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他未讀過聖賢書,被人認為品格不高,或許終其一生也隻能任低階的官吏。盡管如此,邱三也十分滿足了,擺脫了胥吏的身份,便已經是他最大的榮耀了。
而邱三進入撫州冶監後,能接觸到更多精巧的器具,他也不忘張鶴的恩情,便在不違反冶監規矩的前提下,偶爾會帶一些精巧的器具給張鶴琢磨。有了他的幫忙,張鶴也不愁沒有零件了。
石青這些年的考績也不錯,他本就有進士出身,又滿任數,有望常調為別州縣的縣令或是錄事參軍。雖然他要常調到別的地方去後,與張鶴等便再難見麵,可張鶴仍舊會替他感到高興。
石青也有些犯難,若是他調去了太遠的地方,沒了清河稻,他的考績便難說了。隻是他也問過張鶴,別處是否能種清河稻,張鶴以黃穋禾為例,告訴他稻穀並不一定適用於別的地方,他隻好打消了將清河稻帶到別的地方種植的念頭。
不過張鶴又道:「不過據我所知,土豆與山芋可在各地耕種培植,青山兄不妨琢磨一下如何培植山芋等。」
張鶴是如何得知土豆能在各地種植的,石青並沒有追問,而即便石青追問了,張鶴也能說是張廷軒在洛陽試種了,石青必然不會懷疑。她也不必擔心土豆、山芋在洛陽地區種不成。
石青眼前一亮,笑道:「清安給了我一個好法子,待五月定下調往何處的文書後,我再來叨擾你。」
土豆恰好在四五月就能長成,若石青所調的地方並不遠,日後倒是可以派人來此找她買土豆種。而紅薯也要七月才能長成,她也可一併交給石青推廣開去。
至於張廷軒那兒,他在給張鶴的回信中稱他已經按照她的方法,在家中的菜園子裏試種了一些,與此同時也告訴她一個關於夏羅錦的消息。夏羅錦在春闈省試中沒考上進士,不過他有資格入太學為太學生,隻要三年中能通過長期的考察,便能直接被提拔為官,故而他決定留在太學。
夏羅錦當初千裏迢迢地從撫州趕到洛陽,出於節省錢財的考慮而挑選了一家十分喧鬧的邸店落腳,不管晝夜,都被吵得他無法靜心準備春闈考試。且上千人一同爭十四個名額,十分激烈,他的落榜也在意料之中。
他猶豫著是該回鄉還是按照夏老翁的話留在洛陽入太學時,張廷軒的次子,在太學讀書的張光群找到了他,道:「找你可花了不少時日,可算是找到你了!」
夏羅錦這才知道是張鶴去信張廷軒,張廷軒收到信時,他已經考完了省試。而張廷軒不曾在榜上發現他的名字,便斷定他是落榜了,特讓其子來尋他,問他接下來的打算。
張光群前些年便借著張廷軒的官蔭而得以進入太學為生徒,若夏羅錦能通過太學的補試便可進入太學,張光群便能給他一些照應。夏羅錦略加思索,便應了下來,雖說平民子弟在太學的日子也不是很好,可這也是一條入仕的途徑。
夏紀娘得知夏羅錦落榜時,也有些失望,不過好在他在太學有張光群照應,總不至於被權貴子弟欺負了去。
炎炎夏日,試種土豆的撫州官田中,佃農小心翼翼地挖出了幾蔸半巴掌大小的土豆給柳參軍,柳參軍掂量了一下,喜形於色:「好傢夥,可真重!」
他讓人稱一下,發現一畝竟有二十四石,遠高於稻穀的產量。佃農也高興,也不枉費他們這些日子以來細心的照料。
柳參軍顧不得其他的,忙跑去向童歷瑜匯報,童歷瑜得知土豆試種成功,也親自到田中視察,他喜道:「適時採收,屯於府倉中以糧穀的貯藏之法來貯藏!」按照張鶴的說法,隻要貯藏在幹燥不通風之處,便能貯藏得久一些,待到六七月再行催芽,八月便再次耕種。
孫寧得知官田中的土豆長好了,便來找童歷瑜買土豆,他道:「張家郎君曾言,這些土豆在炎炎夏日裏隻能貯藏幾日,姐夫不若賣給我一些,若是剩下的不足,也可問張家郎君買,他也總有法子能貯藏久一些的不是?」
於是童歷瑜做主賣了不少土豆給孫寧,孫寧再賣給撫州的權貴之家食用,為此他又賺了一筆。不過官府的土豆大部分還是得留作種子,孫寧的土豆供不應求,便一如既往地找上了張鶴。
張鶴種了十畝春土豆,每畝的產量在一千六百多公斤,十畝便是二百八十石左右。較於上一次種增產了,可卻也遠遠還未達到後世的產量。
而且她的土豆要比官田種出來的要大一些,又少蟲害,她猜測許是她的土豆種都是經過係統育苗的,生長得便比官田的要好。
即便她給孫寧供應了不少土豆,可仍舊足夠入秋後種上一百畝。她的一百畝田裏還種著稻穀,她自然不會真的去種一百畝土豆,為此又賣了不少土豆給清河村的人。
一傳十,十傳百後,張家園子正店的張春也知道土豆是產自張鶴這兒了。在向她收購白皮茄子的同時便也收購了些土豆,雖不能像孫寧一樣成為第一個靠此大賺一筆,可也能為她的酒樓招攬更多地生意。
而與此同時,土豆便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頭來,張家也有土豆,可卻一概不外售,隻將種出來的土豆留作入秋的新種。張家其餘人也向柳氏旁敲側擊,最後柳氏看在族人的份上分給他們大半畝的量,讓他們去試種。
一些外地來的商賈在孫寧正店或張家園子正店嚐過土豆的滋味後,也十分感興趣,想帶一些回去種。可他們並不懂如何耕種,在打聽到是清河村的張鶴栽培出來的,便紛紛登門拜訪。
而邱三進入撫州冶監後,能接觸到更多精巧的器具,他也不忘張鶴的恩情,便在不違反冶監規矩的前提下,偶爾會帶一些精巧的器具給張鶴琢磨。有了他的幫忙,張鶴也不愁沒有零件了。
石青這些年的考績也不錯,他本就有進士出身,又滿任數,有望常調為別州縣的縣令或是錄事參軍。雖然他要常調到別的地方去後,與張鶴等便再難見麵,可張鶴仍舊會替他感到高興。
石青也有些犯難,若是他調去了太遠的地方,沒了清河稻,他的考績便難說了。隻是他也問過張鶴,別處是否能種清河稻,張鶴以黃穋禾為例,告訴他稻穀並不一定適用於別的地方,他隻好打消了將清河稻帶到別的地方種植的念頭。
不過張鶴又道:「不過據我所知,土豆與山芋可在各地耕種培植,青山兄不妨琢磨一下如何培植山芋等。」
張鶴是如何得知土豆能在各地種植的,石青並沒有追問,而即便石青追問了,張鶴也能說是張廷軒在洛陽試種了,石青必然不會懷疑。她也不必擔心土豆、山芋在洛陽地區種不成。
石青眼前一亮,笑道:「清安給了我一個好法子,待五月定下調往何處的文書後,我再來叨擾你。」
土豆恰好在四五月就能長成,若石青所調的地方並不遠,日後倒是可以派人來此找她買土豆種。而紅薯也要七月才能長成,她也可一併交給石青推廣開去。
至於張廷軒那兒,他在給張鶴的回信中稱他已經按照她的方法,在家中的菜園子裏試種了一些,與此同時也告訴她一個關於夏羅錦的消息。夏羅錦在春闈省試中沒考上進士,不過他有資格入太學為太學生,隻要三年中能通過長期的考察,便能直接被提拔為官,故而他決定留在太學。
夏羅錦當初千裏迢迢地從撫州趕到洛陽,出於節省錢財的考慮而挑選了一家十分喧鬧的邸店落腳,不管晝夜,都被吵得他無法靜心準備春闈考試。且上千人一同爭十四個名額,十分激烈,他的落榜也在意料之中。
他猶豫著是該回鄉還是按照夏老翁的話留在洛陽入太學時,張廷軒的次子,在太學讀書的張光群找到了他,道:「找你可花了不少時日,可算是找到你了!」
夏羅錦這才知道是張鶴去信張廷軒,張廷軒收到信時,他已經考完了省試。而張廷軒不曾在榜上發現他的名字,便斷定他是落榜了,特讓其子來尋他,問他接下來的打算。
張光群前些年便借著張廷軒的官蔭而得以進入太學為生徒,若夏羅錦能通過太學的補試便可進入太學,張光群便能給他一些照應。夏羅錦略加思索,便應了下來,雖說平民子弟在太學的日子也不是很好,可這也是一條入仕的途徑。
夏紀娘得知夏羅錦落榜時,也有些失望,不過好在他在太學有張光群照應,總不至於被權貴子弟欺負了去。
炎炎夏日,試種土豆的撫州官田中,佃農小心翼翼地挖出了幾蔸半巴掌大小的土豆給柳參軍,柳參軍掂量了一下,喜形於色:「好傢夥,可真重!」
他讓人稱一下,發現一畝竟有二十四石,遠高於稻穀的產量。佃農也高興,也不枉費他們這些日子以來細心的照料。
柳參軍顧不得其他的,忙跑去向童歷瑜匯報,童歷瑜得知土豆試種成功,也親自到田中視察,他喜道:「適時採收,屯於府倉中以糧穀的貯藏之法來貯藏!」按照張鶴的說法,隻要貯藏在幹燥不通風之處,便能貯藏得久一些,待到六七月再行催芽,八月便再次耕種。
孫寧得知官田中的土豆長好了,便來找童歷瑜買土豆,他道:「張家郎君曾言,這些土豆在炎炎夏日裏隻能貯藏幾日,姐夫不若賣給我一些,若是剩下的不足,也可問張家郎君買,他也總有法子能貯藏久一些的不是?」
於是童歷瑜做主賣了不少土豆給孫寧,孫寧再賣給撫州的權貴之家食用,為此他又賺了一筆。不過官府的土豆大部分還是得留作種子,孫寧的土豆供不應求,便一如既往地找上了張鶴。
張鶴種了十畝春土豆,每畝的產量在一千六百多公斤,十畝便是二百八十石左右。較於上一次種增產了,可卻也遠遠還未達到後世的產量。
而且她的土豆要比官田種出來的要大一些,又少蟲害,她猜測許是她的土豆種都是經過係統育苗的,生長得便比官田的要好。
即便她給孫寧供應了不少土豆,可仍舊足夠入秋後種上一百畝。她的一百畝田裏還種著稻穀,她自然不會真的去種一百畝土豆,為此又賣了不少土豆給清河村的人。
一傳十,十傳百後,張家園子正店的張春也知道土豆是產自張鶴這兒了。在向她收購白皮茄子的同時便也收購了些土豆,雖不能像孫寧一樣成為第一個靠此大賺一筆,可也能為她的酒樓招攬更多地生意。
而與此同時,土豆便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頭來,張家也有土豆,可卻一概不外售,隻將種出來的土豆留作入秋的新種。張家其餘人也向柳氏旁敲側擊,最後柳氏看在族人的份上分給他們大半畝的量,讓他們去試種。
一些外地來的商賈在孫寧正店或張家園子正店嚐過土豆的滋味後,也十分感興趣,想帶一些回去種。可他們並不懂如何耕種,在打聽到是清河村的張鶴栽培出來的,便紛紛登門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