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不去,必然會得罪閆首輔,觀政過後如何會有好的任命?」唐挽忍不住替他分析利害,「運氣好也許能留下做個閑官。運氣不好,外放省道,奮鬥一輩子也未必能回京。」
「匡之,我並不同意你的說法。」元朗道,「皇上開科舉,是真心招攬賢才的。有能力的人必然會得到重用,我們應該相信明君,立身以正,和那些陳腐的官僚劃清界限。」
明君?唐挽有千言萬語想說,卻哽在喉頭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次日晚間,元朗與唐挽相約章台。
帷幔低垂,檀香裊裊,珠簾後佳人窈窕,清音悅耳。唐挽看看自得其樂的元朗,想想此時被放鴿子的首輔大人,忍不住嘆了口氣。
「在想什麽?」
唐挽斜倚在竹榻上,懶懶說道:「我在想,你我若是被外放,最好能放去同一個省。做屬官也好,縣官也好,起碼離得近,還可以常走動。我此次進京最大的收穫,便是你這麽個性情相投的朋友。若是以後因為隔得遠了,便淡了,豈不可惜。」
元朗心頭一暖,道:「即便不在一處,我們也可以時常通信,每三年的休假也可一聚。」
「如果你在嶺南,我在漠北,來往就要三個月,休假也隻有三個月,可該怎麽辦?」
「那我們就取道折中,如此每個人的路程便縮短了一半。如果能聚一刻,便一起喝杯茶;能聚一時,便一起下盤棋;能聚一天,便一起飲酒暢聊。也不枉費了。」他道。
唐挽心下驀然有些感動,心想這個朋友沒有白交 。剛待說什麽,卻見元朗突然雙眼放光,道:「匡之,你快聽,這唱的是不是我的詩!」
原來是歌女改弦,唱了一首他在瓊林宴上寫的新詩。
「哎呀呀,沒想到我在瓊林宴上隨手一寫,便已傳至街頭巷尾。京城往來商旅不絕,想是不日便可傳遍塞北江南。他年刊印成冊,流傳後世,又會被多少士人百姓傳誦。即便將來王朝更迭,功名利祿皆不可考,後世也會記得我的才華。」說完自己非常陶醉,以至於大笑了起來。
唐挽不禁翻一個白眼過去,咱靠點譜行嗎?
幾番唱和之後,元朗被那佳人邀請入室,共賞詩文去了。唐挽獨自出了小樓,沿著章台路往回走。晚風微涼,滿地月色如霜。此情此景,忽然生出些感慨。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
一言歌盡,剛好幾聲燕雀啼鳴,似乎是在迎合詞中的意境。此時已行至一個岔路口。她停下腳步,從懷中掏出兩封請帖來。
唐挽雖然將元朗引為知己至交,有些事卻瞞了他。比如自己的身世,比如入朝的目的,再比如,她此時的去向。
兩封請帖,一封來自首輔閆公。由此往東,便是閆府;另一封信,來自次輔徐公。由此向西,便是徐府。首輔和次輔在同一時間給他下了秘密請帖。一東一西,一左一右,似是背道而馳的兩種人生。
該去哪裏呢?
風又吹了吹,開始有些冷了。月至中天,像是瑤台鏡,飛在青雲端。他抬頭看了看月亮,忽然在想,許多許多年前,老師金榜題名的那天晚上,是不是也在同一個路口,看過同一片月光。
她將雙手攏進袖筒裏,抬步走去。
第6章
叩開府門,報上姓名。不多時僕役便折返回來,請唐挽入內。
院子裏沒有點燈,好在路也不算曲折,一眼就看得到書房裏暖融融的燭火。唐挽進了門,對著書桌前的身影下拜:「學生唐挽,見過藺先生。」
這個人,是她的啟蒙老師。唐挽隻知道他是一個居無定所的遊士,卻不知他是當世有名的鴻儒。
藺如是看著那團小小的影子,心裏一軟。上次見她的時候,還是個總角的小童呢。那是八年前的事了,趙謖不遠萬裏尋到自己,要求他給這孩子開蒙。趙謖這人一向灑脫不羈,對這孩子卻是一萬個上心,箇中緣由,他之前不懂,今天卻全明白了。
「過來坐吧。」
唐挽起身入座。他如今已經年滿十五歲,眉目都已經長開了些。藺如是燈下望著她,恍惚尋到了一絲故人的影子。
「你……你究竟是……」他心裏早已有了答案,卻還是想聽唐挽親口證實。
「前翰林院大學士趙謖,是我的老師;前內閣首輔唐奉轅,是我的父親。我是唐奉轅的獨生女,唐挽。」她這一番話說得無比鄭重。
「啊……」果真如心中所想,卻仍是震撼的說不出話來。竟然真的是故人之女。心中激動萬分,繼而是一陣後怕。今天在大殿上,藺如是原本想點唐挽為狀元,再當眾揭穿她女子的身份,讓這場科舉徹底變成一個笑話。
還好,最後一刻他改變了主意。否則他真的無顏再見老友了。
靜默了許久,他終於問道:「你父親……安葬於何處了?」
「原葬於柳州,三年前遷回原鄉了。當地宗族募了款,修了祠堂。」唐挽說。
「一朝宰相,如此也好。」藺如是道,「十年了……孩子,將這十年中的事,都講與我聽罷。」
要講,就要從十五年前閆唐黨爭講起。
唐奉轅與徐公、趙謖都是同年的進士。閆炳章比他三人低一科,同是當時內閣首輔於適之的門生。唐奉轅與閆炳章政見不同,逐漸各成黨派,幾年來明爭暗鬥。後來於適之卸任首輔,本該繼任的次輔徐公上表讓賢,使得首輔之位懸空,又引得唐、閆的一番爭鬥。爭鬥的結果是唐奉轅得勝,成為了內閣首輔大臣。可是上任沒半年便被彈劾,貶為柳州知府,一年後死在了任上。
「匡之,我並不同意你的說法。」元朗道,「皇上開科舉,是真心招攬賢才的。有能力的人必然會得到重用,我們應該相信明君,立身以正,和那些陳腐的官僚劃清界限。」
明君?唐挽有千言萬語想說,卻哽在喉頭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次日晚間,元朗與唐挽相約章台。
帷幔低垂,檀香裊裊,珠簾後佳人窈窕,清音悅耳。唐挽看看自得其樂的元朗,想想此時被放鴿子的首輔大人,忍不住嘆了口氣。
「在想什麽?」
唐挽斜倚在竹榻上,懶懶說道:「我在想,你我若是被外放,最好能放去同一個省。做屬官也好,縣官也好,起碼離得近,還可以常走動。我此次進京最大的收穫,便是你這麽個性情相投的朋友。若是以後因為隔得遠了,便淡了,豈不可惜。」
元朗心頭一暖,道:「即便不在一處,我們也可以時常通信,每三年的休假也可一聚。」
「如果你在嶺南,我在漠北,來往就要三個月,休假也隻有三個月,可該怎麽辦?」
「那我們就取道折中,如此每個人的路程便縮短了一半。如果能聚一刻,便一起喝杯茶;能聚一時,便一起下盤棋;能聚一天,便一起飲酒暢聊。也不枉費了。」他道。
唐挽心下驀然有些感動,心想這個朋友沒有白交 。剛待說什麽,卻見元朗突然雙眼放光,道:「匡之,你快聽,這唱的是不是我的詩!」
原來是歌女改弦,唱了一首他在瓊林宴上寫的新詩。
「哎呀呀,沒想到我在瓊林宴上隨手一寫,便已傳至街頭巷尾。京城往來商旅不絕,想是不日便可傳遍塞北江南。他年刊印成冊,流傳後世,又會被多少士人百姓傳誦。即便將來王朝更迭,功名利祿皆不可考,後世也會記得我的才華。」說完自己非常陶醉,以至於大笑了起來。
唐挽不禁翻一個白眼過去,咱靠點譜行嗎?
幾番唱和之後,元朗被那佳人邀請入室,共賞詩文去了。唐挽獨自出了小樓,沿著章台路往回走。晚風微涼,滿地月色如霜。此情此景,忽然生出些感慨。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
一言歌盡,剛好幾聲燕雀啼鳴,似乎是在迎合詞中的意境。此時已行至一個岔路口。她停下腳步,從懷中掏出兩封請帖來。
唐挽雖然將元朗引為知己至交,有些事卻瞞了他。比如自己的身世,比如入朝的目的,再比如,她此時的去向。
兩封請帖,一封來自首輔閆公。由此往東,便是閆府;另一封信,來自次輔徐公。由此向西,便是徐府。首輔和次輔在同一時間給他下了秘密請帖。一東一西,一左一右,似是背道而馳的兩種人生。
該去哪裏呢?
風又吹了吹,開始有些冷了。月至中天,像是瑤台鏡,飛在青雲端。他抬頭看了看月亮,忽然在想,許多許多年前,老師金榜題名的那天晚上,是不是也在同一個路口,看過同一片月光。
她將雙手攏進袖筒裏,抬步走去。
第6章
叩開府門,報上姓名。不多時僕役便折返回來,請唐挽入內。
院子裏沒有點燈,好在路也不算曲折,一眼就看得到書房裏暖融融的燭火。唐挽進了門,對著書桌前的身影下拜:「學生唐挽,見過藺先生。」
這個人,是她的啟蒙老師。唐挽隻知道他是一個居無定所的遊士,卻不知他是當世有名的鴻儒。
藺如是看著那團小小的影子,心裏一軟。上次見她的時候,還是個總角的小童呢。那是八年前的事了,趙謖不遠萬裏尋到自己,要求他給這孩子開蒙。趙謖這人一向灑脫不羈,對這孩子卻是一萬個上心,箇中緣由,他之前不懂,今天卻全明白了。
「過來坐吧。」
唐挽起身入座。他如今已經年滿十五歲,眉目都已經長開了些。藺如是燈下望著她,恍惚尋到了一絲故人的影子。
「你……你究竟是……」他心裏早已有了答案,卻還是想聽唐挽親口證實。
「前翰林院大學士趙謖,是我的老師;前內閣首輔唐奉轅,是我的父親。我是唐奉轅的獨生女,唐挽。」她這一番話說得無比鄭重。
「啊……」果真如心中所想,卻仍是震撼的說不出話來。竟然真的是故人之女。心中激動萬分,繼而是一陣後怕。今天在大殿上,藺如是原本想點唐挽為狀元,再當眾揭穿她女子的身份,讓這場科舉徹底變成一個笑話。
還好,最後一刻他改變了主意。否則他真的無顏再見老友了。
靜默了許久,他終於問道:「你父親……安葬於何處了?」
「原葬於柳州,三年前遷回原鄉了。當地宗族募了款,修了祠堂。」唐挽說。
「一朝宰相,如此也好。」藺如是道,「十年了……孩子,將這十年中的事,都講與我聽罷。」
要講,就要從十五年前閆唐黨爭講起。
唐奉轅與徐公、趙謖都是同年的進士。閆炳章比他三人低一科,同是當時內閣首輔於適之的門生。唐奉轅與閆炳章政見不同,逐漸各成黨派,幾年來明爭暗鬥。後來於適之卸任首輔,本該繼任的次輔徐公上表讓賢,使得首輔之位懸空,又引得唐、閆的一番爭鬥。爭鬥的結果是唐奉轅得勝,成為了內閣首輔大臣。可是上任沒半年便被彈劾,貶為柳州知府,一年後死在了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