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問題有了兩個:戴名世狂悖,筆下兩朝易代之時對本朝頗有不敬—似乎,另外就是宮中皇孫如何得到宮外的這種書籍?還有一個不能宣之於眾的問題就是,這個皇孫為什麽是廢太子之子?
胤禔看著胤禩,老八這是打算借著這件事捲土重來,不怕得罪人了?借著踩廢太子給自己遞投名狀,這能屈能伸,皇帝覺得幸福來的太突然,簡直不敢置信。
「你把書放下,暫且回去,朕先看一看再說。」胤禔看胤禩滿臉失望,又道:「你的辛苦,對朝廷的忠心耿耿,朕還是知道的。去罷!」
胤禩這才退下。
胤禔也沒心思討論了,隻是問鄂爾泰道:「你方才想說什麽?」
「臣想說,若是修改吏部對官員的考評,恐怕會出現另一個問題。」
鄂爾泰說的很小心:「臣在西南當了幾年官,見過那種事:殺良冒功。土司殺掉自己的奴隸和良民,將他們的人頭作為反叛的人頭交給地方官,以便換取朝廷的賞賜……地方官其實也清楚,但沒人會說。」
「你是說擔心地方官為了自己的前程,沒有邪教逼出邪教?」皇帝深吸一口氣,眉頭緊皺,這也的確是問題。鄂爾泰所言非虛,這種可能性存在,且極有可能發生。
「還需要慎重,需要相應的一些渠道避免此事。」
胤禔想到了三織造,如果要這麽辦,土客械鬥頻繁的地區、將來要辦的改土歸流的地區,都需要這種專屬皇帝自己的信息渠道。
「鄂爾泰,你在外多年,也是歷練有成。」胤禔微笑道:「朕對你寄以厚望,現下在翰林院好生養德,幫朕教導一下皇子和宗室子弟,朕是要大用你的。」
「臣,謝恩!臣微末之人,得皇上如此恩遇,粉身碎骨,萬死難報!」
「好生養德,善自珍重罷。」胤禔讓他退到一邊,在場的就隻有大學士和南書房學士,胤禔將八貝勒獻上的南山集扔給張廷玉,道:「八貝勒做記號的地方,你讀一讀。」
「……昔者宋之亡也,區區海島一隅,僅如彈丸黑子,不逾時而又已滅亡,而史猶得以備書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閩越,永曆之帝兩粵、帝滇黔,地方數千裏,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義,豈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而其事漸以滅沒?」
張廷玉不敢讀下去了,此書明確寫了弘光、隆武、永曆三朝年號,依照莊氏明史案的前例,這就是犯禁。他捧著書,深深地俯下身,不敢說話。
胤禔靠在炕桌上,看似閉目養神,問道:「這個意思,就是說弘光、隆武、永曆就如當年的昭烈帝劉備,宋之少帝趙昺?」
他沒說問誰,在場的人都不敢說話,張廷玉的手在發抖,皇帝聲音平靜,聽在他的耳朵裏卻如天上驚雷一般。張廷玉吐出幾個字:「回皇上話,正是。」
「狂生!不提少帝趙昺,就這三個人,也配和昭烈皇帝劉備相提並論麽?」胤禔睜開眼睛:「笑話。」
「皇上的意思是?」在場的大學士馬齊試探道:「您的意思是,不追究了?」
「……哼,這事且不急,國計民生方是大事。」一本康熙四十一年出版的書,不急著處理,再說胤禔其實不看重戴名世和什麽「年號問題」,他關心的是,這本書怎麽就到了弘晉手裏?
皇帝站在幹清宮,隔著窗戶看著弘德殿,吩咐人道:「把弘昪他們哥幾個身邊的侍衛叫過來。」
既然他們兄弟幾個多少都要回家,心機,不,是老謀深算的皇帝怎麽會不派人盯著些。胤禔就是好奇,他也算是經常關心幾個侄子的狀態,沒聽說他們和什麽外頭人接觸?如果他們在自己這麽徹底的關注下都能隨意接觸外頭,胤禔覺得自己可以撞死在幹清門上了。
侍衛被叫來的時候,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他是直王府的老人,是被胤禔蓋章的「勤謹」,否則也不會派他幹這個活兒。當時胤禔還特地叮囑他,「阿哥們畢竟是胤礽之子,朕恐外人攛掇以至於君臣離心、父子失和,是以叫你去護衛他們。」
結果這個侍衛賭咒發誓,說皇侄們絕對沒有在他的視線下和外頭人有任何越軌接觸,而且弘昪、弘晰二位阿哥都極為小心。前往鄭家莊的時候,就算是出宮路上碰上什麽人,他們都會避而不見。
「奴才實在、實在是,」侍衛發現自己說不清楚了,幹脆道:「奴才愧對皇上,願一死報皇恩!」
「……?」胤禔心道我還沒說要你命呢,他馬上道:「朕知道你的忠心,隻是叫你來問問,你收拾一下不要叫人看出來,什麽都不要說,回去罷。」
看來的確不是路上碰見什麽人,那……胤禔激靈一下,他怎麽也燈下黑了,還用什麽侍衛,現成的書房為何不查!裏頭的侍讀、侍講、掌院學士,都是可疑人選!
前頭說過,世間萬事凡走過必有痕跡,此事亦是如此。
在將書房經常出入,以及弘晉的侍讀、侍講學士清查一遍之後,走進胤禔眼中的,是回京述職的某個官員。隻有他最近出入上書房,算算時間,正好應該是弘晉拿到書不久。
此人是右都禦史趙申喬的次子,回京述職,因為在山西太原知府任上官聲不錯,正好在胤禔讓朝廷官員給皇子、皇侄講外頭民生的名單裏。
為什麽會盯上他呢?
胤禔看著胤禩,老八這是打算借著這件事捲土重來,不怕得罪人了?借著踩廢太子給自己遞投名狀,這能屈能伸,皇帝覺得幸福來的太突然,簡直不敢置信。
「你把書放下,暫且回去,朕先看一看再說。」胤禔看胤禩滿臉失望,又道:「你的辛苦,對朝廷的忠心耿耿,朕還是知道的。去罷!」
胤禩這才退下。
胤禔也沒心思討論了,隻是問鄂爾泰道:「你方才想說什麽?」
「臣想說,若是修改吏部對官員的考評,恐怕會出現另一個問題。」
鄂爾泰說的很小心:「臣在西南當了幾年官,見過那種事:殺良冒功。土司殺掉自己的奴隸和良民,將他們的人頭作為反叛的人頭交給地方官,以便換取朝廷的賞賜……地方官其實也清楚,但沒人會說。」
「你是說擔心地方官為了自己的前程,沒有邪教逼出邪教?」皇帝深吸一口氣,眉頭緊皺,這也的確是問題。鄂爾泰所言非虛,這種可能性存在,且極有可能發生。
「還需要慎重,需要相應的一些渠道避免此事。」
胤禔想到了三織造,如果要這麽辦,土客械鬥頻繁的地區、將來要辦的改土歸流的地區,都需要這種專屬皇帝自己的信息渠道。
「鄂爾泰,你在外多年,也是歷練有成。」胤禔微笑道:「朕對你寄以厚望,現下在翰林院好生養德,幫朕教導一下皇子和宗室子弟,朕是要大用你的。」
「臣,謝恩!臣微末之人,得皇上如此恩遇,粉身碎骨,萬死難報!」
「好生養德,善自珍重罷。」胤禔讓他退到一邊,在場的就隻有大學士和南書房學士,胤禔將八貝勒獻上的南山集扔給張廷玉,道:「八貝勒做記號的地方,你讀一讀。」
「……昔者宋之亡也,區區海島一隅,僅如彈丸黑子,不逾時而又已滅亡,而史猶得以備書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閩越,永曆之帝兩粵、帝滇黔,地方數千裏,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義,豈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而其事漸以滅沒?」
張廷玉不敢讀下去了,此書明確寫了弘光、隆武、永曆三朝年號,依照莊氏明史案的前例,這就是犯禁。他捧著書,深深地俯下身,不敢說話。
胤禔靠在炕桌上,看似閉目養神,問道:「這個意思,就是說弘光、隆武、永曆就如當年的昭烈帝劉備,宋之少帝趙昺?」
他沒說問誰,在場的人都不敢說話,張廷玉的手在發抖,皇帝聲音平靜,聽在他的耳朵裏卻如天上驚雷一般。張廷玉吐出幾個字:「回皇上話,正是。」
「狂生!不提少帝趙昺,就這三個人,也配和昭烈皇帝劉備相提並論麽?」胤禔睜開眼睛:「笑話。」
「皇上的意思是?」在場的大學士馬齊試探道:「您的意思是,不追究了?」
「……哼,這事且不急,國計民生方是大事。」一本康熙四十一年出版的書,不急著處理,再說胤禔其實不看重戴名世和什麽「年號問題」,他關心的是,這本書怎麽就到了弘晉手裏?
皇帝站在幹清宮,隔著窗戶看著弘德殿,吩咐人道:「把弘昪他們哥幾個身邊的侍衛叫過來。」
既然他們兄弟幾個多少都要回家,心機,不,是老謀深算的皇帝怎麽會不派人盯著些。胤禔就是好奇,他也算是經常關心幾個侄子的狀態,沒聽說他們和什麽外頭人接觸?如果他們在自己這麽徹底的關注下都能隨意接觸外頭,胤禔覺得自己可以撞死在幹清門上了。
侍衛被叫來的時候,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他是直王府的老人,是被胤禔蓋章的「勤謹」,否則也不會派他幹這個活兒。當時胤禔還特地叮囑他,「阿哥們畢竟是胤礽之子,朕恐外人攛掇以至於君臣離心、父子失和,是以叫你去護衛他們。」
結果這個侍衛賭咒發誓,說皇侄們絕對沒有在他的視線下和外頭人有任何越軌接觸,而且弘昪、弘晰二位阿哥都極為小心。前往鄭家莊的時候,就算是出宮路上碰上什麽人,他們都會避而不見。
「奴才實在、實在是,」侍衛發現自己說不清楚了,幹脆道:「奴才愧對皇上,願一死報皇恩!」
「……?」胤禔心道我還沒說要你命呢,他馬上道:「朕知道你的忠心,隻是叫你來問問,你收拾一下不要叫人看出來,什麽都不要說,回去罷。」
看來的確不是路上碰見什麽人,那……胤禔激靈一下,他怎麽也燈下黑了,還用什麽侍衛,現成的書房為何不查!裏頭的侍讀、侍講、掌院學士,都是可疑人選!
前頭說過,世間萬事凡走過必有痕跡,此事亦是如此。
在將書房經常出入,以及弘晉的侍讀、侍講學士清查一遍之後,走進胤禔眼中的,是回京述職的某個官員。隻有他最近出入上書房,算算時間,正好應該是弘晉拿到書不久。
此人是右都禦史趙申喬的次子,回京述職,因為在山西太原知府任上官聲不錯,正好在胤禔讓朝廷官員給皇子、皇侄講外頭民生的名單裏。
為什麽會盯上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