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妃著意加重了「故事」二字,然後目光同著餘音,直直地朝黃氏掃去:「這個故事,別人不知,但雲夫人或許是聽過的。」
這話也有餘音,幽幽淡淡似輕煙無形,卻已隱隱深深妙在誅心。
第59章 畫不成
韋妃看似隨意地將黃氏推到了眾人麵前,自然不會就此而止。她為的是震懾,是鋪墊著,要讓她的存在更加「奪目」。
黃氏也真的什麽都說不上來了,臉色一沉到底,暗如死灰,昔日柔美愛笑的眼睛,木然渙散,儼似一雙魚目。唯是忠僕顧娘在身側扶持,卻也和主人一樣,神采委頓。
韋妃又作一笑,然後閑話家常般,泛泛談講起來:「三十年前,鄰郡有一戶百姓家,夫妻靠採藥賣與藥鋪為生,膝下隻一個小女,自幼容貌出眾,長到十三四歲,已是坊間聞名的美人。夫妻便要為女兒定一門親事,雖然家貧,也不願委屈了她。」
韋妃才將雲霧撥開薄薄一層,眾人的目光已細細碎碎地落在了黃氏身上,猶疑間又添了好奇。尤其是家君鄭楚觀,皺眉凝思,覺得這故事有些耳熟——
黃氏是二十七年前嫁到鄭家的。那一年他七歲,尚是家中獨子,母親陸氏便是因為經年不曾再育,子嗣單薄,動了為丈夫納妾之心。其後遣人各處採選良家女,不久就挑中了黃氏。
七歲的孩子已能記事,他隱約聽府裏的人談論過這位庶母,好像就是出身於採藥人家的。
韋妃繼續說道:「可夫妻不知,其實女兒早已心有所屬,情郎就是常年與他家收藥的藥鋪家的兒子。二人青梅竹馬,也真是郎才女貌,原該是一對天造地設的佳偶。隻惜,這男兒是次子,無緣繼承家業,而又無心醫藥,成日就是醉心詩書。」
前一段話或許明顯些,但說到這裏卻又不清明了。藥鋪家的兒子,會是誰呢?與這故事,或索性就是與黃氏,又有何關聯?
「因父母也認識這郎君,兩家熟悉,女兒便主動去求父母成全。可夫妻卻反常地不願,認為女兒天生麗質,嫁給一個家業前程俱無的書呆子,是埋沒了。女兒並未氣餒,便又去勸情郎尋個營生,或者就同繼承家業的長兄學學藥理,總歸擺個樣子,先成其美事。」
韋妃說到此處,雖仍舊淡定,卻到底流露出一絲惻隱。頓了頓,心緒平復,又道:
「然而,郎君亦有自己的誌氣,想要參加春闈考取功名,反又讓女子再等他幾年。女子癡情,輾轉也就同意了,想他若真得了官,那父母必定更高興。於是一等又是兩載,卻,還是沒等來喜訊。女子二八,正是鮮花綻放的好年紀。父母不願再讓女兒耽誤青春,要她斷了念想。她也無奈,最後去問了郎君,郎君猶豫了,也不願失去愛人,便許諾下月就托兄長去提親。」
「那他們後來順利成親了嗎?」問話的是鄭濡,一片天真,聽得入迷,也不解韋妃深意。
韋妃緩緩搖頭,深吸了口氣,將目光拂向黃氏:「還沒等到下個月,轉過幾日便有一個富貴人家的僕婦尋上門來。她是聽說了這家女兒的美名,特來相看,若相中了,就要接回去與家君為妾的。」
「她父母竟也捨得?」鄭濡覺得不可思議,她是世家閨秀,侯府嫡女,縱知人情,也難體察貧寒人家的難處。
「她父母起初也不舍,但那家的人也虔誠。而況是他們八輩子也高攀不起的大族,許了錢財,又如娶妻般正式下聘,給足了體麵,她父母便無不願了。這女子無奈,又苦恨情郎相誤,終究賭氣似的去了。朝夕之間,就從貧女變成了貴妾。」
「這女子難道是,是……」鄭楚觀再也不能自持,因為一切描述都與黃氏太像了。
韋妃倒不曾回答,再開言,語氣嚴正了許多:「若這女子就此安於宿命,也能得個善終。畢竟,那家人待她不錯,她自己也爭氣,沒多久便有娠了。然則,一朝分娩,卻隻是個女兒,並不是能夠承奉宗廟的男孩。」
「女兒怎麽了?都是這家的骨肉!難道這家主隻喜歡男孩,嫌棄她了?」鄭濡頗不忿,亦女子不平。
「倒沒人說什麽,她尚年輕,是會再有生養的。」韋妃倒樂意與鄭濡應對,也覺得這小丫頭問得巧:
「隻不過,當初納妾,並非家主之意,而是主母賢德,為她自己膝下單薄,便主動為夫選聘,希冀開枝散葉。而這女子生了女兒不久,主母竟懷孕了,又隔一年,產下了次子。」
這話的意思淺顯,眾人很快明白了:這女子本就是娶來綿延子嗣的,卻反被主母占了風光,先生下男孩。那她自然就難做人了。
果然,韋妃也是這樣說道:「妻妾之間原就地位懸殊,而主母已有兩子,她卻隻有女兒,心裏便不甘起來。她本是賭氣嫁來,又沒有好家世,若再不能謀個好前程,長久立足,豈非不值?」
「那她後來如願了嗎?」鄭濡又問,這問亦是牽引著眾人的心。
韋妃不置可否,卻忽然將話端拋給了黃氏:「雲夫人覺得呢?這女子後來如願了嗎?」
黃氏仍懨懨的,似已有氣無力,卻緩緩道了四字:「她該如願。」
韋妃淡笑:「那就讓她如願。」
話到此處,至少是能讓人看出來,這個故事是與黃氏有關的。於是天真如鄭濡都不敢再輕易動問。小院裏陰雲密布。
這話也有餘音,幽幽淡淡似輕煙無形,卻已隱隱深深妙在誅心。
第59章 畫不成
韋妃看似隨意地將黃氏推到了眾人麵前,自然不會就此而止。她為的是震懾,是鋪墊著,要讓她的存在更加「奪目」。
黃氏也真的什麽都說不上來了,臉色一沉到底,暗如死灰,昔日柔美愛笑的眼睛,木然渙散,儼似一雙魚目。唯是忠僕顧娘在身側扶持,卻也和主人一樣,神采委頓。
韋妃又作一笑,然後閑話家常般,泛泛談講起來:「三十年前,鄰郡有一戶百姓家,夫妻靠採藥賣與藥鋪為生,膝下隻一個小女,自幼容貌出眾,長到十三四歲,已是坊間聞名的美人。夫妻便要為女兒定一門親事,雖然家貧,也不願委屈了她。」
韋妃才將雲霧撥開薄薄一層,眾人的目光已細細碎碎地落在了黃氏身上,猶疑間又添了好奇。尤其是家君鄭楚觀,皺眉凝思,覺得這故事有些耳熟——
黃氏是二十七年前嫁到鄭家的。那一年他七歲,尚是家中獨子,母親陸氏便是因為經年不曾再育,子嗣單薄,動了為丈夫納妾之心。其後遣人各處採選良家女,不久就挑中了黃氏。
七歲的孩子已能記事,他隱約聽府裏的人談論過這位庶母,好像就是出身於採藥人家的。
韋妃繼續說道:「可夫妻不知,其實女兒早已心有所屬,情郎就是常年與他家收藥的藥鋪家的兒子。二人青梅竹馬,也真是郎才女貌,原該是一對天造地設的佳偶。隻惜,這男兒是次子,無緣繼承家業,而又無心醫藥,成日就是醉心詩書。」
前一段話或許明顯些,但說到這裏卻又不清明了。藥鋪家的兒子,會是誰呢?與這故事,或索性就是與黃氏,又有何關聯?
「因父母也認識這郎君,兩家熟悉,女兒便主動去求父母成全。可夫妻卻反常地不願,認為女兒天生麗質,嫁給一個家業前程俱無的書呆子,是埋沒了。女兒並未氣餒,便又去勸情郎尋個營生,或者就同繼承家業的長兄學學藥理,總歸擺個樣子,先成其美事。」
韋妃說到此處,雖仍舊淡定,卻到底流露出一絲惻隱。頓了頓,心緒平復,又道:
「然而,郎君亦有自己的誌氣,想要參加春闈考取功名,反又讓女子再等他幾年。女子癡情,輾轉也就同意了,想他若真得了官,那父母必定更高興。於是一等又是兩載,卻,還是沒等來喜訊。女子二八,正是鮮花綻放的好年紀。父母不願再讓女兒耽誤青春,要她斷了念想。她也無奈,最後去問了郎君,郎君猶豫了,也不願失去愛人,便許諾下月就托兄長去提親。」
「那他們後來順利成親了嗎?」問話的是鄭濡,一片天真,聽得入迷,也不解韋妃深意。
韋妃緩緩搖頭,深吸了口氣,將目光拂向黃氏:「還沒等到下個月,轉過幾日便有一個富貴人家的僕婦尋上門來。她是聽說了這家女兒的美名,特來相看,若相中了,就要接回去與家君為妾的。」
「她父母竟也捨得?」鄭濡覺得不可思議,她是世家閨秀,侯府嫡女,縱知人情,也難體察貧寒人家的難處。
「她父母起初也不舍,但那家的人也虔誠。而況是他們八輩子也高攀不起的大族,許了錢財,又如娶妻般正式下聘,給足了體麵,她父母便無不願了。這女子無奈,又苦恨情郎相誤,終究賭氣似的去了。朝夕之間,就從貧女變成了貴妾。」
「這女子難道是,是……」鄭楚觀再也不能自持,因為一切描述都與黃氏太像了。
韋妃倒不曾回答,再開言,語氣嚴正了許多:「若這女子就此安於宿命,也能得個善終。畢竟,那家人待她不錯,她自己也爭氣,沒多久便有娠了。然則,一朝分娩,卻隻是個女兒,並不是能夠承奉宗廟的男孩。」
「女兒怎麽了?都是這家的骨肉!難道這家主隻喜歡男孩,嫌棄她了?」鄭濡頗不忿,亦女子不平。
「倒沒人說什麽,她尚年輕,是會再有生養的。」韋妃倒樂意與鄭濡應對,也覺得這小丫頭問得巧:
「隻不過,當初納妾,並非家主之意,而是主母賢德,為她自己膝下單薄,便主動為夫選聘,希冀開枝散葉。而這女子生了女兒不久,主母竟懷孕了,又隔一年,產下了次子。」
這話的意思淺顯,眾人很快明白了:這女子本就是娶來綿延子嗣的,卻反被主母占了風光,先生下男孩。那她自然就難做人了。
果然,韋妃也是這樣說道:「妻妾之間原就地位懸殊,而主母已有兩子,她卻隻有女兒,心裏便不甘起來。她本是賭氣嫁來,又沒有好家世,若再不能謀個好前程,長久立足,豈非不值?」
「那她後來如願了嗎?」鄭濡又問,這問亦是牽引著眾人的心。
韋妃不置可否,卻忽然將話端拋給了黃氏:「雲夫人覺得呢?這女子後來如願了嗎?」
黃氏仍懨懨的,似已有氣無力,卻緩緩道了四字:「她該如願。」
韋妃淡笑:「那就讓她如願。」
話到此處,至少是能讓人看出來,這個故事是與黃氏有關的。於是天真如鄭濡都不敢再輕易動問。小院裏陰雲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