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內,政事堂上。
秦琅端著茶杯進來,諸位相公也都到了,閉目養神的養神,喝茶的喝茶,聊天的聊天。
這幾天輟朝,常參官們倒是輕鬆了,不用早起,可對宰相們來說,卻一刻也不輕鬆。每天晚上起碼三位宰相要值夜,其它的人也一樣是夜宿宮省,有家也回不了。
見他進來,許敬宗直接遞給他一個折子。
秦琅打開,目光掃了一眼,卻是皇帝給宰相們加的學士頭銜。
學士一詞其實早在周朝時就出現了,最早指的是當時能夠讀書的貴族子弟,到春秋戰國時,學士變成了有文化有涵養的文人雅士,到魏晉南北朝時,學士已經正式化和官方化,泛指通過某種技藝入朝為官的官員。
而進入唐代,學士通常指富有學識的官員,不過在貞觀時,朝廷對學士也開始係統規範化。
從秦王府學士館的十八學士,到如今朝廷先後設立的諸館、殿、閣,設立了不同名號學士,已經十分規範。
到貞觀後期,大學士已經屬於宰相加銜,宰相皆帶館職。
“恭喜三郎加弘文館大學士兼修國史。”許敬宗笑道。
秦琅卻隻是麵色平靜,弘文館大學士在貞觀後期確立下來的這套館殿閣體係裏,屬於首相加銜。
在貞觀後期已經確定的朝廷官製裏,入政事堂方稱宰相,以同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參預政事等頭銜入政事堂,並不再僅限於左右仆射、中書令、侍中這幾位三高官官了。
有同中書門下三品等銜進入政事堂,不是三高官官也是宰相,相反,如果沒加銜沒進入政事堂,就算是尚書令也不是真宰相。而後來所有宰相,又都加大學士銜,並且這套學士銜還有高低之分。
比如館學士比殿學士高,殿學士比閣學士高。
弘文館、崇文館和集賢館再加個史館,弘文館是設於門下省,掌校訂圖書,教授生徒,教授的是皇族貴戚以及高級京官子弟。不過弘文館大學士,其實並不實際負責館事,隻是加銜。
一般情況下,是以中書令加弘文館大學士,但如今的政事堂裏,有兩個中書令,秦琅檢校中書令,許敬宗中書令,不過秦琅又有太師、知中書門下兩省事等銜,故此秦琅方是首相。
這次太子授秦琅弘文館大學士也是理所當然的,至於兼修國史,其實就相當於是史館大學士,隻是史館一般不稱大學士,而是兼修國史。
許敬宗又遞來一個折子。
卻是秦琅入政事堂的加銜也變了,不再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而是平章軍國事。
一般入政事堂為相,是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同中書門下三品加銜,也有以專典機密,參預政事等銜入都堂。
而現在新皇帝給秦琅這麽一個特殊的新銜,明顯就是表示對輔政顧命元老的特別榮寵。
跟讚拜不名、上朝不趨、劍履上殿都是一種榮譽。
“長孫公是崇賢館大學士兼修國史,也加平章軍國事銜。”許敬宗又道。
秦琅點了點頭,這是肯定的,長孫無忌畢竟也是顧命大臣。
“英國公是集賢館大學士,然後加的是同平章軍國重事。”
李績沒有加兼修史館銜,然後他的入政事堂的銜也不一樣,是同平章軍國重事,多了兩個字,一個同一個重。有些細微區別,加個同字,就好像是桃園三結義裏張飛說俺也一樣的意思。
明顯是有意區分了,一個重字,看著好像更重要了,實際上若是細品,平章軍國事,無疑是軍事國事大小都管,但軍國重事,似乎隻管大的事情,小事不管,反倒是權力受限了。
而少了加一個兼修國史,就更顯區別。
三位顧命元老,通過加銜,越分確立了首次關係,秦琅現在就是實打實的首相,長孫無忌是次相,李績更次。
“一個月一百二十貫貼職錢而已。”秦琅嗬嗬一笑。
學士加銜除了表示宰相位序外,也還是有些實打實好處的,最主要的就是體現職貼錢這塊,如今大唐財政豐厚,所以對官員尤其是高級官員待遇很好,宰相們高官厚祿,按本品領取俸祿外,另按所任職事給職錢,如果有兼職,還能再拿一份。
館殿閣學士,最高的弘文館大學士,貼職錢每月一百貫,如果加兼修國史,再添二十貫。
崇文館就是九十貫,集賢館是八十貫。
至於觀文殿、端明殿、宣和殿三殿大學士,則是七十貫六十貫五十貫。
而淩煙閣、東閣、西閣三閣大學士,則是四十貫三十貫二十貫。
同樣是宰相加銜,排名靠後的閣學士,比館學士就相差很大。
至於說翰林院大學士,因為掌握內製之權,侍從皇帝,所以不在這個館閣體係內,翰林大學士的貼職錢是八十貫。
·······
“諸公都到齊了,那就開始堂議吧。”
秦琅根本不在意百來貫錢,所以這點小事也沒放在心上。
咳嗽一聲,開始主持會議。
政事堂原先慣例,輪執政事筆,誰輪值政事筆,誰就主持政事堂會議,有點輪值主席的意思,不過新皇繼位,如今有顧命大臣輔政,實際上政事筆是交到首輔秦琅手上掌執,故也由他主持政事堂會議。
政事筆在手,就相當於是掌印官,首輔之位更加確定。
“昨日我入宮麵聖奏事,聖人對政事堂辦事還是很滿意的,不過關於昨日堂議的大行皇帝諡號、廟號一事,聖人有些意見,經過我與聖人商議後,現在把情況反饋給諸公。”
其它七位相公聽到秦琅跟皇帝要把新皇的諡號改為文武聖皇帝,把廟號改為聖祖,都不免驚訝。
至於說給高祖尊諡神堯孝皇帝,以及說尊景皇帝李虎為太祖,太廟供滿七室這事,倒不算什麽了。
“文皇帝、太宗不好嗎?”
褚遂良對於秦琅這種本來在堂上議好,轉頭卻跟皇帝私下更改的行為極為不滿,就算你是首輔,可也不能這樣。那你直接跟皇帝兩個私下定好,再通知大家算了,何必大家討論半天?
“聖人之意,文皇帝之諡,不足以體現大行皇帝文治武功,先皇十六歲起兵,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大唐江山有一半是先皇親手打下來的,更何況貞觀朝,我大唐開疆拓土數千裏,這份功績,遠邁秦皇漢武,僅一個文字當然不足以表明先皇之功績。”
祖有開創之功,李世民對大唐的開創之功,甚至比李淵還要強,當然配的上一個祖字。
他也有資格,世代在太廟受享,將來不用移出去。
許敬宗立馬表態,“聖人仁孝且公正,是我等先前所慮不周,我讚成秦相與聖人新議之諡號廟號,可行。”
長孫無忌雖然皺了皺眉,覺得秦琅辦的這事確實不太尊重政事堂諸公,而且這麽大事也沒提前跟自己通下氣,但最後還是點頭,同意把諡號廟號改一下。
秦琅對褚遂良道,“政事堂也是按程序辦事,議好諡號廟號後,再呈報聖人的。聖人有異議,這也是正常程序,褚公難道認為政事堂能夠淩駕於聖人之上?”
這一頂大帽子扣過去,褚遂良立馬慫了。
雖然現在朝會暫停,皇帝也暫時不理事,但不意味著政事堂就能淩駕皇帝之上,政事堂隻是皇帝治國的中樞而已。
“還有一件事情。”
“關於明年改元,年號一事,聖人自己有一個,今天我們商議一下是否合適。”
皇帝給自己選了一個年號,開元。
左仆射崔敦禮名門子弟,倒是一下子想到了出處,“漢書,李尋傳,漢興至今二百載,曆紀開元,皇天降非材之右,漢國再獲受命之符。開元二字確實很好!”
秦琅倒覺得承乾用開元二字做年號,可能僅僅是因為武德四年鑄造通寶錢時選用開元,這二十多年來,開元通寶鑄幣億萬,流通天下,這二個字可能是百姓見的最多的字了,誰不喜歡開元嘛。
選年號不但得選美名,還不能有以前王朝用過,開元二字既有廣泛的民間基礎喜愛,也沒有前人用過,甚至聽起來比貞觀還順口。
“聖人昨夜與我還聊了一些事情,比如之前先皇在位時,為免擾民,所以規定,隻要不是世民二字連用,則可不用避諱更改。不過如今先皇龍馭賓天,聖人提出當為先皇避諱,以後世、民單獨使用也要避諱。”
關於李世民的避聖諱,之前雖然民間百姓也多有主動避諱,但朝廷不強求,如李世績避諱改成李績,裴世矩避諱改名裴矩,但也有沒避諱的,比如虞世南,大書法家、秘書監,活了八十多歲,就沒避。
而朝廷民部改戶部,則是避了的。
甚至科舉考生,都很注意避諱,把民風改成人風,甚至連佛家的觀世音菩薩都避諱叫成了觀音。
不過李世民在時,不強製避諱,不避也沒關係,但現在承乾說以後必須避聖諱,犯諱當罰。官員奏事誤犯禦名及廟諱者,杖。餘文書誤犯者,笞······科舉考試若犯聖諱,不予錄取·····
處罰還是很嚴重的,必須避諱。
同時還重申,不僅要避聖諱,還要避家諱,就是自己父祖的名也得避,同時對於孔子等先賢名也要避。
為此,皇帝還特意讓秦琅帶話政事堂,讓宰相們為他選一個新名字,要求隻有一個字,且相對生僻一些,以免影響百姓。
皇帝要改名,覺得承乾兩個字若是避諱會比較影響百姓。
大家有些麵麵相覷,好好的改什麽名?
先皇叫李世民,不也沒改名嘛?
不過既然皇帝要求了,那大家得辦。
大家各發已見,有提議叫儇的,有提議叫炎的,有提議叫旦的。
“秦相公,你也提一個?”
褚遂良提了個佶字,然後讓秦琅也提一個。
“胤,胤字本意子孫相承也。”
秦琅端著茶杯進來,諸位相公也都到了,閉目養神的養神,喝茶的喝茶,聊天的聊天。
這幾天輟朝,常參官們倒是輕鬆了,不用早起,可對宰相們來說,卻一刻也不輕鬆。每天晚上起碼三位宰相要值夜,其它的人也一樣是夜宿宮省,有家也回不了。
見他進來,許敬宗直接遞給他一個折子。
秦琅打開,目光掃了一眼,卻是皇帝給宰相們加的學士頭銜。
學士一詞其實早在周朝時就出現了,最早指的是當時能夠讀書的貴族子弟,到春秋戰國時,學士變成了有文化有涵養的文人雅士,到魏晉南北朝時,學士已經正式化和官方化,泛指通過某種技藝入朝為官的官員。
而進入唐代,學士通常指富有學識的官員,不過在貞觀時,朝廷對學士也開始係統規範化。
從秦王府學士館的十八學士,到如今朝廷先後設立的諸館、殿、閣,設立了不同名號學士,已經十分規範。
到貞觀後期,大學士已經屬於宰相加銜,宰相皆帶館職。
“恭喜三郎加弘文館大學士兼修國史。”許敬宗笑道。
秦琅卻隻是麵色平靜,弘文館大學士在貞觀後期確立下來的這套館殿閣體係裏,屬於首相加銜。
在貞觀後期已經確定的朝廷官製裏,入政事堂方稱宰相,以同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參預政事等頭銜入政事堂,並不再僅限於左右仆射、中書令、侍中這幾位三高官官了。
有同中書門下三品等銜進入政事堂,不是三高官官也是宰相,相反,如果沒加銜沒進入政事堂,就算是尚書令也不是真宰相。而後來所有宰相,又都加大學士銜,並且這套學士銜還有高低之分。
比如館學士比殿學士高,殿學士比閣學士高。
弘文館、崇文館和集賢館再加個史館,弘文館是設於門下省,掌校訂圖書,教授生徒,教授的是皇族貴戚以及高級京官子弟。不過弘文館大學士,其實並不實際負責館事,隻是加銜。
一般情況下,是以中書令加弘文館大學士,但如今的政事堂裏,有兩個中書令,秦琅檢校中書令,許敬宗中書令,不過秦琅又有太師、知中書門下兩省事等銜,故此秦琅方是首相。
這次太子授秦琅弘文館大學士也是理所當然的,至於兼修國史,其實就相當於是史館大學士,隻是史館一般不稱大學士,而是兼修國史。
許敬宗又遞來一個折子。
卻是秦琅入政事堂的加銜也變了,不再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而是平章軍國事。
一般入政事堂為相,是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同中書門下三品加銜,也有以專典機密,參預政事等銜入都堂。
而現在新皇帝給秦琅這麽一個特殊的新銜,明顯就是表示對輔政顧命元老的特別榮寵。
跟讚拜不名、上朝不趨、劍履上殿都是一種榮譽。
“長孫公是崇賢館大學士兼修國史,也加平章軍國事銜。”許敬宗又道。
秦琅點了點頭,這是肯定的,長孫無忌畢竟也是顧命大臣。
“英國公是集賢館大學士,然後加的是同平章軍國重事。”
李績沒有加兼修史館銜,然後他的入政事堂的銜也不一樣,是同平章軍國重事,多了兩個字,一個同一個重。有些細微區別,加個同字,就好像是桃園三結義裏張飛說俺也一樣的意思。
明顯是有意區分了,一個重字,看著好像更重要了,實際上若是細品,平章軍國事,無疑是軍事國事大小都管,但軍國重事,似乎隻管大的事情,小事不管,反倒是權力受限了。
而少了加一個兼修國史,就更顯區別。
三位顧命元老,通過加銜,越分確立了首次關係,秦琅現在就是實打實的首相,長孫無忌是次相,李績更次。
“一個月一百二十貫貼職錢而已。”秦琅嗬嗬一笑。
學士加銜除了表示宰相位序外,也還是有些實打實好處的,最主要的就是體現職貼錢這塊,如今大唐財政豐厚,所以對官員尤其是高級官員待遇很好,宰相們高官厚祿,按本品領取俸祿外,另按所任職事給職錢,如果有兼職,還能再拿一份。
館殿閣學士,最高的弘文館大學士,貼職錢每月一百貫,如果加兼修國史,再添二十貫。
崇文館就是九十貫,集賢館是八十貫。
至於觀文殿、端明殿、宣和殿三殿大學士,則是七十貫六十貫五十貫。
而淩煙閣、東閣、西閣三閣大學士,則是四十貫三十貫二十貫。
同樣是宰相加銜,排名靠後的閣學士,比館學士就相差很大。
至於說翰林院大學士,因為掌握內製之權,侍從皇帝,所以不在這個館閣體係內,翰林大學士的貼職錢是八十貫。
·······
“諸公都到齊了,那就開始堂議吧。”
秦琅根本不在意百來貫錢,所以這點小事也沒放在心上。
咳嗽一聲,開始主持會議。
政事堂原先慣例,輪執政事筆,誰輪值政事筆,誰就主持政事堂會議,有點輪值主席的意思,不過新皇繼位,如今有顧命大臣輔政,實際上政事筆是交到首輔秦琅手上掌執,故也由他主持政事堂會議。
政事筆在手,就相當於是掌印官,首輔之位更加確定。
“昨日我入宮麵聖奏事,聖人對政事堂辦事還是很滿意的,不過關於昨日堂議的大行皇帝諡號、廟號一事,聖人有些意見,經過我與聖人商議後,現在把情況反饋給諸公。”
其它七位相公聽到秦琅跟皇帝要把新皇的諡號改為文武聖皇帝,把廟號改為聖祖,都不免驚訝。
至於說給高祖尊諡神堯孝皇帝,以及說尊景皇帝李虎為太祖,太廟供滿七室這事,倒不算什麽了。
“文皇帝、太宗不好嗎?”
褚遂良對於秦琅這種本來在堂上議好,轉頭卻跟皇帝私下更改的行為極為不滿,就算你是首輔,可也不能這樣。那你直接跟皇帝兩個私下定好,再通知大家算了,何必大家討論半天?
“聖人之意,文皇帝之諡,不足以體現大行皇帝文治武功,先皇十六歲起兵,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大唐江山有一半是先皇親手打下來的,更何況貞觀朝,我大唐開疆拓土數千裏,這份功績,遠邁秦皇漢武,僅一個文字當然不足以表明先皇之功績。”
祖有開創之功,李世民對大唐的開創之功,甚至比李淵還要強,當然配的上一個祖字。
他也有資格,世代在太廟受享,將來不用移出去。
許敬宗立馬表態,“聖人仁孝且公正,是我等先前所慮不周,我讚成秦相與聖人新議之諡號廟號,可行。”
長孫無忌雖然皺了皺眉,覺得秦琅辦的這事確實不太尊重政事堂諸公,而且這麽大事也沒提前跟自己通下氣,但最後還是點頭,同意把諡號廟號改一下。
秦琅對褚遂良道,“政事堂也是按程序辦事,議好諡號廟號後,再呈報聖人的。聖人有異議,這也是正常程序,褚公難道認為政事堂能夠淩駕於聖人之上?”
這一頂大帽子扣過去,褚遂良立馬慫了。
雖然現在朝會暫停,皇帝也暫時不理事,但不意味著政事堂就能淩駕皇帝之上,政事堂隻是皇帝治國的中樞而已。
“還有一件事情。”
“關於明年改元,年號一事,聖人自己有一個,今天我們商議一下是否合適。”
皇帝給自己選了一個年號,開元。
左仆射崔敦禮名門子弟,倒是一下子想到了出處,“漢書,李尋傳,漢興至今二百載,曆紀開元,皇天降非材之右,漢國再獲受命之符。開元二字確實很好!”
秦琅倒覺得承乾用開元二字做年號,可能僅僅是因為武德四年鑄造通寶錢時選用開元,這二十多年來,開元通寶鑄幣億萬,流通天下,這二個字可能是百姓見的最多的字了,誰不喜歡開元嘛。
選年號不但得選美名,還不能有以前王朝用過,開元二字既有廣泛的民間基礎喜愛,也沒有前人用過,甚至聽起來比貞觀還順口。
“聖人昨夜與我還聊了一些事情,比如之前先皇在位時,為免擾民,所以規定,隻要不是世民二字連用,則可不用避諱更改。不過如今先皇龍馭賓天,聖人提出當為先皇避諱,以後世、民單獨使用也要避諱。”
關於李世民的避聖諱,之前雖然民間百姓也多有主動避諱,但朝廷不強求,如李世績避諱改成李績,裴世矩避諱改名裴矩,但也有沒避諱的,比如虞世南,大書法家、秘書監,活了八十多歲,就沒避。
而朝廷民部改戶部,則是避了的。
甚至科舉考生,都很注意避諱,把民風改成人風,甚至連佛家的觀世音菩薩都避諱叫成了觀音。
不過李世民在時,不強製避諱,不避也沒關係,但現在承乾說以後必須避聖諱,犯諱當罰。官員奏事誤犯禦名及廟諱者,杖。餘文書誤犯者,笞······科舉考試若犯聖諱,不予錄取·····
處罰還是很嚴重的,必須避諱。
同時還重申,不僅要避聖諱,還要避家諱,就是自己父祖的名也得避,同時對於孔子等先賢名也要避。
為此,皇帝還特意讓秦琅帶話政事堂,讓宰相們為他選一個新名字,要求隻有一個字,且相對生僻一些,以免影響百姓。
皇帝要改名,覺得承乾兩個字若是避諱會比較影響百姓。
大家有些麵麵相覷,好好的改什麽名?
先皇叫李世民,不也沒改名嘛?
不過既然皇帝要求了,那大家得辦。
大家各發已見,有提議叫儇的,有提議叫炎的,有提議叫旦的。
“秦相公,你也提一個?”
褚遂良提了個佶字,然後讓秦琅也提一個。
“胤,胤字本意子孫相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