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了建安,吳軍船隊一行是順風順水,沒過幾天的時間,就已經抵達了侯官。
在半路之上,他們還在南平稍做停留,其實也不光是停留,而是洗劫了南平城內的一切,所有的糧草船隻以及能用到的一切物資,都被吳軍統統所征用,就連南平的縣令官吏和一些青壯男女,都被帶走了。
如果不是船隻的容量有限,留平恨不得裹挾所有的人走,畢竟他們去了夷洲之後,是要開荒的,人手越多,成功的幾率便越大。
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人再去關心孫皓的生死了,畢竟從他決定返回建安的那一刻起,他的命運就已經是注定了,落到了山越人的手裏,沒有最慘,隻有更慘。
誰也搞不清孫皓的腦子裏,當時究竟是怎麽想的,居然要返回即將淪陷的建安城,愚蠢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了,呆在吳軍之中,就算他保不住皇位,但總不至於丟了性命,就算是他的兒子被扶立為皇帝,至少他也能當個太上皇吧。
但孫皓在那個時候,卻做出一個荒唐透頂的舉動,執意要返回建安,為此還動手殺了一名士兵。
估計這也是他這輩子能殺的最後一個人了,落入到了山越人手中,隻有任人宰割的份,那還能輪得上他繼續地耀武揚威。
船隊還沒有抵達侯官的時候,建安那邊就傳來了孫皓的死訊,據說他是被山越人用火烤死的,然後被啃得連骨頭渣子都不剩,估計山越人將所有的仇恨都化為了食量,恨一個人就要啖其肉,寢其皮,看來也真不是說說而已。
不過對於吳人來說,孫皓的這麽一個死法,倒也沒有什麽稀奇的,所謂人在做,天在看,孫皓濫殺了那麽多的人,最後落得這般下場,必是遭了天譴報應。
到達侯官之後,留平第一時間便與伍延等人商議,冊立新君,承繼大統,越是這個危難的時候,越需要一麵旗幟,這樣才能有號召力和凝聚力。
如今跟隨留平到達侯官的皇子有三位,分別是長子孫瑾,次子孫虔和三子孫興,由於孫皓也是剛剛才當了皇帝,再加上時局維艱,並沒有立太子,諸了也沒有封王。冊立新君,自然得從這三個皇子之中選擇,其實選誰並不重要,三位皇子之中,最大的才五歲,最小的才三歲,根本就沒有親政的能力,朝廷的大小事務,將會由他們這些輔政大臣來署理。
胡衝提出還是立長皇子孫瑾為君,他的理由也很充分,自古以來,廢長立幼乃是取亂之道也,遠的不說,就說三國時代,袁紹廢長立幼導致冀州失敗,劉表廢長立幼導致荊州失守,就連吳國自己這邊,孫權七個兒子,頭幾個接連被廢,最終當皇帝的是他最小的兒子孫亮,結果呢,朝政被權臣輪番把持,就連孫亮本人也最終被廢黜,吳國從此也是一蹶不振。
所以他們這次挑選國君,就應當本著立長不立幼的原則,立孫皓的長子孫瑾為君,也算能為動蕩不安風雨飄搖的殘吳朝廷換一換新氣象。
留平不置可否地答應了,在他看來,立誰為君都不是什麽問題,既然胡衝提出來立孫瑾為帝,留平也沒有什麽好拒絕的。
留平沒意見,其他的人就更沒有意見,於是抵達侯官之後的第一件事,便是立了孫瑾為帝。
時局艱難,儀式一切從簡,孫瑾草草稱帝,同時封張昭儀為太後,留平為丞相,伍延為大司馬,薛瑩為司徒,胡衝為司空,四人皆為輔政大臣,署理朝中一切大小事務,其餘官員,也一應得到封賞,甚至許多的人是連升十幾級,感覺異常的玄幻。
這樣的事情,其實也是見怪不怪的,吳人一路逃亡,一路損失,尤其是這次從建安城逃出來,留平幹脆就將所有的政見不合者統統放棄了,這樣無疑又損失了一大批的朝臣,以至於到達侯官之後,舉行新帝登基儀式,竟沒有多少的官員來朝賀。
人數不夠,隻好找下層的官吏來湊了,所以才會出現這種一日之間連升十幾級的奇觀。
盡管如此,朝臣的隊伍依舊是稀稀拉拉,規模和氣勢就連孫皓在會稽登基時都無法相提並論,更別說和建業登基時的那些個皇帝相比了,吳國朝廷如今也隻能是用苟延殘喘來形容。
留平也清楚,他們這麽這麽一個流亡朝廷,勢單力孤的,別說是魏國的大軍,就算是山越蠻人,他們都打不過,而且從建安傳來的消息,山越人已經派了一支人馬,從建安出發,從陸路向侯官殺來,擺在吳人麵前的,是如何盡快地離開侯官,出海航行,抵達夷洲。
隻有到達夷洲,才有他們的容身之所,這廣闊和蒼茫的大海,才能給他們提供真正的辟護。
好在留平以前已經一直在做這方麵的準備了,所以揚帆出海的日子並沒有耽擱太久,吳人搜刮盡了侯官一帶所有的物資,並強遷侯官所有的百姓出海,共計有一萬五千多戶,連同他們從建安帶來的人,總計人口超過了六萬人,在現在的如此形勢之下,能有如此多的人跟著他們渡海前往夷洲,還是一件相當了不起的事。
當然,做為沿海的百姓,大多都不想背井離鄉,前往近乎是窮山惡水蠻荒偏僻的夷洲,盡管夷洲與建安郡,僅僅也隻是與夷洲一海之隔,但大多數的建安百姓,終其一生,也都不沒有到過夷洲,在他們的記憶之中,夷洲是陌生的,可怕的。
所以侯官的百姓一聽到遷民入夷的旨意之後,許多人持強烈的反對態度,但小胳膊又怎麽能擰得過大腿,留平和伍延所率的軍隊,雖然打不過魏軍,打不過山越人,但鎮守一下吳國百姓的反抗,還是綽綽有餘的。
於是侯官大多數的百姓的房屋被燒毀,無家可歸的百姓被迫地登上了那些事先準備好的大船,和吳軍一道揚帆起航,直奔夷洲而去。
在半路之上,他們還在南平稍做停留,其實也不光是停留,而是洗劫了南平城內的一切,所有的糧草船隻以及能用到的一切物資,都被吳軍統統所征用,就連南平的縣令官吏和一些青壯男女,都被帶走了。
如果不是船隻的容量有限,留平恨不得裹挾所有的人走,畢竟他們去了夷洲之後,是要開荒的,人手越多,成功的幾率便越大。
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人再去關心孫皓的生死了,畢竟從他決定返回建安的那一刻起,他的命運就已經是注定了,落到了山越人的手裏,沒有最慘,隻有更慘。
誰也搞不清孫皓的腦子裏,當時究竟是怎麽想的,居然要返回即將淪陷的建安城,愚蠢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了,呆在吳軍之中,就算他保不住皇位,但總不至於丟了性命,就算是他的兒子被扶立為皇帝,至少他也能當個太上皇吧。
但孫皓在那個時候,卻做出一個荒唐透頂的舉動,執意要返回建安,為此還動手殺了一名士兵。
估計這也是他這輩子能殺的最後一個人了,落入到了山越人手中,隻有任人宰割的份,那還能輪得上他繼續地耀武揚威。
船隊還沒有抵達侯官的時候,建安那邊就傳來了孫皓的死訊,據說他是被山越人用火烤死的,然後被啃得連骨頭渣子都不剩,估計山越人將所有的仇恨都化為了食量,恨一個人就要啖其肉,寢其皮,看來也真不是說說而已。
不過對於吳人來說,孫皓的這麽一個死法,倒也沒有什麽稀奇的,所謂人在做,天在看,孫皓濫殺了那麽多的人,最後落得這般下場,必是遭了天譴報應。
到達侯官之後,留平第一時間便與伍延等人商議,冊立新君,承繼大統,越是這個危難的時候,越需要一麵旗幟,這樣才能有號召力和凝聚力。
如今跟隨留平到達侯官的皇子有三位,分別是長子孫瑾,次子孫虔和三子孫興,由於孫皓也是剛剛才當了皇帝,再加上時局維艱,並沒有立太子,諸了也沒有封王。冊立新君,自然得從這三個皇子之中選擇,其實選誰並不重要,三位皇子之中,最大的才五歲,最小的才三歲,根本就沒有親政的能力,朝廷的大小事務,將會由他們這些輔政大臣來署理。
胡衝提出還是立長皇子孫瑾為君,他的理由也很充分,自古以來,廢長立幼乃是取亂之道也,遠的不說,就說三國時代,袁紹廢長立幼導致冀州失敗,劉表廢長立幼導致荊州失守,就連吳國自己這邊,孫權七個兒子,頭幾個接連被廢,最終當皇帝的是他最小的兒子孫亮,結果呢,朝政被權臣輪番把持,就連孫亮本人也最終被廢黜,吳國從此也是一蹶不振。
所以他們這次挑選國君,就應當本著立長不立幼的原則,立孫皓的長子孫瑾為君,也算能為動蕩不安風雨飄搖的殘吳朝廷換一換新氣象。
留平不置可否地答應了,在他看來,立誰為君都不是什麽問題,既然胡衝提出來立孫瑾為帝,留平也沒有什麽好拒絕的。
留平沒意見,其他的人就更沒有意見,於是抵達侯官之後的第一件事,便是立了孫瑾為帝。
時局艱難,儀式一切從簡,孫瑾草草稱帝,同時封張昭儀為太後,留平為丞相,伍延為大司馬,薛瑩為司徒,胡衝為司空,四人皆為輔政大臣,署理朝中一切大小事務,其餘官員,也一應得到封賞,甚至許多的人是連升十幾級,感覺異常的玄幻。
這樣的事情,其實也是見怪不怪的,吳人一路逃亡,一路損失,尤其是這次從建安城逃出來,留平幹脆就將所有的政見不合者統統放棄了,這樣無疑又損失了一大批的朝臣,以至於到達侯官之後,舉行新帝登基儀式,竟沒有多少的官員來朝賀。
人數不夠,隻好找下層的官吏來湊了,所以才會出現這種一日之間連升十幾級的奇觀。
盡管如此,朝臣的隊伍依舊是稀稀拉拉,規模和氣勢就連孫皓在會稽登基時都無法相提並論,更別說和建業登基時的那些個皇帝相比了,吳國朝廷如今也隻能是用苟延殘喘來形容。
留平也清楚,他們這麽這麽一個流亡朝廷,勢單力孤的,別說是魏國的大軍,就算是山越蠻人,他們都打不過,而且從建安傳來的消息,山越人已經派了一支人馬,從建安出發,從陸路向侯官殺來,擺在吳人麵前的,是如何盡快地離開侯官,出海航行,抵達夷洲。
隻有到達夷洲,才有他們的容身之所,這廣闊和蒼茫的大海,才能給他們提供真正的辟護。
好在留平以前已經一直在做這方麵的準備了,所以揚帆出海的日子並沒有耽擱太久,吳人搜刮盡了侯官一帶所有的物資,並強遷侯官所有的百姓出海,共計有一萬五千多戶,連同他們從建安帶來的人,總計人口超過了六萬人,在現在的如此形勢之下,能有如此多的人跟著他們渡海前往夷洲,還是一件相當了不起的事。
當然,做為沿海的百姓,大多都不想背井離鄉,前往近乎是窮山惡水蠻荒偏僻的夷洲,盡管夷洲與建安郡,僅僅也隻是與夷洲一海之隔,但大多數的建安百姓,終其一生,也都不沒有到過夷洲,在他們的記憶之中,夷洲是陌生的,可怕的。
所以侯官的百姓一聽到遷民入夷的旨意之後,許多人持強烈的反對態度,但小胳膊又怎麽能擰得過大腿,留平和伍延所率的軍隊,雖然打不過魏軍,打不過山越人,但鎮守一下吳國百姓的反抗,還是綽綽有餘的。
於是侯官大多數的百姓的房屋被燒毀,無家可歸的百姓被迫地登上了那些事先準備好的大船,和吳軍一道揚帆起航,直奔夷洲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