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拍了拍寧寧的小屁·股讓她進屋去,自己逕自到廚房吃早飯,完全不擔心小孩子會貪嘴偷吃的問題。
當然,這也歸功陳曦多年來潛移默化的教育。
寧寧從小是陳曦一手帶大,也被陳曦教導得禮貌乖巧。
粉嫩嫩的女孩子,每天收拾得幹幹淨淨的,既不會玩泥巴,也不會在土坡上打滾,吃飯前會洗手,流了鼻涕會自己擦幹淨,一點兒也不似黑黢黢的農村娃娃。
而且寧寧平時不吵不鬧的,似乎是知道家裏大人很忙,所以也不會磨人,反而異常聽話。她說起話來雖然一口小奶音,吐字卻十分清晰,意思也能表達得清清楚楚。
村裏人都說寧寧不但不像農村娃娃,反而更像是城裏文化人家庭教出來的孩子。
可不是麽!
陳曦不正是城裏下鄉來的文化人麽!
想當年,陳曦下鄉時雖然年僅17歲,卻已經是高中畢業了,出生在書香門第的她,又有一個學貫中西的學究兒外公,陳曦的知識儲備、文化涵養已經遠超當時的普通高中生。
不然,前世高考,她也不可能僅憑短短一個月的複習就考進全國頂級的學府。
正因如此,陳曦才會從《詩經》中給女兒取名字,才會講很多外國的童話故事,會給女兒啟蒙,教她拚音、漢字、讀寫,教她數字、字母、詩詞和音樂。
不管生活條件多麽艱辛,陳曦也盡可能的培養女兒,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進城讀書,能夠走出農村去看看外麵廣袤的天地。
那時候,陳曦甚至還不知道數字幫會倒台,不知道陳家會平反,也不知道停止十年的高考竟會一朝恢復,她隻是本能的想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好。
快速解決完一頓早飯,順手把碗筷洗好,陳曦回房拿了一個精緻的長方形小盒子,便直奔紅旗小學而去,這是村裏唯一的學校,也是陳曦曾經教書的地方。
說是學校,其實就是村裏一處廢棄的房子,簡單修繕後,收拾出來五個能用的屋子,分別用作一到五年級的教室。
公社審批後,紅旗小學獲得三個正式教工名額,其中一個還是校長,正式職工能拿到每個月20塊錢的工資和一定配額的糧票肉票,相比之下,校長每月還能多得5塊錢的補助。
另外還有兩名臨時工名額,雖然每個月僅有10塊錢工資,卻也是村裏人和知青們擠破頭也要爭搶的工作。
陳曦正是三個正式教工中除了校長之外的另兩人之一,但就在她離婚後,申請回城的時候,她已經把工作讓給了她在西塘村唯一的朋友——趙英蘭
趙英蘭是紅旗生產隊的老知青,比陳曦還要早幾年下鄉,她來自京城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裏兩個哥哥一個弟弟,趙英蘭在家裏地位比小白菜還不如。
到了上山下鄉時期,父母把工作分別讓給了兩個哥哥,唯一的留城名額給了小弟,她就被無情的踢到了鄉下,這麽多年,不聞不問。
多年前陳曦剛到知青所的時候,趙英蘭是唯一一個不介意她的成分,對她表達出善意的女知青。
不可否認,趙英蘭是個非常善良又有愛心的姑娘。
她看著陳曦小小年紀流落異鄉,孤苦無依,一下子就想到了當年的自己,許是同病相憐吧!她本能地對陳曦多出幾分關照。
看見小姑娘幹不動的活兒,總會幫著搭把手,小姑娘口糧不夠吃了,她也會悄悄均過去一些。
一開始,對於趙英蘭的幫助陳曦總是禮貌的感謝,再一絲不苟的還回去,並且倔強地拒絕趙英蘭的下一次幫助,顯得客氣又疏離。
直到有一次,隊裏組織挖溝渠,男人負責挖出淤泥,女人則兩人一組,抬著籮筐,負責把淤泥運走,許是白天幹得活兒太重,又淋了雨,半夜陳曦便發起了高燒。
是趙英蘭大半夜背著她去衛生所看病,也是趙英蘭請了兩天假衣帶不解地照顧她。
自此陳曦才算對趙英蘭打開了心扉,交了這個好朋友,也認了這個好姐姐。
多年來,她們姐妹二人的關係一直很好,陳曦知道趙英蘭是個非常好學的人,雖然她隻有初中文憑,那是因為她偏心的爸媽不想繼續供她念書,但她自己卻拿著哥哥的高中課本,自學過高中知識,正因如此,陳曦才能順利地把小學老師的工作交接給她。
前世,趙英蘭知道恢復高考的消息時,距離考試隻有不到一個月時間,她沒有正經念過高中,僅憑自學根本無法同真正的高中生競爭,再加上複習時間太短,毫無疑問,她落榜了。
前世陳曦也是通過趙英蘭的來信才知道她高考落榜的消息,但趙英蘭為人一貫樂觀開朗,在信上跟陳曦說,高考落榜也沒關係,都是意料之中,大不了一輩子留在村裏教書,反正她也喜歡教書。
後來趙英蘭再次來信就是告知她要回城嫁人的消息,親事是家裏給她安排的,結婚的對象是她哥哥廠子領導的兒子,一個年過三十的鰥夫,前任妻子去世留下了一個兒子,要她嫁過去當後娘。
她知道隻要嫁過去,她哥哥就能升職,但她內心卻無比拒絕。
但她哥哥卻說,她都已經28了,一個老姑娘,在農村呆了那麽多年,能嫁回城就不錯,還管什麽頭婚二婚,何況是嫁進條件這麽好的人家,總比嫁個鄉下漢要好,刨土一輩子。
當然,這也歸功陳曦多年來潛移默化的教育。
寧寧從小是陳曦一手帶大,也被陳曦教導得禮貌乖巧。
粉嫩嫩的女孩子,每天收拾得幹幹淨淨的,既不會玩泥巴,也不會在土坡上打滾,吃飯前會洗手,流了鼻涕會自己擦幹淨,一點兒也不似黑黢黢的農村娃娃。
而且寧寧平時不吵不鬧的,似乎是知道家裏大人很忙,所以也不會磨人,反而異常聽話。她說起話來雖然一口小奶音,吐字卻十分清晰,意思也能表達得清清楚楚。
村裏人都說寧寧不但不像農村娃娃,反而更像是城裏文化人家庭教出來的孩子。
可不是麽!
陳曦不正是城裏下鄉來的文化人麽!
想當年,陳曦下鄉時雖然年僅17歲,卻已經是高中畢業了,出生在書香門第的她,又有一個學貫中西的學究兒外公,陳曦的知識儲備、文化涵養已經遠超當時的普通高中生。
不然,前世高考,她也不可能僅憑短短一個月的複習就考進全國頂級的學府。
正因如此,陳曦才會從《詩經》中給女兒取名字,才會講很多外國的童話故事,會給女兒啟蒙,教她拚音、漢字、讀寫,教她數字、字母、詩詞和音樂。
不管生活條件多麽艱辛,陳曦也盡可能的培養女兒,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進城讀書,能夠走出農村去看看外麵廣袤的天地。
那時候,陳曦甚至還不知道數字幫會倒台,不知道陳家會平反,也不知道停止十年的高考竟會一朝恢復,她隻是本能的想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好。
快速解決完一頓早飯,順手把碗筷洗好,陳曦回房拿了一個精緻的長方形小盒子,便直奔紅旗小學而去,這是村裏唯一的學校,也是陳曦曾經教書的地方。
說是學校,其實就是村裏一處廢棄的房子,簡單修繕後,收拾出來五個能用的屋子,分別用作一到五年級的教室。
公社審批後,紅旗小學獲得三個正式教工名額,其中一個還是校長,正式職工能拿到每個月20塊錢的工資和一定配額的糧票肉票,相比之下,校長每月還能多得5塊錢的補助。
另外還有兩名臨時工名額,雖然每個月僅有10塊錢工資,卻也是村裏人和知青們擠破頭也要爭搶的工作。
陳曦正是三個正式教工中除了校長之外的另兩人之一,但就在她離婚後,申請回城的時候,她已經把工作讓給了她在西塘村唯一的朋友——趙英蘭
趙英蘭是紅旗生產隊的老知青,比陳曦還要早幾年下鄉,她來自京城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裏兩個哥哥一個弟弟,趙英蘭在家裏地位比小白菜還不如。
到了上山下鄉時期,父母把工作分別讓給了兩個哥哥,唯一的留城名額給了小弟,她就被無情的踢到了鄉下,這麽多年,不聞不問。
多年前陳曦剛到知青所的時候,趙英蘭是唯一一個不介意她的成分,對她表達出善意的女知青。
不可否認,趙英蘭是個非常善良又有愛心的姑娘。
她看著陳曦小小年紀流落異鄉,孤苦無依,一下子就想到了當年的自己,許是同病相憐吧!她本能地對陳曦多出幾分關照。
看見小姑娘幹不動的活兒,總會幫著搭把手,小姑娘口糧不夠吃了,她也會悄悄均過去一些。
一開始,對於趙英蘭的幫助陳曦總是禮貌的感謝,再一絲不苟的還回去,並且倔強地拒絕趙英蘭的下一次幫助,顯得客氣又疏離。
直到有一次,隊裏組織挖溝渠,男人負責挖出淤泥,女人則兩人一組,抬著籮筐,負責把淤泥運走,許是白天幹得活兒太重,又淋了雨,半夜陳曦便發起了高燒。
是趙英蘭大半夜背著她去衛生所看病,也是趙英蘭請了兩天假衣帶不解地照顧她。
自此陳曦才算對趙英蘭打開了心扉,交了這個好朋友,也認了這個好姐姐。
多年來,她們姐妹二人的關係一直很好,陳曦知道趙英蘭是個非常好學的人,雖然她隻有初中文憑,那是因為她偏心的爸媽不想繼續供她念書,但她自己卻拿著哥哥的高中課本,自學過高中知識,正因如此,陳曦才能順利地把小學老師的工作交接給她。
前世,趙英蘭知道恢復高考的消息時,距離考試隻有不到一個月時間,她沒有正經念過高中,僅憑自學根本無法同真正的高中生競爭,再加上複習時間太短,毫無疑問,她落榜了。
前世陳曦也是通過趙英蘭的來信才知道她高考落榜的消息,但趙英蘭為人一貫樂觀開朗,在信上跟陳曦說,高考落榜也沒關係,都是意料之中,大不了一輩子留在村裏教書,反正她也喜歡教書。
後來趙英蘭再次來信就是告知她要回城嫁人的消息,親事是家裏給她安排的,結婚的對象是她哥哥廠子領導的兒子,一個年過三十的鰥夫,前任妻子去世留下了一個兒子,要她嫁過去當後娘。
她知道隻要嫁過去,她哥哥就能升職,但她內心卻無比拒絕。
但她哥哥卻說,她都已經28了,一個老姑娘,在農村呆了那麽多年,能嫁回城就不錯,還管什麽頭婚二婚,何況是嫁進條件這麽好的人家,總比嫁個鄉下漢要好,刨土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