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極三年在暴風雪中如約而至。
幾乎沒有人會想到,這是土木之變以來,甚至開國以來最不平凡的一年,很多人的命運,將徹底改寫;帝國的命運,也將徹底改寫。
一切來的沒有預兆,卻又似乎順理成章。
正月初一,汪舜華還是帶著皇帝去給太皇太後行禮,然後到奉天殿接受文武群臣朝賀。
今年的春天來得很早。初三是宣宗的忌辰,剛派人去給他上了墳,第二天就立春,派於謙去祭太廟;接受了春卷和百官朝賀,宣布賜宴。
春節期間事情不多,不過汪舜華除了交代要加緊火炮製造,還招於謙入宮,兩人冒著雪,登上萬壽山,商量改革的事情。
汪舜華很明白的告訴於謙:「土木堡之仇是必定要報的。但是攘外必先安內,現在國家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你身為首輔,心裏要有準備。」
於謙驚愕的看著汪舜華。
其實這幾年朝廷不是沒在三民問題上著力,也採取過一些措施,宗室勛貴請地一概不許之類,對侵吞官民田地的從嚴從重處置等等,但都無關大局;反而是要求太後循規蹈矩、恪守祖製的聲音甚囂塵上。
汪舜華覺得自己已經很克製了,基本是對現有政策的縫縫補補,但是對朝臣們來說,牝雞司晨本就是國家大不幸;何況汪太後本身就不是墨守成規的人。一個科學院就足夠擾動大家敏感的神經,接著還有內閣改革、軍隊改革,越來越挑戰大家的底線;現在先帝喪期結束,用腳趾頭都能想到汪太後想動手,如果再不按住她的手腳,不知道未來會怎麽樣。
從沒有什麽陰謀詭計或者鬼蜮伎倆能夠長久,治理國家,歸根到底還是要走正道、做正事,凝聚起最廣泛的力量,最終形成不可逆轉的歷史洪流。
要做到這些,無非八個字:開誠布公,賞罰分明。
因此,汪舜華打開天窗說亮話:「三民問題說到底還是經濟問題。沒錢,不能發展軍備,不能發展教育,不能興修水利,於是導致了惡性循環:所以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從根子上入手,不是小打小鬧,而是徹底根治問題。」
「解決財政問題,需要開源節流:開源方麵,肯定不是加農民的稅,良心不安不說,必然導致農民起義,那就是亡國的事情;而是要放鬆對工商業的限製,開放海禁、鼓勵海外貿易;此外,從嚴限製土地兼併,對免稅的人群和範圍要從嚴規範;節流方麵,除了停止濫建廟宇寺觀,最重要的還是要規範宗室待遇,確切的說,就是削藩,但是怎麽削,削什麽,是個大問題;尤其是如何確保削藩平穩進行,不出現藩王集體造反的事件,必須要周密謀劃。」
「所以,你身為首輔,現在不僅需要統籌謀劃,確保北方防線萬無一失;還要把心思放在如何完善改革方案和做好相關人員調度準備上,確保各項任務全麵有序推進。」
圖窮匕首見,於謙的腦袋瞬間嗡嗡作響。
他知道汪舜華有野心,但是沒想到野心這麽大,簡直就是異想天開!
但是汪舜華態度很是堅定:「就是要下定決心,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創造一個繁榮的太平盛世,給後代子孫一個更加安定的局麵。」
於謙提醒她:「此事關係重大,不可輕舉妄動。」
他語氣很嚴肅:「一旦泄露天機,後果不堪設想。」
他提醒汪舜華:「請太後思之再三,臣恐朝中大臣不會同意太後的提議。」
汪舜華看著他:「我自有辦法。」
於謙不知道汪舜華有什麽想法,心事重重的回府了。
他真的很擔心,汪太後心急,那麽將是大明不可承受之重;但是這樣的大事,他不可能和別人商議,否則走漏風聲,恐怕同樣會引發滔天巨浪。於是隻得在肚子裏慢慢盤算——能不能阻擋太後,有沒有可行性。
和歷史上一樣,正月初十,文華殿大學士高穀去世,年七十,贈太傅,諡文懿。歷史上他是抑鬱而逝,如今更多的是操勞過度。
當天,瓦剌軍馬二萬餘侵犯榆林,彰武伯楊信率官軍擊退;瓦剌還不死心,再次劫掠;楊信輕騎五路追至金雞峪,遇賊擒十二人,斬首二十三級,獲馬百匹,軍器三百餘事,復所虜人口及牛羊騾驢萬餘。
汪舜華聞報,下旨表彰。
元宵節到了,大家高高興興的過節,隻有於謙心事重重的。
汪舜華依然和太皇太後帶著孩子們去畫像。今年出了孝,大家都穿上正裝,汪舜華覺得頭上實在很重。想起剛才梳妝的時候,從頭上扯下一根白髮,再看看鏡中的自己,兩鬢微霜。
不年輕了。
還沒收假,豐潤伯曹義、戶部左侍郎孟鑒去世,後事還在辦理;文安伯張輗患疾,派太醫前往診治。
接著,山東布政司奏濟南、東昌等府,去年田禾被雨水侵爛,民皆缺食。
汪舜華聽商輅等人匯報了相關情況,下令減免。
月底,吏部奉命考察天下朝覲並在任布政司右布政使等官,自然清理出一大堆年老有疾、軟弱渙散乃至貪贓枉法的,加起來差不多千人。
用人之際,偏偏出了這種事情;但是今年又是會試年,不能手軟;何況冗官清理勢在必行。
王直、胡濙那樣德高望重的可以請進集賢院,下麵的低級官員就早點回家養老。
於是命老疾者致仕,罷軟者冠帶閑住,犯贓者由錦衣衛查證,嚴重的就不隻是罷為民,還要嚴處。
接著接到有關交阯城王羙垸的舉報。他的王妃曹氏聽儀賓張瑛挑撥,侮慢王母瞿氏,內使叚興欲赴平陽府舉報,他又聽張瑛計將興鎖禁。
不孝罪是極其嚴重的罪行,必須派人查證。
隨後命商輅、章綸為會試考官;又派李賢前往祭奠孔子,派張懋祭祀太社、太稷,遣順天府官祭先農之神。
趕在殿試前集中進行了一大批官員調整,然後安排殿試的事情。歷史上這一科其實隻選了一百五十人;但是現在剛罷免了一大批官員,朝廷很缺人,於是選了三百五十人。
命內閣學士於謙、蕭鎡、商輅、彭時,六部尚書王翱、張鳳、薛瑄、孫原貞、俞士悅、江淵,左都禦史蕭維禎、詹事府詹事鄒幹、翰林院學士倪謙等讀卷執事官;李賢因女婿程敏政參加殿試,自請避嫌,同意。
三月初一,殿試開考。汪舜華帶著一身常服的皇帝來到奉天殿。行完禮,皇帝起駕回宮,文武百官也退出殿外。
汪舜華沒有走,她靜靜的坐在珠簾後麵,看著下麵開始髮捲、開始入座、開始答卷。
這是她執政以來第一次殿試,自然格外重要。此前,內閣學士擬了幾個題目,汪太後都不滿意,最後總算定了下來,不是探討禮樂刑政的關係,而是開門見山的說現在國家存在的種種問題,問怎麽解決。
當然,內閣學士按照她的說法做了潤色,但還是簡單直接。
隻是於謙皺了皺眉頭,他想到了那天汪舜華的話,看來真的是勢不可擋了。
隻是,能成嗎?
讀卷官連夜去批改試卷了,汪舜華則走到奉天殿的丹陛前。
殿試落定之後,暴風驟雨就真的該來了。
今年考生很多,汪舜華下旨,多給了讀卷官一天的時間。
三月初三,汪舜華在文華殿親自查看殿試答卷。
「三民問題」已經提了兩年多,朝野口耳相傳;去年底又大張旗鼓的宣傳了一次,自然這回的答卷很多以此破題。
於謙等推薦了王一夔等人的答卷。答卷不是不好,總覺得過於空泛,不是她想要的。
直到戶部尚書張鳳念了一份答卷,她覺得很有點意思:「臣聞帝王之治,欲攘外者,必先安內。書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自古極治之時,不能無夷狄盜賊之患,唯百姓安樂,家給人足,則雖有外患而邦本深固,自可無虞;唯是百姓愁苦思亂,民不聊生,然後夷狄盜賊乘之而起。蓋安民可以行義,而危民易與為非,其勢然也。食者,生民之原,天下治亂、國家興廢存亡之本也。」
這篇文章,從經濟學的角度來探討國家問題存在的原因和解決的路徑,當然他的著力點放在了糧食上麵——民以食為天。沒有糧食,那麽必然是野有餓殍,流民作亂,天下不安;朝廷窮於應付,放鬆了國防建設,給了外敵可趁之機,最終遭致敗亡。因此必須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但是如今的狀況是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什麽原因?一是天災,連年的水旱相仍;二是課稅依然沉重,雖然太祖皇帝定的賦稅標準很低,但是還有很多苛捐雜稅,外加地主的佃租;三是土地兼併,宗室勛貴寺廟內宦憑藉特權,大肆兼併土地;一些小民貪圖利益,甘心投獻土地。官府為了完成稅額,不斷向普通小民攤派田賦,更加劇了投獻土地的風氣。以致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有力者無田可種,有田者無力可耕。不僅極大地減少了國家財政收入,也導致大量農民紛紛逃亡成為流民,國家為了忙於鎮壓,導致邊防空虛,胡虜為患;為了平息局勢,鎮壓流民作亂,朝廷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導致國庫空虛,於是加重農民賦稅;由此,成為惡性循環。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推行仁政,一是穩固農業。要清理苛捐雜稅,限製地主佃租,著力減輕農民負擔;要招撫鎮壓並用,引導流民回鄉從事生產;要嚴厲打擊土地兼併之風;要大力興修水利,讓農民安居樂業;二是發展經濟。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但國家還是需要賦稅來源,從哪裏來?——從工商業那裏來。要嚴格鹽稅、茶稅的征管,還要加大對工商稅的管理。重農抑商不是一句玩笑話,歷朝歷代加稅都是拿商人下手,不過他提到了要適當放開對工商業的限製,允許他們擴大生產。這樣,他們不僅能貢獻更多的賦稅,還能吸納一部分流民就業、維護社會的穩定,但最讓汪舜華驚訝的是居然提到了要開放海禁——他舉的是南宋小朝廷的例子。南宋偏安一隅,但就是靠著關稅,可以長期和蒙古抗衡;此外,他還提到了要廢除寶鈔,因為這東西現在在民間基本上已經不流行了,跟廢紙沒什麽區別,但是富商巨賈可以拿著寶鈔來納稅,朝廷不能不收,但這東西又沒有購買力,因此為了解決財政問題,又不能不印刷更多的寶鈔,結果造成惡性循環。三是發展教育。要嚴格官學準入門檻,同時通過多種方式,教化人民有道德觀念,有仁愛之心,有孝悌之心,有愛國之心,願意為國家貢獻力量,尤其是國家麵臨困難的時候,更加需要團結。四是修練武備。對國內的造反派,要撫剿並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局;對北方,要拋棄幻想,隨時準備戰鬥。五是整飭綱紀。紀綱不肅,法度不行,則上下務為姑息,百事悉從委徇。情可順而不可徇,法宜嚴而不宜猛。張法紀以肅群工,攬權綱而貞百度。法所當加,雖貴近不宥;事有所枉,雖疏賤必申。
用詞很文雅,汪舜華聽了第一句覺得很提神醒腦,聽到中間的時候,就坐直了——說的太好了,說出了她的心裏話。尤其是聽到開放海禁和廢除寶鈔那裏,更是激動的從座椅上站起來——畢竟這些話以前基本上沒什麽人說。
張鳳還沒念完,汪舜華從珠簾裏頭走出來,大家都有點發愣——太後這是生氣了?畢竟這文章寫的有點不合時宜,隻是限製土地兼併和廢除寶鈔很得他們的心意,因此商量後放在了中間,準備碰碰運氣。
張鳳也有點抖,隻好低著頭,強自鎮定的念了下去。
等他念完呈上稿子,汪舜華接過從頭到尾細看了一遍,說了三個好字,這才收了卷子,讚嘆:「真是宰相文章。」
???!!!
群臣相互看了一眼。
張鳳奏道:「太後,臣等也覺得這篇文章觀點頗新,隻是有些提法不合祖製;文辭也有些稚嫩,所以推薦為二甲。」
汪舜華看了他一眼,笑道:「這樣的文章放在二甲,委屈了。殿試是選官,尤其是選擇未來的肱骨棟樑,胸懷氣度和眼光格局才是最要緊的;至於文辭,到可以往後放一放。」
又看了一眼,贊道:「真是一筆好字。」
她走到案前,取筆批了第一甲第一名。
蕭鎡提醒了一句:「太後,鼎甲的文章按例是要刊印全國的。這文章,文辭如何到底不論,隻是其中提倡『開放海禁』一條,違背了太祖皇帝『片板不得下海』的祖製,臣以為最好放到二甲或者三甲去。」
汪舜華哦了一聲:「我記得太宗宣宗年間,不是有鄭和七下西洋嗎?既然都是祖宗傳下來的,也不算破例。」
蕭鎡等人立刻緊張起來。
於謙想到汪舜華說的那話,站著沒有動。
彭時立刻出班奏道:「太後,下西洋勞民傷財,請太後千萬不要再提此事。」
商輅等人也站出來這樣說。
汪舜華笑道:「怎麽突然提到了下西洋勞民傷財?我又沒有說要再下西洋。這文裏說的是漢隋唐宋歷代王朝都在發展海外貿易,尤其南宋把它作為重要的賦稅來源,也沒有提下西洋。你們多慮了。」
她看著於謙,又看著蕭鎡等人:「我看這文章寫的很好,見旁人所未見,言旁人所不敢言,挺有意思;他的提法,你們也可以參考。」
選定了狀元,其他榜眼探花就好說了。
汪舜華回宮,將其餘各卷交由內閣決定名次,並賜讀卷官宴,宴畢賜鈔。酒足飯飽的讀卷官們退到東閣拆看第二甲、三甲的試卷。逐一抄寫名次,封送到內閣填寫皇榜。
幾乎沒有人會想到,這是土木之變以來,甚至開國以來最不平凡的一年,很多人的命運,將徹底改寫;帝國的命運,也將徹底改寫。
一切來的沒有預兆,卻又似乎順理成章。
正月初一,汪舜華還是帶著皇帝去給太皇太後行禮,然後到奉天殿接受文武群臣朝賀。
今年的春天來得很早。初三是宣宗的忌辰,剛派人去給他上了墳,第二天就立春,派於謙去祭太廟;接受了春卷和百官朝賀,宣布賜宴。
春節期間事情不多,不過汪舜華除了交代要加緊火炮製造,還招於謙入宮,兩人冒著雪,登上萬壽山,商量改革的事情。
汪舜華很明白的告訴於謙:「土木堡之仇是必定要報的。但是攘外必先安內,現在國家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你身為首輔,心裏要有準備。」
於謙驚愕的看著汪舜華。
其實這幾年朝廷不是沒在三民問題上著力,也採取過一些措施,宗室勛貴請地一概不許之類,對侵吞官民田地的從嚴從重處置等等,但都無關大局;反而是要求太後循規蹈矩、恪守祖製的聲音甚囂塵上。
汪舜華覺得自己已經很克製了,基本是對現有政策的縫縫補補,但是對朝臣們來說,牝雞司晨本就是國家大不幸;何況汪太後本身就不是墨守成規的人。一個科學院就足夠擾動大家敏感的神經,接著還有內閣改革、軍隊改革,越來越挑戰大家的底線;現在先帝喪期結束,用腳趾頭都能想到汪太後想動手,如果再不按住她的手腳,不知道未來會怎麽樣。
從沒有什麽陰謀詭計或者鬼蜮伎倆能夠長久,治理國家,歸根到底還是要走正道、做正事,凝聚起最廣泛的力量,最終形成不可逆轉的歷史洪流。
要做到這些,無非八個字:開誠布公,賞罰分明。
因此,汪舜華打開天窗說亮話:「三民問題說到底還是經濟問題。沒錢,不能發展軍備,不能發展教育,不能興修水利,於是導致了惡性循環:所以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從根子上入手,不是小打小鬧,而是徹底根治問題。」
「解決財政問題,需要開源節流:開源方麵,肯定不是加農民的稅,良心不安不說,必然導致農民起義,那就是亡國的事情;而是要放鬆對工商業的限製,開放海禁、鼓勵海外貿易;此外,從嚴限製土地兼併,對免稅的人群和範圍要從嚴規範;節流方麵,除了停止濫建廟宇寺觀,最重要的還是要規範宗室待遇,確切的說,就是削藩,但是怎麽削,削什麽,是個大問題;尤其是如何確保削藩平穩進行,不出現藩王集體造反的事件,必須要周密謀劃。」
「所以,你身為首輔,現在不僅需要統籌謀劃,確保北方防線萬無一失;還要把心思放在如何完善改革方案和做好相關人員調度準備上,確保各項任務全麵有序推進。」
圖窮匕首見,於謙的腦袋瞬間嗡嗡作響。
他知道汪舜華有野心,但是沒想到野心這麽大,簡直就是異想天開!
但是汪舜華態度很是堅定:「就是要下定決心,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創造一個繁榮的太平盛世,給後代子孫一個更加安定的局麵。」
於謙提醒她:「此事關係重大,不可輕舉妄動。」
他語氣很嚴肅:「一旦泄露天機,後果不堪設想。」
他提醒汪舜華:「請太後思之再三,臣恐朝中大臣不會同意太後的提議。」
汪舜華看著他:「我自有辦法。」
於謙不知道汪舜華有什麽想法,心事重重的回府了。
他真的很擔心,汪太後心急,那麽將是大明不可承受之重;但是這樣的大事,他不可能和別人商議,否則走漏風聲,恐怕同樣會引發滔天巨浪。於是隻得在肚子裏慢慢盤算——能不能阻擋太後,有沒有可行性。
和歷史上一樣,正月初十,文華殿大學士高穀去世,年七十,贈太傅,諡文懿。歷史上他是抑鬱而逝,如今更多的是操勞過度。
當天,瓦剌軍馬二萬餘侵犯榆林,彰武伯楊信率官軍擊退;瓦剌還不死心,再次劫掠;楊信輕騎五路追至金雞峪,遇賊擒十二人,斬首二十三級,獲馬百匹,軍器三百餘事,復所虜人口及牛羊騾驢萬餘。
汪舜華聞報,下旨表彰。
元宵節到了,大家高高興興的過節,隻有於謙心事重重的。
汪舜華依然和太皇太後帶著孩子們去畫像。今年出了孝,大家都穿上正裝,汪舜華覺得頭上實在很重。想起剛才梳妝的時候,從頭上扯下一根白髮,再看看鏡中的自己,兩鬢微霜。
不年輕了。
還沒收假,豐潤伯曹義、戶部左侍郎孟鑒去世,後事還在辦理;文安伯張輗患疾,派太醫前往診治。
接著,山東布政司奏濟南、東昌等府,去年田禾被雨水侵爛,民皆缺食。
汪舜華聽商輅等人匯報了相關情況,下令減免。
月底,吏部奉命考察天下朝覲並在任布政司右布政使等官,自然清理出一大堆年老有疾、軟弱渙散乃至貪贓枉法的,加起來差不多千人。
用人之際,偏偏出了這種事情;但是今年又是會試年,不能手軟;何況冗官清理勢在必行。
王直、胡濙那樣德高望重的可以請進集賢院,下麵的低級官員就早點回家養老。
於是命老疾者致仕,罷軟者冠帶閑住,犯贓者由錦衣衛查證,嚴重的就不隻是罷為民,還要嚴處。
接著接到有關交阯城王羙垸的舉報。他的王妃曹氏聽儀賓張瑛挑撥,侮慢王母瞿氏,內使叚興欲赴平陽府舉報,他又聽張瑛計將興鎖禁。
不孝罪是極其嚴重的罪行,必須派人查證。
隨後命商輅、章綸為會試考官;又派李賢前往祭奠孔子,派張懋祭祀太社、太稷,遣順天府官祭先農之神。
趕在殿試前集中進行了一大批官員調整,然後安排殿試的事情。歷史上這一科其實隻選了一百五十人;但是現在剛罷免了一大批官員,朝廷很缺人,於是選了三百五十人。
命內閣學士於謙、蕭鎡、商輅、彭時,六部尚書王翱、張鳳、薛瑄、孫原貞、俞士悅、江淵,左都禦史蕭維禎、詹事府詹事鄒幹、翰林院學士倪謙等讀卷執事官;李賢因女婿程敏政參加殿試,自請避嫌,同意。
三月初一,殿試開考。汪舜華帶著一身常服的皇帝來到奉天殿。行完禮,皇帝起駕回宮,文武百官也退出殿外。
汪舜華沒有走,她靜靜的坐在珠簾後麵,看著下麵開始髮捲、開始入座、開始答卷。
這是她執政以來第一次殿試,自然格外重要。此前,內閣學士擬了幾個題目,汪太後都不滿意,最後總算定了下來,不是探討禮樂刑政的關係,而是開門見山的說現在國家存在的種種問題,問怎麽解決。
當然,內閣學士按照她的說法做了潤色,但還是簡單直接。
隻是於謙皺了皺眉頭,他想到了那天汪舜華的話,看來真的是勢不可擋了。
隻是,能成嗎?
讀卷官連夜去批改試卷了,汪舜華則走到奉天殿的丹陛前。
殿試落定之後,暴風驟雨就真的該來了。
今年考生很多,汪舜華下旨,多給了讀卷官一天的時間。
三月初三,汪舜華在文華殿親自查看殿試答卷。
「三民問題」已經提了兩年多,朝野口耳相傳;去年底又大張旗鼓的宣傳了一次,自然這回的答卷很多以此破題。
於謙等推薦了王一夔等人的答卷。答卷不是不好,總覺得過於空泛,不是她想要的。
直到戶部尚書張鳳念了一份答卷,她覺得很有點意思:「臣聞帝王之治,欲攘外者,必先安內。書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自古極治之時,不能無夷狄盜賊之患,唯百姓安樂,家給人足,則雖有外患而邦本深固,自可無虞;唯是百姓愁苦思亂,民不聊生,然後夷狄盜賊乘之而起。蓋安民可以行義,而危民易與為非,其勢然也。食者,生民之原,天下治亂、國家興廢存亡之本也。」
這篇文章,從經濟學的角度來探討國家問題存在的原因和解決的路徑,當然他的著力點放在了糧食上麵——民以食為天。沒有糧食,那麽必然是野有餓殍,流民作亂,天下不安;朝廷窮於應付,放鬆了國防建設,給了外敵可趁之機,最終遭致敗亡。因此必須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但是如今的狀況是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什麽原因?一是天災,連年的水旱相仍;二是課稅依然沉重,雖然太祖皇帝定的賦稅標準很低,但是還有很多苛捐雜稅,外加地主的佃租;三是土地兼併,宗室勛貴寺廟內宦憑藉特權,大肆兼併土地;一些小民貪圖利益,甘心投獻土地。官府為了完成稅額,不斷向普通小民攤派田賦,更加劇了投獻土地的風氣。以致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有力者無田可種,有田者無力可耕。不僅極大地減少了國家財政收入,也導致大量農民紛紛逃亡成為流民,國家為了忙於鎮壓,導致邊防空虛,胡虜為患;為了平息局勢,鎮壓流民作亂,朝廷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導致國庫空虛,於是加重農民賦稅;由此,成為惡性循環。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推行仁政,一是穩固農業。要清理苛捐雜稅,限製地主佃租,著力減輕農民負擔;要招撫鎮壓並用,引導流民回鄉從事生產;要嚴厲打擊土地兼併之風;要大力興修水利,讓農民安居樂業;二是發展經濟。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但國家還是需要賦稅來源,從哪裏來?——從工商業那裏來。要嚴格鹽稅、茶稅的征管,還要加大對工商稅的管理。重農抑商不是一句玩笑話,歷朝歷代加稅都是拿商人下手,不過他提到了要適當放開對工商業的限製,允許他們擴大生產。這樣,他們不僅能貢獻更多的賦稅,還能吸納一部分流民就業、維護社會的穩定,但最讓汪舜華驚訝的是居然提到了要開放海禁——他舉的是南宋小朝廷的例子。南宋偏安一隅,但就是靠著關稅,可以長期和蒙古抗衡;此外,他還提到了要廢除寶鈔,因為這東西現在在民間基本上已經不流行了,跟廢紙沒什麽區別,但是富商巨賈可以拿著寶鈔來納稅,朝廷不能不收,但這東西又沒有購買力,因此為了解決財政問題,又不能不印刷更多的寶鈔,結果造成惡性循環。三是發展教育。要嚴格官學準入門檻,同時通過多種方式,教化人民有道德觀念,有仁愛之心,有孝悌之心,有愛國之心,願意為國家貢獻力量,尤其是國家麵臨困難的時候,更加需要團結。四是修練武備。對國內的造反派,要撫剿並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局;對北方,要拋棄幻想,隨時準備戰鬥。五是整飭綱紀。紀綱不肅,法度不行,則上下務為姑息,百事悉從委徇。情可順而不可徇,法宜嚴而不宜猛。張法紀以肅群工,攬權綱而貞百度。法所當加,雖貴近不宥;事有所枉,雖疏賤必申。
用詞很文雅,汪舜華聽了第一句覺得很提神醒腦,聽到中間的時候,就坐直了——說的太好了,說出了她的心裏話。尤其是聽到開放海禁和廢除寶鈔那裏,更是激動的從座椅上站起來——畢竟這些話以前基本上沒什麽人說。
張鳳還沒念完,汪舜華從珠簾裏頭走出來,大家都有點發愣——太後這是生氣了?畢竟這文章寫的有點不合時宜,隻是限製土地兼併和廢除寶鈔很得他們的心意,因此商量後放在了中間,準備碰碰運氣。
張鳳也有點抖,隻好低著頭,強自鎮定的念了下去。
等他念完呈上稿子,汪舜華接過從頭到尾細看了一遍,說了三個好字,這才收了卷子,讚嘆:「真是宰相文章。」
???!!!
群臣相互看了一眼。
張鳳奏道:「太後,臣等也覺得這篇文章觀點頗新,隻是有些提法不合祖製;文辭也有些稚嫩,所以推薦為二甲。」
汪舜華看了他一眼,笑道:「這樣的文章放在二甲,委屈了。殿試是選官,尤其是選擇未來的肱骨棟樑,胸懷氣度和眼光格局才是最要緊的;至於文辭,到可以往後放一放。」
又看了一眼,贊道:「真是一筆好字。」
她走到案前,取筆批了第一甲第一名。
蕭鎡提醒了一句:「太後,鼎甲的文章按例是要刊印全國的。這文章,文辭如何到底不論,隻是其中提倡『開放海禁』一條,違背了太祖皇帝『片板不得下海』的祖製,臣以為最好放到二甲或者三甲去。」
汪舜華哦了一聲:「我記得太宗宣宗年間,不是有鄭和七下西洋嗎?既然都是祖宗傳下來的,也不算破例。」
蕭鎡等人立刻緊張起來。
於謙想到汪舜華說的那話,站著沒有動。
彭時立刻出班奏道:「太後,下西洋勞民傷財,請太後千萬不要再提此事。」
商輅等人也站出來這樣說。
汪舜華笑道:「怎麽突然提到了下西洋勞民傷財?我又沒有說要再下西洋。這文裏說的是漢隋唐宋歷代王朝都在發展海外貿易,尤其南宋把它作為重要的賦稅來源,也沒有提下西洋。你們多慮了。」
她看著於謙,又看著蕭鎡等人:「我看這文章寫的很好,見旁人所未見,言旁人所不敢言,挺有意思;他的提法,你們也可以參考。」
選定了狀元,其他榜眼探花就好說了。
汪舜華回宮,將其餘各卷交由內閣決定名次,並賜讀卷官宴,宴畢賜鈔。酒足飯飽的讀卷官們退到東閣拆看第二甲、三甲的試卷。逐一抄寫名次,封送到內閣填寫皇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