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頁
[綜]斂財人生之新征程 作者:林木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因此,她這兩個月,一邊養頭髮,一邊小心翼翼的做改變。
這一呆就是兩個月,她還心說,再等一個月,等頭髮再養養,能梳成齊耳短髮的時候,就得走了。從這裏離開,去找四爺去。
卻沒想到,一個意外的契機,叫她提前離開這裏。
庵堂裏的主持,在山下也有些老關係的。以前的時候,庵堂裏也是靠山下的大戶人家供養的。這一日,老尼姑就吩咐了,叫林雨桐做一桌素席麵,說是有貴客來。
林雨桐就應下了,這老尼姑其實挺開明的。她自己吃素,林雨桐用小爐子隻給她做素的吃。其他人老尼姑不拘著,能弄到肉就吃唄。便是沒有魚沒有兔,海貨大部分也都是葷的。她看的開,總說活著就好,什麽素的葷的,能活人就行。
難得這麽正式的叮囑一回,林雨桐就給做了一席,四涼四熱兩湯,一樣素包子,一樣小饅頭。
結果吃了飯了,老尼姑就叫了,說是前麵的客人要見。
之前林雨桐就聽說了,今兒來山上的是原來山下的一戶姓孫的人家。孫家兒子出息了,在平津開了一家車行。這兒子又孝順,在父親去世之後,怕老太太在老家人沒人照看,三年前連老太太一塊接去了。每年這個時候,老太太都回來祭拜老爺子。那老爺子就埋在秋山的半山腰,平時姑子幫著打理不叫長荒了。這老太太回來也不虧待,米麵油各色的都往山上抬。
今兒孫老太太吃了林雨桐的素菜,是真覺得好。
「……我是吃齋念佛的,卻不能叫兒孫跟我這吃素。兒子說我找個做素菜的,可在那邊找了幾個,都是沒滋沒味的。難得在這裏遇到了……既然不是出家,倒不如跟我去吧……」
在大戶人家幫工管吃管住不算,薪水夠養一家人的。
不知道多少人眼紅。
老尼姑哪裏有不願意的,趕緊應承:「這人盡管用,她是娘娘廟裏瞎嫂子的侄孫女,投靠來的。如今連瞎嫂子上個月也沒了,這孩子是個好的,這麽遠的路,背著瞎嫂子過來,一伺候就是一個月,那個精心喲。」
有孝心的孩子壞不到哪裏去。
老尼姑還推了推林雨桐:「玉娘,還不趕緊應承。」
這個『玉娘』的叫法,是瞎子婆婆給的。林雨桐之前上了秋山,安頓下來之後,就天天往那邊跑,給瞎子老太太送飯。老人家住在上麵不下來,都是村裏人,隔上十來天上去一次,給老太太送點幹糧。這麽大年紀了,那麽過活肯定不行。林雨桐就以撿海貨的名義出來,給老太太送飯。三五天之後,老太太就知道她不是附近的人了。
但對著一個孤老婆子這麽心軟的人,會是壞人嗎?
老太太眼睛看不見,但是心裏亮堂:「……我娘家在山後麵,我弟弟一家就在那邊住,兩口子和睦,生養了個兒子,給兒子成親,生下個閨女,那孩子要是活著,也跟你差不多大了。可惜,一個村子……都被殺了幹淨……一家五口子,死的幹幹淨淨的。我去給收屍的,就葬在村頭的北坡上,姓林的一戶人家就是。那孩子叫玉娘,那時候,她還沒成年,沒立碑……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有個來處,便沒人難為你……別擔心沒人信,去收屍的時候我眼睛還沒瞎,娘家人沒認錯……我就死了男人死了丈夫,如今連娘家也死絕了,回來哭了兩天眼睛就越來越不行了……人都知道我娘家人死了,但是死了幾個也沒人知道……」
這樣啊!
後來,她還帶著老太太翻山去祭拜了一次,認下了地方。回來老太太的精神頭就不行了,又磨了一個月,就撒手人寰了。
林雨桐把老太太葬到林家的祖墳,又留在庵堂裏繼續過日子。因著有瞎子婆婆的這一點關係,加之她確實是做飯的一把好手,又從不偷吃,還每日裏想法子給大家改善夥食,因此,誰也不拿她當外人,都道是瞎婆婆的侄孫女。
這是再好沒有了,自己在這裏有個出處,再有由頭的從這裏離開,就算是履歷幹淨了。從現在開始,她的每一步都得有跡象可尋。
生在小村子,家人都殺了,投靠姑婆,姑婆死了,然後寄存庵堂,遇到孫老太太,於是前往平津,每一步都經得起查證。
從此,再沒有一個叫林雨桐的人,隻有一個叫林玉娘的,活在這個世上。
手上握qiang的痕跡被抹去了,臉上的容貌也有了些微的變化,換成一個大戶人家丫頭的打扮,便是拿著照片對比,也不好確定的。
於是,她謝過這裏每個人,跟著孫老太太下山,在山下盤亙了兩天便起身往平津去。
平津是國統區,來往相對來說方便的很。坐船靠岸,上了岸便有車馬等著,直奔家裏。
孫家有自己的院落,不是洋派的別墅。家裏的人員也簡單,孫家的兒子媳婦帶著孫子孫女住前麵,老太太住後麵,養著一院子花草,自己有個小廚房。以前有個李嬸子伺候,如今再加上林雨桐伺候吃喝灑掃。
在這裏相對自由,每日裏總要出去採買的,她挎著籃子進進出出。剛來,她不隨便亂跑,得觀察觀察形勢再說。
這一日,外麵有信送進來,是給孫老太太的。老太太看了信,就急了:「文兒呢?趕緊的,叫他回來……」
李嬸兒就說:「您老別急,前院今兒沒人,太太帶著少爺和小姐去吃喜宴去了。老爺在車行呢……」
這一呆就是兩個月,她還心說,再等一個月,等頭髮再養養,能梳成齊耳短髮的時候,就得走了。從這裏離開,去找四爺去。
卻沒想到,一個意外的契機,叫她提前離開這裏。
庵堂裏的主持,在山下也有些老關係的。以前的時候,庵堂裏也是靠山下的大戶人家供養的。這一日,老尼姑就吩咐了,叫林雨桐做一桌素席麵,說是有貴客來。
林雨桐就應下了,這老尼姑其實挺開明的。她自己吃素,林雨桐用小爐子隻給她做素的吃。其他人老尼姑不拘著,能弄到肉就吃唄。便是沒有魚沒有兔,海貨大部分也都是葷的。她看的開,總說活著就好,什麽素的葷的,能活人就行。
難得這麽正式的叮囑一回,林雨桐就給做了一席,四涼四熱兩湯,一樣素包子,一樣小饅頭。
結果吃了飯了,老尼姑就叫了,說是前麵的客人要見。
之前林雨桐就聽說了,今兒來山上的是原來山下的一戶姓孫的人家。孫家兒子出息了,在平津開了一家車行。這兒子又孝順,在父親去世之後,怕老太太在老家人沒人照看,三年前連老太太一塊接去了。每年這個時候,老太太都回來祭拜老爺子。那老爺子就埋在秋山的半山腰,平時姑子幫著打理不叫長荒了。這老太太回來也不虧待,米麵油各色的都往山上抬。
今兒孫老太太吃了林雨桐的素菜,是真覺得好。
「……我是吃齋念佛的,卻不能叫兒孫跟我這吃素。兒子說我找個做素菜的,可在那邊找了幾個,都是沒滋沒味的。難得在這裏遇到了……既然不是出家,倒不如跟我去吧……」
在大戶人家幫工管吃管住不算,薪水夠養一家人的。
不知道多少人眼紅。
老尼姑哪裏有不願意的,趕緊應承:「這人盡管用,她是娘娘廟裏瞎嫂子的侄孫女,投靠來的。如今連瞎嫂子上個月也沒了,這孩子是個好的,這麽遠的路,背著瞎嫂子過來,一伺候就是一個月,那個精心喲。」
有孝心的孩子壞不到哪裏去。
老尼姑還推了推林雨桐:「玉娘,還不趕緊應承。」
這個『玉娘』的叫法,是瞎子婆婆給的。林雨桐之前上了秋山,安頓下來之後,就天天往那邊跑,給瞎子老太太送飯。老人家住在上麵不下來,都是村裏人,隔上十來天上去一次,給老太太送點幹糧。這麽大年紀了,那麽過活肯定不行。林雨桐就以撿海貨的名義出來,給老太太送飯。三五天之後,老太太就知道她不是附近的人了。
但對著一個孤老婆子這麽心軟的人,會是壞人嗎?
老太太眼睛看不見,但是心裏亮堂:「……我娘家在山後麵,我弟弟一家就在那邊住,兩口子和睦,生養了個兒子,給兒子成親,生下個閨女,那孩子要是活著,也跟你差不多大了。可惜,一個村子……都被殺了幹淨……一家五口子,死的幹幹淨淨的。我去給收屍的,就葬在村頭的北坡上,姓林的一戶人家就是。那孩子叫玉娘,那時候,她還沒成年,沒立碑……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有個來處,便沒人難為你……別擔心沒人信,去收屍的時候我眼睛還沒瞎,娘家人沒認錯……我就死了男人死了丈夫,如今連娘家也死絕了,回來哭了兩天眼睛就越來越不行了……人都知道我娘家人死了,但是死了幾個也沒人知道……」
這樣啊!
後來,她還帶著老太太翻山去祭拜了一次,認下了地方。回來老太太的精神頭就不行了,又磨了一個月,就撒手人寰了。
林雨桐把老太太葬到林家的祖墳,又留在庵堂裏繼續過日子。因著有瞎子婆婆的這一點關係,加之她確實是做飯的一把好手,又從不偷吃,還每日裏想法子給大家改善夥食,因此,誰也不拿她當外人,都道是瞎婆婆的侄孫女。
這是再好沒有了,自己在這裏有個出處,再有由頭的從這裏離開,就算是履歷幹淨了。從現在開始,她的每一步都得有跡象可尋。
生在小村子,家人都殺了,投靠姑婆,姑婆死了,然後寄存庵堂,遇到孫老太太,於是前往平津,每一步都經得起查證。
從此,再沒有一個叫林雨桐的人,隻有一個叫林玉娘的,活在這個世上。
手上握qiang的痕跡被抹去了,臉上的容貌也有了些微的變化,換成一個大戶人家丫頭的打扮,便是拿著照片對比,也不好確定的。
於是,她謝過這裏每個人,跟著孫老太太下山,在山下盤亙了兩天便起身往平津去。
平津是國統區,來往相對來說方便的很。坐船靠岸,上了岸便有車馬等著,直奔家裏。
孫家有自己的院落,不是洋派的別墅。家裏的人員也簡單,孫家的兒子媳婦帶著孫子孫女住前麵,老太太住後麵,養著一院子花草,自己有個小廚房。以前有個李嬸子伺候,如今再加上林雨桐伺候吃喝灑掃。
在這裏相對自由,每日裏總要出去採買的,她挎著籃子進進出出。剛來,她不隨便亂跑,得觀察觀察形勢再說。
這一日,外麵有信送進來,是給孫老太太的。老太太看了信,就急了:「文兒呢?趕緊的,叫他回來……」
李嬸兒就說:「您老別急,前院今兒沒人,太太帶著少爺和小姐去吃喜宴去了。老爺在車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