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所料,皇後準備放還宮女的消息一經傳出,六宮都沸騰了,無數人翹首以盼——這要是能回家,該有多好!
尤其沒有想到的是,皇後居然要在內宮設立醫館,還要給宮女內宦賜葬——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這是真把人當人看啊!
皇帝經常選宮女,但是放宮女這種事,實在太少,以至於人們幾乎已經忘了,上次遣回宮女是什麽時候了。
雖然按照太祖時候設了宮官敕,但實際上根本就沒有操作過,大家除了被皇帝寵幸進位嬪妃生下子女,實際上沒有太多的出路——甚至皇帝死了,還得拉出去陪葬。
這次第,怎一個慘字了得。
不管喜不喜歡辮子朝,汪舜華得承認,有些東西,是可以學習借鑑的;不過清朝放還宮女的時間是二十五歲,這在後代沒什麽,很合適的年紀;但在現在,已經是高齡了,於是又提前了五年。按照宮女十二三歲入宮計算,在宮裏服役七八年,也算可以了。
第二天一早,汪舜華帶人去給兩宮太後請安的時候,於路碰到的太監宮女都用仰慕感恩的眼神看著她,這讓她有點不適應;甚至瞬間有了點貨法市恩的感覺,不過看著宮女尤其是年輕宮女們稚嫩的麵龐,還是有點觸動的,這些孩子,在後代應該是為人生衝刺的階段,而現在,卻被鎖在這深深宮牆裏頭,不得自由。
汪舜華沖大家微微點頭,沒說話,往前走。
她跟孫太後和吳太後分別匯報了這件事,當然旁聽的還有錢皇後和周貴妃等人,她們顯然也得到了消息,臉色各異。
汪舜華用的是極為謙卑和懇切的語氣:宮女太多,容易滋生怨氣;何況土木一戰,挫傷了元氣,朝野上下都需要休養生息。放還宮女,節省的用度有限,甚至可以說多加了一筆,但是可以消弭元氣,為太上皇和懷獻太子祈福。
孫太後本能的想到汪舜華是想攬權,但是話都說到這個地步,她也沒辦法反對;何況,她轉頭看了眼錢皇後,也確實不像是能幹這事的人,隻好說難得你和皇帝費心,就這麽辦吧。
她想了想,這麽大的事,你一個人怕是吃不消。杭妃有身孕,讓周貴妃幫你吧。
汪舜華道謝。
孫太後都沒有反對,前朝自然也不會有異議,尤其放還宮女在任何時候都算德政。歷史上天順八年,憲宗即位,李賢上言:天時未和,由陰氣太盛,自宣德至天順間,選取宮人太多,浣衣局沒官婦女,愁怨尤甚。宜皆放還。這才放還了宮女。
現在皇後想要三年放還一次宮女,設立醫館、安排後事,大家都覺得不錯——和自己沒有利益衝突,誰不想做個好人?
元宵節收了假的第一天,景帝和重臣商量這件事。其實風聲已經傳了很久,現在正式拿出來,大家都站出來稱頌了一番聖上英明、皇後賢德之類的話,這回感情還是真摯的,尤其聽景帝說是為了安慰懷獻太子和土木堡的亡靈,大家都覺得,皇帝皇後都心存仁厚。
有了這種感覺,自然不會反對恢復六局一司,反正都是後宮的事,不是太監就是宮女,現在看,汪皇後比太監還是靠譜一些的。
雖然懷疑汪皇後想攬權,但人家是皇後,這也是分內的事;至於收買人心——現在太上皇還在北方,沒有誰會認為也先會放他回來;太子還年紀小,等皇帝有了自己的兒子再說吧!
景泰元年正月二十六日,景帝正式下旨,讓汪皇後負責料理這件事,並賜下一方親自雕刻的白玉印信,上麵篆刻著德合無疆四字。
汪舜華已經有了皇後印璽,此次獲賜印信,不僅是景帝彰顯對妻子的寵愛,也是在著力塑造她賢後的形象。
——此前太祖賜懿文太子白玉印,方一寸二分,題曰大本堂記;賜馬皇後白玉印,方亦如之,曰厚載之記;太宗賜仁宗玉押,曰人主中正。仁宗後來又把這塊印賜給了兒子宣宗。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
汪舜華下令尚宮局翻書,並傳旨六宮上報名冊。
太祖吳元年,設內職六尚局管理後宮,洪武五年,定為六局一司,分領二十四司,每司或二人或四人。
尚宮局設尚宮二人,秩正四品,掌導引中宮,凡六局出納文籍皆署之,若征辦於外則為之請旨,牒付內官監,監受牒行移於外。下轄司記、司言、司薄、司闈四司。
尚儀局設尚儀二人,正四品,掌禮儀、起居之事。下轄司籍、司樂、司賓、司贊四司及彤史,其中彤史二人,正五品,掌宴見進禦之序,凡後妃群妾禦於君所,彤史謹書其日月。
尚服局設尚服二人,正四品,掌供服用采章之數。下轄司寶、司衣、司飾、司仗四司。
尚食局設尚食二人,正四品,掌膳羞品齊之數,凡以飲食進禦,尚食先嚐之。下轄司膳、司醞、司藥、司饎四司。
尚寢局設尚寢二人,正四品,掌天子燕寢及嬪妃進禦之次序。下轄司設、司輿、司苑、司燈四司。
尚功局設尚功二人,正四品,掌督妃嬪宮人女紅之程課。下轄司製、司珍、司彩、司計四司。
宮正司設宮正一人,正四品;司正二人,正五品;典正四人,正六品;女史四人。宮正掌糾察宮闈、戒令謫罪之事,大事則奏聞;司正、典正佐之,女史掌書記功過。
永樂以後,職盡移於宦官。其宮官所存者,惟尚寶四司而已。因此,編製是有的,隻是人是沒有的,至少不全。
這麽多部門,每個部門還有為數不少的中層幹部和實際辦事的科員,讓汪舜華看得有點頭大;好歹想到這些都是自己人,也就鬆快了些,但並不打算馬上把人補上,一來人都不認識,不知道人家什麽品性、什麽打算,冒冒失失的,反而不好;二來宮女的文化水平確實不如太監——宣德以後,太監們都是要讀書的;三是不想太刺激太監們,隻要把事情辦成就行了。
內官們也感受到了。他們本來以為皇後恨毒王振,肯定也會遷怒太監,這回就是想趁機奪了他們的權,結果不是那麽回事,該差遣還是差遣,該辦事還是辦事,雖然是對食要出宮,大家都有點捨不得,但是馬上要開設醫館和準許安葬,這兩件事實在很得人心。反正大家的心思都在外朝,都想去司禮監禦馬監之類的地方。因此,也就不怎麽在意了。
這件事情搞定了,另外一件事可就不容易了:財政問題。現在邊事未靖而需餉甚急。
正月二十四日,景帝下令:生員凡納粟或上馬者皆許入國子監;軍民輸納,或米或粟或豆或草或鞍馬者,也均授予冠帶;朝廷以罪罷黜的官吏如輸納上述軍餉,可以復職。先讓宣府、大同施行,然後推廣到兩畿及諸布政司、遼東等地。
監生郭佑等上書朝廷,痛陳其弊;刑科給事中曹凱也上書抗爭:近例,輸豆四千石以上授指揮使,他們受祿十餘年,中以償其所費,又令其世襲,這是以百姓膏血養無功之子孫,而他們則取息之時無窮。如此,則有功的將領必曰我以捐軀獲此,他們以輸豆也獲此,朝廷以我軀命與荏菽一般看待,其誰不解體!
景帝用抱怨的語氣跟汪舜華提了這事,這些大臣,一點都不體諒朕的苦心!朕想這樣賣官鬻爵嗎?還不是大敵當前缺銀子!
汪舜華把女兒交給夏玉蓮,端正表情,妾以為郭佑等人所言極是,納粟雖然可以緩解一時困難,然而必然敗壞整個官場和社會風氣,絕不可行,聖上宜別圖良策。
如果有錢就能進國子監,他們會好好學習嗎?那那些寒窗苦讀考進去的寒門士子會怎麽想?更何況,現在進士很少,國子監生是可以直接做官的!依靠買來的文憑去做官,他們的才學能夠適應工作的需要嗎?他們的品行又是否符合為官的標準?——雖然說千裏做官隻為錢,但從一開始就是拿錢開路,會不會給他們錢能通神的錯覺?
如果有錢就可以買世襲的武職,那那些浴血疆場、前赴後繼的將士情何以堪?到時候衝鋒陷陣,誰肯拚命往前;就算沖在前麵,又真得值得信任嗎?——土木之變,不就是因為上麵沒有戰場經歷胡亂指揮導致了嗎?一將不明,累死三軍!
更何況,即便是隻算經濟帳,也是不劃算的。這些人,拿錢買了學位、官位、爵位,不是說就掛著名而已,而是要辦事的,朝廷也要給他發工資的!指揮使是正三品,年俸220石,也就是說,他隻需要不到十年的俸祿,就可以拿到世襲的三品官——這樣的買賣,誰不願意幹?我都想去買個官來做做!
汪舜華下了結論,此例一開,必然朝綱大壞,貪腐橫行,即便是三十年也收拾不回來——聖上不可抱薪救火。
她緩和了口氣,當年子貢問政。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如今既是國家危亡之際,更應該君臣同心同德,共克時艱;而不是金錢開道,失信於民。
景帝皺緊了眉頭,梓童所言極是,朕幾乎犯下大錯。
隻是,他還是躊躇不定,那朕能怎麽辦?
解決財政危機,從來不過開源節流四個字而已,汪舜華很明白,腦子立馬上想到了開放海禁、一條鞭法、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等名詞,馬上打住——首先,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做這些事情會得罪很多人,想想張居正和雍正的下場,一個被抄家,一個被潑了無數髒水,連兒子都不是自己的,這還是在有絕對權力的前提下,現在景帝位子還沒有坐穩,還有個不知道什麽時候跳出來的坑貨哥哥,他如果敢這樣標新立異,搞不好分分鍾被趕下台去!其次,這也不是自己作為皇後該說的,雖然景帝很相信自己,大臣很敬重自己,那都是有前提的,提出這些,能不能實行不說,景帝會怎麽想——現在八字還沒一撇你就覬覦朕的江山?第三,要做這些事,不僅需要大權在握,而且需要周密規劃,運籌帷幄,不是這會兒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
因此,她沒有去討論朝廷該從那裏找錢,而是說可以在哪裏節省一點用度——當然隻能是後宮用度,要裁減。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兩宮太後那裏決不能省,太上皇的後妃也不能省,杭德妃馬上要分娩,剩下的也隻剩下自己和孫妃了。她也是個小透明,自從入宮以後,景帝都沒到她宮裏去過,汪舜華提過幾次,景帝實在太累,懶得挪步。不過好在馬上要放大批宮女進宮,現在嬪妃不多,皇子公主也少,用不著太多的人;其他的,我以後除非重大場合,不再佩戴金玉首飾,改用絨花絹花——主要是太沉了,不知怎麽想到了孝賢皇後。她以前在王府就知道,絨花這種東西居然現在就有,絹花的歷史當然更久遠,因此家居的時候倒是很喜歡用;衣服也要反覆使用——印染技術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隋唐以前,衣服容易褪色,所以貴族的衣服很多穿一次就扔,皇家更不例外——隋文帝節儉,後宮的衣服洗了又穿,史書上是要專門寫了一筆的;唐文宗的衣服洗了三次還在穿,就可以向群臣嘚瑟。明朝倒不至於如此誇張,畢竟浣衣局就承擔了為皇室浣洗衣服的職責,但一般而言,常服還可以洗幾次,禮服、朝服隻能香薰,便服利用率倒是要高一些。
——歷史上明憲宗的兒子益王祐檳生性儉約,要穿洗過的衣服,史書也是專門點讚;至於崇禎、道光那種穿補丁衣服的皇帝,已經不止是另類了。
汪舜華雖然還是改不了衣櫃裏總少一件衣服的臭毛病,但這種極端奢侈的行為還是受不了,尤其她進宮後的衣服,已經不是奢侈品,而是藝術品級別,可以直接放在博物館展覽的,這已經不是暴殄天物,簡直是傷天害理了。因此實在捨不得,洗了繼續穿,穿了好幾次——如果隻是家居的便服,也不是事,關鍵見客時幾次穿了相同的衣服,這就算失禮了,跟後代明星走秀穿以前的衣服差不多意思,結果就被公主們說過,你是王妃,就該有體統。郕王臉上掛不住,也說過她,汪舜華低著頭: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應念物力維艱。
郕王愣了一下,沒再說什麽,隻是說以後盡量避免再見同一位客人穿同一件衣服。汪舜華口裏應了,心裏卻嘀咕,衣服不就是拿來穿的,真是毛病!
現在她是皇後,不需要用衣服來彰顯身份了,穿什麽衣服都由著她的喜好,當然括弧皇帝的龍袍除外;穿舊衣服、洗過多次的舊衣服甚至是打著補丁的舊衣服,也沒人敢說她不成體統,反而會歌頌她勤儉節約、惜福愛物。——同樣是性格溫和,普通人可能被當成軟柿子拿捏,在上位者卻是仁厚寬容;同樣是補丁衣服,普通人的就是窮酸,領袖的就是珍貴文物,應該陳列在紀念館供萬人瞻仰。
古今同理。
——但是天地良心,身為王妃皇後,再簡約,也是有限度的;事實上,汪舜華的衣服首飾很不少。除了朝廷發的製服,進王府後,她自己也製作了不少——汪舜華對時興的褙子襖裙其實很不感冒,不是不精緻,隻是不夠大氣飄逸,反而是當年看古裝劇時對央視版四大名著外加《唐明皇》《武則天》《筆中情》之類的造型印象深刻。因此畫了草圖,讓工匠做。郕王也很配合的穿上情侶裝一起畫行樂圖。
那一刻,汪舜華也曾感慨真是貧窮限製了想像力。
宮女平時佩戴的首飾之類的限製一下,工資是沒法削減了;至於還有沒有別的法子,您和大臣們商量去吧。
她本來想說仿照清朝,妃嬪去世以後,會有大量隨葬品,以後除了品級應有的冠服,其他賞賜的各種衣服首飾用具全部回收。畢竟不知道左護法什麽時候回來,還是不要把人得罪太狠,也就罷了。
不過宮裏用具還是可以節省一下,比如宮禁裏的燈炬是用金匼製成,四麵包著金板,上麵鏤空出星辰日月圖案來透光,雖然輝煌美觀,但是照明的功能被大大降低;於是下令去掉這些繁複貴重的裝飾,隻繃上輕紗,確保照明。——歷史上,崇禎皇帝的寵妃田貴妃別出心裁,將燈的四周鏤開一方木桃形的口子,再繃上輕紗;同時把燈板內側打磨的光滑如鏡以反射燈光。這樣,轉動宮燈,便可以得到良好的照明和引路兩種用途。隻是汪舜華這樣的俗人,絕沒有這樣雅致的想法。
當然最重要的是把金器改為銀器。懷獻太子的死對夫妻倆的衝擊是巨大的,尤其現在群狼環伺,孫太後在宮裏樹大根深,萬一她真的和宮鬥劇裏的主角一樣下毒,還真是防不勝防。
汪舜華當然知道,銀針不能驗毒。那些電視小說裏的神乎其神的毒藥其實多半虛構,現在常見的毒,其實就是砒霜,主要物質是砷。砒霜本身不含硫,隻是因為生產技術落後,提純不幹淨,殘留少量的硫和硫化物。所含的硫與銀接觸,起了化學反應,也就給大家提供了驗毒的途徑;反倒是有些不含硫的東西,比如毒蘑菇、不熟的四季豆、長芽的土豆,或者泡得太久的木耳,甚至炮製不當的何首烏,都有致命的危險。——畢竟每年新聞或者朋友圈都能見到——但那也跟她沒多大關係,就算明英宗回來,要對付他也不能這樣。一個皇後跑去吩咐廚子多把木耳泡兩天,那畫風實在太美不敢看。
景帝很贊成汪舜華的想法,皇帝當然有防毒措施,但是不夠,必須加強,首先就是光祿寺。必須加強監管,每一眼爐灶配備三個人,一人配菜,一人掌勺,一人打雜。三人互相監督,並且記錄在案;每道菜都要準備兩份,一份呈上來,一份作樣;最後還要專人試菜。
與此同時,太醫院上下也要徹底清理。明朝幾任皇帝到底是不是文臣勾結太醫下毒,汪舜華不敢打包票,但這些人都是太上皇用的人,景帝可不放心。除了提拔自己的舊黨,原有的太醫要考教,和王振更直白的說太上皇一家關係緊密的一律罷免,還從民間選拔了一大批優良的醫生進宮。
尤其沒有想到的是,皇後居然要在內宮設立醫館,還要給宮女內宦賜葬——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這是真把人當人看啊!
皇帝經常選宮女,但是放宮女這種事,實在太少,以至於人們幾乎已經忘了,上次遣回宮女是什麽時候了。
雖然按照太祖時候設了宮官敕,但實際上根本就沒有操作過,大家除了被皇帝寵幸進位嬪妃生下子女,實際上沒有太多的出路——甚至皇帝死了,還得拉出去陪葬。
這次第,怎一個慘字了得。
不管喜不喜歡辮子朝,汪舜華得承認,有些東西,是可以學習借鑑的;不過清朝放還宮女的時間是二十五歲,這在後代沒什麽,很合適的年紀;但在現在,已經是高齡了,於是又提前了五年。按照宮女十二三歲入宮計算,在宮裏服役七八年,也算可以了。
第二天一早,汪舜華帶人去給兩宮太後請安的時候,於路碰到的太監宮女都用仰慕感恩的眼神看著她,這讓她有點不適應;甚至瞬間有了點貨法市恩的感覺,不過看著宮女尤其是年輕宮女們稚嫩的麵龐,還是有點觸動的,這些孩子,在後代應該是為人生衝刺的階段,而現在,卻被鎖在這深深宮牆裏頭,不得自由。
汪舜華沖大家微微點頭,沒說話,往前走。
她跟孫太後和吳太後分別匯報了這件事,當然旁聽的還有錢皇後和周貴妃等人,她們顯然也得到了消息,臉色各異。
汪舜華用的是極為謙卑和懇切的語氣:宮女太多,容易滋生怨氣;何況土木一戰,挫傷了元氣,朝野上下都需要休養生息。放還宮女,節省的用度有限,甚至可以說多加了一筆,但是可以消弭元氣,為太上皇和懷獻太子祈福。
孫太後本能的想到汪舜華是想攬權,但是話都說到這個地步,她也沒辦法反對;何況,她轉頭看了眼錢皇後,也確實不像是能幹這事的人,隻好說難得你和皇帝費心,就這麽辦吧。
她想了想,這麽大的事,你一個人怕是吃不消。杭妃有身孕,讓周貴妃幫你吧。
汪舜華道謝。
孫太後都沒有反對,前朝自然也不會有異議,尤其放還宮女在任何時候都算德政。歷史上天順八年,憲宗即位,李賢上言:天時未和,由陰氣太盛,自宣德至天順間,選取宮人太多,浣衣局沒官婦女,愁怨尤甚。宜皆放還。這才放還了宮女。
現在皇後想要三年放還一次宮女,設立醫館、安排後事,大家都覺得不錯——和自己沒有利益衝突,誰不想做個好人?
元宵節收了假的第一天,景帝和重臣商量這件事。其實風聲已經傳了很久,現在正式拿出來,大家都站出來稱頌了一番聖上英明、皇後賢德之類的話,這回感情還是真摯的,尤其聽景帝說是為了安慰懷獻太子和土木堡的亡靈,大家都覺得,皇帝皇後都心存仁厚。
有了這種感覺,自然不會反對恢復六局一司,反正都是後宮的事,不是太監就是宮女,現在看,汪皇後比太監還是靠譜一些的。
雖然懷疑汪皇後想攬權,但人家是皇後,這也是分內的事;至於收買人心——現在太上皇還在北方,沒有誰會認為也先會放他回來;太子還年紀小,等皇帝有了自己的兒子再說吧!
景泰元年正月二十六日,景帝正式下旨,讓汪皇後負責料理這件事,並賜下一方親自雕刻的白玉印信,上麵篆刻著德合無疆四字。
汪舜華已經有了皇後印璽,此次獲賜印信,不僅是景帝彰顯對妻子的寵愛,也是在著力塑造她賢後的形象。
——此前太祖賜懿文太子白玉印,方一寸二分,題曰大本堂記;賜馬皇後白玉印,方亦如之,曰厚載之記;太宗賜仁宗玉押,曰人主中正。仁宗後來又把這塊印賜給了兒子宣宗。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
汪舜華下令尚宮局翻書,並傳旨六宮上報名冊。
太祖吳元年,設內職六尚局管理後宮,洪武五年,定為六局一司,分領二十四司,每司或二人或四人。
尚宮局設尚宮二人,秩正四品,掌導引中宮,凡六局出納文籍皆署之,若征辦於外則為之請旨,牒付內官監,監受牒行移於外。下轄司記、司言、司薄、司闈四司。
尚儀局設尚儀二人,正四品,掌禮儀、起居之事。下轄司籍、司樂、司賓、司贊四司及彤史,其中彤史二人,正五品,掌宴見進禦之序,凡後妃群妾禦於君所,彤史謹書其日月。
尚服局設尚服二人,正四品,掌供服用采章之數。下轄司寶、司衣、司飾、司仗四司。
尚食局設尚食二人,正四品,掌膳羞品齊之數,凡以飲食進禦,尚食先嚐之。下轄司膳、司醞、司藥、司饎四司。
尚寢局設尚寢二人,正四品,掌天子燕寢及嬪妃進禦之次序。下轄司設、司輿、司苑、司燈四司。
尚功局設尚功二人,正四品,掌督妃嬪宮人女紅之程課。下轄司製、司珍、司彩、司計四司。
宮正司設宮正一人,正四品;司正二人,正五品;典正四人,正六品;女史四人。宮正掌糾察宮闈、戒令謫罪之事,大事則奏聞;司正、典正佐之,女史掌書記功過。
永樂以後,職盡移於宦官。其宮官所存者,惟尚寶四司而已。因此,編製是有的,隻是人是沒有的,至少不全。
這麽多部門,每個部門還有為數不少的中層幹部和實際辦事的科員,讓汪舜華看得有點頭大;好歹想到這些都是自己人,也就鬆快了些,但並不打算馬上把人補上,一來人都不認識,不知道人家什麽品性、什麽打算,冒冒失失的,反而不好;二來宮女的文化水平確實不如太監——宣德以後,太監們都是要讀書的;三是不想太刺激太監們,隻要把事情辦成就行了。
內官們也感受到了。他們本來以為皇後恨毒王振,肯定也會遷怒太監,這回就是想趁機奪了他們的權,結果不是那麽回事,該差遣還是差遣,該辦事還是辦事,雖然是對食要出宮,大家都有點捨不得,但是馬上要開設醫館和準許安葬,這兩件事實在很得人心。反正大家的心思都在外朝,都想去司禮監禦馬監之類的地方。因此,也就不怎麽在意了。
這件事情搞定了,另外一件事可就不容易了:財政問題。現在邊事未靖而需餉甚急。
正月二十四日,景帝下令:生員凡納粟或上馬者皆許入國子監;軍民輸納,或米或粟或豆或草或鞍馬者,也均授予冠帶;朝廷以罪罷黜的官吏如輸納上述軍餉,可以復職。先讓宣府、大同施行,然後推廣到兩畿及諸布政司、遼東等地。
監生郭佑等上書朝廷,痛陳其弊;刑科給事中曹凱也上書抗爭:近例,輸豆四千石以上授指揮使,他們受祿十餘年,中以償其所費,又令其世襲,這是以百姓膏血養無功之子孫,而他們則取息之時無窮。如此,則有功的將領必曰我以捐軀獲此,他們以輸豆也獲此,朝廷以我軀命與荏菽一般看待,其誰不解體!
景帝用抱怨的語氣跟汪舜華提了這事,這些大臣,一點都不體諒朕的苦心!朕想這樣賣官鬻爵嗎?還不是大敵當前缺銀子!
汪舜華把女兒交給夏玉蓮,端正表情,妾以為郭佑等人所言極是,納粟雖然可以緩解一時困難,然而必然敗壞整個官場和社會風氣,絕不可行,聖上宜別圖良策。
如果有錢就能進國子監,他們會好好學習嗎?那那些寒窗苦讀考進去的寒門士子會怎麽想?更何況,現在進士很少,國子監生是可以直接做官的!依靠買來的文憑去做官,他們的才學能夠適應工作的需要嗎?他們的品行又是否符合為官的標準?——雖然說千裏做官隻為錢,但從一開始就是拿錢開路,會不會給他們錢能通神的錯覺?
如果有錢就可以買世襲的武職,那那些浴血疆場、前赴後繼的將士情何以堪?到時候衝鋒陷陣,誰肯拚命往前;就算沖在前麵,又真得值得信任嗎?——土木之變,不就是因為上麵沒有戰場經歷胡亂指揮導致了嗎?一將不明,累死三軍!
更何況,即便是隻算經濟帳,也是不劃算的。這些人,拿錢買了學位、官位、爵位,不是說就掛著名而已,而是要辦事的,朝廷也要給他發工資的!指揮使是正三品,年俸220石,也就是說,他隻需要不到十年的俸祿,就可以拿到世襲的三品官——這樣的買賣,誰不願意幹?我都想去買個官來做做!
汪舜華下了結論,此例一開,必然朝綱大壞,貪腐橫行,即便是三十年也收拾不回來——聖上不可抱薪救火。
她緩和了口氣,當年子貢問政。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如今既是國家危亡之際,更應該君臣同心同德,共克時艱;而不是金錢開道,失信於民。
景帝皺緊了眉頭,梓童所言極是,朕幾乎犯下大錯。
隻是,他還是躊躇不定,那朕能怎麽辦?
解決財政危機,從來不過開源節流四個字而已,汪舜華很明白,腦子立馬上想到了開放海禁、一條鞭法、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等名詞,馬上打住——首先,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做這些事情會得罪很多人,想想張居正和雍正的下場,一個被抄家,一個被潑了無數髒水,連兒子都不是自己的,這還是在有絕對權力的前提下,現在景帝位子還沒有坐穩,還有個不知道什麽時候跳出來的坑貨哥哥,他如果敢這樣標新立異,搞不好分分鍾被趕下台去!其次,這也不是自己作為皇後該說的,雖然景帝很相信自己,大臣很敬重自己,那都是有前提的,提出這些,能不能實行不說,景帝會怎麽想——現在八字還沒一撇你就覬覦朕的江山?第三,要做這些事,不僅需要大權在握,而且需要周密規劃,運籌帷幄,不是這會兒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
因此,她沒有去討論朝廷該從那裏找錢,而是說可以在哪裏節省一點用度——當然隻能是後宮用度,要裁減。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兩宮太後那裏決不能省,太上皇的後妃也不能省,杭德妃馬上要分娩,剩下的也隻剩下自己和孫妃了。她也是個小透明,自從入宮以後,景帝都沒到她宮裏去過,汪舜華提過幾次,景帝實在太累,懶得挪步。不過好在馬上要放大批宮女進宮,現在嬪妃不多,皇子公主也少,用不著太多的人;其他的,我以後除非重大場合,不再佩戴金玉首飾,改用絨花絹花——主要是太沉了,不知怎麽想到了孝賢皇後。她以前在王府就知道,絨花這種東西居然現在就有,絹花的歷史當然更久遠,因此家居的時候倒是很喜歡用;衣服也要反覆使用——印染技術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隋唐以前,衣服容易褪色,所以貴族的衣服很多穿一次就扔,皇家更不例外——隋文帝節儉,後宮的衣服洗了又穿,史書上是要專門寫了一筆的;唐文宗的衣服洗了三次還在穿,就可以向群臣嘚瑟。明朝倒不至於如此誇張,畢竟浣衣局就承擔了為皇室浣洗衣服的職責,但一般而言,常服還可以洗幾次,禮服、朝服隻能香薰,便服利用率倒是要高一些。
——歷史上明憲宗的兒子益王祐檳生性儉約,要穿洗過的衣服,史書也是專門點讚;至於崇禎、道光那種穿補丁衣服的皇帝,已經不止是另類了。
汪舜華雖然還是改不了衣櫃裏總少一件衣服的臭毛病,但這種極端奢侈的行為還是受不了,尤其她進宮後的衣服,已經不是奢侈品,而是藝術品級別,可以直接放在博物館展覽的,這已經不是暴殄天物,簡直是傷天害理了。因此實在捨不得,洗了繼續穿,穿了好幾次——如果隻是家居的便服,也不是事,關鍵見客時幾次穿了相同的衣服,這就算失禮了,跟後代明星走秀穿以前的衣服差不多意思,結果就被公主們說過,你是王妃,就該有體統。郕王臉上掛不住,也說過她,汪舜華低著頭: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應念物力維艱。
郕王愣了一下,沒再說什麽,隻是說以後盡量避免再見同一位客人穿同一件衣服。汪舜華口裏應了,心裏卻嘀咕,衣服不就是拿來穿的,真是毛病!
現在她是皇後,不需要用衣服來彰顯身份了,穿什麽衣服都由著她的喜好,當然括弧皇帝的龍袍除外;穿舊衣服、洗過多次的舊衣服甚至是打著補丁的舊衣服,也沒人敢說她不成體統,反而會歌頌她勤儉節約、惜福愛物。——同樣是性格溫和,普通人可能被當成軟柿子拿捏,在上位者卻是仁厚寬容;同樣是補丁衣服,普通人的就是窮酸,領袖的就是珍貴文物,應該陳列在紀念館供萬人瞻仰。
古今同理。
——但是天地良心,身為王妃皇後,再簡約,也是有限度的;事實上,汪舜華的衣服首飾很不少。除了朝廷發的製服,進王府後,她自己也製作了不少——汪舜華對時興的褙子襖裙其實很不感冒,不是不精緻,隻是不夠大氣飄逸,反而是當年看古裝劇時對央視版四大名著外加《唐明皇》《武則天》《筆中情》之類的造型印象深刻。因此畫了草圖,讓工匠做。郕王也很配合的穿上情侶裝一起畫行樂圖。
那一刻,汪舜華也曾感慨真是貧窮限製了想像力。
宮女平時佩戴的首飾之類的限製一下,工資是沒法削減了;至於還有沒有別的法子,您和大臣們商量去吧。
她本來想說仿照清朝,妃嬪去世以後,會有大量隨葬品,以後除了品級應有的冠服,其他賞賜的各種衣服首飾用具全部回收。畢竟不知道左護法什麽時候回來,還是不要把人得罪太狠,也就罷了。
不過宮裏用具還是可以節省一下,比如宮禁裏的燈炬是用金匼製成,四麵包著金板,上麵鏤空出星辰日月圖案來透光,雖然輝煌美觀,但是照明的功能被大大降低;於是下令去掉這些繁複貴重的裝飾,隻繃上輕紗,確保照明。——歷史上,崇禎皇帝的寵妃田貴妃別出心裁,將燈的四周鏤開一方木桃形的口子,再繃上輕紗;同時把燈板內側打磨的光滑如鏡以反射燈光。這樣,轉動宮燈,便可以得到良好的照明和引路兩種用途。隻是汪舜華這樣的俗人,絕沒有這樣雅致的想法。
當然最重要的是把金器改為銀器。懷獻太子的死對夫妻倆的衝擊是巨大的,尤其現在群狼環伺,孫太後在宮裏樹大根深,萬一她真的和宮鬥劇裏的主角一樣下毒,還真是防不勝防。
汪舜華當然知道,銀針不能驗毒。那些電視小說裏的神乎其神的毒藥其實多半虛構,現在常見的毒,其實就是砒霜,主要物質是砷。砒霜本身不含硫,隻是因為生產技術落後,提純不幹淨,殘留少量的硫和硫化物。所含的硫與銀接觸,起了化學反應,也就給大家提供了驗毒的途徑;反倒是有些不含硫的東西,比如毒蘑菇、不熟的四季豆、長芽的土豆,或者泡得太久的木耳,甚至炮製不當的何首烏,都有致命的危險。——畢竟每年新聞或者朋友圈都能見到——但那也跟她沒多大關係,就算明英宗回來,要對付他也不能這樣。一個皇後跑去吩咐廚子多把木耳泡兩天,那畫風實在太美不敢看。
景帝很贊成汪舜華的想法,皇帝當然有防毒措施,但是不夠,必須加強,首先就是光祿寺。必須加強監管,每一眼爐灶配備三個人,一人配菜,一人掌勺,一人打雜。三人互相監督,並且記錄在案;每道菜都要準備兩份,一份呈上來,一份作樣;最後還要專人試菜。
與此同時,太醫院上下也要徹底清理。明朝幾任皇帝到底是不是文臣勾結太醫下毒,汪舜華不敢打包票,但這些人都是太上皇用的人,景帝可不放心。除了提拔自己的舊黨,原有的太醫要考教,和王振更直白的說太上皇一家關係緊密的一律罷免,還從民間選拔了一大批優良的醫生進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