。
而崔九淩,就是最合適的人選。
傅謹語擔憂道:「道理我都懂,但是水災跟瘟疫往往都會同時出現,你跟著過去,我不放心。」
崔九淩拍了拍她的脊背,安撫道:「托你先前贈與太醫院的那本《疫情防控指南》的福,太醫院如今對於瘟疫的預防跟救治,已有完整的對策,且此番太醫院也會派出一半人手跟本王同去江南……所以,你無須擔憂,本王定會平安歸來的。」
傅謹語見他心意已決,加之她也不想讓崔檀死在江南,便沒有再多嘮叨,而是抓緊時間替他收拾行囊。
臨行前,她又拿出一隻急救包,交給跟去伺候的許青竹。
交待他道:「這裏頭裝了很多表少爺替本王妃搜羅來的西洋奇藥,王爺跟太孫若是有什麽不好,你記得從這裏頭找藥給他們吃。每樣藥的功效,我都叫白露寫了條子貼在上頭,你一看就懂。」
許青竹將救急包抱在懷裏,鄭重道:「王妃放心,奴才省得。」
*
前腳將崔九淩送走,後腳傅謹語就病倒了。
這是他們成親以來,頭一次分開,她心裏七上八下的,十分不得勁。
偏燚哥兒一到天黑就鬧騰著要找父王,被她訓斥了不肯聽,哭得直打嗝才勉強睡過去,又添她的愁緒。
不過很快她就沒時間傷春悲秋了。
因為南邊的災民,在經過數日的長度跋涉後,終於來到了天子腳下。
她囤積了那麽多糧食,也該派上用場了。
不過未免樹大招風,不能光他們靖王府一家賑災,得聯和京裏其他達官貴人家的女眷們,一起到城門口開粥棚。
好事一起幹,大家都有好名聲,如此才能既不招災民覬覦,又不會叫景福帝忌憚。
嘖,她可真是個小機靈鬼。
第134章 134 真真是個促狹的.
聯和其他貴婦一起開粥棚賑災並非什麽難事兒, 以往有災荒,這些人為了博個好名聲,也都會多少有所表示。
也沒多麻煩, 傅謹語隻是跟幹娘, 範首輔的夫人以及範家的親家,孫次輔的夫人打了聲招呼, 並將她們準備賑災的事兒叫人宣揚出去,其他貴婦立時就自動湊上來了。
家裏存糧多的就單獨開間粥棚, 存糧少的就兩家或者三家合開一間粥棚。
四下裏一湊, 竟生生湊出八十三間粥棚來。
把傅謹語給唬了一跳。
這規模是她沒想到的。
她原以為最多隻能帶動素日與她來往較多的幾家貴婦, 能開個十來間粥棚就不錯了, 誰知竟有這般多。
人多力量大,自然是好事。
有了她們這八十幾間粥棚, 再加上順天府的官方賑災粥棚,應該差不多能保住那些流民的命了。
但前提是得想出個妥當的法子來,避免京城以及周邊的百姓冒充流民跑來混吃混喝。
為此, 傅謹語特意上秋家,拜訪了裴雁秋的老丈人, 現任順天府尹秋明澤, 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她的想法很簡單, 就是由官府出麵, 給每位流民發放一本臨時身份貼。
這身份貼是個袖珍小本子, 除了扉頁記錄流民的身高、長相跟籍貫等信息外, 後頭還有帶日期的空白頁。
憑臨時身份貼每日三餐可去官府或是民間的粥棚領三次粥, 每領一次就由施粥人在對應日期空白頁上蓋一次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