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瀉而來的箭雨讓司馬騎兵是損失慘重,無數的人和馬被射翻在地,整個戰場上一片狼籍,原本氣勢洶洶而來的司馬軍隻能是倉皇而逃,留下了一地的屍體。
並州軍如蝗災一般的箭雨太過於恐怖了,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的攻擊,讓四麵圍攻的司馬軍根本就找不到躲避的方式,在這麽密集的箭雨之下,任何的進攻都變成了徒勞,越衝在前麵的死得越快,許多的騎兵都是連人帶馬,身中數箭而亡,僅僅隻是一波進攻,司馬軍就損失了上千人。
本來是我為刀俎,人為魚肉,可結果血淋淋的擺在麵前,並州軍幾乎是一無傷亡,而司馬軍卻是損失慘重。
這一戰,打得陳泰都有些懷疑人生了,這特麽的是三千人嗎?如果不是對方規模有限,陳泰都懷疑並州軍的那些車輛後麵,藏著上萬名的弓箭手,否則的話,又怎麽可能會形成如此密集的箭雨?
本來趾高氣揚信誓旦旦要拿下並州軍的司馬騎兵慘遭打臉,留下了一地的屍體之後,狼狽地後撤了。
現在陳泰的處境也是極為的尷尬,他大張旗鼓地帶著一萬人馬到五龍口來伏擊並州軍,本來這是一場強弱分明沒有懸念的戰鬥,結果一出手才發現,這一次他居然踢到了鐵板上,才打了一波進攻,敵人的毛都沒碰到,就損失了上千的人馬,這事如此傳揚出去,他陳泰豈不要淪為天下人的笑柄。
不過陳泰也並非是一介莽夫,沒有在暴怒的情緒下再次發起進攻,因為他清楚,如果繼續按照先前的方式進行攻擊的話,那麽隻會增加更大的傷亡,不會取得比較期望的戰果。
這支並州軍和以前遭遇過的對手並不相同,他們倚仗著那些奇怪的戰車,將弓箭兵的效率發揮到了極致,僅僅是三千人的隊伍,就配備著將近一萬人和隊伍才使用的弓箭,對司馬騎兵的進攻,造成了極大的妨礙。
弓箭兵利用遠戰而不利於近戰,一旦陷入到近戰之中,弓箭兵就作用幾乎就喪失了,隻利下任人宰割的份。
接下來,是該好好謀劃一下進攻的方式了,先前的進攻方式過於簡單粗暴了,妄圖利用騎兵的速度一下子就消滅對手,反而被對手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既然對手的弓箭如此厲害,那就首先必須要壓製住才行,也就是說必須給攻擊的騎兵增加掩護的火力。
以彼之技,還施彼身,對付弓箭兵,最好的武器也就是弓箭了,司馬軍雖然不可能配備這麽多的弓箭兵,但五千步兵之中,弓箭兵還是占據著相當一部分比例的,於是陳泰下令將自己軍隊中的弓箭兵抽調出來,和並州軍進行對射,以掩護騎兵的進攻。
而且騎兵的進攻上,陳泰也適當地調整了攻擊的陣型,先前的進攻司馬軍投入的騎兵地過於密集,雖然這樣的陣型可以產生壓倒性的氣勢,但過於密集的陣型讓並州軍的弓箭兵幾乎不用瞄準,隨意地把箭射出去,就可以射殺對方的騎兵了。
所以這樣的陣型也是導致司馬軍傷亡比較慘重的一個原因,再次進攻的時候,陳泰便下令更改了攻擊陣型,將密集覆蓋陣型調整為寬疏型陣型,也就是加大了騎兵之間的間距,並且讓所有的騎兵都使用一種護在身前的圓型小盾牌,提高防禦能力。
第二輪的攻擊是以弓箭兵的反擊拉開了序幕,在刀盾兵的掩護之下,司馬軍的弓箭兵推進到了一個距離合適的位置上,對著並州軍的戰車陣,排成橫向的陣列,在指揮官的旗號指揮下,進行一排排的齊射。
由於所處的地勢比較平,所以從司馬軍弓箭兵所站的位置上來看,隻能看到那一排齊齊整整的扁箱車,就連並州軍的人影都看不到,在這種情況下,平射肯定是不行的,那隻能射到扁箱車上,於是司馬軍弓箭兵隻能采用仰射的手段,將弓抬到四十五度角,將弓箭拋射出去。
隻見一支支箭矢在空中劃出一道道的拋物線,向著並州軍車陣飛去。
司馬軍的弓箭兵剛一出手,便立刻遭到了並州軍的反擊,比起司馬軍的弓箭來並州軍的反擊力度更加的密集和暴虐,那如雨的箭矢如同是不要錢一樣傾瀉過來,整個天空似乎都被雙方的箭矢所覆蓋了。
盡管有刀盾兵頂在前麵給弓箭兵做掩護,但他們最多也隻能防禦住正麵襲來的箭矢,但對於從頭頂上拋射而來的箭矢似乎就顯得有些有心無力的,畢竟他們的弓箭兵也需要發射箭矢的空間,如果全部用盾牌遮蓋起來,那就沒法就行反擊,沒法給騎兵提供進攻的掩護了。
弓箭兵的防禦能力是最差的,那一支支從天而降的箭矢根本就無法躲閃,許多的弓箭兵紛紛中箭,非死即傷。
但這個時候,卻是不能後退的,那怕不斷有弓箭兵倒了下去,也必須保持攻擊的陣型,陳泰知道,這樣的弓箭互射,原本就是一種相互的傷害,你射一箭,我還一箭,彼此都會有傷亡,如果這個時候不頂住的,又談何給進攻的騎兵做掩護。
戰爭之中,又怎麽會沒有傷亡呢,陳泰隻有咬牙堅持才行,他隻希望,己方的一名弓箭兵倒下去,可以換回對方弓箭兵的一條命,司馬軍人數占優,這樣互相傷害的結果是對司馬軍比較有利的。
但是對方藏身在扁箱車的後麵,陳泰是無法知道己方的弓箭兵給對方造成多少傷害的,他隻能是通過對方的箭雨的密集程度來推算自己這邊射死了多少對方的弓箭手。
可陳泰觀察了半天,卻發現自己這邊的弓箭手不斷的傷亡,射出去箭越來越少了,威力明顯地減弱了,但並州軍那邊,卻似乎並沒有受到多少的影響,箭雨的密度依然是那樣的密集和淩厲,絲毫看不到多少減弱的跡象。
並州軍如蝗災一般的箭雨太過於恐怖了,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的攻擊,讓四麵圍攻的司馬軍根本就找不到躲避的方式,在這麽密集的箭雨之下,任何的進攻都變成了徒勞,越衝在前麵的死得越快,許多的騎兵都是連人帶馬,身中數箭而亡,僅僅隻是一波進攻,司馬軍就損失了上千人。
本來是我為刀俎,人為魚肉,可結果血淋淋的擺在麵前,並州軍幾乎是一無傷亡,而司馬軍卻是損失慘重。
這一戰,打得陳泰都有些懷疑人生了,這特麽的是三千人嗎?如果不是對方規模有限,陳泰都懷疑並州軍的那些車輛後麵,藏著上萬名的弓箭手,否則的話,又怎麽可能會形成如此密集的箭雨?
本來趾高氣揚信誓旦旦要拿下並州軍的司馬騎兵慘遭打臉,留下了一地的屍體之後,狼狽地後撤了。
現在陳泰的處境也是極為的尷尬,他大張旗鼓地帶著一萬人馬到五龍口來伏擊並州軍,本來這是一場強弱分明沒有懸念的戰鬥,結果一出手才發現,這一次他居然踢到了鐵板上,才打了一波進攻,敵人的毛都沒碰到,就損失了上千的人馬,這事如此傳揚出去,他陳泰豈不要淪為天下人的笑柄。
不過陳泰也並非是一介莽夫,沒有在暴怒的情緒下再次發起進攻,因為他清楚,如果繼續按照先前的方式進行攻擊的話,那麽隻會增加更大的傷亡,不會取得比較期望的戰果。
這支並州軍和以前遭遇過的對手並不相同,他們倚仗著那些奇怪的戰車,將弓箭兵的效率發揮到了極致,僅僅是三千人的隊伍,就配備著將近一萬人和隊伍才使用的弓箭,對司馬騎兵的進攻,造成了極大的妨礙。
弓箭兵利用遠戰而不利於近戰,一旦陷入到近戰之中,弓箭兵就作用幾乎就喪失了,隻利下任人宰割的份。
接下來,是該好好謀劃一下進攻的方式了,先前的進攻方式過於簡單粗暴了,妄圖利用騎兵的速度一下子就消滅對手,反而被對手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既然對手的弓箭如此厲害,那就首先必須要壓製住才行,也就是說必須給攻擊的騎兵增加掩護的火力。
以彼之技,還施彼身,對付弓箭兵,最好的武器也就是弓箭了,司馬軍雖然不可能配備這麽多的弓箭兵,但五千步兵之中,弓箭兵還是占據著相當一部分比例的,於是陳泰下令將自己軍隊中的弓箭兵抽調出來,和並州軍進行對射,以掩護騎兵的進攻。
而且騎兵的進攻上,陳泰也適當地調整了攻擊的陣型,先前的進攻司馬軍投入的騎兵地過於密集,雖然這樣的陣型可以產生壓倒性的氣勢,但過於密集的陣型讓並州軍的弓箭兵幾乎不用瞄準,隨意地把箭射出去,就可以射殺對方的騎兵了。
所以這樣的陣型也是導致司馬軍傷亡比較慘重的一個原因,再次進攻的時候,陳泰便下令更改了攻擊陣型,將密集覆蓋陣型調整為寬疏型陣型,也就是加大了騎兵之間的間距,並且讓所有的騎兵都使用一種護在身前的圓型小盾牌,提高防禦能力。
第二輪的攻擊是以弓箭兵的反擊拉開了序幕,在刀盾兵的掩護之下,司馬軍的弓箭兵推進到了一個距離合適的位置上,對著並州軍的戰車陣,排成橫向的陣列,在指揮官的旗號指揮下,進行一排排的齊射。
由於所處的地勢比較平,所以從司馬軍弓箭兵所站的位置上來看,隻能看到那一排齊齊整整的扁箱車,就連並州軍的人影都看不到,在這種情況下,平射肯定是不行的,那隻能射到扁箱車上,於是司馬軍弓箭兵隻能采用仰射的手段,將弓抬到四十五度角,將弓箭拋射出去。
隻見一支支箭矢在空中劃出一道道的拋物線,向著並州軍車陣飛去。
司馬軍的弓箭兵剛一出手,便立刻遭到了並州軍的反擊,比起司馬軍的弓箭來並州軍的反擊力度更加的密集和暴虐,那如雨的箭矢如同是不要錢一樣傾瀉過來,整個天空似乎都被雙方的箭矢所覆蓋了。
盡管有刀盾兵頂在前麵給弓箭兵做掩護,但他們最多也隻能防禦住正麵襲來的箭矢,但對於從頭頂上拋射而來的箭矢似乎就顯得有些有心無力的,畢竟他們的弓箭兵也需要發射箭矢的空間,如果全部用盾牌遮蓋起來,那就沒法就行反擊,沒法給騎兵提供進攻的掩護了。
弓箭兵的防禦能力是最差的,那一支支從天而降的箭矢根本就無法躲閃,許多的弓箭兵紛紛中箭,非死即傷。
但這個時候,卻是不能後退的,那怕不斷有弓箭兵倒了下去,也必須保持攻擊的陣型,陳泰知道,這樣的弓箭互射,原本就是一種相互的傷害,你射一箭,我還一箭,彼此都會有傷亡,如果這個時候不頂住的,又談何給進攻的騎兵做掩護。
戰爭之中,又怎麽會沒有傷亡呢,陳泰隻有咬牙堅持才行,他隻希望,己方的一名弓箭兵倒下去,可以換回對方弓箭兵的一條命,司馬軍人數占優,這樣互相傷害的結果是對司馬軍比較有利的。
但是對方藏身在扁箱車的後麵,陳泰是無法知道己方的弓箭兵給對方造成多少傷害的,他隻能是通過對方的箭雨的密集程度來推算自己這邊射死了多少對方的弓箭手。
可陳泰觀察了半天,卻發現自己這邊的弓箭手不斷的傷亡,射出去箭越來越少了,威力明顯地減弱了,但並州軍那邊,卻似乎並沒有受到多少的影響,箭雨的密度依然是那樣的密集和淩厲,絲毫看不到多少減弱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