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好事情還是有的,比如漢奸喜寧伏誅。
這個昔日深得太上皇寵愛、飛揚跋扈的喜寧,骨頭沒有他的脾氣硬。在土木堡被也先俘虜後,馬上投降不說,還出賣了明朝的軍國機密,甚至為也先出謀劃策,以送駕為名,賺取城池;沒有成功後,又勸說也先襲擾邊關,與袁彬衝突,甚至多次欺淩老東家太上皇。
太上皇於是和袁彬等商量,讓袁彬跟也先說,今欲差喜寧及總旗高斌、達子那哈出回京。
也先以為是太上皇用度不敷,回京取東西,沒有想就答應了;雖然喜寧很會拍馬屁,但是似乎也沒那麽重要,畢竟幾次計謀都沒有成功,所以他也沒怎麽放在心上。
太上皇於是遣此三人回京,並把密旨交給袁彬,讓他到宣府與總兵等官設計擒喜寧。
二月十二日,三人率領三十來號人,到達萬全右衛;城上當然不開門;兩天後又帶著五十餘人,不過都遠遠站著,隻有一人至牆下,說我是總旗高斌,往北京奏事!他把太上皇的密旨傳進來。
城上飛報宣府右參將都督僉事楊俊,他又報告總兵官朱謙,朱謙讓他相機行事。
於是當天夜裏四更,楊俊到右衛城內;十五日,令都指揮江福、內官阮華州、陳倫往野狐嶺埋伏人馬,巳時分,果有瓦剌軍馬一千餘人近邊南行,斌仍至牆下。
楊俊問,喜寧在嗎?
高斌說,喜寧在後麵!
楊俊令高斌去與喜寧說,宣府眾官具酒禮迎接。
不知怎麽的,喜寧拒絕了。
楊俊又令高斌去說,不勞入關,隻是牆下一會。
喜寧果然中計,領賊數人近牆。楊俊等出關,用言紿誘近前,官軍奮勇,一齊穾出,將喜寧並賊人火洛、火孫生械擒,送到北京。當時喜寧想跑,高斌牢牢抱住他,一起墜下城壕。
景帝得報大喜,倒不是為他哥,而是知道為也先出謀劃策屢犯邊廷的,就是這個喜寧。前幾天朝廷重金懸賞他的項上人頭,沒想到他自己送上門來。
隻是懸賞的數額太大,皇帝不想兌現。歷史上楊俊升為中督右都督,仍充參將;與朱謙各賞金二十兩、銀六十兩、紵絲三表裏,高斌升副千戶,賞衣一襲。
汪舜華勸說:聖上想要報仇雪恥、開創盛世,必須總攬英雄,取信於民。若因為幾千銀子失心於軍民百姓,是得不償失。
景帝點頭,楊俊是昌平侯楊洪的長子,日後是要襲爵的,就不必另外封爵了,不過享受伯爵待遇,兼任中督右都督;朱謙封撫寧伯,高斌升都督僉事,各賜金銀羅綺。
任務完成了一半,不算食言。
楊俊等叩謝聖恩。
喜寧到北京的那天,文武大臣及六科十三道連章彈劾:以小人而為大奸,挾外寇而為內患。滔天之罪既著,赤族之戮宜加!喜寧猥以俘虜薦沐,寵榮受列聖之深,息居太監之重任,而乃欺天負國,背義忘恩,屬奸臣之不軌,致上皇之蒙塵。喜寧回自虜中,詐傳詔旨,妄指迎駕為名,重要朝廷金帛,既有乘機而復往主,今賊首以來侵擾我邊境,犯我京畿,上而宗廟震驚,下而軍民荼毒。雖天威所加,而數萬之眾遂遁,奈生靈受害,而千古之恨難消!
景帝也破口大罵:你本朝廷腹心,反為醜虜腹心;本醜虜仇敵,反為朝廷仇敵。凡也先敢爾跳梁,皆喜寧為之。向道若不正之典刑,碎之萬段,不惟無以大彰天討、垂戒將來,亦且無以慰宗社之靈、雪臣民之忿。
於是下旨磔死,棄屍三日,仍敕沿邊諸將嚴為守備。
——大家沒有想到,歷史上幾年以後,於謙也是受了和喜寧一樣的酷刑死去。
一樣,又不一樣。
隻是大家免不了抱怨,當年就是這個喜寧,欺壓英國公張輔,讓重臣寒心,群臣側目;如今,他又欺壓皇帝,最終被殺。
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
隻是這報應,來得太遲了。
在也先軍營的太上皇也很快得到消息,當時有逃回來的那哈回報給他。太上皇大喜過望:幹戈久不息,人民被害,皆喜寧所為,今後邊方寧靖,我南歸亦有日矣!
——這位太上皇似乎忘了,喜寧正是他一手提拔任用的。
——當然重點不是這個,邊亂喜寧有幾層功勞先不說,決定他能不能回北京的,不是喜寧,而是也先和他的親弟弟,難道喜寧能做這兩個人的主?
——也先不是認為太上皇是真命天子,所以行君臣大禮,處處禮敬有加嗎?怎麽還讓個小太監喜寧給欺負了?
——這時候知道幹戈不息,人民被害了,當時到城下叩關的時候怎麽就乖乖的去了呢?
——真是為難了史官們!
喜寧死了,邊亂仍然沒有平息的跡象。
三月初五,瓦剌入侵朔州;初九,瓦剌入侵寧夏、慶陽,均無功而返;兩天後,再次入侵朔州。
同一天,太上皇被裹挾到大同城西,校尉袁彬言天氣向寒,聖躬衣薄,兼乏衾褥之屬。守將即備衣衾飲饌等物遣人進訖。
景帝得報,下旨表彰,隻是擱下筆,很不是滋味。
他剛剛得到大同方麵的戰報:清明節當天,朔州男婦出城展墓,達賊猝至,殺虜四百餘人,牛馬一千二百有奇;指揮周寧等率兵追,又敗,惟斬賊一人;而我軍為賊殺傷者六百六十餘人,蹂躪死者數千。
然而除了下令邊將痛思自咎,戒嚴堤備,以蓋前愆,他能做的不多。
畢竟受製於人。
裏裏外外的事情一堆,又得到岷王朱梗的訃告,他是太祖第十七子,享年七十二,輟視朝三日,諡曰莊。
同時接到的,還有朝鮮國王李祹的訃告。他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朝鮮世宗,李祹二十歲即位,在位三十二年。他才華橫溢,很受父親太宗喜愛,於是越過了兩位大兒子傳給了他。在位期間,朝鮮社會文化得到長足發展,國家繁榮強大。世宗被認為是朝鮮王朝的最出色的國王之一,因此被尊稱為世宗大王。
比歷史上稍晚,三月十五日,景帝下詔錄土木死事諸臣後官。尚書王佐子道陽,鄺埜子儀,俱為主事;侍郎曹鼐子恩,丁鉉子琥,副都鄧棨子瑺,俱為評事;通政龔全安子廷暉,太常劉容子鑒,俱為部照磨;學士張益子翊,尚寶淩壽子暉,俱為序班;欽天監王廖羲仲子景明為司歷,太醫院使欽謙子智為本院吏目等等,以優撫為國死難官員之後人。
而對於代太上皇罹難的申佑,更是要大張旗鼓的表彰。歷史上景帝一口氣發了五道敕命,表彰申佑和他的父親申俊、嫡母張氏、生母李氏、遺孀李氏:朝廷設監察禦史,欲振朝綱,勵風俗,以弼承國家之治,非得剛方清直之士,曷克稱茲。爾四川道監察禦史申佑,發身科第,授職於斯。比以隨征,陷於戰陣,勞古可憫。
這回存心想要給老哥好看,就不僅僅是授文林郎、賜敕命那樣簡單,而是追諡忠節,贈督察院左都禦史,封賞其父母妻兒,並命其子孫世襲千戶。
同一天,在土木堡犧牲的勛貴也受到了追贈和襲爵。
英國公張輔追封定興王,諡號忠烈。原配李氏,生子張忠,有廢疾,其子傑又以母魏氏微賤,疑非真子,不得嗣;魏氏又生三女,長女為黔國公沐晟夫人,次女為仁宗貞靜敬妃,仁宗崩,以功臣後,特免殉葬;三女為清平伯吳英夫人。張輔又納吳氏為妾,生一子一女,女為保國公朱永夫人;子張懋,今年九歲。
經過商討,決定讓張懋襲爵;景帝還特意召見了他,小孩子生的虎頭虎腦,很是機靈,行禮很是標準;隻是因為幼年喪父,十分瘦弱憔悴。景帝免不得想到自己,也是幼年亡父,於是招他上前,把他攏到懷裏,安慰他要振作精神,繼承乃祖乃父遺誌,保境安民。
九歲的孩子當然沒有表字,於是景帝賜字廷勉,朝廷對你寄望很高,你一定要勤奮自勉。
張懋磕頭。
其他人就沒那麽麻煩。
成國公朱勇追封平陰王,諡號武湣。夫人王氏,都督王同之女,有二子五女:長子朱儀字炎恆,今年二十三歲,襲公爵;次子朱佶年十八。長女適泰寧侯陳瀛,次適都督郭震,次適彭城伯張瑾,次適武功中衛指揮韓銘,幼女尚在繈褓,也帶進宮,由皇後撫養。
泰寧侯陳瀛贈寧國公,諡恭湣。他家的事情比較特殊。陳瀛是陳桓的後人。陳桓由燕山中護衛,歷任副千戶、指揮同知、都督僉事,積功至指揮同知,累遷都督僉事,封泰寧侯,祿千二百石,後奉命改建北京城及宮殿,去世後贈靖國公,諡忠襄;兒子陳瑜襲爵,從北征,失律,下獄死;侄子陳鍾嗣,再傳陳瀛,他沒有兒子,於是讓弟弟陳涇襲爵。陳涇相當不爭氣,暫時不表。
恭順侯吳克忠贈邠國公,諡壯勇;其弟克勤贈遵化伯,諡僖敏。克忠無子,克勤長子吳瑾襲侯爵。克忠一家雖然是蒙古人,但自父親允誠歸降明朝後,屢有戰功,子孫後代多有戰死,堪稱明朝楊家將。
允誠三個兒子,長子克忠;次子吳管者,官至都指揮同知,封廣義伯,早亡,兒子吳玘襲爵,遺孀早奴,極有謀略,曾經入朝送馬;三子克勤。歷史上,第二代恭順侯吳瑾,在平定曹吉祥、曹欽反叛時戰死,贈涼國公,諡忠壯,予世券;他的弟弟吳琮,因為叔父吳玘無子,繼承廣義伯。後來滿俊造反時,臨戰脫逃,除爵位。
永順伯薛綬贈侯爵,諡武毅,其子薛輔嗣,今年才八歲。
平鄉伯陳懷諡忠毅。他父親隻是副千戶,爵位是自己通過平定內地和安南的叛亂中掙到的,不過還沒有拿到世券,景帝特批,贈侯爵,命其子陳輔嗣爵。
襄城伯李珍贈侯,諡悼僖,但他家的事情更是奇葩。李珍的祖父李濬,洪武年間為燕山左護衛副千戶。隨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奪取北平九門。之後轉戰山東,為前鋒。累升都指揮使,封襄城伯,祿千石。永樂三年去世。他的兒子李隆,字彥平,次年襲爵,十八年留守南京,二十二年鎮山海關,未幾復守南京。正統五年入總禁軍,十一年巡邊大同,十二年卒。李隆雄偉有將略。數從北征,出奇料敵,太宗器之。讀書好文,論事侃侃,清慎守法,尤敬禮士大夫。在南京十八年,前後賜璽書二百餘。及召還,南都民流涕送之江上。
李隆死後,長子李珍襲爵,次年戰死於土木堡。李珍年幼無子;他的二弟李璉,長得醜,他媽不讓他襲爵,反而推薦老三李瑾。
景帝嘴角直抽搐,不過考慮到家屬意見,同意了。
因為長得醜居然無法襲爵,不知道這算不算古往今來獨一份,看來明朝如果有整容院,生意應該不錯。
當然這位新任的襄城伯確實才能出眾,暫時不提。
遂安伯陳塤正統十一年襲陳父春爵,諡榮懷,無子,弟陳韶嗣。
駙馬井源追封钜鹿侯,諡榮湣,無子,弟濙嗣為錦衣衛指揮僉事。
修武伯沈榮贈侯,諡僖湣,子沈煜嗣。
都督梁成贈任丘伯,諡壯勇,無子,不襲。
都督王貴,孫子王公孫襲為都指揮使。
都是父兄拿生命換來的,尤其是亂軍之中,基本上屍骨無存;因此雖然是封官襲爵,但大家都沒有笑意,反而神色莊嚴肅穆。
念完聖旨,景帝開口說了幾句,申討了王振敗壞朝綱的罪行,表彰了他們父兄為國犧牲的精神,勉勵他們要承繼父兄遺誌,努力報效國家雲雲;同時宣布,張懋、薛輔、申忠嗣等幾個烈士遺孤,接進宮裏,由皇室撫養成人;其中申忠嗣是申佑的獨子,今年三歲,是皇帝親自賜名的。
大家一起磕頭。
除了功臣,犧牲在土木堡的普通將士也得到了撫恤——皇帝將在北京建設一座書院,專門收養十六歲以下的烈士遺孤,幫助他們完成學業,早日成才。
這所書院不用戶部撥款,而是從內帑撥付,據說皇後把自己的體己都拿出來了——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尤其是烈士的遺孤。這些錢在妾這裏,也不過是放在倉庫發黴;可是用在孩子們身上,督促他們讀書習武,不但忠臣有後,也可以壯國人的誌氣。早晚有一天,我們能夠報仇雪恥。
與此同時,景帝下達了另外一道聖旨:為紀念在土木之變中殉國的朝廷重臣和五十萬大軍英魂,命工部在懷來縣土木鎮土木村內興建顯忠祠,各豎神位,註明殉難諸臣、撫恤、贈諡、榮蔭的情況;同時鑄王振裸身跪像一尊,用以安慰亡靈。
當然,對那個曾經毫無廉恥吹捧王振的王佑,景帝也不打算放過——他記不起來,汪舜華也能想起來,實在這人太無恥了,拍馬屁很正常,拍到那個地步實在不正常。
他一說,馬上下麵就響應起來,光是拍馬屁當幹兒子也就算了,那年頭王振一手遮天,大家誰都不敢說沒有恭維過,但是這人居然公然索賄,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本來還慶幸逃過一劫的王佑就這樣被押解到京城,以王振黨羽、貪財納賄等罪名,抄家處斬,子孫流放。
他當著百官的麵,說:這就是為臣不忠、阿附權奸、敗壞朝綱的下場!
看著群臣伏倒一地的場景,景帝心中難免生出一種異樣的感受。今天這樣大張旗鼓的懲惡揚善,不僅不在群臣最初的預料中,其實也不在他的計劃中。
土木之變後,群臣不止一次上表彈劾隨扈的公侯駙馬伯,要求挨個兒追究,他沒有同意,但心裏不是沒有看法的:汪妃一個女人,都能挺身而出;這些威名赫赫的勇將,難道就看不出其中的兇險?為什麽不拚命阻攔?如果攔下了,自然也就沒有土木之變,甚至自己的兒子也可以保住了!
因此那天兒子的冥誕,他和汪舜華說到了這件事。
出乎意料的是,汪舜華堅決反對追究公侯的責任,並希望他盡快撫恤勛貴後人,哪怕得知於謙也上書要求追責時,也沒有退讓。
其實朝廷上的事,不應該和皇後討論,但是自從汪舜華進宮以後,尤其元宵節後,景帝反而習慣凡事和她商量。
汪皇後凡事有主見,而且確實會設身處地的為自己著想;而前朝大臣,即便是他最信賴的於謙,有些話也是不能說的。
汪舜華的態度很堅決:當年一個小小的喜寧,都能公然欺淩英國公,何況王振?聖上身為唯一的禦弟,都要口稱翁父,文武官員又當如何自處?何況,當天的事情,聖上親眼所見。隻要不涉及王振,太上皇興許還能聽得進隻言片語;但凡涉及王振,竟是什麽也不聽了,這種情況,你讓群臣怎麽有所作為?何況,這些隨扈的公侯,都已經血染疆場,以身殉國。縱然有天大的過失,也是死者為重。現在,要追究他們容易,可是他們的家屬會怎麽想?三軍將士會怎麽想?朝臣又會怎麽想?——當年王振當權的時候,所有沒吱聲的,豈不是人人自危?
景帝點頭。
汪舜華道,於謙等人為社稷計,想要整肅風氣,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聖上決不能依從,否則便是失了天下之望。既然事情是王振引起的,追究他和黨羽便是了。其他的人,隻要是戰死的,都要大張旗鼓的撫恤表彰。
話說到了這裏,景帝很明白潛台詞——放著這麽多重臣良將不用,卻任由王振亂國,太上皇,你是不是傻?
景帝其實不相信也先會放老哥回來,但也確實不希望老哥的影響英明神武,否則自己的位子就坐不穩;更何況,他是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兒子能夠承襲大統。
因此,隻要能打擊老哥的形象,為自己收買人心,他是不吝代價的。
這個昔日深得太上皇寵愛、飛揚跋扈的喜寧,骨頭沒有他的脾氣硬。在土木堡被也先俘虜後,馬上投降不說,還出賣了明朝的軍國機密,甚至為也先出謀劃策,以送駕為名,賺取城池;沒有成功後,又勸說也先襲擾邊關,與袁彬衝突,甚至多次欺淩老東家太上皇。
太上皇於是和袁彬等商量,讓袁彬跟也先說,今欲差喜寧及總旗高斌、達子那哈出回京。
也先以為是太上皇用度不敷,回京取東西,沒有想就答應了;雖然喜寧很會拍馬屁,但是似乎也沒那麽重要,畢竟幾次計謀都沒有成功,所以他也沒怎麽放在心上。
太上皇於是遣此三人回京,並把密旨交給袁彬,讓他到宣府與總兵等官設計擒喜寧。
二月十二日,三人率領三十來號人,到達萬全右衛;城上當然不開門;兩天後又帶著五十餘人,不過都遠遠站著,隻有一人至牆下,說我是總旗高斌,往北京奏事!他把太上皇的密旨傳進來。
城上飛報宣府右參將都督僉事楊俊,他又報告總兵官朱謙,朱謙讓他相機行事。
於是當天夜裏四更,楊俊到右衛城內;十五日,令都指揮江福、內官阮華州、陳倫往野狐嶺埋伏人馬,巳時分,果有瓦剌軍馬一千餘人近邊南行,斌仍至牆下。
楊俊問,喜寧在嗎?
高斌說,喜寧在後麵!
楊俊令高斌去與喜寧說,宣府眾官具酒禮迎接。
不知怎麽的,喜寧拒絕了。
楊俊又令高斌去說,不勞入關,隻是牆下一會。
喜寧果然中計,領賊數人近牆。楊俊等出關,用言紿誘近前,官軍奮勇,一齊穾出,將喜寧並賊人火洛、火孫生械擒,送到北京。當時喜寧想跑,高斌牢牢抱住他,一起墜下城壕。
景帝得報大喜,倒不是為他哥,而是知道為也先出謀劃策屢犯邊廷的,就是這個喜寧。前幾天朝廷重金懸賞他的項上人頭,沒想到他自己送上門來。
隻是懸賞的數額太大,皇帝不想兌現。歷史上楊俊升為中督右都督,仍充參將;與朱謙各賞金二十兩、銀六十兩、紵絲三表裏,高斌升副千戶,賞衣一襲。
汪舜華勸說:聖上想要報仇雪恥、開創盛世,必須總攬英雄,取信於民。若因為幾千銀子失心於軍民百姓,是得不償失。
景帝點頭,楊俊是昌平侯楊洪的長子,日後是要襲爵的,就不必另外封爵了,不過享受伯爵待遇,兼任中督右都督;朱謙封撫寧伯,高斌升都督僉事,各賜金銀羅綺。
任務完成了一半,不算食言。
楊俊等叩謝聖恩。
喜寧到北京的那天,文武大臣及六科十三道連章彈劾:以小人而為大奸,挾外寇而為內患。滔天之罪既著,赤族之戮宜加!喜寧猥以俘虜薦沐,寵榮受列聖之深,息居太監之重任,而乃欺天負國,背義忘恩,屬奸臣之不軌,致上皇之蒙塵。喜寧回自虜中,詐傳詔旨,妄指迎駕為名,重要朝廷金帛,既有乘機而復往主,今賊首以來侵擾我邊境,犯我京畿,上而宗廟震驚,下而軍民荼毒。雖天威所加,而數萬之眾遂遁,奈生靈受害,而千古之恨難消!
景帝也破口大罵:你本朝廷腹心,反為醜虜腹心;本醜虜仇敵,反為朝廷仇敵。凡也先敢爾跳梁,皆喜寧為之。向道若不正之典刑,碎之萬段,不惟無以大彰天討、垂戒將來,亦且無以慰宗社之靈、雪臣民之忿。
於是下旨磔死,棄屍三日,仍敕沿邊諸將嚴為守備。
——大家沒有想到,歷史上幾年以後,於謙也是受了和喜寧一樣的酷刑死去。
一樣,又不一樣。
隻是大家免不了抱怨,當年就是這個喜寧,欺壓英國公張輔,讓重臣寒心,群臣側目;如今,他又欺壓皇帝,最終被殺。
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
隻是這報應,來得太遲了。
在也先軍營的太上皇也很快得到消息,當時有逃回來的那哈回報給他。太上皇大喜過望:幹戈久不息,人民被害,皆喜寧所為,今後邊方寧靖,我南歸亦有日矣!
——這位太上皇似乎忘了,喜寧正是他一手提拔任用的。
——當然重點不是這個,邊亂喜寧有幾層功勞先不說,決定他能不能回北京的,不是喜寧,而是也先和他的親弟弟,難道喜寧能做這兩個人的主?
——也先不是認為太上皇是真命天子,所以行君臣大禮,處處禮敬有加嗎?怎麽還讓個小太監喜寧給欺負了?
——這時候知道幹戈不息,人民被害了,當時到城下叩關的時候怎麽就乖乖的去了呢?
——真是為難了史官們!
喜寧死了,邊亂仍然沒有平息的跡象。
三月初五,瓦剌入侵朔州;初九,瓦剌入侵寧夏、慶陽,均無功而返;兩天後,再次入侵朔州。
同一天,太上皇被裹挾到大同城西,校尉袁彬言天氣向寒,聖躬衣薄,兼乏衾褥之屬。守將即備衣衾飲饌等物遣人進訖。
景帝得報,下旨表彰,隻是擱下筆,很不是滋味。
他剛剛得到大同方麵的戰報:清明節當天,朔州男婦出城展墓,達賊猝至,殺虜四百餘人,牛馬一千二百有奇;指揮周寧等率兵追,又敗,惟斬賊一人;而我軍為賊殺傷者六百六十餘人,蹂躪死者數千。
然而除了下令邊將痛思自咎,戒嚴堤備,以蓋前愆,他能做的不多。
畢竟受製於人。
裏裏外外的事情一堆,又得到岷王朱梗的訃告,他是太祖第十七子,享年七十二,輟視朝三日,諡曰莊。
同時接到的,還有朝鮮國王李祹的訃告。他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朝鮮世宗,李祹二十歲即位,在位三十二年。他才華橫溢,很受父親太宗喜愛,於是越過了兩位大兒子傳給了他。在位期間,朝鮮社會文化得到長足發展,國家繁榮強大。世宗被認為是朝鮮王朝的最出色的國王之一,因此被尊稱為世宗大王。
比歷史上稍晚,三月十五日,景帝下詔錄土木死事諸臣後官。尚書王佐子道陽,鄺埜子儀,俱為主事;侍郎曹鼐子恩,丁鉉子琥,副都鄧棨子瑺,俱為評事;通政龔全安子廷暉,太常劉容子鑒,俱為部照磨;學士張益子翊,尚寶淩壽子暉,俱為序班;欽天監王廖羲仲子景明為司歷,太醫院使欽謙子智為本院吏目等等,以優撫為國死難官員之後人。
而對於代太上皇罹難的申佑,更是要大張旗鼓的表彰。歷史上景帝一口氣發了五道敕命,表彰申佑和他的父親申俊、嫡母張氏、生母李氏、遺孀李氏:朝廷設監察禦史,欲振朝綱,勵風俗,以弼承國家之治,非得剛方清直之士,曷克稱茲。爾四川道監察禦史申佑,發身科第,授職於斯。比以隨征,陷於戰陣,勞古可憫。
這回存心想要給老哥好看,就不僅僅是授文林郎、賜敕命那樣簡單,而是追諡忠節,贈督察院左都禦史,封賞其父母妻兒,並命其子孫世襲千戶。
同一天,在土木堡犧牲的勛貴也受到了追贈和襲爵。
英國公張輔追封定興王,諡號忠烈。原配李氏,生子張忠,有廢疾,其子傑又以母魏氏微賤,疑非真子,不得嗣;魏氏又生三女,長女為黔國公沐晟夫人,次女為仁宗貞靜敬妃,仁宗崩,以功臣後,特免殉葬;三女為清平伯吳英夫人。張輔又納吳氏為妾,生一子一女,女為保國公朱永夫人;子張懋,今年九歲。
經過商討,決定讓張懋襲爵;景帝還特意召見了他,小孩子生的虎頭虎腦,很是機靈,行禮很是標準;隻是因為幼年喪父,十分瘦弱憔悴。景帝免不得想到自己,也是幼年亡父,於是招他上前,把他攏到懷裏,安慰他要振作精神,繼承乃祖乃父遺誌,保境安民。
九歲的孩子當然沒有表字,於是景帝賜字廷勉,朝廷對你寄望很高,你一定要勤奮自勉。
張懋磕頭。
其他人就沒那麽麻煩。
成國公朱勇追封平陰王,諡號武湣。夫人王氏,都督王同之女,有二子五女:長子朱儀字炎恆,今年二十三歲,襲公爵;次子朱佶年十八。長女適泰寧侯陳瀛,次適都督郭震,次適彭城伯張瑾,次適武功中衛指揮韓銘,幼女尚在繈褓,也帶進宮,由皇後撫養。
泰寧侯陳瀛贈寧國公,諡恭湣。他家的事情比較特殊。陳瀛是陳桓的後人。陳桓由燕山中護衛,歷任副千戶、指揮同知、都督僉事,積功至指揮同知,累遷都督僉事,封泰寧侯,祿千二百石,後奉命改建北京城及宮殿,去世後贈靖國公,諡忠襄;兒子陳瑜襲爵,從北征,失律,下獄死;侄子陳鍾嗣,再傳陳瀛,他沒有兒子,於是讓弟弟陳涇襲爵。陳涇相當不爭氣,暫時不表。
恭順侯吳克忠贈邠國公,諡壯勇;其弟克勤贈遵化伯,諡僖敏。克忠無子,克勤長子吳瑾襲侯爵。克忠一家雖然是蒙古人,但自父親允誠歸降明朝後,屢有戰功,子孫後代多有戰死,堪稱明朝楊家將。
允誠三個兒子,長子克忠;次子吳管者,官至都指揮同知,封廣義伯,早亡,兒子吳玘襲爵,遺孀早奴,極有謀略,曾經入朝送馬;三子克勤。歷史上,第二代恭順侯吳瑾,在平定曹吉祥、曹欽反叛時戰死,贈涼國公,諡忠壯,予世券;他的弟弟吳琮,因為叔父吳玘無子,繼承廣義伯。後來滿俊造反時,臨戰脫逃,除爵位。
永順伯薛綬贈侯爵,諡武毅,其子薛輔嗣,今年才八歲。
平鄉伯陳懷諡忠毅。他父親隻是副千戶,爵位是自己通過平定內地和安南的叛亂中掙到的,不過還沒有拿到世券,景帝特批,贈侯爵,命其子陳輔嗣爵。
襄城伯李珍贈侯,諡悼僖,但他家的事情更是奇葩。李珍的祖父李濬,洪武年間為燕山左護衛副千戶。隨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奪取北平九門。之後轉戰山東,為前鋒。累升都指揮使,封襄城伯,祿千石。永樂三年去世。他的兒子李隆,字彥平,次年襲爵,十八年留守南京,二十二年鎮山海關,未幾復守南京。正統五年入總禁軍,十一年巡邊大同,十二年卒。李隆雄偉有將略。數從北征,出奇料敵,太宗器之。讀書好文,論事侃侃,清慎守法,尤敬禮士大夫。在南京十八年,前後賜璽書二百餘。及召還,南都民流涕送之江上。
李隆死後,長子李珍襲爵,次年戰死於土木堡。李珍年幼無子;他的二弟李璉,長得醜,他媽不讓他襲爵,反而推薦老三李瑾。
景帝嘴角直抽搐,不過考慮到家屬意見,同意了。
因為長得醜居然無法襲爵,不知道這算不算古往今來獨一份,看來明朝如果有整容院,生意應該不錯。
當然這位新任的襄城伯確實才能出眾,暫時不提。
遂安伯陳塤正統十一年襲陳父春爵,諡榮懷,無子,弟陳韶嗣。
駙馬井源追封钜鹿侯,諡榮湣,無子,弟濙嗣為錦衣衛指揮僉事。
修武伯沈榮贈侯,諡僖湣,子沈煜嗣。
都督梁成贈任丘伯,諡壯勇,無子,不襲。
都督王貴,孫子王公孫襲為都指揮使。
都是父兄拿生命換來的,尤其是亂軍之中,基本上屍骨無存;因此雖然是封官襲爵,但大家都沒有笑意,反而神色莊嚴肅穆。
念完聖旨,景帝開口說了幾句,申討了王振敗壞朝綱的罪行,表彰了他們父兄為國犧牲的精神,勉勵他們要承繼父兄遺誌,努力報效國家雲雲;同時宣布,張懋、薛輔、申忠嗣等幾個烈士遺孤,接進宮裏,由皇室撫養成人;其中申忠嗣是申佑的獨子,今年三歲,是皇帝親自賜名的。
大家一起磕頭。
除了功臣,犧牲在土木堡的普通將士也得到了撫恤——皇帝將在北京建設一座書院,專門收養十六歲以下的烈士遺孤,幫助他們完成學業,早日成才。
這所書院不用戶部撥款,而是從內帑撥付,據說皇後把自己的體己都拿出來了——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尤其是烈士的遺孤。這些錢在妾這裏,也不過是放在倉庫發黴;可是用在孩子們身上,督促他們讀書習武,不但忠臣有後,也可以壯國人的誌氣。早晚有一天,我們能夠報仇雪恥。
與此同時,景帝下達了另外一道聖旨:為紀念在土木之變中殉國的朝廷重臣和五十萬大軍英魂,命工部在懷來縣土木鎮土木村內興建顯忠祠,各豎神位,註明殉難諸臣、撫恤、贈諡、榮蔭的情況;同時鑄王振裸身跪像一尊,用以安慰亡靈。
當然,對那個曾經毫無廉恥吹捧王振的王佑,景帝也不打算放過——他記不起來,汪舜華也能想起來,實在這人太無恥了,拍馬屁很正常,拍到那個地步實在不正常。
他一說,馬上下麵就響應起來,光是拍馬屁當幹兒子也就算了,那年頭王振一手遮天,大家誰都不敢說沒有恭維過,但是這人居然公然索賄,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本來還慶幸逃過一劫的王佑就這樣被押解到京城,以王振黨羽、貪財納賄等罪名,抄家處斬,子孫流放。
他當著百官的麵,說:這就是為臣不忠、阿附權奸、敗壞朝綱的下場!
看著群臣伏倒一地的場景,景帝心中難免生出一種異樣的感受。今天這樣大張旗鼓的懲惡揚善,不僅不在群臣最初的預料中,其實也不在他的計劃中。
土木之變後,群臣不止一次上表彈劾隨扈的公侯駙馬伯,要求挨個兒追究,他沒有同意,但心裏不是沒有看法的:汪妃一個女人,都能挺身而出;這些威名赫赫的勇將,難道就看不出其中的兇險?為什麽不拚命阻攔?如果攔下了,自然也就沒有土木之變,甚至自己的兒子也可以保住了!
因此那天兒子的冥誕,他和汪舜華說到了這件事。
出乎意料的是,汪舜華堅決反對追究公侯的責任,並希望他盡快撫恤勛貴後人,哪怕得知於謙也上書要求追責時,也沒有退讓。
其實朝廷上的事,不應該和皇後討論,但是自從汪舜華進宮以後,尤其元宵節後,景帝反而習慣凡事和她商量。
汪皇後凡事有主見,而且確實會設身處地的為自己著想;而前朝大臣,即便是他最信賴的於謙,有些話也是不能說的。
汪舜華的態度很堅決:當年一個小小的喜寧,都能公然欺淩英國公,何況王振?聖上身為唯一的禦弟,都要口稱翁父,文武官員又當如何自處?何況,當天的事情,聖上親眼所見。隻要不涉及王振,太上皇興許還能聽得進隻言片語;但凡涉及王振,竟是什麽也不聽了,這種情況,你讓群臣怎麽有所作為?何況,這些隨扈的公侯,都已經血染疆場,以身殉國。縱然有天大的過失,也是死者為重。現在,要追究他們容易,可是他們的家屬會怎麽想?三軍將士會怎麽想?朝臣又會怎麽想?——當年王振當權的時候,所有沒吱聲的,豈不是人人自危?
景帝點頭。
汪舜華道,於謙等人為社稷計,想要整肅風氣,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聖上決不能依從,否則便是失了天下之望。既然事情是王振引起的,追究他和黨羽便是了。其他的人,隻要是戰死的,都要大張旗鼓的撫恤表彰。
話說到了這裏,景帝很明白潛台詞——放著這麽多重臣良將不用,卻任由王振亂國,太上皇,你是不是傻?
景帝其實不相信也先會放老哥回來,但也確實不希望老哥的影響英明神武,否則自己的位子就坐不穩;更何況,他是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兒子能夠承襲大統。
因此,隻要能打擊老哥的形象,為自己收買人心,他是不吝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