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坐在弘曚旁邊的是雍王家的弘暉,實際上各府各家帶來的都是長子,隻有兩家特殊,一個是趕上嫡母喪期的胤礽家,弘昪與幾個弟弟都沒有露麵,弘晉也回家去了。另一個就是城王府,他家嫡長子弘晴,和弘曚都來了。
相比之下,居然還是弘曚更受關注,這大概也是皇上最近幾次褒獎弘曚,阿哥們也對弘曚非常親熱的緣故。弘晴心裏就有點小複雜,弘曚回京之後,他額娘誠王福晉就和他聊過一次。
「額娘後悔了,若是當初讓你跟著二阿哥去海外,說不定你直接就能被封個貝勒。這不比你阿瑪替你請封世子好麽……唉。」
三福晉隻是瞧見弘曚上來就能封個貝子,心裏有點酸,按照先帝和當今定下的規矩,宗室兒女長成之後都要考試。弘曚小時候沒見讀書多好,可就跟著二阿哥走了一趟,回來就成了貝子。
弘晴想到這,忍不住也笑了一下,他額娘畢竟還是掌家快二十年的王府福晉。
三福晉也就是說兩句,然後就馬上告訴兒子:「弘曚到底是你弟弟,他有出息也是府裏的好事。再說,額娘到底不願意你也冒那麽大的風險,如今這樣也沒什麽不好。」
「你阿瑪之前對我說,皇上眼見著不會重用宗室了,日後領兵這條路必定是斷了。其餘的,若是聽皇上的安排,說不定還能有個好。」
略大些的宗室子弟已經開始思考個人命運問題了,相對他們,胤禔膝下的弘曜、弘昘還在傻玩傻樂的歲數,讓他們在宴會上規規矩矩坐著就算難為他們了。
原本君臣之間聊聊學問也算是其樂融融,可學問,在這個時代就算是某種意識形態問題,果然,看法不同的人,就吵了起來。
起因是胤祉提到了心學,就隨口說了一句「臣弟當年看見心學的時候,深以為是,還想日後深學王陽明的學問。」
「心學雖然興盛一時,但究其根源,還是不如理學根基深厚,脈絡繁茂,更別說引導人心了。誠王專注經學,方是正道。」馬上就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
這些年胤禔多少也有感覺,在那些正統讀書人心中,如果要從前朝的衰敗覆滅裏找個思想根源的話,他們是樂於將這個鍋扣給心學的。
誰讓心學勢微呢,徒子徒孫都不在了,自然可以隨便扣黑鍋。如馬吊,還有人覺得前朝亡於馬吊,可打馬吊的人多呀,這種說法最後就成了個談資,沒什麽人在乎,更沒有多少人去口誅筆伐。
皇帝寬容,而且鼓勵臣下去討論這些東西,雖然還記得君臣之分,可人就是會忘形。到這場宴會的最後,連南書房、翰林院、武英殿的人都湊到了天子駕前,從前朝至本朝,幾乎是毫無遮掩的對這些年的變遷進行討論。
每當這個時候,旗人大臣這邊能說上話的就少了,瞧瞧他們的眼神,胤禔就明白,為什麽順治皇帝當年引發了保守派那麽大的反感。因為那些老頑固旗人大臣,覺得自己被拋棄了,皇帝開始抬高文人,武人的地位不就會自然下降麽。
學問之事,看來也要從長計議,要潛移默化也不是那麽容易的。胤禔苦笑著看麵前因為爭論理學、心學爭的臉紅脖子粗的學士們,這會都丟了風度,為了自己心中的學術道統張牙舞爪。
「心學根本不是經世濟民之學!隻是讓士子沉淪空想而不可自拔,這種學問自尋死路!」
「也不必這麽說罷。當年王公也是文可安邦,武可定國,徒子徒孫弄得心學勢微,也不能說學問不好罷。後人不爭氣,如何能牽連前人!」
「我也沒說王公學問不純,我是說……」
就這樣,一群人吵的唾沫橫飛,胤禔倒是津津有味,頗有所得。可也有人聽的兩眼冒金星,譬如弘昱。
二阿哥偷偷問大哥弘晗:「他們怎麽就對這個這麽熱衷?到底有多大意義……不都當官了麽。」
「人各有誌嘛。」弘晗笑著捏捏弟弟的肩膀:「再說,學問關乎世道人心,譬如你帶回的那個機器,縱然節省人力,甚至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可是那之後呢?」
「一個人能吃飽飯以後,他該做什麽呢?」弘晗嘆口氣,「並不是開荒更多的田地,能讓更多的人吃飽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這個我也不太能想明白,隻是去了南邊之後,有那麽一點心得。」
「這樣的場合,姐姐不在真是可惜。」弘昸在旁邊左右看看。
「汗阿瑪也要考慮物議,姐姐在關外做的事情已經很引人注目了,低調些也沒有壞處。」弘昱這會開始苦著一張臉,「別說大姐。之前三叔看見我,還特地叮囑,說為朝廷辦差是正事,可我還年輕,書也要好好讀。」
「咱們三叔你還不知道,他就是過個嘴癮……」弘晗還沒說完,兩個小兄弟就湊過來了。
「不讀不讀。」
趁著胤禔和大臣們說學問,偷偷溜過來的弘曜帶著弘昘馬上表態:「讀書差不多就行了,咱們又不必考科舉,還真要讀出個狀元麽。三叔那麽能讀書,又是修書又是滿嘴學問,可哪有做將軍爽快!」
這倆孩子,弘晗笑嗬嗬的看著弟弟們,兩個小的也長大了,人各有誌,不知道將來他們想要做什麽,如今的想法會不會改變呢。
朝廷去年的賦稅就達到了三千五百萬兩,今年因為流民開荒,朝廷撥出了相當的款項作為補貼。但五年之內,開荒的土地熟了,朝廷的稅收還能再上一個台階。
相比之下,居然還是弘曚更受關注,這大概也是皇上最近幾次褒獎弘曚,阿哥們也對弘曚非常親熱的緣故。弘晴心裏就有點小複雜,弘曚回京之後,他額娘誠王福晉就和他聊過一次。
「額娘後悔了,若是當初讓你跟著二阿哥去海外,說不定你直接就能被封個貝勒。這不比你阿瑪替你請封世子好麽……唉。」
三福晉隻是瞧見弘曚上來就能封個貝子,心裏有點酸,按照先帝和當今定下的規矩,宗室兒女長成之後都要考試。弘曚小時候沒見讀書多好,可就跟著二阿哥走了一趟,回來就成了貝子。
弘晴想到這,忍不住也笑了一下,他額娘畢竟還是掌家快二十年的王府福晉。
三福晉也就是說兩句,然後就馬上告訴兒子:「弘曚到底是你弟弟,他有出息也是府裏的好事。再說,額娘到底不願意你也冒那麽大的風險,如今這樣也沒什麽不好。」
「你阿瑪之前對我說,皇上眼見著不會重用宗室了,日後領兵這條路必定是斷了。其餘的,若是聽皇上的安排,說不定還能有個好。」
略大些的宗室子弟已經開始思考個人命運問題了,相對他們,胤禔膝下的弘曜、弘昘還在傻玩傻樂的歲數,讓他們在宴會上規規矩矩坐著就算難為他們了。
原本君臣之間聊聊學問也算是其樂融融,可學問,在這個時代就算是某種意識形態問題,果然,看法不同的人,就吵了起來。
起因是胤祉提到了心學,就隨口說了一句「臣弟當年看見心學的時候,深以為是,還想日後深學王陽明的學問。」
「心學雖然興盛一時,但究其根源,還是不如理學根基深厚,脈絡繁茂,更別說引導人心了。誠王專注經學,方是正道。」馬上就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
這些年胤禔多少也有感覺,在那些正統讀書人心中,如果要從前朝的衰敗覆滅裏找個思想根源的話,他們是樂於將這個鍋扣給心學的。
誰讓心學勢微呢,徒子徒孫都不在了,自然可以隨便扣黑鍋。如馬吊,還有人覺得前朝亡於馬吊,可打馬吊的人多呀,這種說法最後就成了個談資,沒什麽人在乎,更沒有多少人去口誅筆伐。
皇帝寬容,而且鼓勵臣下去討論這些東西,雖然還記得君臣之分,可人就是會忘形。到這場宴會的最後,連南書房、翰林院、武英殿的人都湊到了天子駕前,從前朝至本朝,幾乎是毫無遮掩的對這些年的變遷進行討論。
每當這個時候,旗人大臣這邊能說上話的就少了,瞧瞧他們的眼神,胤禔就明白,為什麽順治皇帝當年引發了保守派那麽大的反感。因為那些老頑固旗人大臣,覺得自己被拋棄了,皇帝開始抬高文人,武人的地位不就會自然下降麽。
學問之事,看來也要從長計議,要潛移默化也不是那麽容易的。胤禔苦笑著看麵前因為爭論理學、心學爭的臉紅脖子粗的學士們,這會都丟了風度,為了自己心中的學術道統張牙舞爪。
「心學根本不是經世濟民之學!隻是讓士子沉淪空想而不可自拔,這種學問自尋死路!」
「也不必這麽說罷。當年王公也是文可安邦,武可定國,徒子徒孫弄得心學勢微,也不能說學問不好罷。後人不爭氣,如何能牽連前人!」
「我也沒說王公學問不純,我是說……」
就這樣,一群人吵的唾沫橫飛,胤禔倒是津津有味,頗有所得。可也有人聽的兩眼冒金星,譬如弘昱。
二阿哥偷偷問大哥弘晗:「他們怎麽就對這個這麽熱衷?到底有多大意義……不都當官了麽。」
「人各有誌嘛。」弘晗笑著捏捏弟弟的肩膀:「再說,學問關乎世道人心,譬如你帶回的那個機器,縱然節省人力,甚至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可是那之後呢?」
「一個人能吃飽飯以後,他該做什麽呢?」弘晗嘆口氣,「並不是開荒更多的田地,能讓更多的人吃飽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這個我也不太能想明白,隻是去了南邊之後,有那麽一點心得。」
「這樣的場合,姐姐不在真是可惜。」弘昸在旁邊左右看看。
「汗阿瑪也要考慮物議,姐姐在關外做的事情已經很引人注目了,低調些也沒有壞處。」弘昱這會開始苦著一張臉,「別說大姐。之前三叔看見我,還特地叮囑,說為朝廷辦差是正事,可我還年輕,書也要好好讀。」
「咱們三叔你還不知道,他就是過個嘴癮……」弘晗還沒說完,兩個小兄弟就湊過來了。
「不讀不讀。」
趁著胤禔和大臣們說學問,偷偷溜過來的弘曜帶著弘昘馬上表態:「讀書差不多就行了,咱們又不必考科舉,還真要讀出個狀元麽。三叔那麽能讀書,又是修書又是滿嘴學問,可哪有做將軍爽快!」
這倆孩子,弘晗笑嗬嗬的看著弟弟們,兩個小的也長大了,人各有誌,不知道將來他們想要做什麽,如今的想法會不會改變呢。
朝廷去年的賦稅就達到了三千五百萬兩,今年因為流民開荒,朝廷撥出了相當的款項作為補貼。但五年之內,開荒的土地熟了,朝廷的稅收還能再上一個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