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城頭上出現了守軍和投降者之間的對峙,投降者雖然大部分是普通的民眾,隻有極少數的一部分是士兵,估計也是那些新募來的兵,真正巋然不動的,也隻有呂昭的嫡係部隊。
這些嫡係部隊一直是忠於呂昭的,對呂昭是唯命是從,那怕呂昭讓他們赴湯蹈火,舍身忘死,恐怕他們都是毫無怨言的。
但現在不同了,呂昭突然自盡,這支軍隊就宛如失去了主心骨之一樣,變得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接下來該去怎麽做,是繼續地進行抵抗,還是向並州軍投降,呂昭臨死之前沒有做任何的交待,他們自然也是無所適從,一個個愣在原地,不知道如何是好。
按理說這支軍隊除了呂昭這位總指揮之外,還有層層的將校來進行統領,但呂昭死之後,這些牙門將、校尉、司馬、軍侯等人都呆若木雞了,整支軍隊就如同癱瘓了一般。
而準備投降的民眾則是高高地揮起手臂,向並州軍示意歸降,或許這些人才不會去考慮呂昭的生死,他們更關心的隻是什麽時候洪水才會消退,他們如何能保全性命?
趙海奉命率兵在此喊話,連續地多時無應答,令趙海心存疑惑,冀州軍民這麽多的人,難道都是視死如歸的人嗎?
直到後來,有一個人單獨地跳下水,向他們逃來之後,城牆上的狀況才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終於是讓他看到了想要看的一幕。
至於第二個落水者,趙海已經無暇去顧及他是誰了,他急急地向羊祜請示,接下來該怎麽辦?
羊祜沉思了一下,畢竟城上還有許多的冀州軍士兵,並州軍此刻還是不能輕易地登城的,如果登城時發生戰鬥,引發的後果很可能是一連串的。
所以羊祜下令將內城牆上肯表態投降的人全部都轉移到外城牆上來,他命趙海將幾十隻木筏連接在一起,連成一座浮橋,用以運送想要投降的人。
羊祜對冀州軍的投降是來者不拒的,但有一個條件,就是要所有的人都放棄掉手中的兵器,凡是登上外城牆者,必須是赤手空拳,以此來甄別出投降者之中,是否還會有混水摸魚之人。
那些最終選擇沒有放棄武器,不登上外城牆的人,將會被視為敵人,並州軍將會發起最後的攻擊,將他們全部殲滅幹淨。
並州軍不會錯殺一個好人,但也絕不會放在任何一個敵人,那些頑抗到底的冀州兵,隻能是為呂昭去陪葬了。
對於並州軍的這個要求,已經投降的民眾自然沒有什麽意見,木筏一字排開,全部用繩索連結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座臨時的浮橋,並且在第一隻木筏和最後一隻木筏搭了梯子,以方便冀州民眾上下。
很快第一個人踏上了浮橋,他戰戰兢兢地走著,如履薄冰,不過看到並州軍的士兵對他很是友好,便放心下來,小心翼翼地踩著木筏向外城牆那邊行去。
之後的一個挨一個從內牆上下來,懷著忐忑不安的的心情,走向外城牆。
趙海率領著其他的木筏,木筏上則是站著無數的並州軍士兵,他們手持盾牌,挽著弓箭,嚴陣以待,謹防那些破壞分子暗中搗亂。
不過整個歸降的過程還是相當的平靜,正是因為呂昭的死,讓那些原本不安分的兵士也變得彷徨起來。
如果呂昭還話著,這些忠於他的嫡係勢力必然會聽從他的命令,無論讓他們做什麽,那怕就是去送死,他們也會慷然而往。
可現在沒了呂昭的命令,仿佛一下子失去了人生的目標一般,他們一個個躊躇不前,麵對大勢如趨的投降之舉,他們也不知該是順從還是反抗。
所有的人都處於了一種迷惘之中,他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他們也混跡於人流之中,當其他的守軍扔掉武器,他們最多也就是隻猶豫了一下,接著也扔掉了武器。
扔掉了武器之後,整個人反倒是輕鬆了起來,因為他們已經沒有了反抗的資本,也就死心塌地地隨波逐流了。
起初羊祜還有些擔心這幾十萬人歸降,一旦有個別的人破壞,秩序會大亂,僅憑著他帶來的幾千名並州軍,是很難彈壓的。
但隨著投降進程的發展,秩序卻出乎意料地平靜和順利,沒有人起來反抗,不管是普通的平民,還是那些軍士,都屈從了命運。
也許這就是呂昭自殺之後帶來的後果吧,此刻的信都,已經再沒有一個人擁有呂昭的資望,來扛起這個沉重的擔子了,那些官員那些將領也統統地保持著緘默。
盡管是秩序井然,但隻有這麽一座浮橋,從內城向外城轉移民眾還是比較緩慢的,而且如果真得把這幾十萬人全部從內牆轉移到外牆,外牆上也必然會是擁擠不堪。
所以看到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的人轉移到外牆之後,羊祜果斷地下令停止了轉移,而是派並州軍登上了內城,在那兒接收投降的民眾和軍隊。
天色已經晚了,大部分的民眾在逃亡的時候,隻顧著逃命,哪兒還顧得上其他東西,此刻一個個是饑腸漉漉的,羊祜命人運送來大量的食物,以解燃眉之急。
洪水已經在消退了,曹亮在得到了信都全城投降的消息之後,已經命令文欽和鄧艾將決開的口子重新給堵上。
漳河和清河傾瀉了大量的洪水之後,河中的水位已經是明顯的降低了,但真要把這些決口全部堵上,還是費了好大一番力氣的,並州軍準備了無數的沙袋,還在河堤處打下了不少的木樁,拚盡了全力,這才把兩條桀驁不馴的河流給收複了。
漳河和清河的水恢複到了原本的河道之內,信都的洪水也就慢慢的降了下去,但整座的城池已經被水完全給浸泡了,城內的房屋大量的倒塌,已經不再適合人居住了,最起碼幾個月之內是無法恢複的。
所以曹亮下令,將已經歸降的冀州軍民全部安置到臨近的郡縣去。
這些嫡係部隊一直是忠於呂昭的,對呂昭是唯命是從,那怕呂昭讓他們赴湯蹈火,舍身忘死,恐怕他們都是毫無怨言的。
但現在不同了,呂昭突然自盡,這支軍隊就宛如失去了主心骨之一樣,變得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接下來該去怎麽做,是繼續地進行抵抗,還是向並州軍投降,呂昭臨死之前沒有做任何的交待,他們自然也是無所適從,一個個愣在原地,不知道如何是好。
按理說這支軍隊除了呂昭這位總指揮之外,還有層層的將校來進行統領,但呂昭死之後,這些牙門將、校尉、司馬、軍侯等人都呆若木雞了,整支軍隊就如同癱瘓了一般。
而準備投降的民眾則是高高地揮起手臂,向並州軍示意歸降,或許這些人才不會去考慮呂昭的生死,他們更關心的隻是什麽時候洪水才會消退,他們如何能保全性命?
趙海奉命率兵在此喊話,連續地多時無應答,令趙海心存疑惑,冀州軍民這麽多的人,難道都是視死如歸的人嗎?
直到後來,有一個人單獨地跳下水,向他們逃來之後,城牆上的狀況才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終於是讓他看到了想要看的一幕。
至於第二個落水者,趙海已經無暇去顧及他是誰了,他急急地向羊祜請示,接下來該怎麽辦?
羊祜沉思了一下,畢竟城上還有許多的冀州軍士兵,並州軍此刻還是不能輕易地登城的,如果登城時發生戰鬥,引發的後果很可能是一連串的。
所以羊祜下令將內城牆上肯表態投降的人全部都轉移到外城牆上來,他命趙海將幾十隻木筏連接在一起,連成一座浮橋,用以運送想要投降的人。
羊祜對冀州軍的投降是來者不拒的,但有一個條件,就是要所有的人都放棄掉手中的兵器,凡是登上外城牆者,必須是赤手空拳,以此來甄別出投降者之中,是否還會有混水摸魚之人。
那些最終選擇沒有放棄武器,不登上外城牆的人,將會被視為敵人,並州軍將會發起最後的攻擊,將他們全部殲滅幹淨。
並州軍不會錯殺一個好人,但也絕不會放在任何一個敵人,那些頑抗到底的冀州兵,隻能是為呂昭去陪葬了。
對於並州軍的這個要求,已經投降的民眾自然沒有什麽意見,木筏一字排開,全部用繩索連結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座臨時的浮橋,並且在第一隻木筏和最後一隻木筏搭了梯子,以方便冀州民眾上下。
很快第一個人踏上了浮橋,他戰戰兢兢地走著,如履薄冰,不過看到並州軍的士兵對他很是友好,便放心下來,小心翼翼地踩著木筏向外城牆那邊行去。
之後的一個挨一個從內牆上下來,懷著忐忑不安的的心情,走向外城牆。
趙海率領著其他的木筏,木筏上則是站著無數的並州軍士兵,他們手持盾牌,挽著弓箭,嚴陣以待,謹防那些破壞分子暗中搗亂。
不過整個歸降的過程還是相當的平靜,正是因為呂昭的死,讓那些原本不安分的兵士也變得彷徨起來。
如果呂昭還話著,這些忠於他的嫡係勢力必然會聽從他的命令,無論讓他們做什麽,那怕就是去送死,他們也會慷然而往。
可現在沒了呂昭的命令,仿佛一下子失去了人生的目標一般,他們一個個躊躇不前,麵對大勢如趨的投降之舉,他們也不知該是順從還是反抗。
所有的人都處於了一種迷惘之中,他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他們也混跡於人流之中,當其他的守軍扔掉武器,他們最多也就是隻猶豫了一下,接著也扔掉了武器。
扔掉了武器之後,整個人反倒是輕鬆了起來,因為他們已經沒有了反抗的資本,也就死心塌地地隨波逐流了。
起初羊祜還有些擔心這幾十萬人歸降,一旦有個別的人破壞,秩序會大亂,僅憑著他帶來的幾千名並州軍,是很難彈壓的。
但隨著投降進程的發展,秩序卻出乎意料地平靜和順利,沒有人起來反抗,不管是普通的平民,還是那些軍士,都屈從了命運。
也許這就是呂昭自殺之後帶來的後果吧,此刻的信都,已經再沒有一個人擁有呂昭的資望,來扛起這個沉重的擔子了,那些官員那些將領也統統地保持著緘默。
盡管是秩序井然,但隻有這麽一座浮橋,從內城向外城轉移民眾還是比較緩慢的,而且如果真得把這幾十萬人全部從內牆轉移到外牆,外牆上也必然會是擁擠不堪。
所以看到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的人轉移到外牆之後,羊祜果斷地下令停止了轉移,而是派並州軍登上了內城,在那兒接收投降的民眾和軍隊。
天色已經晚了,大部分的民眾在逃亡的時候,隻顧著逃命,哪兒還顧得上其他東西,此刻一個個是饑腸漉漉的,羊祜命人運送來大量的食物,以解燃眉之急。
洪水已經在消退了,曹亮在得到了信都全城投降的消息之後,已經命令文欽和鄧艾將決開的口子重新給堵上。
漳河和清河傾瀉了大量的洪水之後,河中的水位已經是明顯的降低了,但真要把這些決口全部堵上,還是費了好大一番力氣的,並州軍準備了無數的沙袋,還在河堤處打下了不少的木樁,拚盡了全力,這才把兩條桀驁不馴的河流給收複了。
漳河和清河的水恢複到了原本的河道之內,信都的洪水也就慢慢的降了下去,但整座的城池已經被水完全給浸泡了,城內的房屋大量的倒塌,已經不再適合人居住了,最起碼幾個月之內是無法恢複的。
所以曹亮下令,將已經歸降的冀州軍民全部安置到臨近的郡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