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用命,將帥同心,這才是打勝仗的基礎。
但這也僅僅隻是基礎而已,決定戰鬥成敗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主將的謀略、士氣和軍心、後勤補給是否到位、天時地利的借用等等,隻有各方麵的因素能綜合地利用起來,才有獲勝的機會。
但其他條件具備的話,唯獨沒有凝聚力的話,卻是注定要的敗仗,這天底下沒有任何一支軍隊,能在各懷鬼胎一盤散沙的情況下,還能戰勝強大的對手。
如果這樣的軍隊真得能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打勝仗的話,那麽隻有一個可能,那就是對手比你更濫。
但司馬倫很清楚,魏軍可不是一支軍心渙散的軍隊,他們紀律嚴明,軍容齊整,上下一心,令行禁止,也就是說,魏軍是一支凝聚力極強的軍隊,他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催城拔寨,所向披靡,這樣的軍隊,他們已經橫掃了大半個天下,司馬倫想要戰勝他們,何其之難啊!
打鐵需得本身硬,想要戰勝或者是不輸給強大的魏軍,司馬倫就必須要提高自己麾下的軍隊的戰鬥力,隻有將戰鬥力提升起來,他才有與魏軍抗衡的資本,光憑著猇亭險要的地勢,還是不足以戰勝魏軍的。
好在薑維在調派兵力的時候,便沒有將各部人馬之間打亂進行重組,各部人馬之間,還是保持著原有的相對編製的,司馬倫麾下的兩萬人,就沒有進行任何的拆分,還是維持著原有的編製。
至於多出來的一萬人,則是寧隨帶隊時原有的駐守猇亭的人馬,這部分人相對來說比較雜,有益州軍也有荊州軍,不過占據大頭的,還是益州軍,至少有七成以上的數量,來自荊州軍方麵人數,隻占了不到三成,基本上都是原先西陵的守軍。
吳軍的數量不占多數,這對司馬倫來說還是一個比較好的消息,否則的話,整合這支軍隊,司馬倫至少還是需要付出不少時間和精力的,盡管陸抗的表態相當的明確,但並不是所有的吳軍都會坦然地接受這件事,許多人還有著相當大的抵觸情緒的。
要知道,這些年來吳蜀雖然是同盟關係,但在吳國人的眼中,他們多少還是看不起實力弱小的蜀國,許多吳人甚至認為,蜀國一直沒有被魏國所滅,其實是沾了吳國的光,如果沒有吳國的辟護,蜀國這麽一個弱小的國家,早就滅亡在魏國的鐵騎之下了。
抱這種觀念的吳國人,說真的,還不在少數,所以在吳人的眼裏,對蜀國是極盡鄙視,那怕他們和魏國是你死我活的存在,但對於魏國,還是抱著一種仰視的態度,對待盟友蜀國,卻未必是那麽友好了。
所以這次吳國滅亡陸抗被迫降蜀,走曲線救國的路子,但對於大部分的吳兵吳將來說,他們可不知道陸抗的真實想法,降蜀反倒讓他們有一種屈辱的感覺。
這樣的負麵情緒在軍中蔓延,對蜀軍這次的整合有著相當大的消極影響。
而且由於朱喬的死,許多的吳兵那怕就是心裏不服,但口頭上卻不敢反對,隻能在背地裏搞小動作。
如果明麵上有人站起來反對的話,那陸抗的處理方式便簡單地多了,和對待朱喬那樣,一刀喀嚓了,但現在是許多的吳兵采用的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或者說陽奉陰違,表麵上極為地讚成陸抗的決定,暗地裏卻進行抵觸或者是秘密地搞破壞。
由於捉不到現行,這樣的人陸抗還是無法處置的,想要讓吳軍真正和蜀軍融為一體,就必須讓吳人理念上進行轉變,讓他們認真吳國已經滅亡的事實,或許這樣才能有助於軍隊的整合。
但這樣的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那種根深蒂固的觀念想要徹底地改變,那絕不是喊幾個口號,下達個命令就能解決的,這得需要時間,來讓吳兵認識到現狀,或許才能讓他們從心底裏接受這樣的轉變。
不過對於蜀軍而言,還真沒有時間去等著這些吳兵做慢慢地思想轉變,魏軍對鷹嘴崖發起了攻擊,已經是全麵地拉開了進攻的序幕,真正的大戰將會一觸及發,所以司馬倫根本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說服那些吳兵,如果現在薑維撥給他一大批的荊州兵的話,那對於司馬倫來說,頭疼的事可還真不少。
好在現在在猇亭的荊州兵並不多,大多數還是益州兵,盡管當初司馬倫率軍歸降蜀國之時,這些蜀兵還是有抵觸情緒的,但經過一段時間的並肩作戰,這些蜀兵對司馬軍的接受程度還是比較高的,所以司馬軍早已經算是和蜀軍融為一體了,反倒是蜀軍和吳軍的關係現在最難相處了。
司馬倫能省卻這些麻煩,也算是一件幸事了,最起碼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猇亭的防禦之中,不必擔心那些亂七八糟的糟心事。
不過鷹嘴崖的失守,讓司馬倫變得更加地警惕了,在構築鬼牛坡防線的時候,司馬倫更多的是考慮兵力的配置以及地形的利用上麵,確實對大霧大風大雨這樣的惡劣天氣有些忽視。
也許司馬倫覺得天氣的因素對於雙方來說機會是均等的,比如大霧天氣,能見度低,蜀軍看不見,魏軍也看不見啊,再比如大風大雨天,對於防守的一方來說,有掩體或工事進行保護,反倒不利的條件在進攻的一方。
但鷹嘴崖的失守,卻讓司馬倫有一個觀念的轉變,這個不利的條件也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盡管說大霧天氣大家看得都不太遠,但魏軍正是抓住了這樣的機會,發起了偷襲,並且一舉成功。
所以鷹嘴崖的失守也給司馬倫敲響了警鍾,把守猇亭不光要利用地利上的優勢條件,還必須要防範那些極端的惡劣氣候條件,盡管說大霧天氣並不一定天天有,但也不是什麽稀罕的氣象條件,尤其秋冬季節,大霧會時常發生,防範魏軍趁著霧天發起突襲,是目前司馬倫首先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但這也僅僅隻是基礎而已,決定戰鬥成敗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主將的謀略、士氣和軍心、後勤補給是否到位、天時地利的借用等等,隻有各方麵的因素能綜合地利用起來,才有獲勝的機會。
但其他條件具備的話,唯獨沒有凝聚力的話,卻是注定要的敗仗,這天底下沒有任何一支軍隊,能在各懷鬼胎一盤散沙的情況下,還能戰勝強大的對手。
如果這樣的軍隊真得能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打勝仗的話,那麽隻有一個可能,那就是對手比你更濫。
但司馬倫很清楚,魏軍可不是一支軍心渙散的軍隊,他們紀律嚴明,軍容齊整,上下一心,令行禁止,也就是說,魏軍是一支凝聚力極強的軍隊,他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催城拔寨,所向披靡,這樣的軍隊,他們已經橫掃了大半個天下,司馬倫想要戰勝他們,何其之難啊!
打鐵需得本身硬,想要戰勝或者是不輸給強大的魏軍,司馬倫就必須要提高自己麾下的軍隊的戰鬥力,隻有將戰鬥力提升起來,他才有與魏軍抗衡的資本,光憑著猇亭險要的地勢,還是不足以戰勝魏軍的。
好在薑維在調派兵力的時候,便沒有將各部人馬之間打亂進行重組,各部人馬之間,還是保持著原有的相對編製的,司馬倫麾下的兩萬人,就沒有進行任何的拆分,還是維持著原有的編製。
至於多出來的一萬人,則是寧隨帶隊時原有的駐守猇亭的人馬,這部分人相對來說比較雜,有益州軍也有荊州軍,不過占據大頭的,還是益州軍,至少有七成以上的數量,來自荊州軍方麵人數,隻占了不到三成,基本上都是原先西陵的守軍。
吳軍的數量不占多數,這對司馬倫來說還是一個比較好的消息,否則的話,整合這支軍隊,司馬倫至少還是需要付出不少時間和精力的,盡管陸抗的表態相當的明確,但並不是所有的吳軍都會坦然地接受這件事,許多人還有著相當大的抵觸情緒的。
要知道,這些年來吳蜀雖然是同盟關係,但在吳國人的眼中,他們多少還是看不起實力弱小的蜀國,許多吳人甚至認為,蜀國一直沒有被魏國所滅,其實是沾了吳國的光,如果沒有吳國的辟護,蜀國這麽一個弱小的國家,早就滅亡在魏國的鐵騎之下了。
抱這種觀念的吳國人,說真的,還不在少數,所以在吳人的眼裏,對蜀國是極盡鄙視,那怕他們和魏國是你死我活的存在,但對於魏國,還是抱著一種仰視的態度,對待盟友蜀國,卻未必是那麽友好了。
所以這次吳國滅亡陸抗被迫降蜀,走曲線救國的路子,但對於大部分的吳兵吳將來說,他們可不知道陸抗的真實想法,降蜀反倒讓他們有一種屈辱的感覺。
這樣的負麵情緒在軍中蔓延,對蜀軍這次的整合有著相當大的消極影響。
而且由於朱喬的死,許多的吳兵那怕就是心裏不服,但口頭上卻不敢反對,隻能在背地裏搞小動作。
如果明麵上有人站起來反對的話,那陸抗的處理方式便簡單地多了,和對待朱喬那樣,一刀喀嚓了,但現在是許多的吳兵采用的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或者說陽奉陰違,表麵上極為地讚成陸抗的決定,暗地裏卻進行抵觸或者是秘密地搞破壞。
由於捉不到現行,這樣的人陸抗還是無法處置的,想要讓吳軍真正和蜀軍融為一體,就必須讓吳人理念上進行轉變,讓他們認真吳國已經滅亡的事實,或許這樣才能有助於軍隊的整合。
但這樣的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那種根深蒂固的觀念想要徹底地改變,那絕不是喊幾個口號,下達個命令就能解決的,這得需要時間,來讓吳兵認識到現狀,或許才能讓他們從心底裏接受這樣的轉變。
不過對於蜀軍而言,還真沒有時間去等著這些吳兵做慢慢地思想轉變,魏軍對鷹嘴崖發起了攻擊,已經是全麵地拉開了進攻的序幕,真正的大戰將會一觸及發,所以司馬倫根本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說服那些吳兵,如果現在薑維撥給他一大批的荊州兵的話,那對於司馬倫來說,頭疼的事可還真不少。
好在現在在猇亭的荊州兵並不多,大多數還是益州兵,盡管當初司馬倫率軍歸降蜀國之時,這些蜀兵還是有抵觸情緒的,但經過一段時間的並肩作戰,這些蜀兵對司馬軍的接受程度還是比較高的,所以司馬軍早已經算是和蜀軍融為一體了,反倒是蜀軍和吳軍的關係現在最難相處了。
司馬倫能省卻這些麻煩,也算是一件幸事了,最起碼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猇亭的防禦之中,不必擔心那些亂七八糟的糟心事。
不過鷹嘴崖的失守,讓司馬倫變得更加地警惕了,在構築鬼牛坡防線的時候,司馬倫更多的是考慮兵力的配置以及地形的利用上麵,確實對大霧大風大雨這樣的惡劣天氣有些忽視。
也許司馬倫覺得天氣的因素對於雙方來說機會是均等的,比如大霧天氣,能見度低,蜀軍看不見,魏軍也看不見啊,再比如大風大雨天,對於防守的一方來說,有掩體或工事進行保護,反倒不利的條件在進攻的一方。
但鷹嘴崖的失守,卻讓司馬倫有一個觀念的轉變,這個不利的條件也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盡管說大霧天氣大家看得都不太遠,但魏軍正是抓住了這樣的機會,發起了偷襲,並且一舉成功。
所以鷹嘴崖的失守也給司馬倫敲響了警鍾,把守猇亭不光要利用地利上的優勢條件,還必須要防範那些極端的惡劣氣候條件,盡管說大霧天氣並不一定天天有,但也不是什麽稀罕的氣象條件,尤其秋冬季節,大霧會時常發生,防範魏軍趁著霧天發起突襲,是目前司馬倫首先必須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