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五日,大明皇帝的親姐姐永寧長公主奉太後皇帝之命,召集僧侶三千餘人,在恆河邊舉行盛大的水陸法會,為亡靈超度,為生者祈福;與此同時,三千名道士在對岸舉行齋醮法會,祈福迎祥。
這是一場極其盛大的法會,持續了七七四十九天。不僅戍守的官軍參加,還吸引了大量新移民以及土著。
汪太後和皇帝已經在北京舉行了盛大的法會,景泰省已經成為大明的行省,這裏的百姓也成為大明的子民。太後皇帝為自己的子民祝禱,請求玉皇大帝、如來佛祖以及滿天神佛大發慈悲,赦免他們前世今生的罪過,讓他們脫胎換骨,重新做人。
法會上,永寧長公主為土著摸頂賜福,她是觀音大士的寄名弟子,奉師父之命,承母後皇弟之託,在此為凡人賜福。
——這倒完全不是扯謊。當年懷獻太子去世,景帝夫婦膝下隻有永安長公主一個女兒,自然格外寶貝,深恐她養不大,於是依從民俗,召集高僧作法,把她寄養到黎山老母名下;後來有了永寧公主,又寄養到觀音大士名下;永康是遺腹子,更得母後關心,過了百日就把她寄養給瑤池聖母。
女兒們都得到了各路女神的垂愛,兒子們更不例外。皇帝寄給了玉皇大帝,齊親王寄給了太上老君,榮親王也養在了呂洞賓名下。
景帝和汪舜華布施的時候特別大方,磕頭也特別虔誠,不管神仙們願不願意,希望他們能保佑自己的孩子好好長大,以後給你們重修廟宇,再造金身,光大門庭。
永寧長公主不僅賜福,而且賜姓——很多人還沒有漢姓,接受了公主的摸頂,就可以接受賜姓,從此以後你就是一個正常的大明子民。這輩子、上輩子、上上輩子犯下的罪孽都一筆勾銷了;當然如果你不聽教誨,執迷不悟,想要對抗朝廷,那麽神仙也救不了你。
賜姓之後,同姓不能結婚,否則以亂倫論處;當然一家子要是都跑去,很可能出現父子兄弟幾個姓的問題。
因為文盲太多,即便有姓也不一定有名字,因此很多人磕頭求公主賜名。
永寧長公主很爽快的答應了。這時候就顧不上風雅了,男的報國忠君愛民之類的,女的梅蘭竹菊之類的,百試不爽。
——當然最開始跑來求的,其實是明朝的官軍。大家都有姓氏,隻是名字基本都不大好,大力鐵牛啥的;自己半輩子就算過去了,孩子一定要有個好名字!公主是太後的女兒,皇帝的姐姐,還是觀音大士的弟子,天生的貴人,又有學問,她取的一定是好名字!
官軍戍守差不多一年,有不少已經娶妻生子;他們取完名字,後麵就是跟著一起屯田的百姓。這麽久了,他們大致相信隻要是明朝子民,就沒人會欺負他們了,至少不會像從前一樣,任人打殺。
這麽些人賜完姓名,差不多半個月就過去了;接下來就是土著,包括無數從外地趕來的。法會結束後,人群還沒有停止的意思,繼續蜂擁而來。
永寧長公主拒絕了侍從停止的建議,繼續在恆河邊上賜福;一直進行了整整三個月。
公主的仁德和善良感動了景泰省上下,景國公沐琮決定在恆河邊上為她建造壯麗的觀音院,自然也沒人疑問。
公主做完法事回總督府時,無數人匍匐在道路兩旁,叩謝公主。
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就沒人注意到那些挑頭鬧事的不和諧分子被官府捉拿問罪的問題。
知道又如何?
當時有本地僧侶故意挑釁,毆打一個跟著官軍屯田的小夥子。這個昔日乖巧溫順的不可觸碰者卻馬上打了回去:「公主說,佛祖已經寬恕了我的罪孽,可是這些可惡的人,卻依然欺負我!」
僧侶們被治罪,回擊的小夥子正當防衛,無罪回家,前去接受摸頂的土著也就越來越多了。
與此同時,戍守的官軍也在傳達這樣一個消息——駐軍和三司衙門要選用大量的翻譯,不拘男女,也不管什麽出身,但要精通漢語和當地語言。所以回家好好學當地的語言,也好好教老婆說漢語,隻要通過考試,就能授官。更重要的是,在軍隊待滿二十年,而且有兒子能夠接替你的職務,就可以退役。隻要能通過文化考試,就根據你的職務和考試成績直接到府縣衙門任官!知縣知府都不是夢!幹滿十年考核合格還能內調!當然沒通過文化課,要麽自謀出路,要麽就隻有做衙役了。
——這是汪太後的最新旨意,適用於景泰、仁和、清寧、漢昌四省。
據說當時遭到了群臣的極力反對,但汪太後堅持:「我倒是想著各宣省都能和內地一樣呢!要不你們誰去試試?——看看有沒有那麽多漢人供你驅使!還是說咱們就當瞎子聾子,等著人家串通好沆瀣一氣來整事?」
但事態仍然沒有徹底平息。
僧侶們見沐琮吃了秤砣鐵了心是要跟自己為難,自然不甘心束手就擒。自己打不過不要緊,百姓動員起來太麻煩,沒關係,就去找能夠打敗沐琮的人——突厥人。
剛剛從郎中嘴裏得到喜報的沐琮來不及高興,就接到突厥人入侵的消息,知道此事非同小可,告別永寧啟程。
突厥是馬背上的民族,戰鬥力彪悍;但是景泰省同樣有好馬,比如出產於西部地區的馬瓦裏馬。當年曾經有商人帶回十匹敬獻給朝廷。沐琮親自騎乘,覺得是難得的好馬。汪舜華就用印度的古名天竺為其命名。可惜馬匹太少,隻能作為種馬分配給各地苑馬寺。
後來來到景泰省,中原地區的馬匹不能大批帶過來;但是俘虜了大量印度本土的馬,其中就包括天竺馬,發現這種馬不僅體態優雅,而且善於長途跋涉,實在是寶馬,於是將其作為軍馬。
騎上快馬,扛上火器。大炮之後,再是騎兵猛衝,可惜兵員不夠,不能挖掘戰壕,但即便如此,這片土地的新主人也沒有讓突厥人占到便宜。
突厥人跑了,但還有太多的老弱婦孺留下來了。
在距離德裏五百多裏的西北小國拉賈,沐琮遭遇了有生以來最激烈的一次反抗。這裏地勢很高,城外炮火連天,但城裏的男女老幼緊閉城門,眼看城池即將陷落,上萬名武士打開城門,沖了過來,躲過炮火子彈後和官軍拚刺刀,官軍陣亡過千,對方則留下了近4萬具屍體;進城以後,官軍還沒來得及品味勝利的喜悅,隻看到斷壁殘垣和滿地的屍骸,很多是逃到這裏的僧侶留下的。
還沒完,在貴族婦女的帶領下,城中的老弱婦孺打扮一新,穿上盛裝,向熊熊大火邁出莊嚴的步伐。臨上篝火前,她們把手掌重重地按在準備好的濕塑泥上,給後人留下瞻仰的崇拜物。
沐琮在進城的時候,看到這些已經風幹染紅的手掌印,聽土人告訴他:「200年前,德裏蘇丹久聞城中貴婦帕迷妮的美貌,欲攻下城堡奪得美人。他仗著人多勢眾,把城圍得水泄不通;揚言隻要一睹美人花容,便下令撤軍。當時已婚婦女要戴麵紗,男子不可瞻其容貌。帕迷妮讓大拉嘉帶德裏蘇丹到她的後宮池塘邊,讓來者從水中一睹美人的風姿。可德裏蘇丹詭計多端,他出城之際,把大拉嘉扣為人質。帕迷妮隻好將武士偽裝成侍女,送上門去。到得敵營,救得大拉嘉回城,但大拉嘉也因此折損七千名武士。破城在即,帕迷妮帶領宮中婦孺撲向火堆自焚;她的丈夫頭戴橘黃色頭巾、額頭上抹著妻兒的灰燼,沖向敵陣。」
如今悲劇再一次上演,戎馬半生的沐琮第一次感覺到,要征服這片土地,可能遠比他想的更加艱難。
寡婦反對禁止寡婦自焚,這世上還有更滑稽的事嗎?
這些手印被投入火中,避免有人有樣學樣,把反抗官府當成英勇無畏的壯烈。
邁著沉重的步伐一路追擊,直到平原盡頭,前麵高山擋路,隻有一個山口。
就是這裏了。
沐琮知道,這裏就是玄奘大師在《大唐西域記》中提到過的大雪山,再往北,以前是無數的城邦,如今已經屬於突厥人;但崇山峻嶺,雄關狹隘是沒有變的;而且那裏人口稀少,多生疾疫。
不值得。
不管是戰爭,還是征服,都是要計算收益的。
得不償失,尤其後方不穩,再去招惹強敵,並非明智之舉。
此番出征,除了驅逐敵寇,最重要的就是實地勘測這個山口。
他早就從僧侶們那裏得到消息,景泰行省多次被北方征服;商人們則告訴他,那些遊牧民族都是通過這個山口來到印度。沐琮命探馬前去偵查,確實有這麽個地方,這個在土人嘴裏的開伯爾山口,呈西北-東南走向,全長百餘裏,中間有河流穿過,最窄處不過一裏半。
探馬陳青雲的表情似乎有點糾結:「聽土人說,幾百年前,突厥人從這裏南下,征服了印度;更早以前,通過這裏南下的軍隊,不知凡幾。」
沐琮看著地圖:「此乃咽喉要道!必須為我所有。如今山口有幾個關隘?多少兵馬把守?」
出乎意料,陳青雲回報:「沒有關口,也沒有兵馬把守。」
沐琮瞪大了眼睛,確信他沒有說胡話。
本來當時就想來,隻是軍務繁忙,何況恆河流域雖然大部分被官軍占據,但是西北地區邦國林立,尚未被官軍征服。
因為語言不通,要消滅這些邦國容易,治理太難;沐琮也擔心真的激怒了他們,聯合起來發難,因此遲遲不動。如今帥軍追擊突厥,那些原本不遵王化的邦國,短短時間內被輪了三回,實在沒有力氣抗拒朝廷。
直到此時,沐琮這才確信這裏平原以北,三麵都是高山;其中北部最高,高不見頂;西北大雪山,同樣滿山冰雪,千年不化;西部也是山,延綿不斷,一直到大海,當然沒那麽高峻。
簡直就是天賜之地!
沐琮大笑,東西兩麵臨海,北麵全部是高山,陸地上與鄰省交界的是人跡罕至的密林,比四川更豐饒、更易守難攻。
天府之國,此之謂也。
如今明朝尚沒有占據山口以北的那片土地,隻要把守住這個關口,整個景泰省就風雨不透,大可以慢慢研磨。
剛剛被澆了一盆冷水的沐琮又振奮起來,命部將李猛在山口內,從南到北,修築三個關口。
這個工程確實不小。事實上,從雅利安人第一次通過這裏來到南亞次大陸,到明朝中後期蒙古後裔巴卑爾南下建立莫臥兒帝國,三千年間,外族先後十次通過這個山口征服了印度,卻從沒有一個政權想到過在這裏構建防禦工事。除了征服者想給自己留條退路之外,很難說跟印度缺乏強有力的中央政權沒有關係。
但這對於曾經修築萬裏長城、挖掘京杭運河的民族來說,在這裏修築三個關口,實在稱不上天字號工程。
李猛奉命,驅使戰俘、賤民十萬,用了三年時間,完成了全部的工程。從北到南,沐琮將其命名為新安關、景和關、永寧關。
沐琮放下了一件心事,回景德府途中,夜感一夢,一個白袍白甲、隆長白臉、三綹微須、膀闊腰圓的威武男子,對他說:「吾乃宋朝嶽飛,每恨為權奸所陷,不能保境安民。今聞朝廷聖明,感君忠義之心,雪我百年之恨;願意投身君家,紹承君誌,保一方太平。」
作者的話:明朝真有嶽飛轉世的傳說,不過對象是徐俌的孫子徐鵬舉,為魏國公五十二年,安閑富貴。他沒有軍事才能,但曾經無意中挖掘了秦檜的墓,剖其棺,棄骸水中,冥冥中為嶽飛報了仇。這裏借用其事,也可以當成沐琮的宣傳。
這是一場極其盛大的法會,持續了七七四十九天。不僅戍守的官軍參加,還吸引了大量新移民以及土著。
汪太後和皇帝已經在北京舉行了盛大的法會,景泰省已經成為大明的行省,這裏的百姓也成為大明的子民。太後皇帝為自己的子民祝禱,請求玉皇大帝、如來佛祖以及滿天神佛大發慈悲,赦免他們前世今生的罪過,讓他們脫胎換骨,重新做人。
法會上,永寧長公主為土著摸頂賜福,她是觀音大士的寄名弟子,奉師父之命,承母後皇弟之託,在此為凡人賜福。
——這倒完全不是扯謊。當年懷獻太子去世,景帝夫婦膝下隻有永安長公主一個女兒,自然格外寶貝,深恐她養不大,於是依從民俗,召集高僧作法,把她寄養到黎山老母名下;後來有了永寧公主,又寄養到觀音大士名下;永康是遺腹子,更得母後關心,過了百日就把她寄養給瑤池聖母。
女兒們都得到了各路女神的垂愛,兒子們更不例外。皇帝寄給了玉皇大帝,齊親王寄給了太上老君,榮親王也養在了呂洞賓名下。
景帝和汪舜華布施的時候特別大方,磕頭也特別虔誠,不管神仙們願不願意,希望他們能保佑自己的孩子好好長大,以後給你們重修廟宇,再造金身,光大門庭。
永寧長公主不僅賜福,而且賜姓——很多人還沒有漢姓,接受了公主的摸頂,就可以接受賜姓,從此以後你就是一個正常的大明子民。這輩子、上輩子、上上輩子犯下的罪孽都一筆勾銷了;當然如果你不聽教誨,執迷不悟,想要對抗朝廷,那麽神仙也救不了你。
賜姓之後,同姓不能結婚,否則以亂倫論處;當然一家子要是都跑去,很可能出現父子兄弟幾個姓的問題。
因為文盲太多,即便有姓也不一定有名字,因此很多人磕頭求公主賜名。
永寧長公主很爽快的答應了。這時候就顧不上風雅了,男的報國忠君愛民之類的,女的梅蘭竹菊之類的,百試不爽。
——當然最開始跑來求的,其實是明朝的官軍。大家都有姓氏,隻是名字基本都不大好,大力鐵牛啥的;自己半輩子就算過去了,孩子一定要有個好名字!公主是太後的女兒,皇帝的姐姐,還是觀音大士的弟子,天生的貴人,又有學問,她取的一定是好名字!
官軍戍守差不多一年,有不少已經娶妻生子;他們取完名字,後麵就是跟著一起屯田的百姓。這麽久了,他們大致相信隻要是明朝子民,就沒人會欺負他們了,至少不會像從前一樣,任人打殺。
這麽些人賜完姓名,差不多半個月就過去了;接下來就是土著,包括無數從外地趕來的。法會結束後,人群還沒有停止的意思,繼續蜂擁而來。
永寧長公主拒絕了侍從停止的建議,繼續在恆河邊上賜福;一直進行了整整三個月。
公主的仁德和善良感動了景泰省上下,景國公沐琮決定在恆河邊上為她建造壯麗的觀音院,自然也沒人疑問。
公主做完法事回總督府時,無數人匍匐在道路兩旁,叩謝公主。
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就沒人注意到那些挑頭鬧事的不和諧分子被官府捉拿問罪的問題。
知道又如何?
當時有本地僧侶故意挑釁,毆打一個跟著官軍屯田的小夥子。這個昔日乖巧溫順的不可觸碰者卻馬上打了回去:「公主說,佛祖已經寬恕了我的罪孽,可是這些可惡的人,卻依然欺負我!」
僧侶們被治罪,回擊的小夥子正當防衛,無罪回家,前去接受摸頂的土著也就越來越多了。
與此同時,戍守的官軍也在傳達這樣一個消息——駐軍和三司衙門要選用大量的翻譯,不拘男女,也不管什麽出身,但要精通漢語和當地語言。所以回家好好學當地的語言,也好好教老婆說漢語,隻要通過考試,就能授官。更重要的是,在軍隊待滿二十年,而且有兒子能夠接替你的職務,就可以退役。隻要能通過文化考試,就根據你的職務和考試成績直接到府縣衙門任官!知縣知府都不是夢!幹滿十年考核合格還能內調!當然沒通過文化課,要麽自謀出路,要麽就隻有做衙役了。
——這是汪太後的最新旨意,適用於景泰、仁和、清寧、漢昌四省。
據說當時遭到了群臣的極力反對,但汪太後堅持:「我倒是想著各宣省都能和內地一樣呢!要不你們誰去試試?——看看有沒有那麽多漢人供你驅使!還是說咱們就當瞎子聾子,等著人家串通好沆瀣一氣來整事?」
但事態仍然沒有徹底平息。
僧侶們見沐琮吃了秤砣鐵了心是要跟自己為難,自然不甘心束手就擒。自己打不過不要緊,百姓動員起來太麻煩,沒關係,就去找能夠打敗沐琮的人——突厥人。
剛剛從郎中嘴裏得到喜報的沐琮來不及高興,就接到突厥人入侵的消息,知道此事非同小可,告別永寧啟程。
突厥是馬背上的民族,戰鬥力彪悍;但是景泰省同樣有好馬,比如出產於西部地區的馬瓦裏馬。當年曾經有商人帶回十匹敬獻給朝廷。沐琮親自騎乘,覺得是難得的好馬。汪舜華就用印度的古名天竺為其命名。可惜馬匹太少,隻能作為種馬分配給各地苑馬寺。
後來來到景泰省,中原地區的馬匹不能大批帶過來;但是俘虜了大量印度本土的馬,其中就包括天竺馬,發現這種馬不僅體態優雅,而且善於長途跋涉,實在是寶馬,於是將其作為軍馬。
騎上快馬,扛上火器。大炮之後,再是騎兵猛衝,可惜兵員不夠,不能挖掘戰壕,但即便如此,這片土地的新主人也沒有讓突厥人占到便宜。
突厥人跑了,但還有太多的老弱婦孺留下來了。
在距離德裏五百多裏的西北小國拉賈,沐琮遭遇了有生以來最激烈的一次反抗。這裏地勢很高,城外炮火連天,但城裏的男女老幼緊閉城門,眼看城池即將陷落,上萬名武士打開城門,沖了過來,躲過炮火子彈後和官軍拚刺刀,官軍陣亡過千,對方則留下了近4萬具屍體;進城以後,官軍還沒來得及品味勝利的喜悅,隻看到斷壁殘垣和滿地的屍骸,很多是逃到這裏的僧侶留下的。
還沒完,在貴族婦女的帶領下,城中的老弱婦孺打扮一新,穿上盛裝,向熊熊大火邁出莊嚴的步伐。臨上篝火前,她們把手掌重重地按在準備好的濕塑泥上,給後人留下瞻仰的崇拜物。
沐琮在進城的時候,看到這些已經風幹染紅的手掌印,聽土人告訴他:「200年前,德裏蘇丹久聞城中貴婦帕迷妮的美貌,欲攻下城堡奪得美人。他仗著人多勢眾,把城圍得水泄不通;揚言隻要一睹美人花容,便下令撤軍。當時已婚婦女要戴麵紗,男子不可瞻其容貌。帕迷妮讓大拉嘉帶德裏蘇丹到她的後宮池塘邊,讓來者從水中一睹美人的風姿。可德裏蘇丹詭計多端,他出城之際,把大拉嘉扣為人質。帕迷妮隻好將武士偽裝成侍女,送上門去。到得敵營,救得大拉嘉回城,但大拉嘉也因此折損七千名武士。破城在即,帕迷妮帶領宮中婦孺撲向火堆自焚;她的丈夫頭戴橘黃色頭巾、額頭上抹著妻兒的灰燼,沖向敵陣。」
如今悲劇再一次上演,戎馬半生的沐琮第一次感覺到,要征服這片土地,可能遠比他想的更加艱難。
寡婦反對禁止寡婦自焚,這世上還有更滑稽的事嗎?
這些手印被投入火中,避免有人有樣學樣,把反抗官府當成英勇無畏的壯烈。
邁著沉重的步伐一路追擊,直到平原盡頭,前麵高山擋路,隻有一個山口。
就是這裏了。
沐琮知道,這裏就是玄奘大師在《大唐西域記》中提到過的大雪山,再往北,以前是無數的城邦,如今已經屬於突厥人;但崇山峻嶺,雄關狹隘是沒有變的;而且那裏人口稀少,多生疾疫。
不值得。
不管是戰爭,還是征服,都是要計算收益的。
得不償失,尤其後方不穩,再去招惹強敵,並非明智之舉。
此番出征,除了驅逐敵寇,最重要的就是實地勘測這個山口。
他早就從僧侶們那裏得到消息,景泰行省多次被北方征服;商人們則告訴他,那些遊牧民族都是通過這個山口來到印度。沐琮命探馬前去偵查,確實有這麽個地方,這個在土人嘴裏的開伯爾山口,呈西北-東南走向,全長百餘裏,中間有河流穿過,最窄處不過一裏半。
探馬陳青雲的表情似乎有點糾結:「聽土人說,幾百年前,突厥人從這裏南下,征服了印度;更早以前,通過這裏南下的軍隊,不知凡幾。」
沐琮看著地圖:「此乃咽喉要道!必須為我所有。如今山口有幾個關隘?多少兵馬把守?」
出乎意料,陳青雲回報:「沒有關口,也沒有兵馬把守。」
沐琮瞪大了眼睛,確信他沒有說胡話。
本來當時就想來,隻是軍務繁忙,何況恆河流域雖然大部分被官軍占據,但是西北地區邦國林立,尚未被官軍征服。
因為語言不通,要消滅這些邦國容易,治理太難;沐琮也擔心真的激怒了他們,聯合起來發難,因此遲遲不動。如今帥軍追擊突厥,那些原本不遵王化的邦國,短短時間內被輪了三回,實在沒有力氣抗拒朝廷。
直到此時,沐琮這才確信這裏平原以北,三麵都是高山;其中北部最高,高不見頂;西北大雪山,同樣滿山冰雪,千年不化;西部也是山,延綿不斷,一直到大海,當然沒那麽高峻。
簡直就是天賜之地!
沐琮大笑,東西兩麵臨海,北麵全部是高山,陸地上與鄰省交界的是人跡罕至的密林,比四川更豐饒、更易守難攻。
天府之國,此之謂也。
如今明朝尚沒有占據山口以北的那片土地,隻要把守住這個關口,整個景泰省就風雨不透,大可以慢慢研磨。
剛剛被澆了一盆冷水的沐琮又振奮起來,命部將李猛在山口內,從南到北,修築三個關口。
這個工程確實不小。事實上,從雅利安人第一次通過這裏來到南亞次大陸,到明朝中後期蒙古後裔巴卑爾南下建立莫臥兒帝國,三千年間,外族先後十次通過這個山口征服了印度,卻從沒有一個政權想到過在這裏構建防禦工事。除了征服者想給自己留條退路之外,很難說跟印度缺乏強有力的中央政權沒有關係。
但這對於曾經修築萬裏長城、挖掘京杭運河的民族來說,在這裏修築三個關口,實在稱不上天字號工程。
李猛奉命,驅使戰俘、賤民十萬,用了三年時間,完成了全部的工程。從北到南,沐琮將其命名為新安關、景和關、永寧關。
沐琮放下了一件心事,回景德府途中,夜感一夢,一個白袍白甲、隆長白臉、三綹微須、膀闊腰圓的威武男子,對他說:「吾乃宋朝嶽飛,每恨為權奸所陷,不能保境安民。今聞朝廷聖明,感君忠義之心,雪我百年之恨;願意投身君家,紹承君誌,保一方太平。」
作者的話:明朝真有嶽飛轉世的傳說,不過對象是徐俌的孫子徐鵬舉,為魏國公五十二年,安閑富貴。他沒有軍事才能,但曾經無意中挖掘了秦檜的墓,剖其棺,棄骸水中,冥冥中為嶽飛報了仇。這裏借用其事,也可以當成沐琮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