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沒想到,這個楊善居然這樣有本事,空手套白狼,把太上皇給弄回來了;不對,是沒本事,居然把太上皇接回來。簡直,多事!
然而,現在埋怨楊善已經沒用了,必須馬上準備對策。
其實這些日子,汪舜華已經和景帝討論過幾次,但景帝實在不敢相信也先真的會放太上皇回來。
自古以來,有哪個被俘的君主被無條件釋放的嗎?
景帝真的覺得胸口悶的發慌。
但是現在說這些都沒有用,得趕緊準備迎駕。
汪舜華拉住景帝,示意他一定要冷靜,按計劃行事。
景帝真的覺得沒辦法冷靜;但看著妻子堅毅的目光,還是努力扯扯嘴角,不讓自己太難看。
汪舜華揮退宮人,聖上,你一定要振作精神,就算為了太後,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現在你是主心骨,群臣為你馬首是瞻;你要是站不穩,下麵就會亂成一團。
景帝點頭,梓童,你說得對,我聽你的。
汪舜華的計劃很簡單,優待太上皇;當然,背後是殺人,誅心。
有那樣嚴重的黑點,群臣是不可能認同這位前皇帝的,他們要的,隻是兄友弟恭、一團和氣,讓麵子上過得去。如果這個麵子工程做的不光彩,那大家肯定要找話說,反而增強了太上皇的存在感。
所以首先是隆重接待,要讓群臣看到皇帝的誠意,當然什麽遜位之類的把戲就算了,萬一太上皇當真了,就沒法收場了;當然最好是戳穿這位太上皇的真麵目——他不是抱怨當年群臣沒有上表彈劾王振嗎?那咱們就找幾個硬骨頭的出來!他不是懷念王振嗎?那咱們就說說是哪些人幹掉了王振!他不是說也先對他好,還在北京立廟祭祀嗎?那咱們就好好說說他在北地的遭遇——是被強行拖著行牽羊禮或者刀架在脖子上去叩關,還是看著也先軍馬強壯主動認慫,您看著辦!順便把去年拒絕開關的幾位請出來看看,什麽才是棟樑之臣!
景帝還是不放心,這要是真的讓他一路招搖進來,隻怕…
汪舜華安慰他,不會。知道大家都很忙,而且很多事情是太上皇帶來的,現在國家又很困難,你要是真能以天下奉一人,不用你出麵,下麵就能鬧騰起來。
景帝有點不放心,以天下奉一人?國庫支撐不起啊。
汪舜華笑,做不做得到先不說,心意總是要到的;何況這話說出去,內閣會同意嗎?戶部會同意嗎?言官會同意嗎?
景帝還是有點猶豫:萬一太上皇不同意怎麽辦?
汪舜華笑,習慣了君臨天下的人,會習慣蝸居小天地嗎?不能指點江山,他不驕奢淫逸,怎麽打發時光呢?
景帝點頭。
然後是好好安置,汪舜華很不喜歡南宮,那就另外找地方。宮裏是沒辦法的,否則都不用奪門了;但你不能讓他去住十王府,畢竟是當過皇帝的,現在又是太上皇,景帝還要向他行禮;更不可能給他一塊封地,趕到地方上去,否則說不定就縱虎歸山了。
明朝除了紫禁城,還有四個重要的皇家宮殿園林:東苑、西苑、南苑、北苑。東苑也就是東宮,在東華門外南池子大街一帶;西苑就是人們熟悉的中南海,不過現在多是水域,宮廷建築多是在天順以後興建的;南苑麵積相當大,周長一百六十裏,基本覆蓋了從南四環到南六環的廣闊範圍,不過現在是皇家圍獵場,不可能讓他去那裏;北苑比南苑稍小,同樣是皇家遊獵的地方。
那麽就是東苑了。景帝很不願意,東苑,還想讓他東山再起嗎?
汪舜華嘆氣,那不是因為東宮畢竟是各方麵都要好一些嗎?反正都到這一步,做的漂亮點。
景帝這才答應了。
東宮早在洪熙以後就沒有住人了,好在畢竟是法定的太子宮,因此一直都有人收拾,隻是畢竟和往日不能同日而語。現在就是要派人馬上把東宮清理出來,按照規製,該改就改、該換就換。
景帝不情不願的答應了——汪舜華舒了口氣,換琉璃瓦什麽的都是小事,關鍵的她沒說,也沒法跟景帝說——太上皇號稱天子,那麽破壞他權威最徹底的辦法,就是假借天命,但怎麽才能做到?
汪舜華想到了紫禁城剛落成的時候,三大殿因雷擊引發大火,竟讓朱棣這個滿手血腥的政治狂人心存畏懼,不能不暫時中止遷都的計劃,可見天命這個詞的重量。歷史上,紫禁城因雷擊起火併不是什麽罕見的事,如果太上皇居住的宮殿也被雷劈一下,是不是他會老實很多?可是怎麽把雷引過去呢?她想到了避雷針,就算畢業這麽多年,她大抵還是記得避雷針,就是利用金屬引導雷電向避雷針放電,再通過接地引下線和接地裝置將雷電流引入大地,從而使被保護物體免遭雷擊。
雷雨天要遠離金屬這在後代是人盡皆知的常識,殘存不多的物理知識也告訴她,金屬有導電作用。那麽,如果在太上皇寢宮的屋頂上安放金屬物件,卻不接引線,能不能把雷電引下來?
這個念頭在她頭腦裏盤桓了幾個月,讓她一度嗤笑自己的陰險卑鄙,但想到已經故世的兒子和不可知的未來,她終究下定了決心。
但她沒有告訴景帝自己的打算,害怕他知道自己最不堪的一麵。
負責做這件事的人是工部員外郎蒯祥,但總負責人是太監阮安。
這兩個人都是建築業的槓把子。
蒯祥在後代名聲很廣,現在更是名躁當時。他出生木工世家,父親蒯富營造紫禁城,是公認的木工首;他青出於藍,參與並主持紫禁城、承天門、長陵、獻陵、裕陵、西苑、隆福寺建造,被太宗稱為蒯魯班,從營繕所丞做到工部侍郎,德高望重。
阮安的成就其實不弱於蒯祥,更難得的是,他不僅是出色的建築師,而且是傑出的水利工程師。阮安是交趾人,永樂年間英國公張輔征伐越南時帶回來送進宮。他有巧思,太宗年間營建北京城池、宮殿及百司府廨。無需查閱資料,隻憑實地觀測和思考,所製訂的方案就完全能達要求,而工部官員隻需執行就可以了。正統初,他負責修建京城九門城樓,從此北京才真正有了巍巍帝都氣象。隨後,他主持三大殿的重建工程,通濟河的疏浚工程,固安河河堤加固工程,北京城牆的包磚改造工程,此外,他還參與治理楊村河;歷史上,他在奉景帝聖旨前往主持張秋河的治理工程的路上去世。
阮安真正令人敬重的是名利腳下踩的擔當。這樣的工程背後,可想而知其中的利益,隻要稍微手鬆一點,就足夠幾代人用了,然而他去世的時候,囊無十金,可令天下詩書君子汗顏!
史家評價:清介善謀,尤長於工作之事。北京城池、九門、兩宮、三殿、五府、六部及塞楊村驛諸河,凡語諸役,一受成算而已。後為治張秋河道卒,平生賜予,悉上之。
閹宦輩中,有真君子。
既然是太監,景帝能吩咐,汪舜華也能當麵吩咐幾句,當然,她想的是怎麽才能正大光明的把金屬構件放上去——現在屋簷上放的可都是琉璃構件!
於是汪舜華問阮安,有沒有什麽防雷避雷的好辦法?紫禁城都因此過了火,不能讓太上皇住的不安心,何況,國家財政也緊張,經不住折騰!
阮安也覺得很頭疼,隻能磕頭下去想辦法。
結果沒兩天很高興的回覆——找到辦法了:他們在唐代《炙轂子》中翻到這樣一個故事:漢朝時柏梁殿遭到火災,一位巫師建議,將一塊魚尾形狀的銅瓦放在層頂上,就可以防止雷電所引起的天火。
銅瓦?
汪舜華大喜,銅的導電性不知道怎麽樣,但既然是金屬,應該是不錯的,於是吩咐在重華宮的屋脊正中安放一對魚尾銅瓦。
阮安等人下去辦事了。
和歷史上一樣,八月初七,太上皇正是從也先老營動身;兩天後,景帝得到消息,命禮部準備迎接朝見太上皇的禮儀,同時下令兵部及各營總兵官嚴整軍馬,防備不虞。事實上,就在前天,瓦剌軍馬入寇遼東,雙方展開激烈交戰。
禮部尚書胡濙很快提出方案:本部遣堂上官一人,至龍虎台;錦衣衛遣指揮二人,並官校執丹陛,駕輦轎至居庸關;各衙門分官至土城外,總兵等官至教場門迎接行禮。太上皇帝車駕自安定門入,進東安門於東,上北門南麵坐;皇帝出見畢,文武百官朝見,行五拜三叩頭禮;太上皇帝自東上南門入南城大內,詔從之。
景帝想了想,還是不夠隆重,讓閣臣商輅帶禮部左侍郎儲懋、錦衣衛指揮僉事宗鐸領法駕至宣府,劉敬領丹陛駕至安定門內;皇帝自備大駕至安定門外,公侯駙馬伯五府六部等衙門分官至龍虎台,文武百官並監生、順天府耆老、生員人等至土城外迎接行禮;仍命安遠侯柳溥率領馬步官軍沿途迎接,給神銃、毛馬、響鈴等件。
此外,當天在奉天殿設大宴,為太上皇接風洗塵,兩宮太後,錢皇後、汪皇後參加;然後帝後親送太上皇及家眷回東宮。
這樣隆重的禮儀,大家都很意外,自然也沒有臣子拿著私下拿著意見書傳抄甚至貼大字報議論皇帝不對。
八月十二日,太上皇駐蹕宣府,商輅等人奉詔來迎。太上皇對這個年輕的閣臣還是有印象的,畢竟是開國以來第一位連中三元的人物,長得也夠好。
商輅字弘載,號素庵,嚴州淳安人。舉宣德乙卯鄉試第一,正統十年,會試、殿試皆第一,號稱三元。郕王監國,入內閣參機務。太上皇復辟,斥為民;成化三年二月復官,官終少保吏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後率同官劾汪直十一罪,罷西廠,而不能去汪直,十三年,去。閣臣劉吉見其子孫林立,嘆道:吉與公同事歷年,未嚐見公筆下妄殺一人,宜天之報公厚。商輅道:正不敢使朝廷妄殺一人耳。史贊:我朝賢佐,商公第一。
一路看了城池殘破,遺骸遍野,太上皇還是很有良心的,跟商輅說:卿為祖宗社稷費心憂念。朕幸得回京,願退居閑處,卿便寫書與皇帝,知朕意;並讓商輅代書罪己詔,敕諭文武群臣,又遣袁彬諭祭土木陣亡官軍。
商輅怔了一下——太上皇可算是開竅了,終於明白事理了?
他的腦子裏一時閃過無數念頭——那麽他會不會重新成為明君?以後會不會又生出變故?
第二天,到了居庸關,內閣次輔高穀帶著皇帝的法駕前來迎接。看著全套的皇帝儀仗,太上皇終於找到昔日君臨天下的感覺。
他隨即命新任的宣府總兵官朱謙設宴,備彩叚衣服賞隨駕達子那哈出等,然後啟行。
在昌平龍湖台行宮接受了公侯駙馬伯五府六部官員的朝拜,隨後啟程,在北京外城土城上接受了文武百官並監生、耆老生員的拜見。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土木堡之變整整一年,太上皇的車駕回到北京,景帝親率勛貴文武出安定門迎接。
不是隻用一頂小轎、二匹乘馬,反而是敲鑼打鼓,浩浩蕩蕩的迎接,自然圍觀的百姓有點不是滋味了——去年,這位天子帥師出征,可是全軍覆沒,北京城當時有不少人的家屬也在其中;如果隻是這樣,倒也罷了,關鍵這位天子還帶著瓦剌兵馬親自叩關叫門,這種漢奸行為,擱別人身上,足夠抄家滅族了,可他呢?現在大搖大擺的回來!
真是投了好胎啊!
隨行回來的公侯伯還有商輅等人也很不是滋味:臨走的時候,也先派了韃子勇壯者二十人送駕,不離左右,夜則圍宿,連他們也不得靠近,這是什麽意思?太上皇是他們挾持的人質嗎?
遠遠地看到城郭,太上皇不由得掉下淚來:北京,我終於回來了!
聽說皇帝親自率領文武官員前來迎接,他還有點自知之明,連忙下駕。
瓦剌武士還想阻擋,景帝一揮手,早有全副武裝的錦衣衛過來。
寡不敵眾,瓦剌武士隻得退下。
景帝看著哥哥,太上皇看著弟弟。
一年不見,兩兄弟都變了很多。
按照事先擬定的禮儀,兩兄弟相互行禮,文武官員則行五拜三叩頭禮;景帝說:大哥,這一年苦了你。
太上皇掉下淚來,弟弟,愚兄無能,辛苦你了。
景帝口稱不敢,拉過身邊的一個孩子,怯生生的,太上皇頓時明白,這就是自己已經被立為皇太子的大兒子了。
兩三歲的孩子不記事,景帝哄著他叫父皇;太子跟景帝也不算熟,倒還經常見麵,事先又反覆排練過,因此很乖巧的叫父皇。
太上皇嗯了一聲,抱起兒子,親了幾口。
太子抱著太上皇,哇哇的哭出來,爹爹我想你,你怎麽現在才回來。
太上皇隻能說著,爹爹不好。
這樣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場景,很多人掉下淚來。
然而景帝的心裏沒有一點波瀾。
老天真是會捉弄人,去年的今天,他失去了最寶貝的嫡長子。
然而,此刻,他隻能強忍著淚,時辰不早了,咱們早些回宮吧,太後皇後可都等著呢。
太上皇嗯了一聲,抱著兒子往前走,一邊問,太後好嗎?皇後好嗎?
景帝流著淚,沒說話。
太上皇呆了。
車駕從午門進去,百官到奉天殿列隊等候行禮,景帝則帶著太上皇先回宮拜見孫太後。
母子相見,抱頭大哭;一個叫著我的兒,你受苦了;一個說著兒臣不孝,母後擔心了。
哭了老半天,身邊太監才勸住,太上皇轉過頭,看著坐在輪椅上的錢皇後,兩鬢微霜,麵容憔悴,簡直難以置信,梓童,你怎麽了?
錢皇後抱著太上皇,放聲大哭。
汪舜華拿著帕子在旁邊擦眼淚,自太上皇北狩,皇後日夜懸心,每天在坤寧宮後院跪地焚香祝禱,祈求神靈保佑您早日回來,累了就地而臥,以致殘了一條腿,哭瞎了一隻眼。
太上皇看她說話,愣了一下,想起來這女人曾經阻攔過自己出兵的;他沒心思細想,因為汪舜華的話實在太勁爆。
太上皇大驚失色,使勁的摟住錢皇後,梓童,你這是何苦!
錢皇後抱著太上皇,隻要太上皇能夠平安回來,妾死何足惜!
太上皇淚如雨下,梓童,真是苦了你了。
兩口子還在抱頭痛哭,後麵周貴妃、萬恭妃、王惠妃等人依次帶著孩子前來行禮,太上皇免不了又是一番痛哭流涕;總算想起來臨走的時候這幾個女人還沒有份位,兒女也沒有封號,轉頭看著景帝,賢弟,勞你費心了。
景帝擠出一個笑,應該的。
然而,現在埋怨楊善已經沒用了,必須馬上準備對策。
其實這些日子,汪舜華已經和景帝討論過幾次,但景帝實在不敢相信也先真的會放太上皇回來。
自古以來,有哪個被俘的君主被無條件釋放的嗎?
景帝真的覺得胸口悶的發慌。
但是現在說這些都沒有用,得趕緊準備迎駕。
汪舜華拉住景帝,示意他一定要冷靜,按計劃行事。
景帝真的覺得沒辦法冷靜;但看著妻子堅毅的目光,還是努力扯扯嘴角,不讓自己太難看。
汪舜華揮退宮人,聖上,你一定要振作精神,就算為了太後,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現在你是主心骨,群臣為你馬首是瞻;你要是站不穩,下麵就會亂成一團。
景帝點頭,梓童,你說得對,我聽你的。
汪舜華的計劃很簡單,優待太上皇;當然,背後是殺人,誅心。
有那樣嚴重的黑點,群臣是不可能認同這位前皇帝的,他們要的,隻是兄友弟恭、一團和氣,讓麵子上過得去。如果這個麵子工程做的不光彩,那大家肯定要找話說,反而增強了太上皇的存在感。
所以首先是隆重接待,要讓群臣看到皇帝的誠意,當然什麽遜位之類的把戲就算了,萬一太上皇當真了,就沒法收場了;當然最好是戳穿這位太上皇的真麵目——他不是抱怨當年群臣沒有上表彈劾王振嗎?那咱們就找幾個硬骨頭的出來!他不是懷念王振嗎?那咱們就說說是哪些人幹掉了王振!他不是說也先對他好,還在北京立廟祭祀嗎?那咱們就好好說說他在北地的遭遇——是被強行拖著行牽羊禮或者刀架在脖子上去叩關,還是看著也先軍馬強壯主動認慫,您看著辦!順便把去年拒絕開關的幾位請出來看看,什麽才是棟樑之臣!
景帝還是不放心,這要是真的讓他一路招搖進來,隻怕…
汪舜華安慰他,不會。知道大家都很忙,而且很多事情是太上皇帶來的,現在國家又很困難,你要是真能以天下奉一人,不用你出麵,下麵就能鬧騰起來。
景帝有點不放心,以天下奉一人?國庫支撐不起啊。
汪舜華笑,做不做得到先不說,心意總是要到的;何況這話說出去,內閣會同意嗎?戶部會同意嗎?言官會同意嗎?
景帝還是有點猶豫:萬一太上皇不同意怎麽辦?
汪舜華笑,習慣了君臨天下的人,會習慣蝸居小天地嗎?不能指點江山,他不驕奢淫逸,怎麽打發時光呢?
景帝點頭。
然後是好好安置,汪舜華很不喜歡南宮,那就另外找地方。宮裏是沒辦法的,否則都不用奪門了;但你不能讓他去住十王府,畢竟是當過皇帝的,現在又是太上皇,景帝還要向他行禮;更不可能給他一塊封地,趕到地方上去,否則說不定就縱虎歸山了。
明朝除了紫禁城,還有四個重要的皇家宮殿園林:東苑、西苑、南苑、北苑。東苑也就是東宮,在東華門外南池子大街一帶;西苑就是人們熟悉的中南海,不過現在多是水域,宮廷建築多是在天順以後興建的;南苑麵積相當大,周長一百六十裏,基本覆蓋了從南四環到南六環的廣闊範圍,不過現在是皇家圍獵場,不可能讓他去那裏;北苑比南苑稍小,同樣是皇家遊獵的地方。
那麽就是東苑了。景帝很不願意,東苑,還想讓他東山再起嗎?
汪舜華嘆氣,那不是因為東宮畢竟是各方麵都要好一些嗎?反正都到這一步,做的漂亮點。
景帝這才答應了。
東宮早在洪熙以後就沒有住人了,好在畢竟是法定的太子宮,因此一直都有人收拾,隻是畢竟和往日不能同日而語。現在就是要派人馬上把東宮清理出來,按照規製,該改就改、該換就換。
景帝不情不願的答應了——汪舜華舒了口氣,換琉璃瓦什麽的都是小事,關鍵的她沒說,也沒法跟景帝說——太上皇號稱天子,那麽破壞他權威最徹底的辦法,就是假借天命,但怎麽才能做到?
汪舜華想到了紫禁城剛落成的時候,三大殿因雷擊引發大火,竟讓朱棣這個滿手血腥的政治狂人心存畏懼,不能不暫時中止遷都的計劃,可見天命這個詞的重量。歷史上,紫禁城因雷擊起火併不是什麽罕見的事,如果太上皇居住的宮殿也被雷劈一下,是不是他會老實很多?可是怎麽把雷引過去呢?她想到了避雷針,就算畢業這麽多年,她大抵還是記得避雷針,就是利用金屬引導雷電向避雷針放電,再通過接地引下線和接地裝置將雷電流引入大地,從而使被保護物體免遭雷擊。
雷雨天要遠離金屬這在後代是人盡皆知的常識,殘存不多的物理知識也告訴她,金屬有導電作用。那麽,如果在太上皇寢宮的屋頂上安放金屬物件,卻不接引線,能不能把雷電引下來?
這個念頭在她頭腦裏盤桓了幾個月,讓她一度嗤笑自己的陰險卑鄙,但想到已經故世的兒子和不可知的未來,她終究下定了決心。
但她沒有告訴景帝自己的打算,害怕他知道自己最不堪的一麵。
負責做這件事的人是工部員外郎蒯祥,但總負責人是太監阮安。
這兩個人都是建築業的槓把子。
蒯祥在後代名聲很廣,現在更是名躁當時。他出生木工世家,父親蒯富營造紫禁城,是公認的木工首;他青出於藍,參與並主持紫禁城、承天門、長陵、獻陵、裕陵、西苑、隆福寺建造,被太宗稱為蒯魯班,從營繕所丞做到工部侍郎,德高望重。
阮安的成就其實不弱於蒯祥,更難得的是,他不僅是出色的建築師,而且是傑出的水利工程師。阮安是交趾人,永樂年間英國公張輔征伐越南時帶回來送進宮。他有巧思,太宗年間營建北京城池、宮殿及百司府廨。無需查閱資料,隻憑實地觀測和思考,所製訂的方案就完全能達要求,而工部官員隻需執行就可以了。正統初,他負責修建京城九門城樓,從此北京才真正有了巍巍帝都氣象。隨後,他主持三大殿的重建工程,通濟河的疏浚工程,固安河河堤加固工程,北京城牆的包磚改造工程,此外,他還參與治理楊村河;歷史上,他在奉景帝聖旨前往主持張秋河的治理工程的路上去世。
阮安真正令人敬重的是名利腳下踩的擔當。這樣的工程背後,可想而知其中的利益,隻要稍微手鬆一點,就足夠幾代人用了,然而他去世的時候,囊無十金,可令天下詩書君子汗顏!
史家評價:清介善謀,尤長於工作之事。北京城池、九門、兩宮、三殿、五府、六部及塞楊村驛諸河,凡語諸役,一受成算而已。後為治張秋河道卒,平生賜予,悉上之。
閹宦輩中,有真君子。
既然是太監,景帝能吩咐,汪舜華也能當麵吩咐幾句,當然,她想的是怎麽才能正大光明的把金屬構件放上去——現在屋簷上放的可都是琉璃構件!
於是汪舜華問阮安,有沒有什麽防雷避雷的好辦法?紫禁城都因此過了火,不能讓太上皇住的不安心,何況,國家財政也緊張,經不住折騰!
阮安也覺得很頭疼,隻能磕頭下去想辦法。
結果沒兩天很高興的回覆——找到辦法了:他們在唐代《炙轂子》中翻到這樣一個故事:漢朝時柏梁殿遭到火災,一位巫師建議,將一塊魚尾形狀的銅瓦放在層頂上,就可以防止雷電所引起的天火。
銅瓦?
汪舜華大喜,銅的導電性不知道怎麽樣,但既然是金屬,應該是不錯的,於是吩咐在重華宮的屋脊正中安放一對魚尾銅瓦。
阮安等人下去辦事了。
和歷史上一樣,八月初七,太上皇正是從也先老營動身;兩天後,景帝得到消息,命禮部準備迎接朝見太上皇的禮儀,同時下令兵部及各營總兵官嚴整軍馬,防備不虞。事實上,就在前天,瓦剌軍馬入寇遼東,雙方展開激烈交戰。
禮部尚書胡濙很快提出方案:本部遣堂上官一人,至龍虎台;錦衣衛遣指揮二人,並官校執丹陛,駕輦轎至居庸關;各衙門分官至土城外,總兵等官至教場門迎接行禮。太上皇帝車駕自安定門入,進東安門於東,上北門南麵坐;皇帝出見畢,文武百官朝見,行五拜三叩頭禮;太上皇帝自東上南門入南城大內,詔從之。
景帝想了想,還是不夠隆重,讓閣臣商輅帶禮部左侍郎儲懋、錦衣衛指揮僉事宗鐸領法駕至宣府,劉敬領丹陛駕至安定門內;皇帝自備大駕至安定門外,公侯駙馬伯五府六部等衙門分官至龍虎台,文武百官並監生、順天府耆老、生員人等至土城外迎接行禮;仍命安遠侯柳溥率領馬步官軍沿途迎接,給神銃、毛馬、響鈴等件。
此外,當天在奉天殿設大宴,為太上皇接風洗塵,兩宮太後,錢皇後、汪皇後參加;然後帝後親送太上皇及家眷回東宮。
這樣隆重的禮儀,大家都很意外,自然也沒有臣子拿著私下拿著意見書傳抄甚至貼大字報議論皇帝不對。
八月十二日,太上皇駐蹕宣府,商輅等人奉詔來迎。太上皇對這個年輕的閣臣還是有印象的,畢竟是開國以來第一位連中三元的人物,長得也夠好。
商輅字弘載,號素庵,嚴州淳安人。舉宣德乙卯鄉試第一,正統十年,會試、殿試皆第一,號稱三元。郕王監國,入內閣參機務。太上皇復辟,斥為民;成化三年二月復官,官終少保吏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後率同官劾汪直十一罪,罷西廠,而不能去汪直,十三年,去。閣臣劉吉見其子孫林立,嘆道:吉與公同事歷年,未嚐見公筆下妄殺一人,宜天之報公厚。商輅道:正不敢使朝廷妄殺一人耳。史贊:我朝賢佐,商公第一。
一路看了城池殘破,遺骸遍野,太上皇還是很有良心的,跟商輅說:卿為祖宗社稷費心憂念。朕幸得回京,願退居閑處,卿便寫書與皇帝,知朕意;並讓商輅代書罪己詔,敕諭文武群臣,又遣袁彬諭祭土木陣亡官軍。
商輅怔了一下——太上皇可算是開竅了,終於明白事理了?
他的腦子裏一時閃過無數念頭——那麽他會不會重新成為明君?以後會不會又生出變故?
第二天,到了居庸關,內閣次輔高穀帶著皇帝的法駕前來迎接。看著全套的皇帝儀仗,太上皇終於找到昔日君臨天下的感覺。
他隨即命新任的宣府總兵官朱謙設宴,備彩叚衣服賞隨駕達子那哈出等,然後啟行。
在昌平龍湖台行宮接受了公侯駙馬伯五府六部官員的朝拜,隨後啟程,在北京外城土城上接受了文武百官並監生、耆老生員的拜見。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土木堡之變整整一年,太上皇的車駕回到北京,景帝親率勛貴文武出安定門迎接。
不是隻用一頂小轎、二匹乘馬,反而是敲鑼打鼓,浩浩蕩蕩的迎接,自然圍觀的百姓有點不是滋味了——去年,這位天子帥師出征,可是全軍覆沒,北京城當時有不少人的家屬也在其中;如果隻是這樣,倒也罷了,關鍵這位天子還帶著瓦剌兵馬親自叩關叫門,這種漢奸行為,擱別人身上,足夠抄家滅族了,可他呢?現在大搖大擺的回來!
真是投了好胎啊!
隨行回來的公侯伯還有商輅等人也很不是滋味:臨走的時候,也先派了韃子勇壯者二十人送駕,不離左右,夜則圍宿,連他們也不得靠近,這是什麽意思?太上皇是他們挾持的人質嗎?
遠遠地看到城郭,太上皇不由得掉下淚來:北京,我終於回來了!
聽說皇帝親自率領文武官員前來迎接,他還有點自知之明,連忙下駕。
瓦剌武士還想阻擋,景帝一揮手,早有全副武裝的錦衣衛過來。
寡不敵眾,瓦剌武士隻得退下。
景帝看著哥哥,太上皇看著弟弟。
一年不見,兩兄弟都變了很多。
按照事先擬定的禮儀,兩兄弟相互行禮,文武官員則行五拜三叩頭禮;景帝說:大哥,這一年苦了你。
太上皇掉下淚來,弟弟,愚兄無能,辛苦你了。
景帝口稱不敢,拉過身邊的一個孩子,怯生生的,太上皇頓時明白,這就是自己已經被立為皇太子的大兒子了。
兩三歲的孩子不記事,景帝哄著他叫父皇;太子跟景帝也不算熟,倒還經常見麵,事先又反覆排練過,因此很乖巧的叫父皇。
太上皇嗯了一聲,抱起兒子,親了幾口。
太子抱著太上皇,哇哇的哭出來,爹爹我想你,你怎麽現在才回來。
太上皇隻能說著,爹爹不好。
這樣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場景,很多人掉下淚來。
然而景帝的心裏沒有一點波瀾。
老天真是會捉弄人,去年的今天,他失去了最寶貝的嫡長子。
然而,此刻,他隻能強忍著淚,時辰不早了,咱們早些回宮吧,太後皇後可都等著呢。
太上皇嗯了一聲,抱著兒子往前走,一邊問,太後好嗎?皇後好嗎?
景帝流著淚,沒說話。
太上皇呆了。
車駕從午門進去,百官到奉天殿列隊等候行禮,景帝則帶著太上皇先回宮拜見孫太後。
母子相見,抱頭大哭;一個叫著我的兒,你受苦了;一個說著兒臣不孝,母後擔心了。
哭了老半天,身邊太監才勸住,太上皇轉過頭,看著坐在輪椅上的錢皇後,兩鬢微霜,麵容憔悴,簡直難以置信,梓童,你怎麽了?
錢皇後抱著太上皇,放聲大哭。
汪舜華拿著帕子在旁邊擦眼淚,自太上皇北狩,皇後日夜懸心,每天在坤寧宮後院跪地焚香祝禱,祈求神靈保佑您早日回來,累了就地而臥,以致殘了一條腿,哭瞎了一隻眼。
太上皇看她說話,愣了一下,想起來這女人曾經阻攔過自己出兵的;他沒心思細想,因為汪舜華的話實在太勁爆。
太上皇大驚失色,使勁的摟住錢皇後,梓童,你這是何苦!
錢皇後抱著太上皇,隻要太上皇能夠平安回來,妾死何足惜!
太上皇淚如雨下,梓童,真是苦了你了。
兩口子還在抱頭痛哭,後麵周貴妃、萬恭妃、王惠妃等人依次帶著孩子前來行禮,太上皇免不了又是一番痛哭流涕;總算想起來臨走的時候這幾個女人還沒有份位,兒女也沒有封號,轉頭看著景帝,賢弟,勞你費心了。
景帝擠出一個笑,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