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安,我還是想讓你來做決定。」二郎握住雲安的手,兩眼含著信任而坦蕩的笑意。
雲安先前隻想自己沒有資格決斷這樣的大事,無論於鄭家,還是二郎。但現在,她隻看得見二郎的心意,她要選擇的,是他們夫妻共同的前程。
「別去!你不想做官便不做,我不是詩裏的閨中少婦,不會教夫婿覓封侯。」雲安說完,傾身而去,摟住了二郎的脖頸。
誰知,二郎一陣大笑:「那你上回不言,果然是在賭氣了!」
雲安含羞不語,她也搞不清了。
……
鄭三郎在元日的舉動引起了崔氏的興趣,興頭縈繞胸懷,竟讓崔氏連日耿耿。一夜,崔氏因見夫君窗下飲茶,尚無睡意,便動心想探探他的口風,問道:
「三郎那孩子並不常見,日前一看竟也長成個大人了,你可有想過他的大事?」
鄭楚觀倒果有想著,隻是二郎夫妻先前不太平,輕重緩急,總要一件一件來。「新歲年節原本事多,你還要辦燕閣的事,上元之後又有探春宴,這時再多一個三郎,我倒怕你累著。不過,雲夫人健在,你可以先去問問她的意思,由她去辦也還恰當。」
「我還好,有些雜事便交給阿春帶人去辦了。」崔氏一笑,既高興夫君的關懷,也喜他並提了周燕閣,正可順著去說:
「三郎雖然隔母,也是我鄭家的兒郎,與二郎是一樣的。若都交給雲夫人去辦,她樂意是一回事,卻未免顯得我們做兄嫂的輕視庶弟。況且,雲夫人常年比三郎出來的還少,謹小慎微的不大說話,她若掌事也怕旁人不服,或有不知好歹的人家,以此挑剔三郎的出身,這就又生出許多事了。」
崔氏雖無十分公心,這一席話卻當真麵麵俱到,有十二分的周全。鄭楚觀由不得點頭,思量道:「那便還是我們做主,請雲夫人一道來看。今歲辦了便可,不必急於眼下,要你操心的事也太多了。」
話到這裏已說完了大半,卻不過都是引子,最要緊的還在後頭。崔氏仍笑著道:「大郎,我有句私話,是我細看出來的,你聽了不管好不好,隻先別急,更別動氣。」
鄭楚觀倒少見崔氏遲疑的口氣,愈加關切,執其手道:「是什麽?你有何為難之事,大可交給我。」
「燕閣生得出眾,自小到府上便討人喜歡。二郎就罷了,我看三郎卻是有意的。元日席上,我偶然望過去幾眼,三郎都看著燕閣呢。旁的不提,這年紀品貌倒是般配的。」
崔氏是避重就輕,把自己的撇得一幹二淨。就算三郎確有其意,她如何去留心,都變成了「偶然」,而「旁的不提」,又怎能不提?卻就是等著鄭楚觀來提,她再依附,便顯得是以丈夫為主,好為自己討一個賢名。
鄭楚觀不急不氣,但順而思之也隻能上了崔氏的魚鉤,道理是明顯的:「年紀品貌倒是相當,隻是世俗來看,尚有門第之別,雲夫人難免心存不滿,也以為是輕視之意。另則,燕閣若是進門,未能與二郎隔絕,與雲安妯娌相處,亦恐生出事端。」
「嗯,我也想到這些,故而不過藏在心裏,與你說說罷了。」
崔氏至此探得了口風,此事雖有阻難,亦可再作計較。她終究是想看好戲的,把周燕閣放在家裏,比將她嫁出去,更方便坐山觀虎鬥。若有什麽事端,她這個長嫂出來調停,想來也不至將天翻過來。
……
二郎的書房立滿了書架,卻獨空出南牆下,寬寬綽綽擺了一副鎧甲,一柄長劍。雲安就站在一步外,時而輕撫,時而輕笑,想那人穿上該是怎樣的英武。
二郎倒並不陪著,他將雲安送來,便先依她的決定向長兄辭官去了。因怕雲安為利器所傷,便叫了素戴暫來看護。
「他說這叫明光鎧,精良難得,是贈他的那位大將軍年輕時所穿,二十年來不曾有損,可真是厲害。」雲安感嘆著,指尖拂過鎧甲胸前的圓護,護鐵打磨得光亮如鑒,映著窗外照進的日光,晃人眼睛。
素戴亦甚覺甲冑威武,頻頻點頭,但她倒不似雲安癡迷,側站著,目光上下遊走,不覺間望見了什麽,蹲身指道:「娘子,你看這裏是不是有幾個字?」
雲安俯身去看,乃見所指是甲冑腰間懸掛的,盛裝箭矢的步靫,以皮革厚錦製成,略偏下處,暗紋之上果真有字。然而這字也是用相近的暗色絲線繡上去的,極難引人注意。
「你的眼睛也太好了!」雲安好奇感嘆,說著便解開革帶,取下了步靫,就地而坐,仔細辨別,「常,常恐……至,常恐秋節至,這是句古詩啊。」
素戴也拿來細瞧,一麵問道:「那是什麽意思?」
詩意倒是簡單,而且雲安一時就想起有兩首詩都用了這句「常恐秋節至」。隻是,那兩首詩的意境都不大愉快。
一首是《長歌行》,聯句為: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其意是詠嘆時光飛逝,青春難留;其二叫《怨歌行》,聯句為: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這就更有名了,是漢朝班婕妤所寫,嘆的是女子不幸,憂心恩情日薄,以至斷絕。
雲安將這意思訴諸素戴,又疑惑:「這難道是那位將軍的妻子所為?可她縱有所盼,也該是希望夫君平安早歸啊,又縫得這般隱蔽,將軍怎麽看得到呢?」
素戴卻沒把這些話聽進去,隻一味低著頭看這五個字,蹙眉抿唇,情態似有凝滯,臉色亦不覺沉了幾分。
雲安先前隻想自己沒有資格決斷這樣的大事,無論於鄭家,還是二郎。但現在,她隻看得見二郎的心意,她要選擇的,是他們夫妻共同的前程。
「別去!你不想做官便不做,我不是詩裏的閨中少婦,不會教夫婿覓封侯。」雲安說完,傾身而去,摟住了二郎的脖頸。
誰知,二郎一陣大笑:「那你上回不言,果然是在賭氣了!」
雲安含羞不語,她也搞不清了。
……
鄭三郎在元日的舉動引起了崔氏的興趣,興頭縈繞胸懷,竟讓崔氏連日耿耿。一夜,崔氏因見夫君窗下飲茶,尚無睡意,便動心想探探他的口風,問道:
「三郎那孩子並不常見,日前一看竟也長成個大人了,你可有想過他的大事?」
鄭楚觀倒果有想著,隻是二郎夫妻先前不太平,輕重緩急,總要一件一件來。「新歲年節原本事多,你還要辦燕閣的事,上元之後又有探春宴,這時再多一個三郎,我倒怕你累著。不過,雲夫人健在,你可以先去問問她的意思,由她去辦也還恰當。」
「我還好,有些雜事便交給阿春帶人去辦了。」崔氏一笑,既高興夫君的關懷,也喜他並提了周燕閣,正可順著去說:
「三郎雖然隔母,也是我鄭家的兒郎,與二郎是一樣的。若都交給雲夫人去辦,她樂意是一回事,卻未免顯得我們做兄嫂的輕視庶弟。況且,雲夫人常年比三郎出來的還少,謹小慎微的不大說話,她若掌事也怕旁人不服,或有不知好歹的人家,以此挑剔三郎的出身,這就又生出許多事了。」
崔氏雖無十分公心,這一席話卻當真麵麵俱到,有十二分的周全。鄭楚觀由不得點頭,思量道:「那便還是我們做主,請雲夫人一道來看。今歲辦了便可,不必急於眼下,要你操心的事也太多了。」
話到這裏已說完了大半,卻不過都是引子,最要緊的還在後頭。崔氏仍笑著道:「大郎,我有句私話,是我細看出來的,你聽了不管好不好,隻先別急,更別動氣。」
鄭楚觀倒少見崔氏遲疑的口氣,愈加關切,執其手道:「是什麽?你有何為難之事,大可交給我。」
「燕閣生得出眾,自小到府上便討人喜歡。二郎就罷了,我看三郎卻是有意的。元日席上,我偶然望過去幾眼,三郎都看著燕閣呢。旁的不提,這年紀品貌倒是般配的。」
崔氏是避重就輕,把自己的撇得一幹二淨。就算三郎確有其意,她如何去留心,都變成了「偶然」,而「旁的不提」,又怎能不提?卻就是等著鄭楚觀來提,她再依附,便顯得是以丈夫為主,好為自己討一個賢名。
鄭楚觀不急不氣,但順而思之也隻能上了崔氏的魚鉤,道理是明顯的:「年紀品貌倒是相當,隻是世俗來看,尚有門第之別,雲夫人難免心存不滿,也以為是輕視之意。另則,燕閣若是進門,未能與二郎隔絕,與雲安妯娌相處,亦恐生出事端。」
「嗯,我也想到這些,故而不過藏在心裏,與你說說罷了。」
崔氏至此探得了口風,此事雖有阻難,亦可再作計較。她終究是想看好戲的,把周燕閣放在家裏,比將她嫁出去,更方便坐山觀虎鬥。若有什麽事端,她這個長嫂出來調停,想來也不至將天翻過來。
……
二郎的書房立滿了書架,卻獨空出南牆下,寬寬綽綽擺了一副鎧甲,一柄長劍。雲安就站在一步外,時而輕撫,時而輕笑,想那人穿上該是怎樣的英武。
二郎倒並不陪著,他將雲安送來,便先依她的決定向長兄辭官去了。因怕雲安為利器所傷,便叫了素戴暫來看護。
「他說這叫明光鎧,精良難得,是贈他的那位大將軍年輕時所穿,二十年來不曾有損,可真是厲害。」雲安感嘆著,指尖拂過鎧甲胸前的圓護,護鐵打磨得光亮如鑒,映著窗外照進的日光,晃人眼睛。
素戴亦甚覺甲冑威武,頻頻點頭,但她倒不似雲安癡迷,側站著,目光上下遊走,不覺間望見了什麽,蹲身指道:「娘子,你看這裏是不是有幾個字?」
雲安俯身去看,乃見所指是甲冑腰間懸掛的,盛裝箭矢的步靫,以皮革厚錦製成,略偏下處,暗紋之上果真有字。然而這字也是用相近的暗色絲線繡上去的,極難引人注意。
「你的眼睛也太好了!」雲安好奇感嘆,說著便解開革帶,取下了步靫,就地而坐,仔細辨別,「常,常恐……至,常恐秋節至,這是句古詩啊。」
素戴也拿來細瞧,一麵問道:「那是什麽意思?」
詩意倒是簡單,而且雲安一時就想起有兩首詩都用了這句「常恐秋節至」。隻是,那兩首詩的意境都不大愉快。
一首是《長歌行》,聯句為: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其意是詠嘆時光飛逝,青春難留;其二叫《怨歌行》,聯句為: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這就更有名了,是漢朝班婕妤所寫,嘆的是女子不幸,憂心恩情日薄,以至斷絕。
雲安將這意思訴諸素戴,又疑惑:「這難道是那位將軍的妻子所為?可她縱有所盼,也該是希望夫君平安早歸啊,又縫得這般隱蔽,將軍怎麽看得到呢?」
素戴卻沒把這些話聽進去,隻一味低著頭看這五個字,蹙眉抿唇,情態似有凝滯,臉色亦不覺沉了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