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田豫親自出城,來回拜曹亮,而且他帶來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
田豫稱,他已經向朝廷上奏此次並州之戰的情況,並向朝廷提出了辭呈,請求辭去並州刺史的職務,告老還鄉,同時田豫向朝廷提議,由曹亮來接任他並州刺史的職務。
“田刺史牧守並州以來,規略明練,威績顯著,在匈奴人叛亂甚重的的情況之下,仍能堅守晉陽,護佑百姓,並州若無田刺史恪守,恐怕早已是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了。如今並州克複,正是百廢待興之時,田刺史如此辭去,隻怕有傷並州父老之心。”曹亮挽留道。
雖然田豫在此次匈奴叛亂之中處境十分的被動,但是他頑強地堅守住了晉陽,保護了幾十萬人並州的百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田豫還有有功勞的。
而且田豫鎮守北疆多年,熟悉這裏的風土人情,並州經此劫難之後,重建也是需要花費極大力氣的,如果田豫能留任的話,主持並州大局,對並州的重建也是有極大的好處的,所以曹亮盡力地挽留他。
田豫苦笑著搖搖頭,道:“曹將軍,你莫要再打老朽的臉了,此番匈奴叛亂,田某身為刺史,卻不能消弭禍亂,居其位不能理其政,有失朝廷之望啊。老朽年過七十而以居位,譬猶鍾鳴漏盡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曹將軍年少芳華,沉毅大略,有經天緯地之才,若為刺史,則並州百姓之福也。”
田豫去意已決,任憑曹亮如何挽留,都不能改變他的心跡。
其實此番並州劫難,田豫的內心之中也是十分煎熬的,做為並州刺史,治下的土地被匈奴鐵蹄所蹂躪,自己卻無所作為,隻能是困守晉陽城中,這讓曾經鎮守北疆安穩如山的田豫有很深的挫敗感。
難道是自己真的老了嗎?
就任並州之時,田豫雖然有過推托,但是從他的內心深處,還是有一種廉頗不服老的氣慨。此次擔任並州刺史,很可能就是他最後一次外任了,田豫希望在並州任上,可以做到盡善盡美,為自己的人生履曆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但這場突如其來的匈奴叛亂,徹底地擊碎了他的夢想,以一種最為狼狽的方式結束仕途,田豫雖然心有不甘,但卻是無可奈何。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田豫原本是不服老的,但看到曹亮此番在並州的表現,確實是讓他感到汗顏。
曹亮以萬人之眾,北上增援並州,一路之上高歌猛進,連克匈奴四大巢穴,並在東觀一戰中,擊退了匈奴人的主力,解了晉陽之圍,如此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績,讓人覺得簡直就是不可思議。
反觀田豫,擁兵近兩萬人,但卻是一退再退,丟失了太原西河新興三郡的絕大部分城池,最後隻能是困守晉陽孤城,若非曹亮率兵來援,田豫都不知道能堅守到什麽時候。
這就是為將者的差距,對比曹亮,田豫真覺得自己已經是遲暮了,此時不退,更待何時?
而且田豫也相信,在曹亮的統領下,並州隻會變得越來越強,越來越好。
最後田豫告辭而去,曹亮也隻好親自送他出了轅門。
不得不說,朝廷這次的辦事效率出奇的高,田豫的奏章剛剛遞出去十天的時間,朝廷派來的欽差大臣就風塵仆仆地趕到了晉陽。
田豫如願以償地卸去了並州刺史的職務,不過朝廷卻沒有同意他告老還鄉的請求,而是任命他為太中大夫,仍享九卿的俸祿。
太中大夫是光祿勳的屬官,基本上屬於閑職了,朝廷沒有同意田豫致仕的請求而任命他為太中大夫,也算是對他一生功績的一個肯定。
而曹亮也正式地被朝廷任命為並州刺史,先前的平北將軍、北軍中候和護匈奴中郎將的職務繼續兼著。
這些官職其實也並不衝突,此前田豫任並州刺史的時候,就加振威將軍,兼領護匈奴中郎將,隻不過曹亮擔任護匈奴中郎將之後,田豫就不再兼領這個職務了。
在魏朝,州刺史分為兩種,一種是加將軍封號,假節或持節的的刺史,稱之為領兵刺史,為四品,沒有將軍封號的為單車刺史,要比領兵刺史低上一品,為五品。
田豫為領兵刺史,而接任的曹亮本身就是平北將軍,自然也同樣成為領兵刺史。
一般的情況下,刺史的交割得等到繼任者前來之後才能辦理,而這次比較例外,那就是繼任者早就趕到了晉陽,所以交割之事不用等待,即刻就可以舉行。
在欽差大臣的見證之下,田豫將象征著刺史權力的印信和綬帶交給了曹亮,完成了交接儀式。
至於州府的卷宗帳冊以及其他的一應庶務,則由主薄傅玄和參軍裴秀來和並州府的官吏進行交接。
由於卷宗之浩秩,帳冊之紛繁,交接之事用了好幾天才算是全部完成。
在此其間,田豫也早已收拾好了行裝,等到交接全部完成之後,他便立刻告辭啟程,同欽差大臣一道,返回洛陽。
臨別前,曹亮親自出城相送,城內的百姓也感田豫之恩,扶老攜幼出城相送,盡管這次百姓出城的規模沒有曹亮進城之時那樣浩大,但也是人潮如湧,許多人涕泗橫流,悲慟不已。
田豫唏噓而歎,盡管他在並州當了一回不太稱職的刺史,但他堅守晉陽,保護了萬千黎庶免遭匈奴人的塗炭,還是贏得了不少百姓的尊敬。
在十裏長亭,田豫和曹亮依依話別,田豫把這幾年在並州的一些經驗和體會告訴了曹亮,希望曹亮可以最終戰勝匈奴人,還並州百姓一個安定的家園。
曹亮表示,驅逐胡虜,他責無旁貸,而且必當以民為先,讓並州的老百姓,都過上安定詳和的生活,再無戰亂顛沛之憂。
田豫乘車而行,遙望不遠處的晉陽城,他的眼角潤濕了,他向曹亮揮了揮手,消失在一路黃塵之中……
田豫稱,他已經向朝廷上奏此次並州之戰的情況,並向朝廷提出了辭呈,請求辭去並州刺史的職務,告老還鄉,同時田豫向朝廷提議,由曹亮來接任他並州刺史的職務。
“田刺史牧守並州以來,規略明練,威績顯著,在匈奴人叛亂甚重的的情況之下,仍能堅守晉陽,護佑百姓,並州若無田刺史恪守,恐怕早已是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了。如今並州克複,正是百廢待興之時,田刺史如此辭去,隻怕有傷並州父老之心。”曹亮挽留道。
雖然田豫在此次匈奴叛亂之中處境十分的被動,但是他頑強地堅守住了晉陽,保護了幾十萬人並州的百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田豫還有有功勞的。
而且田豫鎮守北疆多年,熟悉這裏的風土人情,並州經此劫難之後,重建也是需要花費極大力氣的,如果田豫能留任的話,主持並州大局,對並州的重建也是有極大的好處的,所以曹亮盡力地挽留他。
田豫苦笑著搖搖頭,道:“曹將軍,你莫要再打老朽的臉了,此番匈奴叛亂,田某身為刺史,卻不能消弭禍亂,居其位不能理其政,有失朝廷之望啊。老朽年過七十而以居位,譬猶鍾鳴漏盡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曹將軍年少芳華,沉毅大略,有經天緯地之才,若為刺史,則並州百姓之福也。”
田豫去意已決,任憑曹亮如何挽留,都不能改變他的心跡。
其實此番並州劫難,田豫的內心之中也是十分煎熬的,做為並州刺史,治下的土地被匈奴鐵蹄所蹂躪,自己卻無所作為,隻能是困守晉陽城中,這讓曾經鎮守北疆安穩如山的田豫有很深的挫敗感。
難道是自己真的老了嗎?
就任並州之時,田豫雖然有過推托,但是從他的內心深處,還是有一種廉頗不服老的氣慨。此次擔任並州刺史,很可能就是他最後一次外任了,田豫希望在並州任上,可以做到盡善盡美,為自己的人生履曆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但這場突如其來的匈奴叛亂,徹底地擊碎了他的夢想,以一種最為狼狽的方式結束仕途,田豫雖然心有不甘,但卻是無可奈何。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田豫原本是不服老的,但看到曹亮此番在並州的表現,確實是讓他感到汗顏。
曹亮以萬人之眾,北上增援並州,一路之上高歌猛進,連克匈奴四大巢穴,並在東觀一戰中,擊退了匈奴人的主力,解了晉陽之圍,如此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績,讓人覺得簡直就是不可思議。
反觀田豫,擁兵近兩萬人,但卻是一退再退,丟失了太原西河新興三郡的絕大部分城池,最後隻能是困守晉陽孤城,若非曹亮率兵來援,田豫都不知道能堅守到什麽時候。
這就是為將者的差距,對比曹亮,田豫真覺得自己已經是遲暮了,此時不退,更待何時?
而且田豫也相信,在曹亮的統領下,並州隻會變得越來越強,越來越好。
最後田豫告辭而去,曹亮也隻好親自送他出了轅門。
不得不說,朝廷這次的辦事效率出奇的高,田豫的奏章剛剛遞出去十天的時間,朝廷派來的欽差大臣就風塵仆仆地趕到了晉陽。
田豫如願以償地卸去了並州刺史的職務,不過朝廷卻沒有同意他告老還鄉的請求,而是任命他為太中大夫,仍享九卿的俸祿。
太中大夫是光祿勳的屬官,基本上屬於閑職了,朝廷沒有同意田豫致仕的請求而任命他為太中大夫,也算是對他一生功績的一個肯定。
而曹亮也正式地被朝廷任命為並州刺史,先前的平北將軍、北軍中候和護匈奴中郎將的職務繼續兼著。
這些官職其實也並不衝突,此前田豫任並州刺史的時候,就加振威將軍,兼領護匈奴中郎將,隻不過曹亮擔任護匈奴中郎將之後,田豫就不再兼領這個職務了。
在魏朝,州刺史分為兩種,一種是加將軍封號,假節或持節的的刺史,稱之為領兵刺史,為四品,沒有將軍封號的為單車刺史,要比領兵刺史低上一品,為五品。
田豫為領兵刺史,而接任的曹亮本身就是平北將軍,自然也同樣成為領兵刺史。
一般的情況下,刺史的交割得等到繼任者前來之後才能辦理,而這次比較例外,那就是繼任者早就趕到了晉陽,所以交割之事不用等待,即刻就可以舉行。
在欽差大臣的見證之下,田豫將象征著刺史權力的印信和綬帶交給了曹亮,完成了交接儀式。
至於州府的卷宗帳冊以及其他的一應庶務,則由主薄傅玄和參軍裴秀來和並州府的官吏進行交接。
由於卷宗之浩秩,帳冊之紛繁,交接之事用了好幾天才算是全部完成。
在此其間,田豫也早已收拾好了行裝,等到交接全部完成之後,他便立刻告辭啟程,同欽差大臣一道,返回洛陽。
臨別前,曹亮親自出城相送,城內的百姓也感田豫之恩,扶老攜幼出城相送,盡管這次百姓出城的規模沒有曹亮進城之時那樣浩大,但也是人潮如湧,許多人涕泗橫流,悲慟不已。
田豫唏噓而歎,盡管他在並州當了一回不太稱職的刺史,但他堅守晉陽,保護了萬千黎庶免遭匈奴人的塗炭,還是贏得了不少百姓的尊敬。
在十裏長亭,田豫和曹亮依依話別,田豫把這幾年在並州的一些經驗和體會告訴了曹亮,希望曹亮可以最終戰勝匈奴人,還並州百姓一個安定的家園。
曹亮表示,驅逐胡虜,他責無旁貸,而且必當以民為先,讓並州的老百姓,都過上安定詳和的生活,再無戰亂顛沛之憂。
田豫乘車而行,遙望不遠處的晉陽城,他的眼角潤濕了,他向曹亮揮了揮手,消失在一路黃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