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學院最終成為現在的武學院,還是景帝朝的事。他爹武帝把能打得仗都打完了,扔給他兒子景帝被迫休養生息,大批將官即將『失業』,為了安撫這些功成名就的將帥,景帝一是成立樞密院,用升官來養老,二是徹底把亂七八糟戰前培訓課程完善了,成立帝國武學院。一大批正值壯年的將帥除了輪流去戍邊,在帝都期間,就華麗變身成了武學院的教書先生。
其實這是個無奈之舉,但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個武學院打設立伊始就報名火爆,那些豪門官宦世家爭先恐後的送子弟來報名讀書。並不是都願意送孩子去戰場搏生死,關鍵在近水樓台啊,懂不懂。這些教書先生可都是手握精兵的實權派,至少都有三品武將,有如此機會可以就近攀附一二,那必須怒刷存在感啊。
從死人堆裏活著回來的將軍們本來就對帝都的新職位各種嘰歪,再一看這幫拉關係走後門送進來的紈絝公子哥兒,更覺得一股熱辣的情緒從胃衝到眼睛。將軍們的鐵血手腕一出,治得一幫紈絝公子哥哭爹喊娘狀告無門。
將軍們的熱情一燃燒,幾年下去,一批批帝都公子哥消失了,出來是身姿挺拔行事幹練的青年才俊;將軍們從戰場上走下來的失落感也消失了,教書育人的成就感意義非常;景帝的不安全感也消失了,能兵不刃血釋兵權,從古到今都是值得皆大歡喜的好結局。
這就是帝國武學院的歷史。
這裏現在也收平民子弟了,隻要出身軍中,被上官保舉,在武學院修個金身後回去就可以晉升。權貴子弟入學更容易,不必有軍隊資歷,有軍方推薦報名就可以,但這對權貴人家來說,找個軍中熟人寫個推薦帖子再簡單不過。
如果說,太學麵向的都是家族裏的嫡長公子,那麽進武學院的大多是府中次子或者是庶出,來修一技之長安身立命。日後軍中搏個出身,分家之後,自己也能當家做主,兄弟守望相助還能把家族發揚光大。當然,也有那些沒出息的學員,在武學院混日子也罷,未來等著親哥哥施捨養活。如今的教官可不會像最初的時候將軍們鐵血又較真兒,你自己不努力,人家才不會管。
要水清淺真心說一句,武學院這地方,真是太好啦!不需要早起,也沒有沒完沒了的簽到牌,有興趣就學,沒興趣就滾,這裏的先生幾乎都是軍人出身,最煩膩膩歪歪。唯一跟太學一樣的是有考試,但考不過又怎麽樣,太學裏還有一群老先生會喋喋不休,然後逼著你重新學,抄書,背書,用留級卡著你。這裏甚至沒有人管,考不過就考不過了,願不願意重新學,要不要繼續考,根本沒人念叨。
當然,這也隻是表麵上的。
出了武學院的大門,曾經的各類成績就成為你在軍營的起步高度。是優秀到直接能從騎兵營的軍曹百夫長起跳,還是做個步兵炮灰小伍長,你的教官,你的上官,對此都一清二楚。
水清淺從基礎的兵種分類開始學,日後還有兵器、軍規、測圖、戰術、築城,甚至還有特別的暗號語言,這是步兵。如果要當水軍,還有關於登艦、戰艦種類,旗語這些分類課,還有騎兵種種……當然不是所有的課程都要學,很多人決定方向之後,隻選三四種課程,如果最後能學到專精一兩種,就可以搏一個很好的前程。除了文化課,還有相關的操演、兵陣、騎射、武功把式……人的精力有限,如此一看,能選三四種課程,已經足夠把時間排的滿滿當當。雖說你不好好學也沒人管,但總有那麽一天你會明白:自己選的路,跪著也得走完哪。
水清淺倒不會偷懶懈怠,他喜歡這些嘛。這隻小飛天走得是另一個極端:第一次知道武學院這麽豐富多彩(?)的課程的時候,好高騖遠白日做夢的小情緒立時原地滿血復活。就跟小時候非抱著元慕大腿哭著喊著要十八般兵器非得學個遍一樣——他基礎差,可想得美呀!別人學不了那麽多是資質有限,自己看書過目不忘還能融會貫通,完全不是問題,感覺自己棒棒噠!五六年的武學生涯十八般兵器能行雲流水耍個遍但依然製服不了隻有一把刀的謝銘的這種歷史教訓,水清淺已經選擇性遺忘了。
他最近在玩戰史和測圖,本來最開始是背地圖來著,因為學完了兵種,明白各類兵力的長板短板和排兵布陣的差別,之後就選了地形地圖,這些在水清淺看來都是基礎知識,所謂知己知彼裏的知己,天時地利裏的地利,想要當將軍,基本功要紮實。
結果學了還沒半個月,水清淺發現大湖左岸的地圖跟他印象中的不太一樣,他去過,但記得不太清楚,本著他的習慣就去找書查去了。查了別的測圖,還有縣誌,找坤輿錄……在找書查書的時候,水清淺發現不同版本的測圖、縣誌和坤輿都有不一樣的記載,所以也不知道誰對誰錯,唯一可以肯定是,地圖肯定不準。
地圖如此不靠譜,按著常理,這件事就該擱一擱,等朝廷專門派人查一下,反正背了也是錯的。可就是找書的時候,水清淺還在武學院藏書樓裏翻了戰事紀。
行軍打仗嘛,當然會有文書天天流水帳似的記錄軍隊裏的一些情況,最後是輸是贏,是小勝還是大敗,待日後學者大咖整理形成戰事戰史,分析了原因,成為弘文館裏珍藏機密的資料,供日後戰事參考戰略規劃。而流水帳的原始資料就成為雞肋,不能丟,又不指望有什麽大用,就這麽收錄在武學院的藏書樓裏,留下來了。所以,戰事紀流水帳裏麵,大到行軍打仗安營紮寨,小到天氣變化地勢特點,詳細瑣碎的甚至一條小山溪都會準確寫明周圍環境。
其實這是個無奈之舉,但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個武學院打設立伊始就報名火爆,那些豪門官宦世家爭先恐後的送子弟來報名讀書。並不是都願意送孩子去戰場搏生死,關鍵在近水樓台啊,懂不懂。這些教書先生可都是手握精兵的實權派,至少都有三品武將,有如此機會可以就近攀附一二,那必須怒刷存在感啊。
從死人堆裏活著回來的將軍們本來就對帝都的新職位各種嘰歪,再一看這幫拉關係走後門送進來的紈絝公子哥兒,更覺得一股熱辣的情緒從胃衝到眼睛。將軍們的鐵血手腕一出,治得一幫紈絝公子哥哭爹喊娘狀告無門。
將軍們的熱情一燃燒,幾年下去,一批批帝都公子哥消失了,出來是身姿挺拔行事幹練的青年才俊;將軍們從戰場上走下來的失落感也消失了,教書育人的成就感意義非常;景帝的不安全感也消失了,能兵不刃血釋兵權,從古到今都是值得皆大歡喜的好結局。
這就是帝國武學院的歷史。
這裏現在也收平民子弟了,隻要出身軍中,被上官保舉,在武學院修個金身後回去就可以晉升。權貴子弟入學更容易,不必有軍隊資歷,有軍方推薦報名就可以,但這對權貴人家來說,找個軍中熟人寫個推薦帖子再簡單不過。
如果說,太學麵向的都是家族裏的嫡長公子,那麽進武學院的大多是府中次子或者是庶出,來修一技之長安身立命。日後軍中搏個出身,分家之後,自己也能當家做主,兄弟守望相助還能把家族發揚光大。當然,也有那些沒出息的學員,在武學院混日子也罷,未來等著親哥哥施捨養活。如今的教官可不會像最初的時候將軍們鐵血又較真兒,你自己不努力,人家才不會管。
要水清淺真心說一句,武學院這地方,真是太好啦!不需要早起,也沒有沒完沒了的簽到牌,有興趣就學,沒興趣就滾,這裏的先生幾乎都是軍人出身,最煩膩膩歪歪。唯一跟太學一樣的是有考試,但考不過又怎麽樣,太學裏還有一群老先生會喋喋不休,然後逼著你重新學,抄書,背書,用留級卡著你。這裏甚至沒有人管,考不過就考不過了,願不願意重新學,要不要繼續考,根本沒人念叨。
當然,這也隻是表麵上的。
出了武學院的大門,曾經的各類成績就成為你在軍營的起步高度。是優秀到直接能從騎兵營的軍曹百夫長起跳,還是做個步兵炮灰小伍長,你的教官,你的上官,對此都一清二楚。
水清淺從基礎的兵種分類開始學,日後還有兵器、軍規、測圖、戰術、築城,甚至還有特別的暗號語言,這是步兵。如果要當水軍,還有關於登艦、戰艦種類,旗語這些分類課,還有騎兵種種……當然不是所有的課程都要學,很多人決定方向之後,隻選三四種課程,如果最後能學到專精一兩種,就可以搏一個很好的前程。除了文化課,還有相關的操演、兵陣、騎射、武功把式……人的精力有限,如此一看,能選三四種課程,已經足夠把時間排的滿滿當當。雖說你不好好學也沒人管,但總有那麽一天你會明白:自己選的路,跪著也得走完哪。
水清淺倒不會偷懶懈怠,他喜歡這些嘛。這隻小飛天走得是另一個極端:第一次知道武學院這麽豐富多彩(?)的課程的時候,好高騖遠白日做夢的小情緒立時原地滿血復活。就跟小時候非抱著元慕大腿哭著喊著要十八般兵器非得學個遍一樣——他基礎差,可想得美呀!別人學不了那麽多是資質有限,自己看書過目不忘還能融會貫通,完全不是問題,感覺自己棒棒噠!五六年的武學生涯十八般兵器能行雲流水耍個遍但依然製服不了隻有一把刀的謝銘的這種歷史教訓,水清淺已經選擇性遺忘了。
他最近在玩戰史和測圖,本來最開始是背地圖來著,因為學完了兵種,明白各類兵力的長板短板和排兵布陣的差別,之後就選了地形地圖,這些在水清淺看來都是基礎知識,所謂知己知彼裏的知己,天時地利裏的地利,想要當將軍,基本功要紮實。
結果學了還沒半個月,水清淺發現大湖左岸的地圖跟他印象中的不太一樣,他去過,但記得不太清楚,本著他的習慣就去找書查去了。查了別的測圖,還有縣誌,找坤輿錄……在找書查書的時候,水清淺發現不同版本的測圖、縣誌和坤輿都有不一樣的記載,所以也不知道誰對誰錯,唯一可以肯定是,地圖肯定不準。
地圖如此不靠譜,按著常理,這件事就該擱一擱,等朝廷專門派人查一下,反正背了也是錯的。可就是找書的時候,水清淺還在武學院藏書樓裏翻了戰事紀。
行軍打仗嘛,當然會有文書天天流水帳似的記錄軍隊裏的一些情況,最後是輸是贏,是小勝還是大敗,待日後學者大咖整理形成戰事戰史,分析了原因,成為弘文館裏珍藏機密的資料,供日後戰事參考戰略規劃。而流水帳的原始資料就成為雞肋,不能丟,又不指望有什麽大用,就這麽收錄在武學院的藏書樓裏,留下來了。所以,戰事紀流水帳裏麵,大到行軍打仗安營紮寨,小到天氣變化地勢特點,詳細瑣碎的甚至一條小山溪都會準確寫明周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