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祜麟選出來的這六千突擊隊,確實是右軍團之中最為精銳的力量,都是從各個步兵營之中精心挑選出來的,戰鬥力強悍,意誌堅定的敢死隊。
那怕是現在麵臨困境,魏軍的將士都一無懼意,拚殺的相當的積極,至始至終,他們的隊型也非常的完整,就算在戰鬥之中有的隊型不幸給衝散了,大的方陣也會化成為小的方陣,而小的方陣也會及時的和附近的方陣進行重組。
魏軍的這種組織性是他們在戰場上生存的不二法寶,在這種混戰之中,單兵的力量往往是最為薄弱的,那怕是身懷絕技的高手,也無法真正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一旦陷入到敵人的重圍之中,雙拳難敵四手,終究是難逃一死的。
而結陣迎敵的話,無論是大陣小陣,都可以兼顧四麵八方,真正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至少前麵的士兵在戰鬥的時候,無需擔心後麵會遭到敵襲。
這是魏軍將士之前的一種精神契合,每個人都隻需要心無旁鶩地對付自己麵前的敵人,而不用擔心身後的盲區,隻要這樣,他們才能在混亂不堪的戰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在這樣的戰鬥之中,吳軍雖然人數眾多,但卻也無法占據明顯的優勢,他們平均每殺掉一個魏兵,自己這邊卻至少也要付出兩到三人的生命代價,所以整個戰場上,吳軍的傷亡幾乎是魏軍的三四倍之多,滿地躺著的吳軍屍體,便是明證。
但對於吳軍來說,現在就是不計傷亡不計代價的時候,隻要能打退魏軍的進攻,那麽多死幾個多傷幾個又有什麽關係?
在戰鬥力方麵,施績所率的荊州兵確實也要比交州兵略高一籌的,最起碼他們是見過大場麵的,麵對魏軍首先能做到不怯戰,光是憑一點,就要比交州兵高出不少,對穩定戰場上的局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羊祜就站在鬱水的東岸,密切地注視著這場戰鬥的結果,從現在的形勢來看,魏軍的攻勢並不太樂觀,雖然在戰鬥的場麵上魏軍是占據著明顯的優勢的,但吳軍的反撲也比較厲害,尤其他們這種不計傷亡代價的打法,給魏軍的推進製造了不小的麻煩。
現在看來,魏軍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兵力不足,由於竹筏造的數量有限,魏軍在渡江登陸之戰中投入的兵力隻能是固定的數額,那怕魏軍就是再增加一些竹筏的數量,依然無法解決兵力持續投入的問題。
總而言之一句話,魏軍在這次的登陸作戰之中,表現的是後繼乏力。
而吳軍這邊,卻可以源源不斷地將兵力投送過來,這就造成了魏軍斬獲不少卻不得勢的原因。
羊祜所派出的這支軍隊,已經是魏軍之中最為驍勇善戰的精銳之師了,他們確實也沒有辜負羊祜的期望,打得是十分的出色,光是斬獲的人頭,就足以車載鬥量了。
但吳軍也並非是他們想像之中的那麽不堪一擊,盡管傷亡慘重,但吳軍的反撲依然絲毫不停,這也給魏軍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由於魏軍始終無法控製吳軍的第一道防禦工事,無法依托這些工事做短暫的休整,所以自渡江以來,魏軍就一直處於交戰的狀態。
那怕魏軍這支突擊隊再驍勇,再厲害,他們也終究是血肉之軀,也有累的時候,也有難以支持的時候。
這種戰鬥,本來就是要速戰速決的,羊祜原本就是寄希望於突擊隊能搶占一片灘頭陣地,然後舟橋部隊能順利地搭建一兩座浮橋,這樣魏軍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從浮橋上進軍。
但吳軍的頑強堅守,讓魏軍一直無法從容地控製一個灘頭陣地,這樣就讓建造浮橋變得遙遙無期了,後續的大部隊隻能在對岸隔岸觀火,始終無法投入戰場,幹著急也沒有辦法。
戰鬥一直持續到了午時,陶基也率領一支人馬再度增援而來,這樣吳軍的兵勢更盛了,魏軍想要取勝的難度倍增。
這樣的戰鬥,再打下去的話,也隻能是徒增傷亡而已,沒有任何的意義,羊祜於是下令鳴金收兵,暫止撤回來再說。
施績和陶基聽到了魏軍的鳴金之聲,不禁是大喜過望,這場戰鬥,終究還是他們打羸了,於是施績和陶基下令,吳軍全線出擊,要給撤退之中的魏軍致命的一擊,他們來得輕鬆,難道還能走得輕鬆不成?
吳軍此刻也是士氣高漲,與魏軍的鳴金聲不同,吳軍這邊則是擂起了戰鼓,全線發起了反擊。
但魏軍的撤退卻是井然有序的,所有的方陣都是交叉掩護,穩步而退,吳軍此刻大舉反擊,全力壓上,卻遭到了魏軍弓弩的火力壓製,沒等他們衝上來呢,亂箭齊飛,射得吳軍是人仰馬翻。
一看到魏軍撤退,吳軍原本低靡的士氣頓時變得高昂起來,許多人甚至難掩興奮之色,要知道這一戰他們打得十分的憋屈,好不容易魏軍要撤退了,這可是大好的立功機會呀,隻能是抓住機會,多斬獲幾顆人頭,按照吳軍的事先宣布的獎賞條例,加官晉爵也不在話下。
可當吳軍剛一衝上去,才發現自己真是悲催透了,魏軍在撤退的時候,戰鬥力一點也不比進攻時弱,陣型也絲毫不見散亂的狀況,反倒是吳軍一窩蜂的往上衝,一頭撞到了鐵板上,一個個撞了個頭破血流。
就算他們能衝破魏軍的箭雨,衝到了魏軍的陣前,那井然在序的戰陣讓吳軍依然是一愁莫展,他們根本就攻不破魏軍方陣,反而是白白地折損了不少的人馬。
魏軍動作也是極為神速,且戰且退,很快就退到了江邊的那些竹筏上麵,吳軍這個時候還不死心,想要趁著魏軍登筏之時的混亂,衝上去有所斬獲。
但魏軍的弓弩兵先退到了竹筏上,持續不斷地進行射擊,讓吳軍連近身的機會都沒有了,直到所有的魏軍都撤退到竹筏上之後,篙手才撐篙啟航,向對岸駛去。
那怕是現在麵臨困境,魏軍的將士都一無懼意,拚殺的相當的積極,至始至終,他們的隊型也非常的完整,就算在戰鬥之中有的隊型不幸給衝散了,大的方陣也會化成為小的方陣,而小的方陣也會及時的和附近的方陣進行重組。
魏軍的這種組織性是他們在戰場上生存的不二法寶,在這種混戰之中,單兵的力量往往是最為薄弱的,那怕是身懷絕技的高手,也無法真正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一旦陷入到敵人的重圍之中,雙拳難敵四手,終究是難逃一死的。
而結陣迎敵的話,無論是大陣小陣,都可以兼顧四麵八方,真正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至少前麵的士兵在戰鬥的時候,無需擔心後麵會遭到敵襲。
這是魏軍將士之前的一種精神契合,每個人都隻需要心無旁鶩地對付自己麵前的敵人,而不用擔心身後的盲區,隻要這樣,他們才能在混亂不堪的戰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在這樣的戰鬥之中,吳軍雖然人數眾多,但卻也無法占據明顯的優勢,他們平均每殺掉一個魏兵,自己這邊卻至少也要付出兩到三人的生命代價,所以整個戰場上,吳軍的傷亡幾乎是魏軍的三四倍之多,滿地躺著的吳軍屍體,便是明證。
但對於吳軍來說,現在就是不計傷亡不計代價的時候,隻要能打退魏軍的進攻,那麽多死幾個多傷幾個又有什麽關係?
在戰鬥力方麵,施績所率的荊州兵確實也要比交州兵略高一籌的,最起碼他們是見過大場麵的,麵對魏軍首先能做到不怯戰,光是憑一點,就要比交州兵高出不少,對穩定戰場上的局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羊祜就站在鬱水的東岸,密切地注視著這場戰鬥的結果,從現在的形勢來看,魏軍的攻勢並不太樂觀,雖然在戰鬥的場麵上魏軍是占據著明顯的優勢的,但吳軍的反撲也比較厲害,尤其他們這種不計傷亡代價的打法,給魏軍的推進製造了不小的麻煩。
現在看來,魏軍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兵力不足,由於竹筏造的數量有限,魏軍在渡江登陸之戰中投入的兵力隻能是固定的數額,那怕魏軍就是再增加一些竹筏的數量,依然無法解決兵力持續投入的問題。
總而言之一句話,魏軍在這次的登陸作戰之中,表現的是後繼乏力。
而吳軍這邊,卻可以源源不斷地將兵力投送過來,這就造成了魏軍斬獲不少卻不得勢的原因。
羊祜所派出的這支軍隊,已經是魏軍之中最為驍勇善戰的精銳之師了,他們確實也沒有辜負羊祜的期望,打得是十分的出色,光是斬獲的人頭,就足以車載鬥量了。
但吳軍也並非是他們想像之中的那麽不堪一擊,盡管傷亡慘重,但吳軍的反撲依然絲毫不停,這也給魏軍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由於魏軍始終無法控製吳軍的第一道防禦工事,無法依托這些工事做短暫的休整,所以自渡江以來,魏軍就一直處於交戰的狀態。
那怕魏軍這支突擊隊再驍勇,再厲害,他們也終究是血肉之軀,也有累的時候,也有難以支持的時候。
這種戰鬥,本來就是要速戰速決的,羊祜原本就是寄希望於突擊隊能搶占一片灘頭陣地,然後舟橋部隊能順利地搭建一兩座浮橋,這樣魏軍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從浮橋上進軍。
但吳軍的頑強堅守,讓魏軍一直無法從容地控製一個灘頭陣地,這樣就讓建造浮橋變得遙遙無期了,後續的大部隊隻能在對岸隔岸觀火,始終無法投入戰場,幹著急也沒有辦法。
戰鬥一直持續到了午時,陶基也率領一支人馬再度增援而來,這樣吳軍的兵勢更盛了,魏軍想要取勝的難度倍增。
這樣的戰鬥,再打下去的話,也隻能是徒增傷亡而已,沒有任何的意義,羊祜於是下令鳴金收兵,暫止撤回來再說。
施績和陶基聽到了魏軍的鳴金之聲,不禁是大喜過望,這場戰鬥,終究還是他們打羸了,於是施績和陶基下令,吳軍全線出擊,要給撤退之中的魏軍致命的一擊,他們來得輕鬆,難道還能走得輕鬆不成?
吳軍此刻也是士氣高漲,與魏軍的鳴金聲不同,吳軍這邊則是擂起了戰鼓,全線發起了反擊。
但魏軍的撤退卻是井然有序的,所有的方陣都是交叉掩護,穩步而退,吳軍此刻大舉反擊,全力壓上,卻遭到了魏軍弓弩的火力壓製,沒等他們衝上來呢,亂箭齊飛,射得吳軍是人仰馬翻。
一看到魏軍撤退,吳軍原本低靡的士氣頓時變得高昂起來,許多人甚至難掩興奮之色,要知道這一戰他們打得十分的憋屈,好不容易魏軍要撤退了,這可是大好的立功機會呀,隻能是抓住機會,多斬獲幾顆人頭,按照吳軍的事先宣布的獎賞條例,加官晉爵也不在話下。
可當吳軍剛一衝上去,才發現自己真是悲催透了,魏軍在撤退的時候,戰鬥力一點也不比進攻時弱,陣型也絲毫不見散亂的狀況,反倒是吳軍一窩蜂的往上衝,一頭撞到了鐵板上,一個個撞了個頭破血流。
就算他們能衝破魏軍的箭雨,衝到了魏軍的陣前,那井然在序的戰陣讓吳軍依然是一愁莫展,他們根本就攻不破魏軍方陣,反而是白白地折損了不少的人馬。
魏軍動作也是極為神速,且戰且退,很快就退到了江邊的那些竹筏上麵,吳軍這個時候還不死心,想要趁著魏軍登筏之時的混亂,衝上去有所斬獲。
但魏軍的弓弩兵先退到了竹筏上,持續不斷地進行射擊,讓吳軍連近身的機會都沒有了,直到所有的魏軍都撤退到竹筏上之後,篙手才撐篙啟航,向對岸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