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信?」書房隻有他們倆,胤禔就道:「你知道鰲拜麽?皇上為什麽要除掉鰲拜?」
「不是說鰲拜跋扈……謀反?」沈瞭對這些事還真不是特別清楚,隻能人雲亦雲道:「權臣不知收斂,倒台也是在所難免。」
胤禔笑笑:「我小時候沒少翻舊檔來看,當初朱先生他們修書,我也常去武英殿玩。但是怎麽看都發現鰲拜並沒有確實的十惡不赦的罪名,謀反就更可笑了,他鑲黃旗瓜爾佳氏,拿什麽來造反?」
「鰲拜跋扈是有的,但最終汗阿瑪要除掉他,純粹因為政見不合。」
胤禔的聲音聽上去很冷酷:「鰲拜的治國思路和太皇太後沒多大差別,像蒙古人一樣統治就行了,不是還有關外兜底,怕什麽。康熙元年,大學士金之俊告老,之後數年,內閣連一個南方出身的學士都沒有。滿人、北方人,隻有他們才能做大學士,久而久之,朝廷會和元朝一樣的。」
「……」沈瞭明白了,鰲拜沒有看到,或者他看到了卻不願意修正自己的看法,寧可一條路走到黑。而康熙看見了問題所在,他不能再等了,鰲拜必須被徹底拿下,去告訴那些人,皇上才是做主的人。
「所以鰲拜沒有死,是因為他罪不至死;也沒有牽連許多人,因為根本沒什麽人真的跟他同黨造反,隻是他們利益趨同罷了。等除掉了鰲拜,打擊了保守派,皇上開始提拔南人名士入朝,做大學士,直到今天。」
「我是想說,就像皇上那種眼光和手段,恐怕不是能學到的。」
二十六歲的胤礽不如康熙皇帝二十六歲的時候,那麽胤禔呢?他刻意迴避了這個問題,有些事情想的太清楚沒有好處,就好像成德來春明園釣魚的時候,和胤禔聊起了皇上對高皇帝、太宗皇帝兩朝的意見。
某日康熙翻看明史初稿,對著成德大發感慨:「本朝興兵聲討之故,書中並未記載……可問熊賜履、王鴻緒等。」又提起了徐幹學等人,總之就是對明史關於此處的描寫處理頗有意見。
在相處小二十年之後,成德很淡定的聽康熙絮叨,然後康熙自己說出了意圖:「高皇帝、文皇帝在位時涉及本朝、前朝,關係最要。」
當然重要,這事不需要明說,胤禔心道不就是政權合法性的問題,在官修史書中記載本朝是如何承天景命,力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之將傾,至於大家心裏認不認同反倒不重要,嘴上認同就行。
在搞定了呆灣、羅剎,噶爾丹,保持了版圖穩定之後,康熙終於開始瞄準了龐大帝國的內部,準備進行另一方麵的統一工作。
可想而知,皇太子和排行靠前的皇子們會相繼粉墨登場,而最受矚目的太子,能乖乖的按照康熙的劇本走下去嗎?
直郡王的魚竿抖了一下,打斷了他的思緒,有魚上鉤了。
第150章 活過來的社畜出現了
表兄弟釣魚當然不隻是暗搓搓吐槽皇帝的思路, 胤禔和容若見麵,如今多少也會聊一些不敏感的核心話題:比如那天他送的奏摺是什麽。
「先帝在世的時候,命地方督撫收繳前朝宗室的土地,」容若收起魚竿, 對胤禔道:「但前朝末年宗室也陸續破產, 偷偷賣皇莊成了公開的秘密, 收繳前後……你可以想到的。」
「唔, 是又要來哭廟案、還是擾民太甚?」胤禔道:「幾十年了, 不會又要舊事重提吧?」
容若搖頭:「那倒不是, 地方大族, 便如當年的徐家, 太平了又會聚集土地。曹子清和幾個巡撫的奏摺說的都是這事, 這些年來江南科舉日盛,大家大族緩過氣,他們擔心又會搞出滿地莊園、奴僕成群, 到時還要琢磨如何避稅。」
此時避稅無非是那幾種手段,通常都和科舉掛鉤, 胤禔就道:「我記得前些年佛倫在山東搞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據說效果還不錯。且自先帝時, 就致力於分化家奴和主家的關係, 也頗見成效。」
要說性質相同的事情具有相同特徵, 打擊江南莊園和打擊旗主勢力一樣,都是為了皇帝的權力集中, 所以手段也都差不多。順治早期和康熙四個輔政大臣時期餘威尚在, 目前看起來倒也沒有什麽具體的惡劣情況發生。
至於小範圍的造反, 這是正常的……這麽大的國家,光是今兒這裏旱一下、明兒那邊澇一下, 不管朝廷多麽吸取教訓來賑災,但作為農業帝國能力所限,該發生的依舊會接二連三的發生。
目前這些煩心事兒都是康熙和太子鬧心,胤禔隻管靜悄悄地站在一旁看著,順便等著看今年會試鄂爾泰、沈瞭等人的前程如何。
旗人民人的學子打算科舉出頭要考試,宮裏宮外的皇子皇孫、宗室子弟想出頭也得考試,在多年之後,胤禔終於以「送兒子讀書的父親」這一身份來到了紫禁城:今兒是皇孫們入宮讀書的日子。
說是皇孫們,其實就那麽幾位,年紀最大的是得壽,中間的是胤禔家的弘晗、胤礽家的弘晰、年紀最小的是胤禔家的弘晴,其他的孩子年紀還太小,不到讀書年齡。而除了皇室直係之外,就是宮外各府中的長子長孫,還有在京蒙古諸王、台吉以及公主的兒子。
季蘭的長子海亮自然在其中,她倒是一早告訴兒子們「在宮裏隻管跟著你大舅舅就是了。」就像過去道琴養病那兩年,蘇日格和弘晗入宮都是跟著她一樣。
這個場合康熙反而沒有過多關照自家幾個小孫子,而是將蒙古王爺家的阿哥們叫過來問過一遍,充分體現了博格達汗對草原王子們的關注。如今不止科爾沁的台吉,喀爾喀三部,厄魯特部的親王台吉們的子弟都有在京入宮學習的。
「不是說鰲拜跋扈……謀反?」沈瞭對這些事還真不是特別清楚,隻能人雲亦雲道:「權臣不知收斂,倒台也是在所難免。」
胤禔笑笑:「我小時候沒少翻舊檔來看,當初朱先生他們修書,我也常去武英殿玩。但是怎麽看都發現鰲拜並沒有確實的十惡不赦的罪名,謀反就更可笑了,他鑲黃旗瓜爾佳氏,拿什麽來造反?」
「鰲拜跋扈是有的,但最終汗阿瑪要除掉他,純粹因為政見不合。」
胤禔的聲音聽上去很冷酷:「鰲拜的治國思路和太皇太後沒多大差別,像蒙古人一樣統治就行了,不是還有關外兜底,怕什麽。康熙元年,大學士金之俊告老,之後數年,內閣連一個南方出身的學士都沒有。滿人、北方人,隻有他們才能做大學士,久而久之,朝廷會和元朝一樣的。」
「……」沈瞭明白了,鰲拜沒有看到,或者他看到了卻不願意修正自己的看法,寧可一條路走到黑。而康熙看見了問題所在,他不能再等了,鰲拜必須被徹底拿下,去告訴那些人,皇上才是做主的人。
「所以鰲拜沒有死,是因為他罪不至死;也沒有牽連許多人,因為根本沒什麽人真的跟他同黨造反,隻是他們利益趨同罷了。等除掉了鰲拜,打擊了保守派,皇上開始提拔南人名士入朝,做大學士,直到今天。」
「我是想說,就像皇上那種眼光和手段,恐怕不是能學到的。」
二十六歲的胤礽不如康熙皇帝二十六歲的時候,那麽胤禔呢?他刻意迴避了這個問題,有些事情想的太清楚沒有好處,就好像成德來春明園釣魚的時候,和胤禔聊起了皇上對高皇帝、太宗皇帝兩朝的意見。
某日康熙翻看明史初稿,對著成德大發感慨:「本朝興兵聲討之故,書中並未記載……可問熊賜履、王鴻緒等。」又提起了徐幹學等人,總之就是對明史關於此處的描寫處理頗有意見。
在相處小二十年之後,成德很淡定的聽康熙絮叨,然後康熙自己說出了意圖:「高皇帝、文皇帝在位時涉及本朝、前朝,關係最要。」
當然重要,這事不需要明說,胤禔心道不就是政權合法性的問題,在官修史書中記載本朝是如何承天景命,力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之將傾,至於大家心裏認不認同反倒不重要,嘴上認同就行。
在搞定了呆灣、羅剎,噶爾丹,保持了版圖穩定之後,康熙終於開始瞄準了龐大帝國的內部,準備進行另一方麵的統一工作。
可想而知,皇太子和排行靠前的皇子們會相繼粉墨登場,而最受矚目的太子,能乖乖的按照康熙的劇本走下去嗎?
直郡王的魚竿抖了一下,打斷了他的思緒,有魚上鉤了。
第150章 活過來的社畜出現了
表兄弟釣魚當然不隻是暗搓搓吐槽皇帝的思路, 胤禔和容若見麵,如今多少也會聊一些不敏感的核心話題:比如那天他送的奏摺是什麽。
「先帝在世的時候,命地方督撫收繳前朝宗室的土地,」容若收起魚竿, 對胤禔道:「但前朝末年宗室也陸續破產, 偷偷賣皇莊成了公開的秘密, 收繳前後……你可以想到的。」
「唔, 是又要來哭廟案、還是擾民太甚?」胤禔道:「幾十年了, 不會又要舊事重提吧?」
容若搖頭:「那倒不是, 地方大族, 便如當年的徐家, 太平了又會聚集土地。曹子清和幾個巡撫的奏摺說的都是這事, 這些年來江南科舉日盛,大家大族緩過氣,他們擔心又會搞出滿地莊園、奴僕成群, 到時還要琢磨如何避稅。」
此時避稅無非是那幾種手段,通常都和科舉掛鉤, 胤禔就道:「我記得前些年佛倫在山東搞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據說效果還不錯。且自先帝時, 就致力於分化家奴和主家的關係, 也頗見成效。」
要說性質相同的事情具有相同特徵, 打擊江南莊園和打擊旗主勢力一樣,都是為了皇帝的權力集中, 所以手段也都差不多。順治早期和康熙四個輔政大臣時期餘威尚在, 目前看起來倒也沒有什麽具體的惡劣情況發生。
至於小範圍的造反, 這是正常的……這麽大的國家,光是今兒這裏旱一下、明兒那邊澇一下, 不管朝廷多麽吸取教訓來賑災,但作為農業帝國能力所限,該發生的依舊會接二連三的發生。
目前這些煩心事兒都是康熙和太子鬧心,胤禔隻管靜悄悄地站在一旁看著,順便等著看今年會試鄂爾泰、沈瞭等人的前程如何。
旗人民人的學子打算科舉出頭要考試,宮裏宮外的皇子皇孫、宗室子弟想出頭也得考試,在多年之後,胤禔終於以「送兒子讀書的父親」這一身份來到了紫禁城:今兒是皇孫們入宮讀書的日子。
說是皇孫們,其實就那麽幾位,年紀最大的是得壽,中間的是胤禔家的弘晗、胤礽家的弘晰、年紀最小的是胤禔家的弘晴,其他的孩子年紀還太小,不到讀書年齡。而除了皇室直係之外,就是宮外各府中的長子長孫,還有在京蒙古諸王、台吉以及公主的兒子。
季蘭的長子海亮自然在其中,她倒是一早告訴兒子們「在宮裏隻管跟著你大舅舅就是了。」就像過去道琴養病那兩年,蘇日格和弘晗入宮都是跟著她一樣。
這個場合康熙反而沒有過多關照自家幾個小孫子,而是將蒙古王爺家的阿哥們叫過來問過一遍,充分體現了博格達汗對草原王子們的關注。如今不止科爾沁的台吉,喀爾喀三部,厄魯特部的親王台吉們的子弟都有在京入宮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