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3頁
[綜]斂財人生之新征程 作者:林木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僅他們,就是幾個小的裏,也沒有與哪個表現的叫人驚艷。
他第一次意識到了,讓皇子們跟別人一起念書的壞處。
如果脫去身份的光環,他們並沒有比誰聰明多少。當然了,這些皇子裏,除了永琅。
小的還好安排些,如今再想法子還來得及。但是,兩個成年的阿哥……太不爭氣了。
雖然自己之前罵過,但不待見不等於說養廢人呀。
可是天地良心,四爺對這兩孩子是真有安排的。永璜接了弘曕蓋房子的活,現在還在擴建的書院,包括醫館,星象台這些,都是永璜在負責的。這孩子屬於一板一眼的性子,人很老實,好處就是這樣的東西上手了,他容易鑽進去,且沒膽子做出偷工減料的事來。這麽大的幾個工程,他一天也沒閑著。大事小事的天天有。他皇阿瑪又不叫他出頭,他在不在這種可有可無的事上鑽一鑽,找到那個無可替代的位置,那以後他還能幹點啥?
而且,現在他還正在籌備蓋一個藏書閣,收藏天下所有的書籍。哪怕是禁書,也該放在藏書閣被禁起來。
他是真挺忙的,兩耳不聞窗外事說的就是他這樣的。管書院裏誰去誰留,反正跟他也不相幹。光他手裏的活忙完,沒有成十年都幹不完的。他對現在的狀況很滿意。
而對於永璋,四爺是這麽安排的。這半年裏,不停的叫他走訪鏢局,走訪驛站,再看看來往的書商,四爺是想籌備郵局,而永璋為其擇名——書信館。
幹隆本是帶著一腔疑惑來的,但一聽他阿瑪和他兒子的奏對,便覺得有些欣慰。各自能獨立的去做一件事,皇阿瑪對孩子們是用了心的。
這兩個是大了,沒在書院呆多久,然後當差了。可現在剩下的小的,幹隆覺得叫這麽著學下去也不是辦法。一直比不過人家,把孩子那點驕傲都打下去了。
他試探著提出他的想法,「他們可以在宮裏學,學一樣的科目……」至於那麽比成績就不用了吧!咱家孩子生來就不一樣,也犯不著比成績,「每日在宮裏的將課上完,再過來上選修課……」
可以把上書房挪到園子裏,方便幾個皇阿哥進進出出的上課。
幹隆說著就道,「他們小,很多東西也最容易被人引導偏了。」在這裏沒有尊卑,但若不分個尊卑,他們的身份又是什麽?出身給他們資本,他們得以這份資本為傲,可在這裏,他們身上的傲都快被磨沒了。
這不是他樂意看到的。
四爺轉著手裏的茶杯,想說什麽到底沒言語,沉默了半晌才道:「你想的也有道理。再則,皇子學的跟別的學的還是該有差別的。你的顧慮是對的,把幾個孩子接回去吧。若是有願意帶走的陪讀,也一塊帶走……」
「皇阿瑪,永琅也能進宮一起……」
「他也不是皇子,有些東西不學也罷。不是什麽身份就不要給什麽身份的東西,免得生出妄想來。這對誰都不好。」
幹隆心裏大鬆了一口氣,覺得他的什麽想法他皇阿瑪其實都能理解。
可回去一琢磨,這話裏好像也有話,他仔細的琢磨了琢磨,心裏就有數了——十二阿哥!
這個嫡皇子存在,叫皇子們紛紛不敢出頭。
所以,這些孩子是真學的不好還是假學的不好,他這個阿瑪都不好判斷了。皇阿瑪是明白這一點,所以哪怕都學的不好,他也從來沒說過這些孩子。
是這樣的想法嗎?
是!一定是的。
說到底,皇阿瑪還是對親孫子疼愛的過了,怕折損了任何一個。哪怕答應了自己帶皇阿哥回宮學,卻也提點了自己,這是叫自己防備著將來出現不可控的局麵。
不得不說,他想的還挺多。這猛的一變故,把皇後嚇壞了。她緊張永璂,緊張到無以復加。總覺得皇上此舉,是衝著她來的。
但不管怎麽緊張,該來的總算來了。
愉妃在宮裏直念佛,好歹大家都一樣,她的五阿哥終於不那麽特別了。
而皇後病急亂投醫,不僅把佟氏往前推,還把之前那個惹事的戴佳氏推給了皇上。這姑娘比佟氏年輕,比佟氏鮮嫩,比佟氏長的不知道要好多少……這樣的美人,幹隆哪裏有拒絕的道理。
不過這點事在京城裏每日都有新鮮變化的氛圍裏,並沒有多少人關注便是了。等再次關注到這個女人,那都是五年之後的事了。
一晃五年,是幹隆二十二年。這一年一入冬,天氣驟然的冷了下來。京城這地界,滴水成冰,雪卻一直也沒下來。
可哪怕天氣再冷,京城裏也是熱鬧非凡。更因著農閑了,周圍的百姓都閑下來了。有事沒事的,都愛到進城裏來轉轉。如今不同以往了,街上幾乎是見不到叫花子的。叫花子們如今都有地方去了。還記得原籍的,朝廷幫著送回原籍,有公養田,一個人三五畝地不等,分出來一畝種上紅薯,基本保證是餓不死人的。多出來的或是種點細糧,或是菜蔬,便是遇到收成不好的年景,也餓不死人。不記得原籍的,都去關外,那裏分的田地更多。過的日子現在都差不多,餓不死人,但銀錢還是沒有——大部分人家肯定還是窮,兜裏摸不出三五個銅板來。
但這也得分在什麽地方。就像是京城附近,可以說是相當的富了。修路的從京城開始修起,往四麵八方延伸。隻要有富餘的勞力,盡管去。身強體健的,還能長期幹。登記造冊,月月有固定的銀錢拿。不富裕吧,但養活妻兒老小還是行的。真要是遇到意外,給的補償也豐厚。因此,周圍好些人家都樂意去。男人出去做工了,有時候三兩月都不見回家的。女人們在家不敢農活也不行。孩子們都有義學可以上。雖說是三年,但這三年之後還能往上考的。縣裏有更高的義學,州府更高。在州府若是學的好了,還能往京城考。但若是出門做工的話,上過義學的人家就更樂意要一些。所以,有些錯過了入學的年紀,都十四五了,都賴著非去聽聽不行。
他第一次意識到了,讓皇子們跟別人一起念書的壞處。
如果脫去身份的光環,他們並沒有比誰聰明多少。當然了,這些皇子裏,除了永琅。
小的還好安排些,如今再想法子還來得及。但是,兩個成年的阿哥……太不爭氣了。
雖然自己之前罵過,但不待見不等於說養廢人呀。
可是天地良心,四爺對這兩孩子是真有安排的。永璜接了弘曕蓋房子的活,現在還在擴建的書院,包括醫館,星象台這些,都是永璜在負責的。這孩子屬於一板一眼的性子,人很老實,好處就是這樣的東西上手了,他容易鑽進去,且沒膽子做出偷工減料的事來。這麽大的幾個工程,他一天也沒閑著。大事小事的天天有。他皇阿瑪又不叫他出頭,他在不在這種可有可無的事上鑽一鑽,找到那個無可替代的位置,那以後他還能幹點啥?
而且,現在他還正在籌備蓋一個藏書閣,收藏天下所有的書籍。哪怕是禁書,也該放在藏書閣被禁起來。
他是真挺忙的,兩耳不聞窗外事說的就是他這樣的。管書院裏誰去誰留,反正跟他也不相幹。光他手裏的活忙完,沒有成十年都幹不完的。他對現在的狀況很滿意。
而對於永璋,四爺是這麽安排的。這半年裏,不停的叫他走訪鏢局,走訪驛站,再看看來往的書商,四爺是想籌備郵局,而永璋為其擇名——書信館。
幹隆本是帶著一腔疑惑來的,但一聽他阿瑪和他兒子的奏對,便覺得有些欣慰。各自能獨立的去做一件事,皇阿瑪對孩子們是用了心的。
這兩個是大了,沒在書院呆多久,然後當差了。可現在剩下的小的,幹隆覺得叫這麽著學下去也不是辦法。一直比不過人家,把孩子那點驕傲都打下去了。
他試探著提出他的想法,「他們可以在宮裏學,學一樣的科目……」至於那麽比成績就不用了吧!咱家孩子生來就不一樣,也犯不著比成績,「每日在宮裏的將課上完,再過來上選修課……」
可以把上書房挪到園子裏,方便幾個皇阿哥進進出出的上課。
幹隆說著就道,「他們小,很多東西也最容易被人引導偏了。」在這裏沒有尊卑,但若不分個尊卑,他們的身份又是什麽?出身給他們資本,他們得以這份資本為傲,可在這裏,他們身上的傲都快被磨沒了。
這不是他樂意看到的。
四爺轉著手裏的茶杯,想說什麽到底沒言語,沉默了半晌才道:「你想的也有道理。再則,皇子學的跟別的學的還是該有差別的。你的顧慮是對的,把幾個孩子接回去吧。若是有願意帶走的陪讀,也一塊帶走……」
「皇阿瑪,永琅也能進宮一起……」
「他也不是皇子,有些東西不學也罷。不是什麽身份就不要給什麽身份的東西,免得生出妄想來。這對誰都不好。」
幹隆心裏大鬆了一口氣,覺得他的什麽想法他皇阿瑪其實都能理解。
可回去一琢磨,這話裏好像也有話,他仔細的琢磨了琢磨,心裏就有數了——十二阿哥!
這個嫡皇子存在,叫皇子們紛紛不敢出頭。
所以,這些孩子是真學的不好還是假學的不好,他這個阿瑪都不好判斷了。皇阿瑪是明白這一點,所以哪怕都學的不好,他也從來沒說過這些孩子。
是這樣的想法嗎?
是!一定是的。
說到底,皇阿瑪還是對親孫子疼愛的過了,怕折損了任何一個。哪怕答應了自己帶皇阿哥回宮學,卻也提點了自己,這是叫自己防備著將來出現不可控的局麵。
不得不說,他想的還挺多。這猛的一變故,把皇後嚇壞了。她緊張永璂,緊張到無以復加。總覺得皇上此舉,是衝著她來的。
但不管怎麽緊張,該來的總算來了。
愉妃在宮裏直念佛,好歹大家都一樣,她的五阿哥終於不那麽特別了。
而皇後病急亂投醫,不僅把佟氏往前推,還把之前那個惹事的戴佳氏推給了皇上。這姑娘比佟氏年輕,比佟氏鮮嫩,比佟氏長的不知道要好多少……這樣的美人,幹隆哪裏有拒絕的道理。
不過這點事在京城裏每日都有新鮮變化的氛圍裏,並沒有多少人關注便是了。等再次關注到這個女人,那都是五年之後的事了。
一晃五年,是幹隆二十二年。這一年一入冬,天氣驟然的冷了下來。京城這地界,滴水成冰,雪卻一直也沒下來。
可哪怕天氣再冷,京城裏也是熱鬧非凡。更因著農閑了,周圍的百姓都閑下來了。有事沒事的,都愛到進城裏來轉轉。如今不同以往了,街上幾乎是見不到叫花子的。叫花子們如今都有地方去了。還記得原籍的,朝廷幫著送回原籍,有公養田,一個人三五畝地不等,分出來一畝種上紅薯,基本保證是餓不死人的。多出來的或是種點細糧,或是菜蔬,便是遇到收成不好的年景,也餓不死人。不記得原籍的,都去關外,那裏分的田地更多。過的日子現在都差不多,餓不死人,但銀錢還是沒有——大部分人家肯定還是窮,兜裏摸不出三五個銅板來。
但這也得分在什麽地方。就像是京城附近,可以說是相當的富了。修路的從京城開始修起,往四麵八方延伸。隻要有富餘的勞力,盡管去。身強體健的,還能長期幹。登記造冊,月月有固定的銀錢拿。不富裕吧,但養活妻兒老小還是行的。真要是遇到意外,給的補償也豐厚。因此,周圍好些人家都樂意去。男人出去做工了,有時候三兩月都不見回家的。女人們在家不敢農活也不行。孩子們都有義學可以上。雖說是三年,但這三年之後還能往上考的。縣裏有更高的義學,州府更高。在州府若是學的好了,還能往京城考。但若是出門做工的話,上過義學的人家就更樂意要一些。所以,有些錯過了入學的年紀,都十四五了,都賴著非去聽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