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舜華沒聽說過《寰宇通誌》,不過還是很捧場的恭維了幾句,畢竟在古代,修書是盛事,不僅是文壇盛事,也是太平盛世的重要體現。但凡有點追求的皇帝都會琢磨著編點書流芳後世,顯示自己有學問,有本事。


    景帝很快下旨,命經廠負責刻印。


    但高興過後,還有其他的事情需要處理,最近天災頻繁,水旱相仍,敕內外諸臣修省;隨後又命宋儒周敦頤十二代孫冕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仍還鄉奉祠事,子孫世襲。


    五月,廣西桂林府發生瘟疫,死二萬餘人;湖廣黃梅縣同樣瘟疫流行,有一家死三十口,計三千四百餘口;全家絕滅有七百餘戶。


    六月初,太上皇的萬貴妃為他生下第七子見浚,此前,林叔妃生下皇五子秀王見澍,周貴妃生下第六子崇王見洛;萬貴妃還生下皇五女廣德公主,魏德妃生下皇六女宜興公主,林淑妃生下皇七女隆慶公主;此外,其他妃嬪也相繼生下四子五女,隻是不滿月就夭殤,未能序齒;五月裏,淳安公主也歿了。


    太上皇從最初的心痛、難受,到現在已經麻木、淡然了。


    隻是看著漸漸長大的長子,心裏到底不忿:這個南宮,實在太狹小憋屈了,憋屈到讓人發瘋。


    我一定要回到紫禁城!


    太上皇不想等,景帝自然更不想等。


    汪舜華也不想等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今年是鄉試的年份,命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讀劉儼、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編修黃諫為順天鄉試考試官。不料發榜之後,因大學士陳循之子陳瑛、王文子王倫皆不中。


    八月二十八日,陳循等彈劾其校閱不公,請如洪武間治劉三吾等罪之並重新開科考試例,欲藉此置其於死地。


    景帝詔命禮部會同大學士高穀複閱。取已考中之徐泰等,有優於瑛、倫者,有相等者,亦有不及者,惟第六名林挺硃卷無評語,亦無私弊,應以疏忽論處。


    高穀對景帝奏陳:大臣子弟與寒士奔進已不可取,況且他們又不安於義命,竟然欲藉此加罪於考官?景帝欲兩全。


    九月,賜瑛、倫為舉人,準來年一體會試。已中之舉人惟黜林挺,其他均不再議。於是六科給事中請論陳循、王文之罪。張寧上疏謂:宋朝範質為相,其從子求奏遷秩,範質作詩戒之,以此比之陳循、王文,賢不肖何如?況應試者千八百餘人,而中式者一百三十五人。倘一概援例幹進,豈不敗壞科舉之製?請治陳循、王文之罪,仍將陳瑛、王倫照不中發回原籍。


    這時高穀亦請致仕,景帝慰留,仍原宥陳循等而不問其罪。王文本來為高穀引薦,自從入閣後,卻與陳循黨比。高穀持正不阿,多次為陳循、王文所排擠。由此閣臣之間益不相協。


    汪舜華聽說了這件事,簡直有點目瞪口呆:因為兒子沒考中就跑去彈劾考官,這嘴臉也太難看了吧?要知道幾十年後,除非楊慎那樣的天才級別,其他高官子弟考中進士都是要被罵死的;現在不說這個,僅僅因為你兒子沒考上就認為考官徇私,那麽考上了又該怎麽說呢?


    當然現在她沒心情管這事,景帝也隻是壓著火而已。


    左僉都禦史徐有貞奏京畿及山東自七月大雨起,至於八月諸河水溢,雖高阜亦有丈餘,堤岸衝決,民田廬渰沒,商舟船漂溺者無算。幸新造水門一帶堤堰無患,其衝決不甚害者,臣已率有司督工修理。


    景帝批覆了他的申請,要求盡快完工;隨即得到消息:應天並直隸太平等七府州蝗;獨石等處又奏報胡騎約有千餘近我邊境;隨後又報九月初九日,太陽無光,色紅如血,薄莫太陰色,亦紅近者;陰霾連日不散,此殆囹圄冤滯,未雪之所致也。景帝遂下詔:上天垂象,實由朝廷政多乖失,朕已深自修省,屢敕法司平反諸獄,其猶有逮問未完者,法司其速斷遣之。


    真不是什麽好兆頭。


    好在好事情還是有的,經過前後五年的編纂,《續資治通鑑綱目》終於完成。該書為續接朱熹《通鑑綱目》而纂,共23卷,自宋太祖建隆元年(120年),迄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23年),共計208年的史事。


    既然選擇了宋元史事,又暗存了譏諷太上皇的心思,這部《續通鑑綱目》的立意和主題就相當鮮明:誅亂討逆,內夏外夷,扶天理、遏人慾,正名分、植綱常;當然,也繼承了《春秋》義理和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旗幟鮮明的提出君死社稷思想。苟且偷生的北宋徽、欽二帝,南宋恭帝趙顯、西夏之主睍,自然要受到嚴厲的譴責。


    這種觀念在土木堡之後的明朝大行其道,深入人心,然而在太上皇看來,不啻於當眾打臉。因此,在十月二十五日舉行的大典上,景帝是樂得眉開眼笑,太上皇則全程冷著臉。


    於謙朗誦著由商輅起草的序言:


    伏以經以載道,闡萬世之文明;史以輔經,昭累朝之鑑戒。東魯至聖刪述於前,考亭大儒祖述於後。此《春秋》為經中之史,而《綱目》實史中之經。嗣是以來,諸家並作,著宋史者訖無定論,撰元書者罔有折衷。或雜於遼金而昧正統之歸,或成於草率而失繁簡之製,或善善惡惡之靡實,或是是非非之弗公。況其前後牴牾,予奪乖張,眾說紛紜,卒未有能會於一者,是誠有待於今日也。


    天啟皇明,誕膺景運,我太宗文皇帝崇儒重道,稽古右文,既表章乎經書,獨未遑於史鑑。恭惟皇帝陛下睿智聰明,聖神文武,重華協帝,於昭丕籲之誠,五福錫民,建用惟皇之極,諮詢治道,日禦經筵講。經史垂訓雖殊,道並行而不悖;《綱目》傳舊而作,詞愈約而益精。爰因書法同異之疑,嚐有儒臣校讐之命,鋟之文梓,賜諸廷臣,嘉惠及於萬年,文命敷於四海,乃者載發九重之詔,俾續二代之編,跡宋元之盛衰,法儒先之袞鉞。大開兩局,筆劄給自尚方,務備一家,史官公於遴選。搜羅剔抉,存其信而傳其疑,論討研磨,詳其大而略其細。


    惟趙宋自建隆之創業,積而為慶曆之昇平,迨熙豐之紛更,馴以致靖康之禍亂,比偏安於江左,竟訖籙於海南。其中命令之施,紀綱之布,國體安危之係,民生休戚之關,大書特書,鹹據往牒,正例變例,悉本成規。彼契丹出自鮮卑,女真起於渤海,皆以桀黠之虜,割據於鄰壤,亦為採摭其事,附見於當日。


    若胡元之主中華,尤世運之丁極否,冠履倒置,天地晦冥,三綱既淪,九法亦斁。第已成混一之勢,矧復延七八之傳,故不得已大書其年,亦未嚐無外夷之意。末紀天兵之徵討,實彰帝業之輝煌,汛掃腥膻之風,復還禮樂之俗,謨邁三年鬼方之伐,威加六月獵猊之師,此我太祖高皇帝再辟幹坤,肇修人紀,巍巍功德,高五帝而冠百王者也。


    臣等才不足以達經權之宜,學不足以盡古今之變,仰承隆命,愧乏良史之三長,俯竭微勞,已見星霜之再易。總以四百餘年之事,萃成二十七卷之書,上徹經幃,少塵睿覽。伏望正大綱,舉萬目,隆世道於亨嘉,興教化,淑人心,保鴻圖於悠久。臣等無任,瞻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


    媽的太過分了吧,就提了個太祖太宗,連宣宗和我都省了,就你能是吧?你怎麽不上天!


    聽著景帝親筆撰寫的序言,他的臉色不能更黑了:


    朕惟天地綱常之道載諸經,古今治亂之跡備諸史。自昔帝王以人文化成天下,未始不資於經史焉!我太宗文皇帝表章五經四書,輯成大全,綱常之道,粲然復明,後有作者不可尚已。


    朕祗承丕緒,潛心經訓,服膺有年,間閱歷代史書,舛雜浩繁,不可殫紀。惟宋儒朱子因司馬氏《資治通鑑》著為綱目,權度精切,筆削謹嚴,自周威烈王至於五季治亂之跡,瞭然如視諸掌,蓋深有得於孔子春秋之心法者也。展玩之餘,因命儒臣重加校訂,鋟梓頒行。


    顧宋元二代之史,迄無定本,雖有長編、續編之作,然採擇不精,是非頗謬,概以朱子書法未能盡合。乃申敕儒臣,發秘閣之載籍,參國史之本文,一遵朱子凡例,編纂二史,俾上接《通鑑綱目》,共為一書,始於宋建隆庚申,終於元至正丁未,凡四百有八年,總二十有七卷,名曰《續資治通鑑綱目》。


    而凡誅亂討逆,內夏外夷,扶天理而遏人慾,正名分以植綱常,亦庶幾得朱子之意,而可羽翼乎聖經,仍命梓行,嘉惠天下。


    於戲!人不考古,無以證今,觀是編者足以鑒前代之是非,知後來之得失,而因以勸於為善、懲於為惡,正道由是而明,風俗以之而厚,所謂以人文化成天下者有不在茲乎?因述其概,冠於篇端,以垂示無窮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明朝當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於飛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於飛87並收藏回到明朝當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