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她知道,就在今年年底,農村就要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製了,分到的土地麵積是按各家各戶的人頭以及土地的等級綜合核算的。
早在去年冬天,她就已經暗搓搓地相中了西塘村的幾塊地,大體應該是沒有人願意要的那種地,一處是屬於山地或林地,另一處則是村北頭靠近大路的四級土地。
因此,陳曦才沒有把她們一家三口的戶口遷到京城來。
徐雅倒是覺得戶口在不在京城,不是什麽大問題,隻要陳曦夫妻二人能提供她們在京上學的證明,還有她們一家在京居住的證明,就可以去街道辦理一張孩子上學的介紹信,這樣就應該可以順利的辦理入學手續了。
但為求穩妥,徐雅還是決定幫陳曦具體問一問。
剛說完戶口的事兒,徐雅又轉念想到,寧寧現在還不到六周歲,要等到今年夏天過完生日才剛滿六周歲,上學難道不早嗎?
陳曦的考慮卻是,寧寧雖然還不到六歲,但她從四五開始便跟著陳曦啟蒙了,還時不時的跟著陳曦去村小學旁聽。
按寧寧的基礎來看,她早就可以上小學了,甚至是跳級。但陳曦一直覺得寧寧年紀太小,她也不放心,才一直都是自己來教。
現如今她自己上了學,大部分的時間都要放在自己的學業上,甚至不久的將來,她還要把更多的時間放在自己的事業上,所以才想要把女兒送上學。
徐雅聽罷,倒是想把自己的小女兒珊珊也送上學了。
她小女兒剛剛過完六周歲的生日,比寧寧大了幾個月,她們家的孩子都是7歲上學,這樣看來,就算珊珊也在今年九月份入學,其實也就早上了一年學而已。
而且珊珊早一年上學,不但能夠跟寧寧有個伴兒,家裏麵公公婆婆也能輕鬆點兒,不用白天守在家裏幫她帶孩子了。
再說了,婷婷7歲上學,今年是二年級,9月份再開學就是個三年級的大孩子了,也能幫忙照應一下兩個小的。
徐雅一番思量之後,便決定讓珊珊跟寧寧一起上學,對此陳曦當然萬分高興,於是兩人就這樣說定了,等秋天送兩個孩子一起上學。
再說說這一個月以來,宋清月和秦瑤的生意進展。
一開始宋清月和秦瑤先做了幾天市場調查,接來下兩天,陳曦便發現,晚飯後,宋清月和秦瑤總是忙忙碌碌的,並且時不時的,廚房還會傳出陣陣清甜的味道,聞得人心裏怪癢癢的。
陳曦有些好奇,兩人到底鼓弄出了一些什麽好吃的?
她一個沒忍住跑到廚房去看,卻看見了幾樣似曾相識的糕點,那是她小時候在申城經常吃到的粵式糕點。
這幾種糕點都是出自當年申城一家非常有名的茶樓,蘭芳居茶樓。
蘭芳居茶樓的歷史非常悠久,它曾是申城早些年最為知名的社交場所,是一家舒適雅致、茶點精緻的粵式茶樓,很受當地士紳的喜愛。
然而建國之後,該茶樓被收為國有,就變成了如今的一家普普通通的國營飯店,當年的舒適雅致早已不復存在。
然而蘭芳居茶樓的特色糕點,其做法卻都深深印在了陳嬸的腦海裏,那是因為,早些年陳嬸還沒有嫁給陳伯的時候,曾在蘭芳居茶樓當過好些年的學徒。
陳曦記得,她小的時候,最愛吃的糕點便是出自於陳嬸之手的粵式糕點,端得是,鬆軟香糯,清甜可口。
然而她卻沒有想到,宋清月竟也會做。
都道是「縴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
看賣相,宋清月的手藝竟然絲毫不輸於陳嬸,細問之下,陳曦才知道,原來宋清月的手藝都源自於她的外婆,而她的外婆則正是羊城人。
宋清月下鄉多年,從未做過如此精緻的糕點,手藝已經生疏了很多,她鼓弄了兩天,失敗了幾次,又結合了北方人的口味改了糖的比例,才作出這麽幾樣成本相對低廉,又色香味俱全的糕點。
在京城的黑市賣粵式糕點,真可謂是獨一份兒了,虧得宋清月想的出來。
不過倒也真是個絕好的主意。
陳曦嚐了嚐宋清月的手藝,驚嘆之餘,她已經不禁想到,等到過了78年,她或許可以投資宋清月和秦瑤,在京城開上一家小店,專賣粵式糕點,單憑宋清月的手藝,再加上日益提高的國民生活水平,她們一定會賺得個盆滿缽滿吧!
陳曦眯著眼睛,一邊享受著手裏的糕點,一邊暗暗計劃著:看來需要抓緊時間累積自己原始資本了,最好能在今年年底,就買下一處臨街的店麵,明年年初就把糕點店開起來。
陳曦的計劃,絲毫影響不到這一個月生意的進展,宋清月和秦瑤分工明確,一個負責做,一個負責賣,還別說,粵式糕點在黑市的銷路真的很不錯。
每天僅僅一個上午秦瑤就能把糕點賣完,然後下午她則是去購買第二天所需的原材料,等著晚上宋清月放學回來製作。
宋清月做起生意來,沉穩從不冒進,秦瑤則是異常聽指揮,執行力極強,兩人配合極好。
最開始的一周,她們先在黑市上試水,每天做得量都非常少,一周之後根據市場需求才逐步增加,並且她們每天隻賣一種糕點,隔天一換,給人以新鮮感,增加購買慾望,同時也能測試出哪種糕點更受北方人的歡迎。
一個月的時間,宋清月和秦瑤已經完全摸透了市場需求,接下來的生意也就變得相對容易了。
早在去年冬天,她就已經暗搓搓地相中了西塘村的幾塊地,大體應該是沒有人願意要的那種地,一處是屬於山地或林地,另一處則是村北頭靠近大路的四級土地。
因此,陳曦才沒有把她們一家三口的戶口遷到京城來。
徐雅倒是覺得戶口在不在京城,不是什麽大問題,隻要陳曦夫妻二人能提供她們在京上學的證明,還有她們一家在京居住的證明,就可以去街道辦理一張孩子上學的介紹信,這樣就應該可以順利的辦理入學手續了。
但為求穩妥,徐雅還是決定幫陳曦具體問一問。
剛說完戶口的事兒,徐雅又轉念想到,寧寧現在還不到六周歲,要等到今年夏天過完生日才剛滿六周歲,上學難道不早嗎?
陳曦的考慮卻是,寧寧雖然還不到六歲,但她從四五開始便跟著陳曦啟蒙了,還時不時的跟著陳曦去村小學旁聽。
按寧寧的基礎來看,她早就可以上小學了,甚至是跳級。但陳曦一直覺得寧寧年紀太小,她也不放心,才一直都是自己來教。
現如今她自己上了學,大部分的時間都要放在自己的學業上,甚至不久的將來,她還要把更多的時間放在自己的事業上,所以才想要把女兒送上學。
徐雅聽罷,倒是想把自己的小女兒珊珊也送上學了。
她小女兒剛剛過完六周歲的生日,比寧寧大了幾個月,她們家的孩子都是7歲上學,這樣看來,就算珊珊也在今年九月份入學,其實也就早上了一年學而已。
而且珊珊早一年上學,不但能夠跟寧寧有個伴兒,家裏麵公公婆婆也能輕鬆點兒,不用白天守在家裏幫她帶孩子了。
再說了,婷婷7歲上學,今年是二年級,9月份再開學就是個三年級的大孩子了,也能幫忙照應一下兩個小的。
徐雅一番思量之後,便決定讓珊珊跟寧寧一起上學,對此陳曦當然萬分高興,於是兩人就這樣說定了,等秋天送兩個孩子一起上學。
再說說這一個月以來,宋清月和秦瑤的生意進展。
一開始宋清月和秦瑤先做了幾天市場調查,接來下兩天,陳曦便發現,晚飯後,宋清月和秦瑤總是忙忙碌碌的,並且時不時的,廚房還會傳出陣陣清甜的味道,聞得人心裏怪癢癢的。
陳曦有些好奇,兩人到底鼓弄出了一些什麽好吃的?
她一個沒忍住跑到廚房去看,卻看見了幾樣似曾相識的糕點,那是她小時候在申城經常吃到的粵式糕點。
這幾種糕點都是出自當年申城一家非常有名的茶樓,蘭芳居茶樓。
蘭芳居茶樓的歷史非常悠久,它曾是申城早些年最為知名的社交場所,是一家舒適雅致、茶點精緻的粵式茶樓,很受當地士紳的喜愛。
然而建國之後,該茶樓被收為國有,就變成了如今的一家普普通通的國營飯店,當年的舒適雅致早已不復存在。
然而蘭芳居茶樓的特色糕點,其做法卻都深深印在了陳嬸的腦海裏,那是因為,早些年陳嬸還沒有嫁給陳伯的時候,曾在蘭芳居茶樓當過好些年的學徒。
陳曦記得,她小的時候,最愛吃的糕點便是出自於陳嬸之手的粵式糕點,端得是,鬆軟香糯,清甜可口。
然而她卻沒有想到,宋清月竟也會做。
都道是「縴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
看賣相,宋清月的手藝竟然絲毫不輸於陳嬸,細問之下,陳曦才知道,原來宋清月的手藝都源自於她的外婆,而她的外婆則正是羊城人。
宋清月下鄉多年,從未做過如此精緻的糕點,手藝已經生疏了很多,她鼓弄了兩天,失敗了幾次,又結合了北方人的口味改了糖的比例,才作出這麽幾樣成本相對低廉,又色香味俱全的糕點。
在京城的黑市賣粵式糕點,真可謂是獨一份兒了,虧得宋清月想的出來。
不過倒也真是個絕好的主意。
陳曦嚐了嚐宋清月的手藝,驚嘆之餘,她已經不禁想到,等到過了78年,她或許可以投資宋清月和秦瑤,在京城開上一家小店,專賣粵式糕點,單憑宋清月的手藝,再加上日益提高的國民生活水平,她們一定會賺得個盆滿缽滿吧!
陳曦眯著眼睛,一邊享受著手裏的糕點,一邊暗暗計劃著:看來需要抓緊時間累積自己原始資本了,最好能在今年年底,就買下一處臨街的店麵,明年年初就把糕點店開起來。
陳曦的計劃,絲毫影響不到這一個月生意的進展,宋清月和秦瑤分工明確,一個負責做,一個負責賣,還別說,粵式糕點在黑市的銷路真的很不錯。
每天僅僅一個上午秦瑤就能把糕點賣完,然後下午她則是去購買第二天所需的原材料,等著晚上宋清月放學回來製作。
宋清月做起生意來,沉穩從不冒進,秦瑤則是異常聽指揮,執行力極強,兩人配合極好。
最開始的一周,她們先在黑市上試水,每天做得量都非常少,一周之後根據市場需求才逐步增加,並且她們每天隻賣一種糕點,隔天一換,給人以新鮮感,增加購買慾望,同時也能測試出哪種糕點更受北方人的歡迎。
一個月的時間,宋清月和秦瑤已經完全摸透了市場需求,接下來的生意也就變得相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