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8頁
[綜]斂財人生之新征程 作者:林木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林雨桐現在打算種這東西。之前搬來的時候也都想著種呢,可那時候是能找到什麽種子就種什麽種子。林雨桐存著的種子不敢隨意的拿出來。後世的種子都是經過改良後的。這玩意不可隨便的往地裏撒,還是土生土長,一點一點想著改變的好。
如今手裏的種子,是叫人特地找來的。
現在這個時期,正處於高產農作物推廣的一個節點。兩人對種地越是表現的執著,越是會有人去重視。因此,四爺還打算在暖棚裏種玉米,開春就能吃到玉米棒子。
包括紅薯,現今也隻在很小的範圍內種植。這個是有考據的,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採錄閩侯合誌》中有記載,甘薯先在閩南,後傳種於鄞州、膠州、青州、豫州各地,漸次在浙江各地傳播,而那時是幹隆二十年前後。
林雨桐跟周圍的農婦閑聊的時候也詢問過,百姓有些聽說過,有些壓根沒聽說過。但是皇家還是吃過的。下麵的人當成稀罕物晉上來的。
今年入秋,就叫陳福採買了好些,明年就得種上。
反正,首先能想到的就是解決溫飽問題。別管吃的好還是吃的孬,百姓不餓肚子,便是路上的乞丐,隻要願意,去哪個荒山裏開兩畝荒地,種兩畝番薯,也不至於餓死。
晚上沒人了,四爺跟弘暉就盤腿坐在炕上,父子倆說話。四爺並不會全盤的將後世灌輸給弘暉,就是探討。
比如從父母在種地這件事上的執著,叫他在土地這件事上思索的更多。這天晚上,他跟四爺提出了一個概念——溫飽田。
他的理念是,若想吃飽飯,每個人都得有一份溫飽田。比如按照番薯的畝產,沒人要是有貧瘠的土地兩畝,差不多就不至於餓死了。這個田地是不允許買賣的,種的作物也該受到當地官府的監督。若本人除了溫飽田,沒有別的田產,那麽你必須保證種的就是粗糧,這地裏的產出能保證你餓不死。而你本人不會成為別人的負擔。若是你除了溫飽田之外,還有別的田地,那經過一定的程度,可自由的選擇你想要種植的東西。
可如此一來,豈不是就牢牢的將人綁在了土地上。
四爺反問了一句。
弘暉就道:「若是出外謀生,這田地當交還官府,另外從官府領取憑證。用此憑證,可到謀生所在地用憑證另一片空置出來的溫飽田。但像是大州府京城這樣的地方,外地謀生的人多,田地必然不足。若沒有空置的溫飽田,就需要用當地衙門給的憑證在年底去謀生所在地的官府領取補償糧。而這部分的糧食,不能從稅糧裏扣。開源才是根本。」他說著,手指就在關外劃拉,「您之前說,這裏是種糧的好地方。那就得想法子移民。」
這個想法吧,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甚至在以後人口激增之後,需要大幅度的改革,但製度沒有一成不變的。哪怕是在以後的幾十年內有成效的,那都值得去試一試的。
弘暉緊跟著又提了一條,「不過這個難就難在,人人有田了,那士紳的田誰來種?」而奴婢又該不該有自己的溫飽田呢?
說起來簡單的一個想法,但是細究就發現,有些東西可能是動搖根本的東西。
因此,他又提了一個想法,「各地應該整合閑置土地和可開墾荒地。無地者可根據需求,廉價的租種這部分土地,先種地後收租,收取所種作物收成的一成……這部分人來去可自由,種地可保證溫飽,不種地便沒有土地束縛。每到一地,都可以爭取從當地租種公家田……便是有田地的莊戶人家,在有富裕勞動力的情況下,也可租種。」同樣,會造成有地的富戶無人可用。
他就想到他阿瑪之前說的『以器械代替勞力』的話。
而在做這一切之前,有個很重要的東西,那便是——吏治。
若吏治不能清明,這些舉措,隻會給對方更大的空子,不知道要養多少大貪巨貪。
父子倆在那說,說著就寫,完了又刪又改,然後第二天不知道又想到哪裏的,許是徹底又給推翻了,那些寫的不成樣子的紙張又給扔進火盆裏付之一炬,然後又重新來過。
冬天就在他們爺倆的討論聲中來到了。
雪遲遲沒有到,倒是放在廚房的水甕早早的就接了冰了。這一結冰,就真的很冷了。天一冷,住到學堂裏的孩子反而更多了。周圍好些孩子以前下學了還幫著家裏幹點活,現在農閑了,在家裏還得費柴火。饒是燒炕,可家裏也比學堂冷的多。學堂別說住宿的地方大鋪炕屋裏又多暖和,還專門有澡池子能洗漱。便是隻在學舍裏,夜裏躺在桌子椅子上睡覺,也是不冷的。
學堂裏熱鬧了,晚上四爺和弘暉偶爾也去學舍裏,跟那些孩子大通鋪上一坐,三山五嶽的侃呢。
四爺講什麽?當閑話一樣的串歷史,像是民族融合的進程等等。很多的人物和故事穿插在裏麵,很有些妙趣橫生。孩子們沒啥樂趣,外麵又冷的很,在一起聽故事成了最好的一個娛樂。都挺愛聽的。
周圍有些鄉人,晚上愛遊蕩的,都跑過來蹭著聽。隻晚上這邊不留外人住罷了。但那也擋不住大家的熱情。大部分呢,就是聽個熱鬧,聽個稀奇。可帶腦子的就聽出門道了。張廷玉的孫子回去一學,張廷玉就明白了,先帝爺這是在緩解滿漢矛盾。滿漢界限得模糊,一統大民族才是大勢所趨。這於漢臣來說,是好事。
如今手裏的種子,是叫人特地找來的。
現在這個時期,正處於高產農作物推廣的一個節點。兩人對種地越是表現的執著,越是會有人去重視。因此,四爺還打算在暖棚裏種玉米,開春就能吃到玉米棒子。
包括紅薯,現今也隻在很小的範圍內種植。這個是有考據的,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採錄閩侯合誌》中有記載,甘薯先在閩南,後傳種於鄞州、膠州、青州、豫州各地,漸次在浙江各地傳播,而那時是幹隆二十年前後。
林雨桐跟周圍的農婦閑聊的時候也詢問過,百姓有些聽說過,有些壓根沒聽說過。但是皇家還是吃過的。下麵的人當成稀罕物晉上來的。
今年入秋,就叫陳福採買了好些,明年就得種上。
反正,首先能想到的就是解決溫飽問題。別管吃的好還是吃的孬,百姓不餓肚子,便是路上的乞丐,隻要願意,去哪個荒山裏開兩畝荒地,種兩畝番薯,也不至於餓死。
晚上沒人了,四爺跟弘暉就盤腿坐在炕上,父子倆說話。四爺並不會全盤的將後世灌輸給弘暉,就是探討。
比如從父母在種地這件事上的執著,叫他在土地這件事上思索的更多。這天晚上,他跟四爺提出了一個概念——溫飽田。
他的理念是,若想吃飽飯,每個人都得有一份溫飽田。比如按照番薯的畝產,沒人要是有貧瘠的土地兩畝,差不多就不至於餓死了。這個田地是不允許買賣的,種的作物也該受到當地官府的監督。若本人除了溫飽田,沒有別的田產,那麽你必須保證種的就是粗糧,這地裏的產出能保證你餓不死。而你本人不會成為別人的負擔。若是你除了溫飽田之外,還有別的田地,那經過一定的程度,可自由的選擇你想要種植的東西。
可如此一來,豈不是就牢牢的將人綁在了土地上。
四爺反問了一句。
弘暉就道:「若是出外謀生,這田地當交還官府,另外從官府領取憑證。用此憑證,可到謀生所在地用憑證另一片空置出來的溫飽田。但像是大州府京城這樣的地方,外地謀生的人多,田地必然不足。若沒有空置的溫飽田,就需要用當地衙門給的憑證在年底去謀生所在地的官府領取補償糧。而這部分的糧食,不能從稅糧裏扣。開源才是根本。」他說著,手指就在關外劃拉,「您之前說,這裏是種糧的好地方。那就得想法子移民。」
這個想法吧,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甚至在以後人口激增之後,需要大幅度的改革,但製度沒有一成不變的。哪怕是在以後的幾十年內有成效的,那都值得去試一試的。
弘暉緊跟著又提了一條,「不過這個難就難在,人人有田了,那士紳的田誰來種?」而奴婢又該不該有自己的溫飽田呢?
說起來簡單的一個想法,但是細究就發現,有些東西可能是動搖根本的東西。
因此,他又提了一個想法,「各地應該整合閑置土地和可開墾荒地。無地者可根據需求,廉價的租種這部分土地,先種地後收租,收取所種作物收成的一成……這部分人來去可自由,種地可保證溫飽,不種地便沒有土地束縛。每到一地,都可以爭取從當地租種公家田……便是有田地的莊戶人家,在有富裕勞動力的情況下,也可租種。」同樣,會造成有地的富戶無人可用。
他就想到他阿瑪之前說的『以器械代替勞力』的話。
而在做這一切之前,有個很重要的東西,那便是——吏治。
若吏治不能清明,這些舉措,隻會給對方更大的空子,不知道要養多少大貪巨貪。
父子倆在那說,說著就寫,完了又刪又改,然後第二天不知道又想到哪裏的,許是徹底又給推翻了,那些寫的不成樣子的紙張又給扔進火盆裏付之一炬,然後又重新來過。
冬天就在他們爺倆的討論聲中來到了。
雪遲遲沒有到,倒是放在廚房的水甕早早的就接了冰了。這一結冰,就真的很冷了。天一冷,住到學堂裏的孩子反而更多了。周圍好些孩子以前下學了還幫著家裏幹點活,現在農閑了,在家裏還得費柴火。饒是燒炕,可家裏也比學堂冷的多。學堂別說住宿的地方大鋪炕屋裏又多暖和,還專門有澡池子能洗漱。便是隻在學舍裏,夜裏躺在桌子椅子上睡覺,也是不冷的。
學堂裏熱鬧了,晚上四爺和弘暉偶爾也去學舍裏,跟那些孩子大通鋪上一坐,三山五嶽的侃呢。
四爺講什麽?當閑話一樣的串歷史,像是民族融合的進程等等。很多的人物和故事穿插在裏麵,很有些妙趣橫生。孩子們沒啥樂趣,外麵又冷的很,在一起聽故事成了最好的一個娛樂。都挺愛聽的。
周圍有些鄉人,晚上愛遊蕩的,都跑過來蹭著聽。隻晚上這邊不留外人住罷了。但那也擋不住大家的熱情。大部分呢,就是聽個熱鬧,聽個稀奇。可帶腦子的就聽出門道了。張廷玉的孫子回去一學,張廷玉就明白了,先帝爺這是在緩解滿漢矛盾。滿漢界限得模糊,一統大民族才是大勢所趨。這於漢臣來說,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