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的思緒越飄越遠。
石恪清清喉嚨,把他拉回來,「官家還記得露鬆書院最初建立的目的麽?」
「明相大才。作為名留青史的一代賢臣,飛天兒果然名不虛傳。」說起這話,嘉佑帝看向石恪的眼神有點怪,他到現在都在懷疑石恪的來歷,就是沒證據罷了,哦對!年前那件事,得記得交代下去繼續查查。
考學,始於最初兩代入朝飛天兒們的建議和堅持,從此寒門子弟也有晉身之路,是選拔人才的第一次飛越。但考學也有局限性,光經史念得好,能當好官麽?做官又不是考學問,詩書史書倒背如流,你就會算帳,會律法、會治水,會農耕?
嘉佑帝說明相大才,因為露鬆學院就是明相的首倡,就是為了給官員『掃盲』用的。
有一年,明相跟著德宗出巡京郊,視察農業是重點項目,德宗皇帝就被明相拉著到了田間地頭。一旁跟隨的官員抓住在皇帝麵前露臉的機會,還不使勁表現?所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其中就有一位勸課農桑的副司指著旁邊的果樹林進行了一頓點評:從澆水到施肥,從育苗到剪枝,處處都有毛病,處處都要改——這是為官的藝術,你若不提點建議意見,找出點錯誤,哪裏能顯出本事?此公引經據典,《農說》《桑解》《本草誌》信手拈來,建議提起來真是條條是道,很是讓德宗刮目相看。此公滔滔長篇大論結束,最後結論:必須立刻按照我說的方案整改。要不然,你這三十畝櫻桃林結不出好櫻桃!
明相在一旁陪德宗圍觀了全程,看著頗為滿意的聖人,還有那畏畏縮縮的果農,最後忍不住笑了。
德宗皇帝拉著明相的手,「公明又哪般高興,說出來讓我也樂樂。」
明相笑吟吟道,「官家,楊大人所言果然不差,這果園註定結不出櫻桃……」話落,明相的臉色忽然一黑,「這些明明是梨樹!」
農桑課的官員不懂農,治水的官員不懂工,戶部官員不懂帳,再碰上這種不懂裝懂充內行的,整個帝國就杯具了。縣堂老爺不知律法,葫蘆僧判葫蘆案麽?於是,後來有了帝國皇家露鬆書院,六部細分出三級三十六科,為新進官員上崗突擊培訓的,後來這一步慢慢演變成為今日的必修,想做官,考學取士隻是第一步,不把律政修合格就想去刑部,不修藩外文化就想去禮部外事司?做夢吧。
官員規範如此,那麽皇帝呢?
「皇帝要會用人、要有胸襟、要有遠見、要能文能武,要會自省……很多很多,都是廢話。」石恪直言不諱,讓一個剛死了親爹、兩眼一摸黑的愣頭青倉促上崗,迎頭便跟一群十多年官場老狐狸鬥法。天子怎麽了?朝上一窩子老狐狸的小手腕陰死你。作為一個生嫩的新皇帝,能把持住,能不昏招連出,石恪就真心給他跪了。人哪,非得是吃了虧,學了教訓,重要的是,還得有股子能鹹魚大翻身的霸王之氣運,才能壓得住氣場,成為一個真正的帝王,比如先皇。而嘉佑帝,大概就屬於另一種:被臣民們好生供起來。內閣需要的是他的形象和印璽,百姓需要他安穩的活著。
「臣從微末小吏做起,我隻明白一個道理,你總要動手去做,去試,去犯錯,然後在錯誤中吸取教訓……但是,嘖嘖嘖……官家,在成為帝王之前,連犯錯的機會都沒有,又怎麽能在錯誤中不斷的躬身自省呢?」
嘉佑帝感覺自己膝蓋又中了一箭,想起自己年輕時的經歷,幹過的那些蠢事……真是不堪回首。隻是嘉佑帝還是不太明白石恪的意思,「你是說,給皇兒們一些歷練的機會,然後再行選拔?像選官一樣?不行,不行,絕對不行。」嘉佑帝很快的否決,「現在無官無權的都已經蠢蠢欲動了,若在給他們施以權柄,你確定不是在培養他們的黨羽野心?」
「可以從基礎的慢慢來。」石恪咬重了『基礎』二字。
「你的意思是……?」
石恪,「就像給驢子眼前吊上胡蘿蔔。」
嘉佑帝:好歹你也是考過進士的,敢不敢再粗俗一點?
第38章 姬昭
石恪進一步給了解釋之後,嘉佑帝有點悟了。
皇子們,說白了除了有個好爹之外,啥也沒有。他們的野心也好,蠢蠢欲動也罷,都是周遭利益鏈的人,比如外戚,漸漸鼓譟起來的。嘉佑帝不是還沒章程嗎?石恪的意思就是扔個小目標出去,把他們都給困住。一能讓嘉佑帝能藉機觀察一二;不行的,早早斷了他不應該有的野心。行的,就扶馬走一程。再來,也是劃定個圈,把皇子及其背後的勢力圈在裏麵鬧騰。這樣就不會給內閣中樞乃至整個朝廷天下造成禍害。
其實,石恪這個想法也是利己主義。這個計劃實施下去,好的結局是,一個皇子脫穎而出,大殺四方,成為碾壓一切的優秀繼承人。或者壞的結局,免不了再一次上演皇室慘劇……不過,冷血的說,閣臣才不在乎皇室死多少人呢,嫡係死完了還有旁支兒呢,他們隻需要帝國在,秩序在,天下不亂就好。
這件事的具體操作還需要內閣好好討論一下,然後嘉佑帝也需要跟兒子們談談心,但總歸有了章程,嘉佑帝覺得多日來的堵心輕鬆不少。心情一好了,嘉佑帝看石恪哪哪都順眼,想賞賜點東西,然後就想到這位肱骨之臣孤身一人,那淒淒涼涼的家,然後就想到他那全家死絕的說辭——反正他是不大信。
石恪清清喉嚨,把他拉回來,「官家還記得露鬆書院最初建立的目的麽?」
「明相大才。作為名留青史的一代賢臣,飛天兒果然名不虛傳。」說起這話,嘉佑帝看向石恪的眼神有點怪,他到現在都在懷疑石恪的來歷,就是沒證據罷了,哦對!年前那件事,得記得交代下去繼續查查。
考學,始於最初兩代入朝飛天兒們的建議和堅持,從此寒門子弟也有晉身之路,是選拔人才的第一次飛越。但考學也有局限性,光經史念得好,能當好官麽?做官又不是考學問,詩書史書倒背如流,你就會算帳,會律法、會治水,會農耕?
嘉佑帝說明相大才,因為露鬆學院就是明相的首倡,就是為了給官員『掃盲』用的。
有一年,明相跟著德宗出巡京郊,視察農業是重點項目,德宗皇帝就被明相拉著到了田間地頭。一旁跟隨的官員抓住在皇帝麵前露臉的機會,還不使勁表現?所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其中就有一位勸課農桑的副司指著旁邊的果樹林進行了一頓點評:從澆水到施肥,從育苗到剪枝,處處都有毛病,處處都要改——這是為官的藝術,你若不提點建議意見,找出點錯誤,哪裏能顯出本事?此公引經據典,《農說》《桑解》《本草誌》信手拈來,建議提起來真是條條是道,很是讓德宗刮目相看。此公滔滔長篇大論結束,最後結論:必須立刻按照我說的方案整改。要不然,你這三十畝櫻桃林結不出好櫻桃!
明相在一旁陪德宗圍觀了全程,看著頗為滿意的聖人,還有那畏畏縮縮的果農,最後忍不住笑了。
德宗皇帝拉著明相的手,「公明又哪般高興,說出來讓我也樂樂。」
明相笑吟吟道,「官家,楊大人所言果然不差,這果園註定結不出櫻桃……」話落,明相的臉色忽然一黑,「這些明明是梨樹!」
農桑課的官員不懂農,治水的官員不懂工,戶部官員不懂帳,再碰上這種不懂裝懂充內行的,整個帝國就杯具了。縣堂老爺不知律法,葫蘆僧判葫蘆案麽?於是,後來有了帝國皇家露鬆書院,六部細分出三級三十六科,為新進官員上崗突擊培訓的,後來這一步慢慢演變成為今日的必修,想做官,考學取士隻是第一步,不把律政修合格就想去刑部,不修藩外文化就想去禮部外事司?做夢吧。
官員規範如此,那麽皇帝呢?
「皇帝要會用人、要有胸襟、要有遠見、要能文能武,要會自省……很多很多,都是廢話。」石恪直言不諱,讓一個剛死了親爹、兩眼一摸黑的愣頭青倉促上崗,迎頭便跟一群十多年官場老狐狸鬥法。天子怎麽了?朝上一窩子老狐狸的小手腕陰死你。作為一個生嫩的新皇帝,能把持住,能不昏招連出,石恪就真心給他跪了。人哪,非得是吃了虧,學了教訓,重要的是,還得有股子能鹹魚大翻身的霸王之氣運,才能壓得住氣場,成為一個真正的帝王,比如先皇。而嘉佑帝,大概就屬於另一種:被臣民們好生供起來。內閣需要的是他的形象和印璽,百姓需要他安穩的活著。
「臣從微末小吏做起,我隻明白一個道理,你總要動手去做,去試,去犯錯,然後在錯誤中吸取教訓……但是,嘖嘖嘖……官家,在成為帝王之前,連犯錯的機會都沒有,又怎麽能在錯誤中不斷的躬身自省呢?」
嘉佑帝感覺自己膝蓋又中了一箭,想起自己年輕時的經歷,幹過的那些蠢事……真是不堪回首。隻是嘉佑帝還是不太明白石恪的意思,「你是說,給皇兒們一些歷練的機會,然後再行選拔?像選官一樣?不行,不行,絕對不行。」嘉佑帝很快的否決,「現在無官無權的都已經蠢蠢欲動了,若在給他們施以權柄,你確定不是在培養他們的黨羽野心?」
「可以從基礎的慢慢來。」石恪咬重了『基礎』二字。
「你的意思是……?」
石恪,「就像給驢子眼前吊上胡蘿蔔。」
嘉佑帝:好歹你也是考過進士的,敢不敢再粗俗一點?
第38章 姬昭
石恪進一步給了解釋之後,嘉佑帝有點悟了。
皇子們,說白了除了有個好爹之外,啥也沒有。他們的野心也好,蠢蠢欲動也罷,都是周遭利益鏈的人,比如外戚,漸漸鼓譟起來的。嘉佑帝不是還沒章程嗎?石恪的意思就是扔個小目標出去,把他們都給困住。一能讓嘉佑帝能藉機觀察一二;不行的,早早斷了他不應該有的野心。行的,就扶馬走一程。再來,也是劃定個圈,把皇子及其背後的勢力圈在裏麵鬧騰。這樣就不會給內閣中樞乃至整個朝廷天下造成禍害。
其實,石恪這個想法也是利己主義。這個計劃實施下去,好的結局是,一個皇子脫穎而出,大殺四方,成為碾壓一切的優秀繼承人。或者壞的結局,免不了再一次上演皇室慘劇……不過,冷血的說,閣臣才不在乎皇室死多少人呢,嫡係死完了還有旁支兒呢,他們隻需要帝國在,秩序在,天下不亂就好。
這件事的具體操作還需要內閣好好討論一下,然後嘉佑帝也需要跟兒子們談談心,但總歸有了章程,嘉佑帝覺得多日來的堵心輕鬆不少。心情一好了,嘉佑帝看石恪哪哪都順眼,想賞賜點東西,然後就想到這位肱骨之臣孤身一人,那淒淒涼涼的家,然後就想到他那全家死絕的說辭——反正他是不大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