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是火藥,甚至更早一點。
汪舜華打著崇文尚武、強國富民的口號進行改革,自然對軍隊和軍備格外重視——雖然她基本等同於軍盲,但也知道冷兵器是幹不過飛機大炮坦克的,要想打敗北方,還是要加大炸藥和火炮的研究。
因此,不僅每次考封的武試和武舉,汪舜華要親自帶領勛貴武將參加,還時常到京營督導作風、激勵士氣;同時加大京營和地方將領的交流力度,京營士官做得好,扔到地方尤其邊鎮去建功立業;地方士官做得好,放到京營進一步錘鍊;甚至文進士授官前到集賢院進行上崗培訓,騎射也是必修課。
為了表示對火炮的重視,汪舜華還親自演習打炮——是不行的,力氣不夠,但可以裝彈。她興高采烈,下麵的膽戰心驚——這年頭,火炮還是有很大的問題——容易炸膛!
汪舜華沒理會下麵的想法,接著又去火藥廠視察。包括於謙在內,都是一腦門子的汗。
在那裏,汪舜華看到工人忙忙碌碌,目瞪口呆。
兵部尚書羅綺想多要點軍費,就說製造火藥必須要用綠礬油,但這東西價比黃金,因此造價實在很高。
綠礬油就是稀硫酸,因為最初是由綠礬製得的油狀液體,牛鼻子道士煉丹的時候特別喜歡用。怎麽做的汪舜華實在想不起來了,記得以前穿越小說的主角都要造一回,拿這個發家致富,但記得化學方程式就很不容易了,要想在實驗室弄出來都不大容易,更別說大規模化的生產了;但有件事總算還記得——他媽的綠礬油不是這樣用的啊!
到底接受了這麽多年的科班教育,又經受了無數小說的洗禮,自然知道黑火藥是最原始的火藥。當然原料配比啥的都不記得了。
工頭倪誠也是頭一遭接待這樣的大人物,有點緊張;好歹聽人說太後為人和善,振作精神,奏告說:「火藥的原料主要是硝石、硫磺、木炭,配比按38%、10%、18%達到最好的效果。」
汪舜華的化學都忘得差不多了,不知道到底對不對;自然也不知道,雖然宋代就已經掌握了火藥的主要成分,但在成分配比上還不成熟,除了這三種成分,還摻雜著清油、麻茹等十種成分,這些主要是易燃物質;元代火藥配製構成更加合理,火藥的組配比率更加科學,其中硝石約占20%、硫磺約占20%、木炭約占20%;明朝火藥配方很多,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火繩槍、火炮、火門槍的發射藥,另一種是爆炸火藥、噴射火藥、燃燒火藥。
明代黑火藥配方的進步同外來的影響密切相關。不過現在對外貿易雖然已經興起,但歐洲人的佛郎機也還沒有製造出來,因此還是用的宋元的老辦法,加了很多亂七八糟的料。
汪舜華自己是個半吊子,不敢輕易開口,隻是吩咐羅綺:「這個火藥我瞅著威力還是不行,你們要多試驗,不要總走前人的老路,多試幾次,尤其是物料和配比,實踐出真知嘛。看看怎麽樣效果最好,尤其那些亂七八糟的成分,先不要忙著加,就用硝、硫黃和炭,看看能不能做出來,效果怎麽樣。」
羅綺腦子一懵:太後怎麽想起這個?
在場的有不少火藥專家,也都覺得莫名其妙,隻是誰都不敢跟太後硬抗,你說是就是吧,造不出來別怨我們。
汪舜華還沒說完,轉頭對羅綺說:「這個綠礬油,我怎麽覺得不能這麽用,你們先別忙著加入火藥裏。」
太後發了話,羅綺就算肚子裏埋怨,也不敢托大,立刻讓人按照新方法進行配比實驗,不過還是交代硝石可以適量多準備一點。
汪舜華不知道為什麽,怪問原因。
就知道你是個門外漢!居然也敢來胡亂指揮!
羅綺為自己的機智點讚,但臉上不顯:「回太後,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硝的提取煮煉工藝存在著相當程度的損耗;此外在火藥的儲藏過程中,在與空氣長期接觸,受潮或者被水淋濕後,都須加硝重新舂磨才可使用。所以,在生產時,略提高硝的含量,就能讓士兵無需將時間較長的火藥桶開封後重新加工,而直接使用。」
汪舜華是真的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心說果然理論和實踐一樣重要。
汪舜華又到營房轉了一圈,和將士吃了頓飯,問了下最近學習生活情況,知道將領沒有苛刻軍餉,習字大有進步,拿了一張布告過來,隨便點了個人磕磕絆絆的念了,不全,但大致的意思還算明白;看著下麵感恩戴德又是心有餘悸的,心說果然民心可用;接著回來看他們試驗——既然有配方,有原料,自然不需要費力。沒想到威力確實驚人,不僅於謙呆了,連經久沙場的陳懋等人也很詫異——威力明顯比以往強了不少。
羅綺等人發自內心的恭維汪太後英明,汪舜華笑納了——難得幾十年了,還記得這麽點東西,雖然也不全,就厚顏無恥的收下吧;當然其他的發明是真的沒辦法了。
臨走前,還是要求羅綺等加大技術投入,最好是把大炮體積縮小威力增大可以連續發射並且隨時可以轉向——沒說出機關槍的名頭,怕把人嚇倒。
「你們現在多流一點汗,以後將士就少流一點血!」
羅綺等擦了把汗,接著去研究了。
建極九年四月初一,北京外城正式動工。汪舜華帶著皇帝以及勛貴文武官員前往參加奠基儀式。10萬民夫已經集結,戶部第一筆800萬兩銀子也已經撥付到位。
看著下麵旌旗獵獵,汪舜華很高興,鏟土也很賣力。
此前火藥已經改良後,炸石開山很捨得用,條石已經準備了一部分,以後就更不用說了;今年初開始,北直、河南、山東、山西等省的公司已經接到訂單,開始燒城牆磚了。
雖然總不過左手倒右手,支出甚至多了一些,但是由公司組織,而不是衙門組織,汪舜華覺得心安了不少。
她提前審定了方案。
住房是用水泥做粘合,城牆是牆磚包混凝土,街道倒還是用青石板。畢竟剛剛問世,技術沒有完全成熟,還要長期摸索;江堤也不敢開玩笑,但是小地方的河工就可以用了,再怎麽樣,總比土堤強太多。
隻是這麽寬的路麵,為避免來往混雜,白圭提出將道路一分為二,用綠化帶隔開,一律右向行駛,《古禮》曰:道路男子由右,婦女由左,車從中央。漢朝貴右賤左,但明朝貴左,左侍郎比右侍郎高,按照國人謙讓的傳統,那就右行。
但反對聲音很大,汪舜華倒沒猶豫,準了;車行道高一階,才是人行道。其實主要是給擺攤的,沒辦法,以前攤點都擺到大街上,太危險,這才和行人混在一起。人行道上也有綠化,不過不是連片的,而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主要是太祖皇帝重視綠化,下令每年種多少樹,北方地區風大,也確實用得著,這傳統就保留下來;汪舜華執政,自然要發揚光大。這樣一來,就很接近後世了。
外城建設是個大項目,自然是分片施工,否則全成大工地影響形象沒什麽,關鍵影響交通!
按照白圭的計劃,要從東到西,而後由北到南。
當然,要建設北京,光有城門、街道、府邸是不夠的,還要有相應的配套設施,比如公園。
暫代工部尚書的王復領旨,很是高興。
白圭之前已經計劃好了。建外城的時候,出於某種預感,他就搶先在東直門外後代的工人體育館位置圈了一大片地;現在更好,就在外城弄兩個花卉培養基地就成,一個選在後來朝陽公園的位置,這裏有水域,現在把水麵清理好、河流疏通了,取水方便;以後建設完成,可以改建為公園一類的——現在是指官家的園林,但以後可以開放;畢竟總要有點風景名勝,才能彰顯地位;而且地屯著,租給農民不知道什麽時候要用,放著長草也不是事,還不如先用花草占著,給宗室一個姿態。
他和蒯祥商量好,暫定名朝陽園;城北安定門外有個大水坑,就是後來的青年湖公園——嘉靖年間在附近建了地壇,現在還沒有,就不用填平了,挖成湖泊,也建一處園林,暫定名安定苑;城西選了兩個地方,一是紫竹院,那一大片地方可以圈起來,另外一處是木樨地,軍隊種苜蓿的地方,那裏到處都是湖泊,整片疏浚,名字還沒想好,西苑肯定不行,要不叫阜城園?城南天壇附近有個慈悲庵,清朝在那裏修了陶然亭公園,圈起來做宣武園。
這樣的天字號大工程,自然不是大道公司一家能夠承擔的,大安公司和各省的建築公司都參與競標——當然此前沒這個說法,但權衡選擇也不是什麽不能理解的。汪太後提了,群臣爭執了一番,到底同意了,最後是分工合作,各管一攤,算是皆大歡喜。
但北京的建設還不能止步於此。
汪舜華打著崇文尚武、強國富民的口號進行改革,自然對軍隊和軍備格外重視——雖然她基本等同於軍盲,但也知道冷兵器是幹不過飛機大炮坦克的,要想打敗北方,還是要加大炸藥和火炮的研究。
因此,不僅每次考封的武試和武舉,汪舜華要親自帶領勛貴武將參加,還時常到京營督導作風、激勵士氣;同時加大京營和地方將領的交流力度,京營士官做得好,扔到地方尤其邊鎮去建功立業;地方士官做得好,放到京營進一步錘鍊;甚至文進士授官前到集賢院進行上崗培訓,騎射也是必修課。
為了表示對火炮的重視,汪舜華還親自演習打炮——是不行的,力氣不夠,但可以裝彈。她興高采烈,下麵的膽戰心驚——這年頭,火炮還是有很大的問題——容易炸膛!
汪舜華沒理會下麵的想法,接著又去火藥廠視察。包括於謙在內,都是一腦門子的汗。
在那裏,汪舜華看到工人忙忙碌碌,目瞪口呆。
兵部尚書羅綺想多要點軍費,就說製造火藥必須要用綠礬油,但這東西價比黃金,因此造價實在很高。
綠礬油就是稀硫酸,因為最初是由綠礬製得的油狀液體,牛鼻子道士煉丹的時候特別喜歡用。怎麽做的汪舜華實在想不起來了,記得以前穿越小說的主角都要造一回,拿這個發家致富,但記得化學方程式就很不容易了,要想在實驗室弄出來都不大容易,更別說大規模化的生產了;但有件事總算還記得——他媽的綠礬油不是這樣用的啊!
到底接受了這麽多年的科班教育,又經受了無數小說的洗禮,自然知道黑火藥是最原始的火藥。當然原料配比啥的都不記得了。
工頭倪誠也是頭一遭接待這樣的大人物,有點緊張;好歹聽人說太後為人和善,振作精神,奏告說:「火藥的原料主要是硝石、硫磺、木炭,配比按38%、10%、18%達到最好的效果。」
汪舜華的化學都忘得差不多了,不知道到底對不對;自然也不知道,雖然宋代就已經掌握了火藥的主要成分,但在成分配比上還不成熟,除了這三種成分,還摻雜著清油、麻茹等十種成分,這些主要是易燃物質;元代火藥配製構成更加合理,火藥的組配比率更加科學,其中硝石約占20%、硫磺約占20%、木炭約占20%;明朝火藥配方很多,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火繩槍、火炮、火門槍的發射藥,另一種是爆炸火藥、噴射火藥、燃燒火藥。
明代黑火藥配方的進步同外來的影響密切相關。不過現在對外貿易雖然已經興起,但歐洲人的佛郎機也還沒有製造出來,因此還是用的宋元的老辦法,加了很多亂七八糟的料。
汪舜華自己是個半吊子,不敢輕易開口,隻是吩咐羅綺:「這個火藥我瞅著威力還是不行,你們要多試驗,不要總走前人的老路,多試幾次,尤其是物料和配比,實踐出真知嘛。看看怎麽樣效果最好,尤其那些亂七八糟的成分,先不要忙著加,就用硝、硫黃和炭,看看能不能做出來,效果怎麽樣。」
羅綺腦子一懵:太後怎麽想起這個?
在場的有不少火藥專家,也都覺得莫名其妙,隻是誰都不敢跟太後硬抗,你說是就是吧,造不出來別怨我們。
汪舜華還沒說完,轉頭對羅綺說:「這個綠礬油,我怎麽覺得不能這麽用,你們先別忙著加入火藥裏。」
太後發了話,羅綺就算肚子裏埋怨,也不敢托大,立刻讓人按照新方法進行配比實驗,不過還是交代硝石可以適量多準備一點。
汪舜華不知道為什麽,怪問原因。
就知道你是個門外漢!居然也敢來胡亂指揮!
羅綺為自己的機智點讚,但臉上不顯:「回太後,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硝的提取煮煉工藝存在著相當程度的損耗;此外在火藥的儲藏過程中,在與空氣長期接觸,受潮或者被水淋濕後,都須加硝重新舂磨才可使用。所以,在生產時,略提高硝的含量,就能讓士兵無需將時間較長的火藥桶開封後重新加工,而直接使用。」
汪舜華是真的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心說果然理論和實踐一樣重要。
汪舜華又到營房轉了一圈,和將士吃了頓飯,問了下最近學習生活情況,知道將領沒有苛刻軍餉,習字大有進步,拿了一張布告過來,隨便點了個人磕磕絆絆的念了,不全,但大致的意思還算明白;看著下麵感恩戴德又是心有餘悸的,心說果然民心可用;接著回來看他們試驗——既然有配方,有原料,自然不需要費力。沒想到威力確實驚人,不僅於謙呆了,連經久沙場的陳懋等人也很詫異——威力明顯比以往強了不少。
羅綺等人發自內心的恭維汪太後英明,汪舜華笑納了——難得幾十年了,還記得這麽點東西,雖然也不全,就厚顏無恥的收下吧;當然其他的發明是真的沒辦法了。
臨走前,還是要求羅綺等加大技術投入,最好是把大炮體積縮小威力增大可以連續發射並且隨時可以轉向——沒說出機關槍的名頭,怕把人嚇倒。
「你們現在多流一點汗,以後將士就少流一點血!」
羅綺等擦了把汗,接著去研究了。
建極九年四月初一,北京外城正式動工。汪舜華帶著皇帝以及勛貴文武官員前往參加奠基儀式。10萬民夫已經集結,戶部第一筆800萬兩銀子也已經撥付到位。
看著下麵旌旗獵獵,汪舜華很高興,鏟土也很賣力。
此前火藥已經改良後,炸石開山很捨得用,條石已經準備了一部分,以後就更不用說了;今年初開始,北直、河南、山東、山西等省的公司已經接到訂單,開始燒城牆磚了。
雖然總不過左手倒右手,支出甚至多了一些,但是由公司組織,而不是衙門組織,汪舜華覺得心安了不少。
她提前審定了方案。
住房是用水泥做粘合,城牆是牆磚包混凝土,街道倒還是用青石板。畢竟剛剛問世,技術沒有完全成熟,還要長期摸索;江堤也不敢開玩笑,但是小地方的河工就可以用了,再怎麽樣,總比土堤強太多。
隻是這麽寬的路麵,為避免來往混雜,白圭提出將道路一分為二,用綠化帶隔開,一律右向行駛,《古禮》曰:道路男子由右,婦女由左,車從中央。漢朝貴右賤左,但明朝貴左,左侍郎比右侍郎高,按照國人謙讓的傳統,那就右行。
但反對聲音很大,汪舜華倒沒猶豫,準了;車行道高一階,才是人行道。其實主要是給擺攤的,沒辦法,以前攤點都擺到大街上,太危險,這才和行人混在一起。人行道上也有綠化,不過不是連片的,而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主要是太祖皇帝重視綠化,下令每年種多少樹,北方地區風大,也確實用得著,這傳統就保留下來;汪舜華執政,自然要發揚光大。這樣一來,就很接近後世了。
外城建設是個大項目,自然是分片施工,否則全成大工地影響形象沒什麽,關鍵影響交通!
按照白圭的計劃,要從東到西,而後由北到南。
當然,要建設北京,光有城門、街道、府邸是不夠的,還要有相應的配套設施,比如公園。
暫代工部尚書的王復領旨,很是高興。
白圭之前已經計劃好了。建外城的時候,出於某種預感,他就搶先在東直門外後代的工人體育館位置圈了一大片地;現在更好,就在外城弄兩個花卉培養基地就成,一個選在後來朝陽公園的位置,這裏有水域,現在把水麵清理好、河流疏通了,取水方便;以後建設完成,可以改建為公園一類的——現在是指官家的園林,但以後可以開放;畢竟總要有點風景名勝,才能彰顯地位;而且地屯著,租給農民不知道什麽時候要用,放著長草也不是事,還不如先用花草占著,給宗室一個姿態。
他和蒯祥商量好,暫定名朝陽園;城北安定門外有個大水坑,就是後來的青年湖公園——嘉靖年間在附近建了地壇,現在還沒有,就不用填平了,挖成湖泊,也建一處園林,暫定名安定苑;城西選了兩個地方,一是紫竹院,那一大片地方可以圈起來,另外一處是木樨地,軍隊種苜蓿的地方,那裏到處都是湖泊,整片疏浚,名字還沒想好,西苑肯定不行,要不叫阜城園?城南天壇附近有個慈悲庵,清朝在那裏修了陶然亭公園,圈起來做宣武園。
這樣的天字號大工程,自然不是大道公司一家能夠承擔的,大安公司和各省的建築公司都參與競標——當然此前沒這個說法,但權衡選擇也不是什麽不能理解的。汪太後提了,群臣爭執了一番,到底同意了,最後是分工合作,各管一攤,算是皆大歡喜。
但北京的建設還不能止步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