勛貴的爵位要規範,張鳳提出外戚的爵位也應該照此處理。


    彭時進一步提出,應該照景泰元年的提議,恢復非軍功不得封爵的舊製,不再冊封皇親爵位;已經封爵的,子孫不得承襲。


    汪舜華沉吟了一下,到底沒有拍板:「這件事,不著急。」


    建極元年對外戚的封賞做了詳細規定,隻要認真執行,也沒什麽問題;歷史遺留問題也不大。畢竟徐家、於家還有張家的爵位,都是靠功勞掙到的,錢家的會安伯更是拿命換來的,按照勛貴執行就是。


    因此嚴格來說,隻有孫家、吳家和汪家是純外戚,而且孫家已經沒了。


    但麻煩在於,吳家和汪家都因為惹事被降了爵位。尤其太皇太後知道吳安侵占田畝,大怒,把他召集宮來大罵:「家門不幸!何敢倚勢幹禁,亂國家法度?」讓他在家閉門思過,自己也臥病在床。


    汪舜華嘆了口氣:「太皇太後已經處置了吳安。這事就先不提了,免得老太太操心。」


    群臣接著找話說。


    稍後,世襲武將接到了襲職的最新規定:以往世職必須通過考試才能襲職;以後伯爵以下武職不再設立世職,允許襲職的,不分嫡庶,通過考試後一律降等襲爵。


    君臣當然知道,這會得罪很多人,但為了解決冗官冗員、提升軍隊的戰鬥力,讓一家人哭總比讓一條街的人哭好。


    一將不明,累死三軍。


    明代的武職以都司衛所係統的武職為主,兼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宣慰司、宣撫司等以及羈縻衛所中的土官武職。後麵的不用朝廷養,以後再說;但是前麵的就要解決。


    全國各地的都司衛所分別隸屬於中央的五軍都督府,形成了五軍都督府—都司(行都司、留守司)—衛(王府護衛)—千戶所(王府儀衛司)的隸屬關係;而親軍衛所、陵衛等雖不屬於五府,其武職仍屬於都司衛所係統。


    都司衛所係統的武職分為「世官」和「流官」兩大類。「世官」分九等,都是都司以下衛所中的武職,統稱為「衛所武官」;「流官」分八等,即五軍都督府和都司中的高級武職。


    要命的是,雖然流官的職位不能世襲,但是這些流官又都是「以世職升授」。所以,武職人員基本上都是世官。世襲的衛所武官構成了整個明代武職最堅實的基礎。


    汪舜華當然知道衛所製的問題很大,但是沒辦法,在全麵改革推進過程中,需要軍隊保駕護航,而不是軍隊地方一起改,否則人心惶惶,國無寧日;甚至有可能被槍桿子給斃了。再說,衛所製度從府兵製發展而來,本身不是沒有可取之處,隻是將士流通渠道不夠暢通,失去了奮鬥的動力,外加腐敗嚴重,軍士難以養活自己,所以逃亡嚴重。現在就要有步驟的進行整頓和微調。


    洪武初年,太祖強調武官應襲子弟必須學習騎射,才能襲職。隻是太平久了,各種毛病也就出來了。按照太祖的話說「守著本等職事,好房子下坐著,關著俸米吃,卻不快活麽道!」


    在這種情況下,太祖採取了不少嚴厲的處置措施:學唱的,割了舌頭;下棋打雙陸的,斷了手;踢球的,卸了腳;做買賣的,發邊遠充軍;還有個吹簫唱曲,將上唇連鼻尖割了。


    但即便如此,仍然難見效用。太祖幾經考慮,創建了比試製度,規定「當承襲者,五軍【府】閱試其騎射閑習者方許。否則,雖授職,止給半俸,候三年複試之,不能者謫為軍。著為令。如果武官子弟年幼襲職者,俟年二十,依例比試。」


    現在從故紙堆裏翻出這些規矩。敬天法祖嘛,從來祖宗的話是最管用的,他活著的時候都未必有這麽管用。


    當然,汪舜華對太祖那麽嚴苛的手段還是有意見的。祖宗在戰場上拚死拚活的掙下了世職,你不懂得珍惜就算了,朝廷會鼓勵你上進,但是不會把刀子架在你脖子上逼著你努力。你要是勤奮上進光宗耀祖最好,要真是廢物點心,那就麻煩你麻溜的把位置騰出來,全國那麽多人,有的是肯上進的。


    因此,這條規定和太祖時期的比,有所差異。以往的世職沒辦法,朝廷允諾了,不可能全部推翻;但以後,隻要功勞沒大到封爵,就隻好降等襲職。不管是世襲還是降等襲職,年滿十歲,就可以參加資格考試;否則,即便父親去世,也不能襲職,自然也就沒有工資,除非父兄為國捐軀,朝廷特許襲職。


    與此同時,襲職武官考試的內容也參照武舉進行修改。以前考試,可見比試的內容就是騎術、箭術和併槍格鬥三個方麵,其中騎術是基礎。騎馬射箭當然重要,但汪舜華更看重在火器上的才能。因此下旨,在火器研發使用方麵表現卓異者,可以申請單獨考試,如果這一項過了,前麵三項不過,也可以授職。


    永樂初,比試由五軍都督府官員單獨負責;但此後五軍都督府的權利逐漸被分割,比試的監考官中相繼加入了內官、錦衣衛、兵科給事中等官。


    汪舜華對此倒不打算改變,畢竟軍權被壟斷的後果實在太沉重。


    明朝對外戰績隻能說差強人意,至少汪舜華看著當前的版圖是覺得比較胃疼的,但好歹沒有形成割據勢力,甚至直到王朝末年,皇帝都能殺伐果決、幹綱獨斷,光這一點,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隻是針對官場上重文輕武的局麵必須有所改變,否則視武弁不啻奴隸,必令豪傑解體、誌士灰心。


    與此同時,為了促進科學事業發展,汪舜華下旨:有資格襲爵的宗室和武職,如果考封沒有通過,但是有了重大的發現發明,獲得了科學院的職務,就可以襲職;甚至如果沒有資格襲職的宗室,也可以紹封,這部分要降等。就是說親王沒資格襲爵的庶子,他自己考上了,封郡王;如果老子沒考上孫子考上了,也降封郡王,不受中間停襲的限製。此為定例。


    科學院已經成立了三年多,雖然汪舜華高度重視,不時把張懋和張鵬等人叫進宮詢問進展,甚至定方向、出主意,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總體來說,還處於盲人摸象的地步,沒有取得什麽大的進展。


    實在讓人窩火。


    泱泱中華,要說沒人,汪舜華是不相信的;但是要說有多少科學技術人才,那也是哄鬼。


    現在都崇尚「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的是什麽書?是儒家經典!可不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讀不起書的也都忙著種地做生意。科學是什麽,能吃嗎?


    如果科學技術一直被鄙視、被踐踏,即便有了科技創新,也不會有什麽水花。


    必須要讓所有人看到朝廷的決心,必須要讓天下人知道搞這個是有出路的、有收穫的,這樣大家才會捨得投入。


    勛貴們顯然沒想到是這個結果,當即高呼太後英明,感激涕零,慶幸自己聰明;然後回家找大老婆生孩子去了,大老婆不能生的也琢磨給嫡子找個能生的大老婆——雖然隻能蔭一個,但這年頭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總得要防著,有備無患才好。那些沒有嫡子的宗室,倒不是說大老婆沒生過,而是沒有保住,夭折了;以為庶子嫡子一個待遇,哪知道變天了。


    這樣的結果簡直是皆大歡喜,尤其正房夫人:做夢都想到,這樣就把狐狸精們全打發了,太後英明!


    隻有文臣們癟癟嘴:這小伎倆也能拿出來蒙人。


    汪舜華也很高興:此後北京的勛貴武將的工資就由戶部支給了,從兵部走帳,否則全部發實物,真不是20萬兩的事;當然,在京宗室的工資就是宗人府統一發放,外省的從本地和臨近府縣錢糧支給。


    當然這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內帑的部分收入,要移交出來。


    首先就是開礦的收入。這部分收入以前是直接進入內帑的,汪舜華也就明白群臣為什麽要堅決反對開礦,尤其是萬曆年間好像鬧出了大動靜。畢竟財富都進了皇帝的私庫,國庫一點沒沾到,反而讓一群太監耀武揚威,是誰都不爽。這部分的收入以後內帑隻收三成,另外戶部留四成,地方留三成,省府縣都沾一點。


    其次是抄沒,以前查抄的東西到底是給內帑還是戶部沒有明確的規定,誰吵贏了就是誰的。現在規定,不管是宗室大臣還是民間,因犯罪或者沒有家屬被沒收的財產,諸如商彝周鼎、秦磚漢瓦、晉帖唐琴、法書名畫、哥窯倭漆、廠盒宣爐等古董文物以及珠寶玉器、文房用具、書籍家具之類上繳內帑,金銀銅以及房屋土地、絹帛之類的交給戶部。


    這下大家都高興了,稱頌太後英明。


    快過年了,辛辛苦苦大半年,好不容易塵埃落定,大家都想過個好年,派出去的人差不多都回來了,大家各歸各位,該讀書讀書,該幹活幹活。


    因為獎金豐厚,言官心情好,很難得的沒有罵人。因此汪舜華在應付堆積如山的政務的時候,居然難得的很少聽到罵聲,實在心情舒暢——真的,聞過則喜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當然部分武官的叫罵聲傳不進她的耳朵——誰讓你不識字不能寫奏疏呢,太後既不是順風耳又沒有讀心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