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內相』,史書裏不用連名帶姓,貫穿千年也隻有這麽一位『內相』,由正和帝首設,也隻有正和帝在位的三十六年裏,有這麽一位內相,文能治世,武能□□,出得朝堂,上得戰場。大概是高山仰止,也大概因為其特別身份,在之後的歷史長河裏再沒人擔起那個特別的職位,不能,不敢,亦或者,是不配。
這便是『內相』的地位。
但後人大多都不了解,內相這個職位在設立之初,並不是那麽一帆風順的。
姬昭對水清淺做過許諾,他一定要給水清淺一個光明正大的名分,不管有多難,不管花多少時間,他承諾,他就要做到。按姬昭的脾氣,他不會使什麽鬼蜮手段,堂堂正正的陽謀,這也是身為帝王的驕傲。他的定位策略就是——官位。
一個獨一無二,不受官場規則約束,可以跟他舉案齊眉的『官位』。
姬昭登基三個月不到,就親手挖了一個坑:根據他日常處理公文的習慣,他要設立一個禦前文書的官職,讓人協助他整理一些摺子、詔書,直屬他管轄。放在尋常人身上大約就等於養個師爺之流,給老爺代筆寫點摺子。姬昭當初做秦王,做太子的時候,身邊也養過文書吏,所以正和帝的這個要求一點都不過分,隻是現在當了皇帝,文書官就必須是有名有品的官員了,新設的官位要在中樞內閣走個程序。
初創的時候沒有問題,但具體到這個官職設什麽品階,如何升遷,資格要求,能力與學識要求……內閣和中樞,甚至還有軍部,就各自肚腸的開始漫長的撕逼之戰。
你想想,內閣大臣憑什麽比同階同僚能高出半個身位?還不就是因為他們跟官家的關係更近嗎。這個禦前文書官屬天子近臣,別的全不論,就憑這一個『近』字,就足夠所有人眼紅。近臣不是內侍,關係近不是最重要的,可怕的是不僅關係親近,身為朝廷官員,這個文書官還可以光明正大的對政務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個看法可以直接對官家產生影響。你想想這樣一個位置,誰不想要?跟官家建立這樣一段香火情,日後升遷簡直不要太簡單。
簡在帝心,無論日後調任去哪裏,都有官家做靠山的。
如此一分析,內閣先開始警惕了。
現在中樞結構穩定,官家與內閣之間相互製約,互相妥協,沒誰可以一言獨大,這很好,權力就需要限製和製衡。但如果這個禦前文書官,有幾分學識,有幾分本事,不是蠢人(符合這種資歷的官員,在朝廷六部可以說隨便一抓一大把),他在官家身邊『培訓』了一段時間之後,一旦調職出來,理論上講,可以無縫銜接進內閣,毫無生存壓力。畢竟,文書官平日經手的都已經是內閣級別的政務了,背後還有官家的指點和巨大陰影。這樣一想,豈不是說,正和帝憑藉一個很微不足道的新官職,就分裂了內閣七閣佬?他想換誰就能換誰,他想要幹什麽就能幹什麽,內閣原本就不是鐵板一塊,正和帝再紮進一顆釘子,所謂的權力製衡就再也不復存在了,內閣製度崩了,帝王一人大權在握。瞧瞧,這就是正和帝的手腕,不動聲色之間,潤物細無聲一般就能把嘉佑帝放開幾十年的大權一一收回。
這是內閣的小心思和未雨綢繆,但別人就不這麽想了。
禦前文書官,天子近臣,一步登天的好機會!
那些有資歷,但入不了閣的;那些年紀輕輕,沒背景沒人脈,一心隻想做帝黨的;那些有各種勢力,妄圖在年輕帝王身邊安插自己話事人的。軍部也不甘示弱,憑什麽都是文官候選人,這個位置至少得允文允武,或者,一文一武!然後又有人說,兩個人多不好製衡,名額起碼得三個人……
是不是要進士出身,還是可以不限蔭補,朝上要撕一撥。
要不要經過禮部的資格審核,禮部要撕一撥。
吏部要不要考績,撕一撥。
這是官家的私人文書官,需不需要走太府、還是走鴻臚寺?撕一撥!
至於年齡限製,出身限製,籍貫限製之類的雞毛蒜皮都不能細數。總之,這件事僵持了一段時間,不能定案,各派人馬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憑姬昭的脾氣,他竟然也沒催,隻是每次他要推行什麽政令而遇到阻礙的時候,這個話題總能恰到好處的瓦解一些妄圖結盟抱團的派係,十分之好用,好用到讓姬昭樂此不疲,身心俱暢。
一次,兩次,三次……姬昭的套路用多了,滿朝的老狐狸還有什麽不明白的?他們甚至懷疑那個官位也許根本就是正和帝釣出來的毒餅子,官家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放棄又暗搓搓的不想便宜別人;想妥協又經不住互相使絆子。朝上朝下糾結了很是一陣子,不過,老狐狸精畢竟是老狐狸精,不知道他們私下如何做得平衡與取捨,一盤散沙的局麵真就被他們平抑物議,權衡好了各方勢力,沒哭沒鬧沒有豬隊友的把一份候選人名單遞到正和帝的案頭——老狐狸精們出招了,姬昭微微一笑,一個反手,就把他們的小心思搗毀個十成十。
「嗯,名單是用心擬過的,甚好。」姬昭沒有表示任何不滿意,還跟幾位卿家多說了幾句,「朕非常期待,過幾日會親自招他們來一一問話。」
嗯?什麽意思?一個小小文書官,幹嘛還勞煩官家親自麵試?
姬昭對候選人的要求,有聰明而敏銳的頭腦,有洞察性,有建設性,有獨立性……要求標準之高,任誰會相信這僅僅是為帝王整理文書?換個角度想,若帝王培養出這等眼力、資歷的手下,這是早晚要入閣吖——那就是萬分看重,帝之心腹的意思!
這便是『內相』的地位。
但後人大多都不了解,內相這個職位在設立之初,並不是那麽一帆風順的。
姬昭對水清淺做過許諾,他一定要給水清淺一個光明正大的名分,不管有多難,不管花多少時間,他承諾,他就要做到。按姬昭的脾氣,他不會使什麽鬼蜮手段,堂堂正正的陽謀,這也是身為帝王的驕傲。他的定位策略就是——官位。
一個獨一無二,不受官場規則約束,可以跟他舉案齊眉的『官位』。
姬昭登基三個月不到,就親手挖了一個坑:根據他日常處理公文的習慣,他要設立一個禦前文書的官職,讓人協助他整理一些摺子、詔書,直屬他管轄。放在尋常人身上大約就等於養個師爺之流,給老爺代筆寫點摺子。姬昭當初做秦王,做太子的時候,身邊也養過文書吏,所以正和帝的這個要求一點都不過分,隻是現在當了皇帝,文書官就必須是有名有品的官員了,新設的官位要在中樞內閣走個程序。
初創的時候沒有問題,但具體到這個官職設什麽品階,如何升遷,資格要求,能力與學識要求……內閣和中樞,甚至還有軍部,就各自肚腸的開始漫長的撕逼之戰。
你想想,內閣大臣憑什麽比同階同僚能高出半個身位?還不就是因為他們跟官家的關係更近嗎。這個禦前文書官屬天子近臣,別的全不論,就憑這一個『近』字,就足夠所有人眼紅。近臣不是內侍,關係近不是最重要的,可怕的是不僅關係親近,身為朝廷官員,這個文書官還可以光明正大的對政務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個看法可以直接對官家產生影響。你想想這樣一個位置,誰不想要?跟官家建立這樣一段香火情,日後升遷簡直不要太簡單。
簡在帝心,無論日後調任去哪裏,都有官家做靠山的。
如此一分析,內閣先開始警惕了。
現在中樞結構穩定,官家與內閣之間相互製約,互相妥協,沒誰可以一言獨大,這很好,權力就需要限製和製衡。但如果這個禦前文書官,有幾分學識,有幾分本事,不是蠢人(符合這種資歷的官員,在朝廷六部可以說隨便一抓一大把),他在官家身邊『培訓』了一段時間之後,一旦調職出來,理論上講,可以無縫銜接進內閣,毫無生存壓力。畢竟,文書官平日經手的都已經是內閣級別的政務了,背後還有官家的指點和巨大陰影。這樣一想,豈不是說,正和帝憑藉一個很微不足道的新官職,就分裂了內閣七閣佬?他想換誰就能換誰,他想要幹什麽就能幹什麽,內閣原本就不是鐵板一塊,正和帝再紮進一顆釘子,所謂的權力製衡就再也不復存在了,內閣製度崩了,帝王一人大權在握。瞧瞧,這就是正和帝的手腕,不動聲色之間,潤物細無聲一般就能把嘉佑帝放開幾十年的大權一一收回。
這是內閣的小心思和未雨綢繆,但別人就不這麽想了。
禦前文書官,天子近臣,一步登天的好機會!
那些有資歷,但入不了閣的;那些年紀輕輕,沒背景沒人脈,一心隻想做帝黨的;那些有各種勢力,妄圖在年輕帝王身邊安插自己話事人的。軍部也不甘示弱,憑什麽都是文官候選人,這個位置至少得允文允武,或者,一文一武!然後又有人說,兩個人多不好製衡,名額起碼得三個人……
是不是要進士出身,還是可以不限蔭補,朝上要撕一撥。
要不要經過禮部的資格審核,禮部要撕一撥。
吏部要不要考績,撕一撥。
這是官家的私人文書官,需不需要走太府、還是走鴻臚寺?撕一撥!
至於年齡限製,出身限製,籍貫限製之類的雞毛蒜皮都不能細數。總之,這件事僵持了一段時間,不能定案,各派人馬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憑姬昭的脾氣,他竟然也沒催,隻是每次他要推行什麽政令而遇到阻礙的時候,這個話題總能恰到好處的瓦解一些妄圖結盟抱團的派係,十分之好用,好用到讓姬昭樂此不疲,身心俱暢。
一次,兩次,三次……姬昭的套路用多了,滿朝的老狐狸還有什麽不明白的?他們甚至懷疑那個官位也許根本就是正和帝釣出來的毒餅子,官家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放棄又暗搓搓的不想便宜別人;想妥協又經不住互相使絆子。朝上朝下糾結了很是一陣子,不過,老狐狸精畢竟是老狐狸精,不知道他們私下如何做得平衡與取捨,一盤散沙的局麵真就被他們平抑物議,權衡好了各方勢力,沒哭沒鬧沒有豬隊友的把一份候選人名單遞到正和帝的案頭——老狐狸精們出招了,姬昭微微一笑,一個反手,就把他們的小心思搗毀個十成十。
「嗯,名單是用心擬過的,甚好。」姬昭沒有表示任何不滿意,還跟幾位卿家多說了幾句,「朕非常期待,過幾日會親自招他們來一一問話。」
嗯?什麽意思?一個小小文書官,幹嘛還勞煩官家親自麵試?
姬昭對候選人的要求,有聰明而敏銳的頭腦,有洞察性,有建設性,有獨立性……要求標準之高,任誰會相信這僅僅是為帝王整理文書?換個角度想,若帝王培養出這等眼力、資歷的手下,這是早晚要入閣吖——那就是萬分看重,帝之心腹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