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皇帝是真正的仁善,他一絲懷疑也沒有,很替這位堂弟嘆了口氣,可惜道:「朕還記得,上回見到他是三十多年前了,當時他尚未受封世子,來金陵,我們也曾一同玩耍。他可比朕還要小幾歲,竟走在了朕的前頭,唉。」
他感慨的時候,宗禎便在看這份奏章。
仁宗感慨完,對宗禎道:「總要派人去一趟,那處還等著治喪,受封等事後頭再與禮部仔細商量,先派人過去吧,你看,派誰去?」
冊封等事是後頭的正經事,此時派過去的人,是作為族人去幫著治喪的,好歹表達幾分同為宗家人的親近,上輩子是宗室裏的幾位堂叔一同去的。
這輩子的人選,從一開始,宗禎就想好了。
終於到了這一步,宗禎有片刻的遲疑。
仁宗思索著說:「要不,就派你三堂叔去一趟,帶上他的幾個兒子過去,也好幫忙。」
宗禎收起遲疑,提議道:「父皇,讓駙馬去吧。」
「駙馬?」仁宗詫異,「那可還是個孩子呢,也不曾接過差事。」
「駙馬也已十七了,是福宸的夫婿,是駙馬,身份上完全沒問題,派他過去,也說明咱們對鄭王叔的看重。」
這說得也有理,其實駙馬的麵子比宗室裏的人大多了。
熙國的宗室,除了鄭王有自己的封地,還有權在手,其餘姓宗的都沒權。
仁宗忖度道:「可駙馬……他倒是有兄弟,隻是畢竟是姬家人,不大好辦哪,他一人過去,從前又不曾辦過這樣的事,萬一不甚熟練?」
「父皇曾交代我給駙馬派差事,我一直也沒找著合適的,眼下不正是個鍛鍊的好機會?他是福宸的夫婿,總要擔起事來。我們在禮部挑幾個郎中陪他過去,再有,父皇,您忘了,殷家老太爺還在江陵養病呢。」
仁宗眼睛一亮,他一直很期望殷家能夠再度出仕,無奈死活說不動。
這回他若是派姬昭過去,殷家老太爺總不能眼睜睜看著外孫子獨自一人去麵對那樣的事,總要派兒子或是孫子陪著一起去的,雖說不能逼得殷家出仕,到底能把殷家往這些事情裏拖一拖。
仁宗笑道:「禎哥思慮周全啊!就這麽辦!」
宗禎笑了笑,沒說什麽。
仁宗看看天色:「宮門已關,事已發生,這事也急不得,明天一早再派人去駙馬府上,也讓姬昭那孩子好好歇一晚。你今夜就歇在父皇這裏,我們再商議商議後頭該如何行事。」
宗禎應下。
宗禎此時還不知姬昭已經回城,仁宗帝再不愛管事,也是皇帝,自也不會天天盯著姬昭去哪兒這樣的小事,宗禎沒有多提,想著明日吩咐他們明早到莊子上去傳旨便是。
次日一早,項生從太子的侍衛那裏知道,駙馬已經回來了,便帶了聖旨去直接駙馬府上。
姬昭接了聖旨,大吃一驚,難怪宗諺一直沒給他回信,宗諺的父親過世了!
項生流了幾滴淚:「是呢,據聞王爺拖了許久,拖過了年,到底沒能熬出正月。」
姬昭也想哭了,宗諺是很崇拜他父親的,去年兩人還在一處廝混時,口中常常念道他的父親,沒想到,說沒,就沒了。
姬昭也是親身經歷過死亡的人,知道失去親人的痛楚,到後來是真的哭了。
哭得項生目瞪口呆,麵上也不敢表現,隻能更「傷心」地說道:「駙馬,陛下交代了,還是早些出發的好,陛下派了幾位大人隨您同去,稍後他們估計就來了,您放心,凡事有他們。」
姬昭用力點頭。
他本來就想去桂州一趟,此時既有機會,他自然要去,他很擔憂宗諺。
項生走後,他就立馬叫魏媽媽幫他收拾東西,到了中午的時候,東西就已經全部收拾好,幾位郎中大人也帶著行李上門報導來了。
姬昭點點人數,派人再去公主府上說一聲,帶上人立馬出發。
在門口撞上帶著帳本子上門的何七娘,何七娘瞧見這齣門的架勢,詫異道:「駙馬要出門?」
姬昭也懶得多跟她解釋,隻說自己要去一趟桂州,何七娘也沒有多問,退到一旁,目送他們一列車隊這麽直接走了。
宗禎與仁宗昨夜直說到天快亮了,才歇下,歇到午時,他醒了。
他淨麵、換衣,稍用了點湯羹,便回了東宮。
剛進屋子,侍衛帶著信來了,宗禎看他一眼:「有信?」
「是!是駙馬昨夜送往徽州的信,殿下昨夜在延福殿,屬下便未去打擾。」
宗禎已經知道姬昭昨夜便回來了的事,伸手接過信,低頭拆著信,漫不經心道:「下去吧……」
侍衛拱拱手,轉身走了。
宗禎心中好奇,不知姬昭又給他寫什麽了。
心中或多或少是有準備的,拆開信紙,不免還是看得有些怔愣,姬昭問他「哥哥你是不是還在生我的氣」,又說「不然為何不回我的信」,告訴他「我得了三箱焰火,放了兩箱,可漂亮了,還有一箱留著」。
「哥哥你什麽時候來金陵找我,我帶你去放焰火」。
宗禎放下信紙,雙臂撐在桌麵上,腦袋低垂,雙手抱住自己的額頭。
「殿下?」程深小心翼翼地湊來,擔憂地看他。
宗禎頭未抬,低聲問道:「姬昭在山上玩得如何。」
「挺好的,長寧公主也很喜歡駙馬,留著不放呢。」
他感慨的時候,宗禎便在看這份奏章。
仁宗感慨完,對宗禎道:「總要派人去一趟,那處還等著治喪,受封等事後頭再與禮部仔細商量,先派人過去吧,你看,派誰去?」
冊封等事是後頭的正經事,此時派過去的人,是作為族人去幫著治喪的,好歹表達幾分同為宗家人的親近,上輩子是宗室裏的幾位堂叔一同去的。
這輩子的人選,從一開始,宗禎就想好了。
終於到了這一步,宗禎有片刻的遲疑。
仁宗思索著說:「要不,就派你三堂叔去一趟,帶上他的幾個兒子過去,也好幫忙。」
宗禎收起遲疑,提議道:「父皇,讓駙馬去吧。」
「駙馬?」仁宗詫異,「那可還是個孩子呢,也不曾接過差事。」
「駙馬也已十七了,是福宸的夫婿,是駙馬,身份上完全沒問題,派他過去,也說明咱們對鄭王叔的看重。」
這說得也有理,其實駙馬的麵子比宗室裏的人大多了。
熙國的宗室,除了鄭王有自己的封地,還有權在手,其餘姓宗的都沒權。
仁宗忖度道:「可駙馬……他倒是有兄弟,隻是畢竟是姬家人,不大好辦哪,他一人過去,從前又不曾辦過這樣的事,萬一不甚熟練?」
「父皇曾交代我給駙馬派差事,我一直也沒找著合適的,眼下不正是個鍛鍊的好機會?他是福宸的夫婿,總要擔起事來。我們在禮部挑幾個郎中陪他過去,再有,父皇,您忘了,殷家老太爺還在江陵養病呢。」
仁宗眼睛一亮,他一直很期望殷家能夠再度出仕,無奈死活說不動。
這回他若是派姬昭過去,殷家老太爺總不能眼睜睜看著外孫子獨自一人去麵對那樣的事,總要派兒子或是孫子陪著一起去的,雖說不能逼得殷家出仕,到底能把殷家往這些事情裏拖一拖。
仁宗笑道:「禎哥思慮周全啊!就這麽辦!」
宗禎笑了笑,沒說什麽。
仁宗看看天色:「宮門已關,事已發生,這事也急不得,明天一早再派人去駙馬府上,也讓姬昭那孩子好好歇一晚。你今夜就歇在父皇這裏,我們再商議商議後頭該如何行事。」
宗禎應下。
宗禎此時還不知姬昭已經回城,仁宗帝再不愛管事,也是皇帝,自也不會天天盯著姬昭去哪兒這樣的小事,宗禎沒有多提,想著明日吩咐他們明早到莊子上去傳旨便是。
次日一早,項生從太子的侍衛那裏知道,駙馬已經回來了,便帶了聖旨去直接駙馬府上。
姬昭接了聖旨,大吃一驚,難怪宗諺一直沒給他回信,宗諺的父親過世了!
項生流了幾滴淚:「是呢,據聞王爺拖了許久,拖過了年,到底沒能熬出正月。」
姬昭也想哭了,宗諺是很崇拜他父親的,去年兩人還在一處廝混時,口中常常念道他的父親,沒想到,說沒,就沒了。
姬昭也是親身經歷過死亡的人,知道失去親人的痛楚,到後來是真的哭了。
哭得項生目瞪口呆,麵上也不敢表現,隻能更「傷心」地說道:「駙馬,陛下交代了,還是早些出發的好,陛下派了幾位大人隨您同去,稍後他們估計就來了,您放心,凡事有他們。」
姬昭用力點頭。
他本來就想去桂州一趟,此時既有機會,他自然要去,他很擔憂宗諺。
項生走後,他就立馬叫魏媽媽幫他收拾東西,到了中午的時候,東西就已經全部收拾好,幾位郎中大人也帶著行李上門報導來了。
姬昭點點人數,派人再去公主府上說一聲,帶上人立馬出發。
在門口撞上帶著帳本子上門的何七娘,何七娘瞧見這齣門的架勢,詫異道:「駙馬要出門?」
姬昭也懶得多跟她解釋,隻說自己要去一趟桂州,何七娘也沒有多問,退到一旁,目送他們一列車隊這麽直接走了。
宗禎與仁宗昨夜直說到天快亮了,才歇下,歇到午時,他醒了。
他淨麵、換衣,稍用了點湯羹,便回了東宮。
剛進屋子,侍衛帶著信來了,宗禎看他一眼:「有信?」
「是!是駙馬昨夜送往徽州的信,殿下昨夜在延福殿,屬下便未去打擾。」
宗禎已經知道姬昭昨夜便回來了的事,伸手接過信,低頭拆著信,漫不經心道:「下去吧……」
侍衛拱拱手,轉身走了。
宗禎心中好奇,不知姬昭又給他寫什麽了。
心中或多或少是有準備的,拆開信紙,不免還是看得有些怔愣,姬昭問他「哥哥你是不是還在生我的氣」,又說「不然為何不回我的信」,告訴他「我得了三箱焰火,放了兩箱,可漂亮了,還有一箱留著」。
「哥哥你什麽時候來金陵找我,我帶你去放焰火」。
宗禎放下信紙,雙臂撐在桌麵上,腦袋低垂,雙手抱住自己的額頭。
「殿下?」程深小心翼翼地湊來,擔憂地看他。
宗禎頭未抬,低聲問道:「姬昭在山上玩得如何。」
「挺好的,長寧公主也很喜歡駙馬,留著不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