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的進攻並沒有什麽試探一說,從一開始就是最為猛烈最為狂暴的一種狀態,痛失家園的怒火此刻都發泄了出來,匈奴人的進攻就如同是決堤的洪水一般,漫山遍野,山呼海嘯,浩浩蕩蕩,席卷一切。
而魏軍的車陣卻是穩如泰山,巍然的屹立於前,就象一道堅固的鐵閘,絲毫不畏懼洪水的衝擊。
曆史上偏廂車的最早應用,是西晉時候的馬隆,當時河西鮮卑的禿發樹機能在涼州叛亂,連斬了幾任的涼州刺史,朝野為之震動,無人敢去應戰,唯獨馬隆挺身而出,帶領著他自行招募的三千五百勇士,就踏上了西征之旅。
而馬隆最大的倚仗,就是偏廂車,結車為陣,結車為營,行程數千裏,一路竟然射殺了上萬人的鮮卑兵,最後斬殺了禿發樹機能,收複了涼州。
曹亮所設計出來的偏廂車與馬隆的偏廂車有類似但也有不同點,這個時代距離馬隆發明偏廂車還有三四十年,曹亮沒機會見到實物,但他根據史書的記載和後代偏廂車的改進,研製出了獨一無二的偏廂車。
比起馬隆的偏廂車,曹亮的偏廂車更加地堅固結實,防禦能力強,有著更靈活的機動性,馬隆憑借著偏廂車可以打敗十倍於己的鮮卑人,曹亮就不相信自己一萬多人,還對付不了多幾倍的匈奴人嗎?
戰場之上,決定勝負的因素絕不僅僅隻是兵力的多寡,如果人數能決定一切的話,那麽曆史上那麽多的以少勝多,以弱勝敵的戰例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禿發樹機能可是一位狠角色,作亂涼州九年時間,曾陣斬過晉朝的四位刺史,天下為之震動,而馬隆僅憑著三千多人就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禿發樹機能,可見偏廂車的重要性了。
為了對付匈奴騎兵,曹亮早在河東郡成立軍械營之後,就已經開始打造偏廂車了,隻是因為建造偏廂車需要大量的木頭,也需要大量的工匠,所以這項建造工程一直持續了兩個多月,一直到魏軍攻克祁縣之後,偏廂車才正式地裝備到魏軍之中。
而此次的東觀之戰,也正是偏廂車初次亮相的時候,不光匈奴人驚奇不已,就連魏軍的大部分士兵,也是第一次看到此物,覺得很新鮮。
偏廂車構造結實,在廂板的外麵,還安裝有鐵刺,而廂板的裏麵,則可以安排投槍手和弓弩兵,利用廂板做掩護,對進攻的敵人進行打擊。
匈奴人根本就不知道偏廂車的厲害,隻為偏廂車隻不過是在輜重車的基礎上加高了廂板而已,所以他們不顧一切地衝擊而來,試圖用速度和力量來摧毀偏廂車。
躲在廂車後麵的弓弩兵根本就無懼匈奴人的箭矢,那廂板就是最好的全方位的盾牌,魏軍弓弩兵可以不用擔心受傷,肆意地向著衝上來匈奴人射擊。
亂箭如飛,不走運的匈奴騎兵就會被流矢所傷,跌落到馬下去,而且由於魏軍射出來箭數量眾多,匈奴人的陣形又過於密集,所以沒等到匈奴人衝到偏廂車的前麵,就已經有無數的匈奴兵被踏成了肉泥。
戰場上的距離對於高速奔馳的騎兵來說,也不過是眨幾次眼的工夫,這些匈奴悍騎突破了弓箭兵的箭網,很快就衝到了偏廂車前。
“砰!砰!砰!”麵對攔在前麵的偏廂車,匈奴兵似乎沒有半點的停止跡象,依然在高速地飛馳著,強大的慣性讓戰馬重重地砸在了偏廂車上。
馬的腦袋都碎裂了,但偏廂車的廂板卻是毫無發損,僅能在木板上留下一個淺淺的凹坑。
匈奴人是目瞪口呆,按理說這麽強大的衝擊力,任何一種車輛都承受不住,以前在對付輜重車結陣時,匈奴騎兵就是利用戰馬的速度和力量,輕易地就摧垮了那些輜重車。
但眼前的這些偏廂車卻是堅固異常,衝不散,砸不爛,任憑匈奴騎兵再三地衝擊,始終無法攻破這道防線。
匈奴人沒有機會站到背麵去,否則他們肯定會大吃一驚的,偏廂車采用的是三寸的紅鬆木板,每隔兩尺,都有一道木筋加固,還有支杆做支撐,這樣的結構,又豈是單薄的輜重車可以比擬的。
正是因為這樣堅固的結構同,才能抵禦得了匈奴騎兵的連番衝擊。
匈奴人也是不信邪的,前麵的人已經撞得是頭破血流了,後麵的人依然不長記性,如飛蛾撲火一樣繼續地往上撲,俗語是不撞南牆不回頭,但匈奴人卻是撞了南牆也不回頭。
現在最為忙碌的是魏軍的弓箭兵和投槍手了,匈奴騎兵攻到近前,破不開偏廂車的防禦,他們也就成為了活靶子,魏軍不停地射擊,尤其是連弩手,殺敵殺得簡直嗨爆了,一大片一大片的匈奴兵連人帶馬地就倒了下去。
匈奴兵也有弓箭啊,他們也試圖用弓箭來反擊,但射出去箭之後才悲催的發視,不是射在了偏廂車的木板上,就是射到空中落空了,弓箭是不會拐彎的,永遠也無法傷及躲在廂板後麵的魏兵。
劉猛的臉色鐵青,原本以為很輕易就能攻破的魏軍防線竟然有如銅牆鐵壁一般,這一輪的進攻匈奴人至少也損失了上千人,但卻是一無所獲。
這車輛究竟是木頭做的還是鐵做的?
對,木頭最怕火燒了!
劉猛興奮了起來,火能克木,何不放他一把火,把這些偏廂車都給燒了?
於是劉猛下令暫停進攻,派人前去尋找火油之類的東西,然後製做成火把,或者把油布條裹在了箭上麵,製做成火箭。
匈奴軍再次發起了衝擊,這一次他們手裏握的不是刀槍,而是換成了火把或火箭,千萬支的火把點燃了起來,雖然是大白天,但依然可以看到滿山遍野的火光繚繞。
冒著箭雨,前仆後繼,許多的騎兵還是衝到了偏車廂的近前,將熊熊燃燒的火把扔到了偏廂車的下麵。
而魏軍的車陣卻是穩如泰山,巍然的屹立於前,就象一道堅固的鐵閘,絲毫不畏懼洪水的衝擊。
曆史上偏廂車的最早應用,是西晉時候的馬隆,當時河西鮮卑的禿發樹機能在涼州叛亂,連斬了幾任的涼州刺史,朝野為之震動,無人敢去應戰,唯獨馬隆挺身而出,帶領著他自行招募的三千五百勇士,就踏上了西征之旅。
而馬隆最大的倚仗,就是偏廂車,結車為陣,結車為營,行程數千裏,一路竟然射殺了上萬人的鮮卑兵,最後斬殺了禿發樹機能,收複了涼州。
曹亮所設計出來的偏廂車與馬隆的偏廂車有類似但也有不同點,這個時代距離馬隆發明偏廂車還有三四十年,曹亮沒機會見到實物,但他根據史書的記載和後代偏廂車的改進,研製出了獨一無二的偏廂車。
比起馬隆的偏廂車,曹亮的偏廂車更加地堅固結實,防禦能力強,有著更靈活的機動性,馬隆憑借著偏廂車可以打敗十倍於己的鮮卑人,曹亮就不相信自己一萬多人,還對付不了多幾倍的匈奴人嗎?
戰場之上,決定勝負的因素絕不僅僅隻是兵力的多寡,如果人數能決定一切的話,那麽曆史上那麽多的以少勝多,以弱勝敵的戰例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禿發樹機能可是一位狠角色,作亂涼州九年時間,曾陣斬過晉朝的四位刺史,天下為之震動,而馬隆僅憑著三千多人就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禿發樹機能,可見偏廂車的重要性了。
為了對付匈奴騎兵,曹亮早在河東郡成立軍械營之後,就已經開始打造偏廂車了,隻是因為建造偏廂車需要大量的木頭,也需要大量的工匠,所以這項建造工程一直持續了兩個多月,一直到魏軍攻克祁縣之後,偏廂車才正式地裝備到魏軍之中。
而此次的東觀之戰,也正是偏廂車初次亮相的時候,不光匈奴人驚奇不已,就連魏軍的大部分士兵,也是第一次看到此物,覺得很新鮮。
偏廂車構造結實,在廂板的外麵,還安裝有鐵刺,而廂板的裏麵,則可以安排投槍手和弓弩兵,利用廂板做掩護,對進攻的敵人進行打擊。
匈奴人根本就不知道偏廂車的厲害,隻為偏廂車隻不過是在輜重車的基礎上加高了廂板而已,所以他們不顧一切地衝擊而來,試圖用速度和力量來摧毀偏廂車。
躲在廂車後麵的弓弩兵根本就無懼匈奴人的箭矢,那廂板就是最好的全方位的盾牌,魏軍弓弩兵可以不用擔心受傷,肆意地向著衝上來匈奴人射擊。
亂箭如飛,不走運的匈奴騎兵就會被流矢所傷,跌落到馬下去,而且由於魏軍射出來箭數量眾多,匈奴人的陣形又過於密集,所以沒等到匈奴人衝到偏廂車的前麵,就已經有無數的匈奴兵被踏成了肉泥。
戰場上的距離對於高速奔馳的騎兵來說,也不過是眨幾次眼的工夫,這些匈奴悍騎突破了弓箭兵的箭網,很快就衝到了偏廂車前。
“砰!砰!砰!”麵對攔在前麵的偏廂車,匈奴兵似乎沒有半點的停止跡象,依然在高速地飛馳著,強大的慣性讓戰馬重重地砸在了偏廂車上。
馬的腦袋都碎裂了,但偏廂車的廂板卻是毫無發損,僅能在木板上留下一個淺淺的凹坑。
匈奴人是目瞪口呆,按理說這麽強大的衝擊力,任何一種車輛都承受不住,以前在對付輜重車結陣時,匈奴騎兵就是利用戰馬的速度和力量,輕易地就摧垮了那些輜重車。
但眼前的這些偏廂車卻是堅固異常,衝不散,砸不爛,任憑匈奴騎兵再三地衝擊,始終無法攻破這道防線。
匈奴人沒有機會站到背麵去,否則他們肯定會大吃一驚的,偏廂車采用的是三寸的紅鬆木板,每隔兩尺,都有一道木筋加固,還有支杆做支撐,這樣的結構,又豈是單薄的輜重車可以比擬的。
正是因為這樣堅固的結構同,才能抵禦得了匈奴騎兵的連番衝擊。
匈奴人也是不信邪的,前麵的人已經撞得是頭破血流了,後麵的人依然不長記性,如飛蛾撲火一樣繼續地往上撲,俗語是不撞南牆不回頭,但匈奴人卻是撞了南牆也不回頭。
現在最為忙碌的是魏軍的弓箭兵和投槍手了,匈奴騎兵攻到近前,破不開偏廂車的防禦,他們也就成為了活靶子,魏軍不停地射擊,尤其是連弩手,殺敵殺得簡直嗨爆了,一大片一大片的匈奴兵連人帶馬地就倒了下去。
匈奴兵也有弓箭啊,他們也試圖用弓箭來反擊,但射出去箭之後才悲催的發視,不是射在了偏廂車的木板上,就是射到空中落空了,弓箭是不會拐彎的,永遠也無法傷及躲在廂板後麵的魏兵。
劉猛的臉色鐵青,原本以為很輕易就能攻破的魏軍防線竟然有如銅牆鐵壁一般,這一輪的進攻匈奴人至少也損失了上千人,但卻是一無所獲。
這車輛究竟是木頭做的還是鐵做的?
對,木頭最怕火燒了!
劉猛興奮了起來,火能克木,何不放他一把火,把這些偏廂車都給燒了?
於是劉猛下令暫停進攻,派人前去尋找火油之類的東西,然後製做成火把,或者把油布條裹在了箭上麵,製做成火箭。
匈奴軍再次發起了衝擊,這一次他們手裏握的不是刀槍,而是換成了火把或火箭,千萬支的火把點燃了起來,雖然是大白天,但依然可以看到滿山遍野的火光繚繞。
冒著箭雨,前仆後繼,許多的騎兵還是衝到了偏車廂的近前,將熊熊燃燒的火把扔到了偏廂車的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