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績的軍隊的負責修橋建成,而遷移百姓的重擔,就落在了陶基的肩上。
自古以來窮山惡水出刁民,交州的民風相比於中原和江東,要彪悍許多,陶基以交州牧的名義,頒布法令,要求在七日之內,所有軍民一律遷往番禺新城,違令者,一律按延誤軍機處治,斬無赦。
不過交州的百姓並不買帳,軍令那是管治軍隊的,他們平民老百姓從也不受軍法的約束,不搬遷就殺頭,誰信呢?
陶基最初也是采用比較溫和的手段的,用恫嚇和利誘的方式來讓民眾自願搬遷,首先陶基讓人散布謠言,宣稱魏軍在建安郡的暴行,就連吳國的前任皇帝孫皓都是被魏軍烤著吃了,在建安郡境內,魏軍是殺人如麻,食人成性,恐怖如斯。
孫皓的確是被人烤著吃了,但吃人的不是魏軍,而是建安郡境內的那些蠻夷山越人,這些山越人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吃人自然也不算什麽。
隻不過陶基為了宣揚魏軍的殘暴,將山越人的暴行一鼓腦的安到了魏軍的頭上,而且還宣稱,魏軍在攻下揭陽之後,將揭陽的軍民都給屠殺了,魏軍極度缺糧,殺人之後還將人都曬成了人幹肉條,以充當軍糧,魏軍的暴行,那是罄竹難書。
為了將坐實魏軍吃人的暴行,陶基還特意地命令將這些故意進行了詳細的編排,說得是繪聲繪色,由不得百姓不信。
陶基的這種宣傳,也確實是嚇倒了不少的番禺百姓,交州原本是世外之地,幾百年以來都沒有什麽大規模的動亂,漢末和三國時代的大混戰也根本就沒有波及到交州來,過慣了安穩日子的交州百姓一聽到魏軍打到番禺的消息,個個驚惶失措。
許多人,尤其是在番禺城沒有什麽產業的貧民,一聽到這個消息,便信以為真,紛紛地收拾行囊,逃離了番禺城,在吳軍的指引下,渡過了浮橋,前往番禺新城。
對於這些貧窮的百姓來說,就連他們的行囊都是空空如也的,裏麵充其量也隻有幾件破件的衣服,連一點值錢的東西都沒有,這個時候讓他們遷離番禺城,是沒有任何的壓力的。
更何況魏軍將要屠城的消息這個時候在番禺傳得十分厲害,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原則,離開番禺似乎成為了最為明智的選擇。
而且這對他們來說,本身也是沒有任何損失的事,如果將來番禺沒事的話,他們依舊可以回來的,這些大多是出賣苦力討生活的,無論在舊城,還是在新城,都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
甚至官府方麵對他們還有一些承諾,所以前往新城的平民百姓,每個人都能獲得一斛穀米的救濟糧,而且還有砍伐竹子修築城防的差事,這也是少不了要給他們報酬的。
也就是說,前往新城,他們賺錢的機會隻多不少,對於這些貧民來講,更是難得的機遇,所有許多人趨之若鶩,紛紛地趕往新城,甚至是一路小跑,生怕去的晚了,賺錢的機會都被別人給搶走了。
不過對於番禺城內的那些商人富戶士紳大族來說,卻未必肯相信魏軍會屠城的這種謠言。
首先這些人大多屬於平民之中的上層階級,在番禺城內都有大量的商鋪宅院和產業,如果此時遷移的話,帶走的隻有金銀細軟這些可以攜帶的東西,那些大量的不動產,隻能是白白地舍棄了。
當初交州局勢穩定的時候,許多的士家和商賈有錢的時候,都會購田置地,所以番禺城內的房價一直以來是最高的,那些商鋪和房產也成為了番禺最保值的商品,當別的地方以糧食或布匹做為等價物的時候,番禺則是地產做為等價物的,衡量一個人有錢與否,也是看他在番禺城內有多少套房產,有多少間商鋪。
而如今,官府的一道遷民令,讓番禺城內的所有房產頃刻之間變得一文不值,許多人的欲哭無淚,要知道番禺城內的地價那可是寸土寸金,為了購置這些房產和商鋪,許多人那是傾家蕩產,而到頭來卻是打了水漂,如何能讓人甘心呐。
這其中,有人心思動搖的,在他們看來,房產地產價值再高,那也比不過性命啊,如果真得丟掉性命的話,那再多的房產地產也是白搭,所以該舍棄的還得舍棄。
這當中是以士家門閥為主的,他們大多在官府之中擔任官職,知道大亂將至,想要保命的話,還是老老實實地跟著軍隊走,那才是明哲保身的,至於田產錢財,那不過是身外之物,隻要能活下去,將來回到番禺,該是他們的,一樣也不會少。
如果真回不來了,那現在放棄,同樣是明智之舉,戰亂的年月,保住性命才是最為關鍵的,就連朝廷都準備放棄番禺城了,那些死守著房產地產的人是不是愚蠢啊?
不過說到這一點,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對於士家出身的人來說,跟著朝廷走那肯定是沒錯的,他們的利益和朝廷官府是捆綁在一起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而對於廣大的商人來說,卻未必肯跟著官府走。
交州人經商的比較多,他們在交州也屬於比較富裕的一個階層,光是前些日子朝廷賣官鬻爵,大多數的官職都落到了富商的手中,交州的商人出手闊綽,那就可見一斑了。
番禺城中的地產和商鋪,擁有者除了士家門閥之外,大部分都是富商巨賈所占據的,而且至少也占了番禺城地產的七成以上,毫不誇張的說,他們才是番禺城真正的主人。
此時官府突然下令要遷離番禺城,那豈不是要了這些商賈的命嗎?
所以對遷民令產生抵觸情緒的,最主要就是來自於這些商賈大戶,他們大部分資產和生意都在番禺城,要他們放棄這一切,遷移到新城那個不毛之地去,這些人肯定是不幹的。
自古以來窮山惡水出刁民,交州的民風相比於中原和江東,要彪悍許多,陶基以交州牧的名義,頒布法令,要求在七日之內,所有軍民一律遷往番禺新城,違令者,一律按延誤軍機處治,斬無赦。
不過交州的百姓並不買帳,軍令那是管治軍隊的,他們平民老百姓從也不受軍法的約束,不搬遷就殺頭,誰信呢?
陶基最初也是采用比較溫和的手段的,用恫嚇和利誘的方式來讓民眾自願搬遷,首先陶基讓人散布謠言,宣稱魏軍在建安郡的暴行,就連吳國的前任皇帝孫皓都是被魏軍烤著吃了,在建安郡境內,魏軍是殺人如麻,食人成性,恐怖如斯。
孫皓的確是被人烤著吃了,但吃人的不是魏軍,而是建安郡境內的那些蠻夷山越人,這些山越人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吃人自然也不算什麽。
隻不過陶基為了宣揚魏軍的殘暴,將山越人的暴行一鼓腦的安到了魏軍的頭上,而且還宣稱,魏軍在攻下揭陽之後,將揭陽的軍民都給屠殺了,魏軍極度缺糧,殺人之後還將人都曬成了人幹肉條,以充當軍糧,魏軍的暴行,那是罄竹難書。
為了將坐實魏軍吃人的暴行,陶基還特意地命令將這些故意進行了詳細的編排,說得是繪聲繪色,由不得百姓不信。
陶基的這種宣傳,也確實是嚇倒了不少的番禺百姓,交州原本是世外之地,幾百年以來都沒有什麽大規模的動亂,漢末和三國時代的大混戰也根本就沒有波及到交州來,過慣了安穩日子的交州百姓一聽到魏軍打到番禺的消息,個個驚惶失措。
許多人,尤其是在番禺城沒有什麽產業的貧民,一聽到這個消息,便信以為真,紛紛地收拾行囊,逃離了番禺城,在吳軍的指引下,渡過了浮橋,前往番禺新城。
對於這些貧窮的百姓來說,就連他們的行囊都是空空如也的,裏麵充其量也隻有幾件破件的衣服,連一點值錢的東西都沒有,這個時候讓他們遷離番禺城,是沒有任何的壓力的。
更何況魏軍將要屠城的消息這個時候在番禺傳得十分厲害,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原則,離開番禺似乎成為了最為明智的選擇。
而且這對他們來說,本身也是沒有任何損失的事,如果將來番禺沒事的話,他們依舊可以回來的,這些大多是出賣苦力討生活的,無論在舊城,還是在新城,都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
甚至官府方麵對他們還有一些承諾,所以前往新城的平民百姓,每個人都能獲得一斛穀米的救濟糧,而且還有砍伐竹子修築城防的差事,這也是少不了要給他們報酬的。
也就是說,前往新城,他們賺錢的機會隻多不少,對於這些貧民來講,更是難得的機遇,所有許多人趨之若鶩,紛紛地趕往新城,甚至是一路小跑,生怕去的晚了,賺錢的機會都被別人給搶走了。
不過對於番禺城內的那些商人富戶士紳大族來說,卻未必肯相信魏軍會屠城的這種謠言。
首先這些人大多屬於平民之中的上層階級,在番禺城內都有大量的商鋪宅院和產業,如果此時遷移的話,帶走的隻有金銀細軟這些可以攜帶的東西,那些大量的不動產,隻能是白白地舍棄了。
當初交州局勢穩定的時候,許多的士家和商賈有錢的時候,都會購田置地,所以番禺城內的房價一直以來是最高的,那些商鋪和房產也成為了番禺最保值的商品,當別的地方以糧食或布匹做為等價物的時候,番禺則是地產做為等價物的,衡量一個人有錢與否,也是看他在番禺城內有多少套房產,有多少間商鋪。
而如今,官府的一道遷民令,讓番禺城內的所有房產頃刻之間變得一文不值,許多人的欲哭無淚,要知道番禺城內的地價那可是寸土寸金,為了購置這些房產和商鋪,許多人那是傾家蕩產,而到頭來卻是打了水漂,如何能讓人甘心呐。
這其中,有人心思動搖的,在他們看來,房產地產價值再高,那也比不過性命啊,如果真得丟掉性命的話,那再多的房產地產也是白搭,所以該舍棄的還得舍棄。
這當中是以士家門閥為主的,他們大多在官府之中擔任官職,知道大亂將至,想要保命的話,還是老老實實地跟著軍隊走,那才是明哲保身的,至於田產錢財,那不過是身外之物,隻要能活下去,將來回到番禺,該是他們的,一樣也不會少。
如果真回不來了,那現在放棄,同樣是明智之舉,戰亂的年月,保住性命才是最為關鍵的,就連朝廷都準備放棄番禺城了,那些死守著房產地產的人是不是愚蠢啊?
不過說到這一點,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對於士家出身的人來說,跟著朝廷走那肯定是沒錯的,他們的利益和朝廷官府是捆綁在一起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而對於廣大的商人來說,卻未必肯跟著官府走。
交州人經商的比較多,他們在交州也屬於比較富裕的一個階層,光是前些日子朝廷賣官鬻爵,大多數的官職都落到了富商的手中,交州的商人出手闊綽,那就可見一斑了。
番禺城中的地產和商鋪,擁有者除了士家門閥之外,大部分都是富商巨賈所占據的,而且至少也占了番禺城地產的七成以上,毫不誇張的說,他們才是番禺城真正的主人。
此時官府突然下令要遷離番禺城,那豈不是要了這些商賈的命嗎?
所以對遷民令產生抵觸情緒的,最主要就是來自於這些商賈大戶,他們大部分資產和生意都在番禺城,要他們放棄這一切,遷移到新城那個不毛之地去,這些人肯定是不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