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流程還得走,不過就簡單多了,就是在宮中接受一個月左右的培訓,在她們熟悉宮中規矩;當然女官沒有說,學習禮儀規範的過程中,她們考察她們的智力、性格作風之優劣;諸如睡覺時咬牙放屁吧嗒嘴的,說夢話撒癔症的,絕對不能容留。
汪舜華沒心情考慮這些,正想著怎麽才能熬過這一個月;又想這可能是最無憂無慮的一個月,出去以後就要操持生計了。
小說裏經常寫到的女主角在宮殿禦花園遇到這個皇子那個王爺,她們是一概沒有碰到,都是老老實實的待在鹹安宮。
明朝的故宮和後代見到的故宮是很不一樣的,目光所見,它的牆體和柱子不是大紅色,而是粉紅色。
鹹安宮等殿宇在後代是未開放的,因此汪舜華還是有點好奇心的,閑的沒事也會看看,亂說亂動是真的不敢,這年頭,搞不好就是掉腦袋的事情。
畢竟大浪淘沙,而且剩下的本來就少,10個姑娘倒是都沒有被中途丟出去。
六月十二,汪舜華和同伴們魚貫而入,前往坤寧宮拜謁皇後。大家都知道,最後最關鍵的一仗到來了。
提前聽女官們介紹過,她們按擺在麵前的桌子上的名單,逐一將精英傳進。姑娘立而不跪,回答一些有關姓名、家庭狀況、學問方麵的問題。
汪舜華排在最後一個。她進去的時候,能看到殿中寶座上坐著個青年婦人,料想就是錢皇後了;四周站滿了宮女,那一刻,她突然想到了很多年前公務員麵試,也想到了曾經無數次坐在台上作報告做演講。
說不緊張是假的,畢竟眼前的考官和以往的考官不一樣;但很快回過神來,想起了畢業前導師說的那句,考官又怎麽?他們不吃飯不喝水不拉屎咋的?他們一回家,還是會和你一樣,也會放屁打嗝甩鼻涕搓腳丫沖馬桶。想像下他們那種樣子,你還會害怕他嗎?
當時全班同學都被逗得捧腹大笑,自己也笑得半死。但這話確實有用。至少讓她在麵對考官和領導的時候,沒有畏懼過他們。
隻是這會兒想像著太後皇後放屁打嗝甩鼻涕的場景,覺得實在不厚道,於是強忍著收回了思緒。
錢皇後是直隸海州人。曾祖父錢整,是太宗的老部下,任燕山護衛副千戶;祖父錢通官至金吾右衛指揮使,父親錢貴繼承了祖傳武職,多次隨太宗、宣宗北征,憑藉戰功升至都指揮僉事。女兒被選為皇後,被提拔為中府都督同知。正統七年五月冊為皇後。
明英宗憐惜她娘家地位不高,想要給她家封侯,錢皇後遜謝,在朝中傳為美談。十四年,英宗被瓦剌部所俘,她把自己宮中全部資財輸出,每天哭泣,累了就就地而臥,傷殘了一條腿,哭瞎了一隻眼。明英宗在南宮,鬱鬱難解,錢皇後善言寬解。英宗臨終前,傳旨錢皇後千秋萬歲後,與朕同葬。——這是《明史》的說法,《英宗實錄》的說法是:皇後錢氏,名位素定,當盡孝養,以終天年;…擇好地建陵寢,皇後他日壽終,宜合葬,惠妃亦須遷來,以後諸妃次第祔葬。
英宗復位後,當時錢皇後已經不可能再生育,於是冊立皇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太子的母親周氏趁機提出想要當皇後,被英宗拒絕,隻是冊立為貴妃。明憲宗即位後,要尊嫡母錢皇後和生母周貴妃為皇太後,同時確定徽號。太監夏時為討好周貴妃,傳諭獨尊周貴妃為皇太後。大學士李賢、彭時力爭,才兩位太後並尊。稱錢太後為慈懿皇太後,周太後為皇太後。
天順八年七月,遵照英宗的遺囑,憲宗冊立吳氏為皇後;但他更寵愛的,卻是比自己年長十七歲的萬貞兒。他不止一次的提出立萬貞兒為皇後,卻都遭到了拒絕;在萬貞兒的設計下,憲宗決定廢後,錢太後極力反對,但周太後卻支持了憲宗。最終,吳皇後僅做了31天皇後,便被廢居西宮。由此,兩宮太後的地位徹底顛倒,憲宗開始親近周太後,從此母慈子孝;而對錢太後卻開始疏遠。成化三年,晉封周太後的哥哥周壽為慶雲伯,追贈周太後的父親周能為慶雲侯;但對於嫡母家族的晉封,卻提都沒有提起。
成化四年,錢太後去世,按照英宗遺詔,應該合葬,但周太後堅決反對。首輔李賢早就發現周太後不好相與,於是在給英宗挖墳的時候,提出在地宮中同時營建三間墓室。但是周太後不甘心,堅決反對;自然也遭到群臣的集體反對。
憲宗因為和錢太後有了嫌隙,猶豫不定,在周太後壓力下,奏疏被交給廷議。本以為可以靠人多駁回輔臣們的建議,卻沒有想到,這個建議竟得到了以吏部尚書李秉、禮部尚書姚夔為首的九十九位與會廷臣的一致響應。
憲宗左右為難,隻好哀求:卿等所言極是,可是你們也該可憐可憐朕,朕多次向母親請求勸慰,也沒能得到母親的依允。現在朕違背禮儀是不孝,可是違背母親也是不孝,你們倒是給我想個法子?
群臣深為不滿,詹事柯潛、給事中魏元當天就上疏進諫;第二天,以禮部尚書姚夔為首,四百七十名大臣聯名的疏章擺在了憲宗的案頭。都是為錢太後請命。
周太後勃然大怒,一意孤行,徹底激怒了群臣。第二天,給事中魏元偕同僚三十九人、禦史康允韶偕同僚四十一人,下朝後集體在文華門外放聲大哭;周太後要兒子下令群臣止哭退去,群臣拒不從命:不得錢太後合葬旨意,絕不敢退下。
麵對這樣的陣勢,憲宗再也頂不住了,周太後也害怕再惹出更大的亂子,終於答應了朝臣們的要求。於是正式為錢太後上諡號為孝莊獻穆弘惠顯仁恭天欽聖睿皇後,並將神位祔入太廟,與英宗並列在一起。
但即便錢太後與英宗合葬裕陵,周太後還是沒有放棄,暗中授意經辦此事的太監,將錢太後墓穴的那條隧道故意挖錯,不但與英宗墓室方向錯開足足數丈之遠,而且在中途就把隧道堵住。留給周太後的石穴則剛好相反,有一道寬敞且直通英宗墓室的隧道。
直到弘治十七年,周太後駕崩。孫子孝宗在檢閱裕陵地圖時,才驚訝地發現裕陵地下的隧道隱情。他將此事告知大學士劉健、謝遷、李東陽,打算為錢太後打通隧道。並決定將周太後的牌位畫像和自己母親紀太後的牌位畫像一起別祀於奉慈殿,而不是與英宗共祔太廟。但最終因欽天監和陰陽師都認為會影響風水而不得不作罷。英宗夫婦生同衾,死同穴的諾言,就這樣化成了泡影。
她給自己鼓了鼓勁,反正我就是來打醬油的,過了這一關就可以逃出生天了,歐耶。
她還在胡思亂想,上麵的太監已經開始問了,下立何人?
汪舜華回過神來,民女汪舜華,金吾左衛指揮使汪泉之孫。
一個年輕的聲音接過話茬,你就是汪泉的孫女?
聲音很好聽,應該是錢皇後。
汪舜華稱是。
錢皇後朝她招手,過來讓我瞧瞧。
什麽狀況?
汪舜華腦子有點卡,但還是依著吩咐,上前三步,跪下磕頭;錢皇後還招她,隻得又上前三步磕頭;錢皇後還招手,無奈還得上前三步磕頭,已經距離錢皇後不到三步了,跟前就是皇後的靴子。等站起身來,隻覺得膝蓋都要磨破皮了。
哪知這回錢皇後吩咐:把頭抬起來。
汪舜華覺得自己再這樣下去,一定要暴走,到底記得這裏沒有記者和圍觀群眾,卻生殺予奪在人掌握,隻得微微揚起頭。
錢皇後這回卻看清了,贊道:是個端正的人。
今年春節,她聽父親錢貴提過弟弟錢鍾的婚事。未過門的弟媳婦去世,弟弟年紀不小,應該盡快把事情定下來;好不容定了汪泉的孫女,結果平鄉伯陳懷又應承了,隻得作罷。聽說那汪家小姐至今還躺床上,心裏有點過意不去。
剛才聽到她報名,知道差點曾經是弟媳婦,所以留意;看她挺胸抬頭,微垂眼眸,禮節不差、聲音也平穩,料想是個端莊大氣的人。
這會兒招近前,能夠留宮的,不能說萬裏挑一,也是百裏挑一;何況折騰了大半年,雖然將養的不錯,到底有點怏怏的,頗有點楚楚動人的風姿,錢皇後點頭,讀過書嗎?
雖然對這位傳奇皇後很是好奇,汪舜華到還記得身份,並不敢直視尊長,隻是微垂眼眸,略讀過幾本書,隻認得幾個字。
錢皇後含笑,讀過什麽書?
語數外史地政物化生算嗎?似乎都忘的差不多了;三國西遊水滸紅樓?不大好說;馬列毛鄧三科學發展觀新時代思想,你能聽得進去?金庸古龍瓊瑤網絡小說?說不出口。
這真讓人糾結。
她隻得老實低頭,隻讀了《女德》與《女誡》。
這倒也不算說謊。前幾個月被禁閉在家裏,汪老頭不讓家人來瞧她,隻是扔了幾本書讓她好好念,好好反思,自然不是什麽戲曲小說,史書也不是,就是現在閨閣女子必備的女四書。
汪舜華對這些封建糟粕自然不隻是拒絕,簡直想撕成碎片,隻是想掙表現,讓汪家放鬆警惕,加上沒有網絡和工作,實在閑得無聊,所以從頭到尾翻了翻,氣的胃疼。
但是沒有辦法,人在屋簷下,不能不低頭,於是每天就靠翻這幾部書過日子。
錢皇後高興起來,女子無才便是德,你能識字,還讀過《女德》《女誡》,就很好,看來真是個知書識禮的好姑娘。
???!!!
汪舜華腦子一懵,這是什麽邏輯?
還沒容得及她反映過來,錢皇後又問,平時讀詩嗎?國朝最喜歡哪個詩人?
???!!!
我不是說了隻讀了《女德》《女誡》嗎?畢竟明朝最出名的是小說,詩文反而不怎麽出名吧?後代叫得出來的唐寅楊慎之類的,都還沒有生出來吧?
但是皇後問了,你還得答!明初都有哪些詩人?
——寫不要人誇好顏色,隻留清氣滿幹坤的王冕,好像是元朝人。
——高啟?可惜就記得一句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全詩是什麽?忘了。
——解縉?就記得他那一堆不知道是真是假的對聯,詩詞還真不記得。
還有誰?
——於謙!
——男神於謙!他也會寫詩!
——《詠石灰》《詠煤炭》都是托物言誌的極品好詩,《入京》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同樣鐵骨錚錚,高風亮節。
——隻是他現在什麽職務來著?這些詩寫了嗎?
——《入京》應該是諷刺王振亂黨的,這妖孽現在還活得風生水起,就不要拿來說道了;另外兩首可以試試,就算說錯了,也可以說聽別人說的,記錯了。
於是她微微揚起頭,民女聽說有個叫於謙的人,詩寫得很好。
錢皇後有點意外,於謙?是國朝的?
她身為皇後,久在深宮,不問朝政,所以對朝中大臣並不了解,倒是對高啟、解縉等國初明賢很是推崇。
到底是皇後,馬上就問,他寫了什麽詩,念給我聽聽?
汪舜華於是念了《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錢皇後怔了一下,真是一首好詩。
汪舜華道,民女更喜歡他另外一首《詠煤炭》。
錢皇後哦了一聲,念給我聽聽。
汪舜華突然想到那句女子無才便是德,皇後麵前,別犯了忌諱才好。於是低著頭,民女是聽別人念的,隻記得最後一句: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錢皇後說了一聲好,看汪舜華的眼睛也就夠柔和了,這個於謙真是心懷蒼生、堅貞不屈的人,你喜歡讀他的詩,也必是受他情緒的薰陶。
當即吩咐重賞,汪舜華拜辭,隻是心裏實在有些忐忑。
出門的時候,聽見錢皇後吩咐身邊的太監,去查查這個叫於謙的人,看看有沒有他的詩集,我也想看看。
汪舜華沒心情考慮這些,正想著怎麽才能熬過這一個月;又想這可能是最無憂無慮的一個月,出去以後就要操持生計了。
小說裏經常寫到的女主角在宮殿禦花園遇到這個皇子那個王爺,她們是一概沒有碰到,都是老老實實的待在鹹安宮。
明朝的故宮和後代見到的故宮是很不一樣的,目光所見,它的牆體和柱子不是大紅色,而是粉紅色。
鹹安宮等殿宇在後代是未開放的,因此汪舜華還是有點好奇心的,閑的沒事也會看看,亂說亂動是真的不敢,這年頭,搞不好就是掉腦袋的事情。
畢竟大浪淘沙,而且剩下的本來就少,10個姑娘倒是都沒有被中途丟出去。
六月十二,汪舜華和同伴們魚貫而入,前往坤寧宮拜謁皇後。大家都知道,最後最關鍵的一仗到來了。
提前聽女官們介紹過,她們按擺在麵前的桌子上的名單,逐一將精英傳進。姑娘立而不跪,回答一些有關姓名、家庭狀況、學問方麵的問題。
汪舜華排在最後一個。她進去的時候,能看到殿中寶座上坐著個青年婦人,料想就是錢皇後了;四周站滿了宮女,那一刻,她突然想到了很多年前公務員麵試,也想到了曾經無數次坐在台上作報告做演講。
說不緊張是假的,畢竟眼前的考官和以往的考官不一樣;但很快回過神來,想起了畢業前導師說的那句,考官又怎麽?他們不吃飯不喝水不拉屎咋的?他們一回家,還是會和你一樣,也會放屁打嗝甩鼻涕搓腳丫沖馬桶。想像下他們那種樣子,你還會害怕他嗎?
當時全班同學都被逗得捧腹大笑,自己也笑得半死。但這話確實有用。至少讓她在麵對考官和領導的時候,沒有畏懼過他們。
隻是這會兒想像著太後皇後放屁打嗝甩鼻涕的場景,覺得實在不厚道,於是強忍著收回了思緒。
錢皇後是直隸海州人。曾祖父錢整,是太宗的老部下,任燕山護衛副千戶;祖父錢通官至金吾右衛指揮使,父親錢貴繼承了祖傳武職,多次隨太宗、宣宗北征,憑藉戰功升至都指揮僉事。女兒被選為皇後,被提拔為中府都督同知。正統七年五月冊為皇後。
明英宗憐惜她娘家地位不高,想要給她家封侯,錢皇後遜謝,在朝中傳為美談。十四年,英宗被瓦剌部所俘,她把自己宮中全部資財輸出,每天哭泣,累了就就地而臥,傷殘了一條腿,哭瞎了一隻眼。明英宗在南宮,鬱鬱難解,錢皇後善言寬解。英宗臨終前,傳旨錢皇後千秋萬歲後,與朕同葬。——這是《明史》的說法,《英宗實錄》的說法是:皇後錢氏,名位素定,當盡孝養,以終天年;…擇好地建陵寢,皇後他日壽終,宜合葬,惠妃亦須遷來,以後諸妃次第祔葬。
英宗復位後,當時錢皇後已經不可能再生育,於是冊立皇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太子的母親周氏趁機提出想要當皇後,被英宗拒絕,隻是冊立為貴妃。明憲宗即位後,要尊嫡母錢皇後和生母周貴妃為皇太後,同時確定徽號。太監夏時為討好周貴妃,傳諭獨尊周貴妃為皇太後。大學士李賢、彭時力爭,才兩位太後並尊。稱錢太後為慈懿皇太後,周太後為皇太後。
天順八年七月,遵照英宗的遺囑,憲宗冊立吳氏為皇後;但他更寵愛的,卻是比自己年長十七歲的萬貞兒。他不止一次的提出立萬貞兒為皇後,卻都遭到了拒絕;在萬貞兒的設計下,憲宗決定廢後,錢太後極力反對,但周太後卻支持了憲宗。最終,吳皇後僅做了31天皇後,便被廢居西宮。由此,兩宮太後的地位徹底顛倒,憲宗開始親近周太後,從此母慈子孝;而對錢太後卻開始疏遠。成化三年,晉封周太後的哥哥周壽為慶雲伯,追贈周太後的父親周能為慶雲侯;但對於嫡母家族的晉封,卻提都沒有提起。
成化四年,錢太後去世,按照英宗遺詔,應該合葬,但周太後堅決反對。首輔李賢早就發現周太後不好相與,於是在給英宗挖墳的時候,提出在地宮中同時營建三間墓室。但是周太後不甘心,堅決反對;自然也遭到群臣的集體反對。
憲宗因為和錢太後有了嫌隙,猶豫不定,在周太後壓力下,奏疏被交給廷議。本以為可以靠人多駁回輔臣們的建議,卻沒有想到,這個建議竟得到了以吏部尚書李秉、禮部尚書姚夔為首的九十九位與會廷臣的一致響應。
憲宗左右為難,隻好哀求:卿等所言極是,可是你們也該可憐可憐朕,朕多次向母親請求勸慰,也沒能得到母親的依允。現在朕違背禮儀是不孝,可是違背母親也是不孝,你們倒是給我想個法子?
群臣深為不滿,詹事柯潛、給事中魏元當天就上疏進諫;第二天,以禮部尚書姚夔為首,四百七十名大臣聯名的疏章擺在了憲宗的案頭。都是為錢太後請命。
周太後勃然大怒,一意孤行,徹底激怒了群臣。第二天,給事中魏元偕同僚三十九人、禦史康允韶偕同僚四十一人,下朝後集體在文華門外放聲大哭;周太後要兒子下令群臣止哭退去,群臣拒不從命:不得錢太後合葬旨意,絕不敢退下。
麵對這樣的陣勢,憲宗再也頂不住了,周太後也害怕再惹出更大的亂子,終於答應了朝臣們的要求。於是正式為錢太後上諡號為孝莊獻穆弘惠顯仁恭天欽聖睿皇後,並將神位祔入太廟,與英宗並列在一起。
但即便錢太後與英宗合葬裕陵,周太後還是沒有放棄,暗中授意經辦此事的太監,將錢太後墓穴的那條隧道故意挖錯,不但與英宗墓室方向錯開足足數丈之遠,而且在中途就把隧道堵住。留給周太後的石穴則剛好相反,有一道寬敞且直通英宗墓室的隧道。
直到弘治十七年,周太後駕崩。孫子孝宗在檢閱裕陵地圖時,才驚訝地發現裕陵地下的隧道隱情。他將此事告知大學士劉健、謝遷、李東陽,打算為錢太後打通隧道。並決定將周太後的牌位畫像和自己母親紀太後的牌位畫像一起別祀於奉慈殿,而不是與英宗共祔太廟。但最終因欽天監和陰陽師都認為會影響風水而不得不作罷。英宗夫婦生同衾,死同穴的諾言,就這樣化成了泡影。
她給自己鼓了鼓勁,反正我就是來打醬油的,過了這一關就可以逃出生天了,歐耶。
她還在胡思亂想,上麵的太監已經開始問了,下立何人?
汪舜華回過神來,民女汪舜華,金吾左衛指揮使汪泉之孫。
一個年輕的聲音接過話茬,你就是汪泉的孫女?
聲音很好聽,應該是錢皇後。
汪舜華稱是。
錢皇後朝她招手,過來讓我瞧瞧。
什麽狀況?
汪舜華腦子有點卡,但還是依著吩咐,上前三步,跪下磕頭;錢皇後還招她,隻得又上前三步磕頭;錢皇後還招手,無奈還得上前三步磕頭,已經距離錢皇後不到三步了,跟前就是皇後的靴子。等站起身來,隻覺得膝蓋都要磨破皮了。
哪知這回錢皇後吩咐:把頭抬起來。
汪舜華覺得自己再這樣下去,一定要暴走,到底記得這裏沒有記者和圍觀群眾,卻生殺予奪在人掌握,隻得微微揚起頭。
錢皇後這回卻看清了,贊道:是個端正的人。
今年春節,她聽父親錢貴提過弟弟錢鍾的婚事。未過門的弟媳婦去世,弟弟年紀不小,應該盡快把事情定下來;好不容定了汪泉的孫女,結果平鄉伯陳懷又應承了,隻得作罷。聽說那汪家小姐至今還躺床上,心裏有點過意不去。
剛才聽到她報名,知道差點曾經是弟媳婦,所以留意;看她挺胸抬頭,微垂眼眸,禮節不差、聲音也平穩,料想是個端莊大氣的人。
這會兒招近前,能夠留宮的,不能說萬裏挑一,也是百裏挑一;何況折騰了大半年,雖然將養的不錯,到底有點怏怏的,頗有點楚楚動人的風姿,錢皇後點頭,讀過書嗎?
雖然對這位傳奇皇後很是好奇,汪舜華到還記得身份,並不敢直視尊長,隻是微垂眼眸,略讀過幾本書,隻認得幾個字。
錢皇後含笑,讀過什麽書?
語數外史地政物化生算嗎?似乎都忘的差不多了;三國西遊水滸紅樓?不大好說;馬列毛鄧三科學發展觀新時代思想,你能聽得進去?金庸古龍瓊瑤網絡小說?說不出口。
這真讓人糾結。
她隻得老實低頭,隻讀了《女德》與《女誡》。
這倒也不算說謊。前幾個月被禁閉在家裏,汪老頭不讓家人來瞧她,隻是扔了幾本書讓她好好念,好好反思,自然不是什麽戲曲小說,史書也不是,就是現在閨閣女子必備的女四書。
汪舜華對這些封建糟粕自然不隻是拒絕,簡直想撕成碎片,隻是想掙表現,讓汪家放鬆警惕,加上沒有網絡和工作,實在閑得無聊,所以從頭到尾翻了翻,氣的胃疼。
但是沒有辦法,人在屋簷下,不能不低頭,於是每天就靠翻這幾部書過日子。
錢皇後高興起來,女子無才便是德,你能識字,還讀過《女德》《女誡》,就很好,看來真是個知書識禮的好姑娘。
???!!!
汪舜華腦子一懵,這是什麽邏輯?
還沒容得及她反映過來,錢皇後又問,平時讀詩嗎?國朝最喜歡哪個詩人?
???!!!
我不是說了隻讀了《女德》《女誡》嗎?畢竟明朝最出名的是小說,詩文反而不怎麽出名吧?後代叫得出來的唐寅楊慎之類的,都還沒有生出來吧?
但是皇後問了,你還得答!明初都有哪些詩人?
——寫不要人誇好顏色,隻留清氣滿幹坤的王冕,好像是元朝人。
——高啟?可惜就記得一句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全詩是什麽?忘了。
——解縉?就記得他那一堆不知道是真是假的對聯,詩詞還真不記得。
還有誰?
——於謙!
——男神於謙!他也會寫詩!
——《詠石灰》《詠煤炭》都是托物言誌的極品好詩,《入京》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同樣鐵骨錚錚,高風亮節。
——隻是他現在什麽職務來著?這些詩寫了嗎?
——《入京》應該是諷刺王振亂黨的,這妖孽現在還活得風生水起,就不要拿來說道了;另外兩首可以試試,就算說錯了,也可以說聽別人說的,記錯了。
於是她微微揚起頭,民女聽說有個叫於謙的人,詩寫得很好。
錢皇後有點意外,於謙?是國朝的?
她身為皇後,久在深宮,不問朝政,所以對朝中大臣並不了解,倒是對高啟、解縉等國初明賢很是推崇。
到底是皇後,馬上就問,他寫了什麽詩,念給我聽聽?
汪舜華於是念了《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錢皇後怔了一下,真是一首好詩。
汪舜華道,民女更喜歡他另外一首《詠煤炭》。
錢皇後哦了一聲,念給我聽聽。
汪舜華突然想到那句女子無才便是德,皇後麵前,別犯了忌諱才好。於是低著頭,民女是聽別人念的,隻記得最後一句: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錢皇後說了一聲好,看汪舜華的眼睛也就夠柔和了,這個於謙真是心懷蒼生、堅貞不屈的人,你喜歡讀他的詩,也必是受他情緒的薰陶。
當即吩咐重賞,汪舜華拜辭,隻是心裏實在有些忐忑。
出門的時候,聽見錢皇後吩咐身邊的太監,去查查這個叫於謙的人,看看有沒有他的詩集,我也想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