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2頁
[綜]斂財人生之新征程 作者:林木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結果一查才發現,荷蘭人的船出了點問題,偏離了航道。沒去成廣州,反倒是跑到奉天了。商船留在奉天整修,洛連就帶著老婆孩子奔著京城來了。他們之前一直在廣州做生意。大清除了廣州那地界,他們沒來過別的地方。於是帶著人,雇了當地的嚮導,坐著馬車一路進了京城。
幹隆怒就怒在,大清的門戶是想進就進,想出就出的?今兒是一個洋人帶著老婆孩子坐著馬車來了。那趕明兒呢?這些洋人是不是得帶著堅船利炮直接給闖進來。
為什麽要設立口岸,就是為了要統一對這些洋人進行管理。可現在呢?自由出入如入無人之境。怎麽管理的?大清國的沿海,到底有多少這樣的漏洞。
不行!這樣絕對不行!
幹隆的原話是這麽說的,「查!給我往清楚詳細的查,這裏麵有多少是下麵私設的口岸。若是查不清楚,那就幹脆禁海。大清地大物博,別人有的我們有。別人沒有的我們依然有。與洋人貿易,非必要之行。」
嗬嗬!話是這麽說的。您是皇帝,別管百姓的日子怎麽過,您的日子都是一樣的。
但是依靠貿易而生的商家和從業百姓,他們樂意嗎?
這話當然就傳出去了,一時間人心惶惶。
而洛連一家也被扣住了,關押了,外麵傳的可邪乎了,說是要殺頭。
這一殺頭,洋人哪有不怕的。
棟喜腦門都大了,之前談好的生意,現在對方持觀望態度。那邊一猶豫,之前跟廠子裏預定的貨,自己是要還是不要。這一單都難說,那以後還能不能要廠子的貨他也說不好。廠子的貨出不去,給工人的俸祿就發不下去。老百姓家等著銀錢買米好過日子呢。你說這人心怎麽能不亂。
人心一亂,一入冬,摺子入紙片一般的飛到京城。各地陸陸續續的出現了罷工和罷市,還有好些百姓自發的,沿途往京城趕,要進京跟皇上請願,要皇上聽聽民間百姓的疾苦聲。
這消息不僅是官府的摺子上有體現,各地的駐軍也有相應的反饋過來。
幹隆皺眉,「沒有人在背後指使,事情能迅速發展成這個樣子?」
不可能!
吳書來在邊上磨墨,「萬歲爺,這要是人都湧到京城,那就什麽事都可能發生。京城就這麽點地方,供養不了那麽多人吃喝的。這若是供養不足,是要亂的。京城若是起了亂子,可就壞了。」
是殺還是不殺!
幹隆給沿路的駐軍下旨意,若是發現異動,格殺勿論。
可就是手無寸鐵的百姓往京城去,沿途不偷不搶的,這也說不上是異動吧。百姓沒去京城的權利嗎?
所以,殺是殺不得的。
可要是真這麽進了京城,人多沒有吃喝,怎麽會不起亂子。那時候若是殺人……怕是南邊要亂!
「攔!」幹隆下令,通往京城的各個路口重兵把守,不得放人靠近京城。
可這也不是個事呀!人擁堵在城外,城外的百姓跟著遭難。本來不亂的人心,隨著這些進京請願的人,也會跟著亂起來。
書院是在城外的,之前派來的多出一倍的兵力倒是有了用處。分出一半去守好醫館。尤其是女子醫館那邊,別叫人給衝撞了。
隨著湧入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幹隆徹底的睡不著了。傅恆進宮到,「萬歲爺,再這麽下去,隻能開倉取糧了。這糧食一旦用了,這些請願的百姓若是再出亂子,咱們可連最後的儲備都沒有了。」
京城就真的不攻自破了。
可要是不給糧食,這是馬上就要出亂子的。
人多,不讓進城。天氣卻一天天的冷了,夜裏寒氣重,再加上下了兩場雨,好些人連個躲雨的地方都沒有,吃不好睡不好風餐露宿之下,能不病倒嗎?
三伢子擠出人群,跑到周圍的村子裏,周圍的百姓不敢開門,家家戶戶的大門緊閉。一有人敲門就拿著刀斧在裏麵小心的應對。
三伢子隻是想要一碗熱水,因為三叔病了,躺在泥地上,高熱不退。他把三叔託付給同鄉,過來討要一碗熱水。
這家人先是小心的問,然後從下麵卸掉門檻,一碗熱水是從門檻裏遞出來的。裏麵的人惡聲惡氣的,但三伢子知道,他們也害怕。
他想說,我其實也是好人,我從沒幹過一件壞事。我生的笨,啥也學不會,但好歹靠著一些苦力,做點運輸的活計,還能養活家裏的老娘。後來,因為幹的好,廠裏願意要他,隻要有活就去扛活,一個月怎麽說也有一二兩銀子的收益。這些銀錢,小日子就能過了。可誰知道,朝廷不讓跟洋人做生意了,要殺了洋人的頭,廠子辦不下去了,自己當時就沒活幹了。不僅自己,整個城的人好似大半都清閑了下來。
沒有收入來源,又積蓄的還好過。家裏孩子多人口多的人家,當月掙的當月花,說揭不開鍋就真扛不住揭不開鍋了。本來好好的日子,上麵一句話下麵就過不成了。哪有這樣的道理?
自家還有幾兩銀子,可娘親病了。撐不到兩月,就得斷頓。他把娘託付給嬸嬸,和三叔一道兒來了,就想來求求皇帝老爺,給大家一條活路吧。
可誰知到了地方了,皇帝老爺不見,把大家攔在外麵,吃的沒有,喝的沒有,住的沒有。要什麽沒什麽。大家帶來的幹糧來的路上都吃完了,帶了些不多的銀子,是回去的盤纏。這幾天在這裏,還是花用了一些的。說實話,在這麽下去,大家返鄉的銀錢都不夠了。這是要一路討飯回去嗎?
幹隆怒就怒在,大清的門戶是想進就進,想出就出的?今兒是一個洋人帶著老婆孩子坐著馬車來了。那趕明兒呢?這些洋人是不是得帶著堅船利炮直接給闖進來。
為什麽要設立口岸,就是為了要統一對這些洋人進行管理。可現在呢?自由出入如入無人之境。怎麽管理的?大清國的沿海,到底有多少這樣的漏洞。
不行!這樣絕對不行!
幹隆的原話是這麽說的,「查!給我往清楚詳細的查,這裏麵有多少是下麵私設的口岸。若是查不清楚,那就幹脆禁海。大清地大物博,別人有的我們有。別人沒有的我們依然有。與洋人貿易,非必要之行。」
嗬嗬!話是這麽說的。您是皇帝,別管百姓的日子怎麽過,您的日子都是一樣的。
但是依靠貿易而生的商家和從業百姓,他們樂意嗎?
這話當然就傳出去了,一時間人心惶惶。
而洛連一家也被扣住了,關押了,外麵傳的可邪乎了,說是要殺頭。
這一殺頭,洋人哪有不怕的。
棟喜腦門都大了,之前談好的生意,現在對方持觀望態度。那邊一猶豫,之前跟廠子裏預定的貨,自己是要還是不要。這一單都難說,那以後還能不能要廠子的貨他也說不好。廠子的貨出不去,給工人的俸祿就發不下去。老百姓家等著銀錢買米好過日子呢。你說這人心怎麽能不亂。
人心一亂,一入冬,摺子入紙片一般的飛到京城。各地陸陸續續的出現了罷工和罷市,還有好些百姓自發的,沿途往京城趕,要進京跟皇上請願,要皇上聽聽民間百姓的疾苦聲。
這消息不僅是官府的摺子上有體現,各地的駐軍也有相應的反饋過來。
幹隆皺眉,「沒有人在背後指使,事情能迅速發展成這個樣子?」
不可能!
吳書來在邊上磨墨,「萬歲爺,這要是人都湧到京城,那就什麽事都可能發生。京城就這麽點地方,供養不了那麽多人吃喝的。這若是供養不足,是要亂的。京城若是起了亂子,可就壞了。」
是殺還是不殺!
幹隆給沿路的駐軍下旨意,若是發現異動,格殺勿論。
可就是手無寸鐵的百姓往京城去,沿途不偷不搶的,這也說不上是異動吧。百姓沒去京城的權利嗎?
所以,殺是殺不得的。
可要是真這麽進了京城,人多沒有吃喝,怎麽會不起亂子。那時候若是殺人……怕是南邊要亂!
「攔!」幹隆下令,通往京城的各個路口重兵把守,不得放人靠近京城。
可這也不是個事呀!人擁堵在城外,城外的百姓跟著遭難。本來不亂的人心,隨著這些進京請願的人,也會跟著亂起來。
書院是在城外的,之前派來的多出一倍的兵力倒是有了用處。分出一半去守好醫館。尤其是女子醫館那邊,別叫人給衝撞了。
隨著湧入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幹隆徹底的睡不著了。傅恆進宮到,「萬歲爺,再這麽下去,隻能開倉取糧了。這糧食一旦用了,這些請願的百姓若是再出亂子,咱們可連最後的儲備都沒有了。」
京城就真的不攻自破了。
可要是不給糧食,這是馬上就要出亂子的。
人多,不讓進城。天氣卻一天天的冷了,夜裏寒氣重,再加上下了兩場雨,好些人連個躲雨的地方都沒有,吃不好睡不好風餐露宿之下,能不病倒嗎?
三伢子擠出人群,跑到周圍的村子裏,周圍的百姓不敢開門,家家戶戶的大門緊閉。一有人敲門就拿著刀斧在裏麵小心的應對。
三伢子隻是想要一碗熱水,因為三叔病了,躺在泥地上,高熱不退。他把三叔託付給同鄉,過來討要一碗熱水。
這家人先是小心的問,然後從下麵卸掉門檻,一碗熱水是從門檻裏遞出來的。裏麵的人惡聲惡氣的,但三伢子知道,他們也害怕。
他想說,我其實也是好人,我從沒幹過一件壞事。我生的笨,啥也學不會,但好歹靠著一些苦力,做點運輸的活計,還能養活家裏的老娘。後來,因為幹的好,廠裏願意要他,隻要有活就去扛活,一個月怎麽說也有一二兩銀子的收益。這些銀錢,小日子就能過了。可誰知道,朝廷不讓跟洋人做生意了,要殺了洋人的頭,廠子辦不下去了,自己當時就沒活幹了。不僅自己,整個城的人好似大半都清閑了下來。
沒有收入來源,又積蓄的還好過。家裏孩子多人口多的人家,當月掙的當月花,說揭不開鍋就真扛不住揭不開鍋了。本來好好的日子,上麵一句話下麵就過不成了。哪有這樣的道理?
自家還有幾兩銀子,可娘親病了。撐不到兩月,就得斷頓。他把娘託付給嬸嬸,和三叔一道兒來了,就想來求求皇帝老爺,給大家一條活路吧。
可誰知到了地方了,皇帝老爺不見,把大家攔在外麵,吃的沒有,喝的沒有,住的沒有。要什麽沒什麽。大家帶來的幹糧來的路上都吃完了,帶了些不多的銀子,是回去的盤纏。這幾天在這裏,還是花用了一些的。說實話,在這麽下去,大家返鄉的銀錢都不夠了。這是要一路討飯回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