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歷瑜問柳參軍道:「這稻穀不是黃穋禾嗎?」
柳參軍也不大清楚:「這似乎並不是黃穋禾,這是張家的一位郎君所提供讓臨川縣石縣尉初次栽種,後再廣納這種穀種出借給百姓而來。」
「張家?」
「便是張家莊的張家,他是張少卿的侄兒,如今在清河村。」
童歷瑜琢磨了一會兒,道:「那這稻穀叫『清河稻』?」
「是呀,石縣尉認為它出自清河村,以清河村來命名最妥當。」
童歷瑜點了點頭,又道:「眼下隻種了幾千畝,還是少了些,今年秋稅,讓臨川縣不必上交苗米,交稻穀便可。」
與其向百姓買,他倒不如以秋稅的形式將那些稻穀收上來,再出借給撫州各縣的百姓,如此一來,也合乎朝廷的規矩。
「可如此一來,也是以苗米的鬥數來收嗎?」
「別處苗米之數不必變更,臨川縣的稻穀加收一鬥。」
雖然稻穀加收了,可當稻穀舂成米之時,剩下的也恰巧與苗米的稅一樣。況且臨川縣許多地方都大豐收,他也沒另外要求加收賦稅,已經足夠讓臨川縣的百姓歡呼的了。
此事自然有司田參軍去辦,柳參軍想起張鶴提及的土豆,便道:「說來那張家二郎君也是個品行端正、在農事上也頗有能耐的少年郎,去年清河村發現了一種芋子,無人知曉,可他卻偏偏十分感興趣,將那芋子帶回去栽培。結果經他細心栽培,還真種出來了,並編寫成一本書。」
和多數人一樣,童歷瑜聽說芋子時,興趣顯然並不大,他隨口問道:「那是什麽芋子?」
「他給芋子起了名,叫做『土豆』,是一種隻需要一個土豆便能種出幾十個新的土豆的芋子,可充穀食之半。若是遇到天災,百姓缺糧,這些芋子可救荒、令百姓充飢。」
近些年皆沒傳來什麽大的天災的消息,而撫州更是風調雨順,許多人對於「救荒」一事便有些遲鈍。隻是童歷瑜曾在淮南道為官,見過嚴重的旱災,百姓顆粒無收,即便朝廷減免賦稅、開倉賑災,可也無濟於事,便不敢忽視這一問題。
他道:「我想親自見他一麵。」
「下官這邊派人去安排。」
張鶴聽聞刺史要見自己時愣住了,若是她沒記錯,刺史是正四品的大官,相當於現代的市委書記。不管是市委書記還是刺史,張鶴生平都不曾接觸過,心中難免有些緊張。
她道:「紀娘,你隨我一同到撫州城去吧,有你與我作伴,我便不會緊張了。」
夏紀娘「撲哧」一聲笑,道:「二郎為何要緊張?若論官品,大伯父與之相差也不過一階,可勝在在京為官,二郎早應習慣了不是?」
「紀娘說得也對!隻是,我們許久也不曾進城了,這回便一起進城嘛,我也想去買一匹馬。」
張鶴竟撒起嬌來了,嗓音雖仍未恢復,可語調十分軟,讓夏紀娘也不忍拒絕。她道:「我隻陪你進城去,不過屆時我在阿姑那兒等你,刺史府你得自己去。」
「好!」
夏紀娘應下後,張鶴考慮到張顯也許久沒到柳氏的跟前請安了,便與夏紀娘帶著他到了撫州城張家大宅。不巧的是此次張雁也在家中,他罕見地在柳氏麵前也不給張鶴好臉色瞧,張鶴有些犯嘀咕,問道:「大哥這是怎麽了?」
柳氏瞥了張雁一眼,道:「不必理他。你們今日過來,可有什麽事?」
張鶴倒想不理會張雁,可張雁道:「二弟好本事,種出了『清河稻』,也不與自家人說一聲。當外人都種上了清河稻時,自家人卻連清河稻是什麽都還不知道。」
張鶴自然知道「清河稻」便是她的優質常規稻,當初石青提議以她的名字來命名,她覺得太羞恥了,就讓石青改成了清河村的名字。不過她種出了清河稻與張雁有何關係?張雁也沒太將她當成自家人不是?
「大哥,也沒問不是?」張鶴很是平和地回道。
「這需要我問你才會說嗎?」張雁憋著一肚子氣,別處都豐收之際,他們張家莊卻還是沒什麽動靜。若是張鶴早些告訴他們有清河稻,他們租給佃戶,便能收取更多的租稅了!
尤其是他與臨川縣的縣丞吃酒時,那縣丞對於他不知道清河稻一事甚感詫異,言語之中似乎在說張鶴似乎並沒有怎麽將他放在眼裏,否則也不會不告訴他們這件事了。
張鶴之出身在衙門這些官吏耳中並不是什麽秘密,畢竟當年審理張鶴生母劉氏與佃戶在守孝期內通姦案子,最終依照律令將之判處流放之刑的便是他們。
時隔多年,一個帶著汙名、談及生母的行徑便被人所恥笑的庶子,如今在別人的眼中,她是一個品行端正、擁有赤子之心的人。至於她的出身、她的生母所帶來的汙名都已經沒人在意了。
張雁覺得自己很是丟臉,他一個嫡子,曾經將張鶴欺負得毫無反抗的餘地,看著她灰溜溜地離開張家到清河村去。他故意不讓張鶴帶走一分一毫,便是要看著她變賣田產、牛,然後從此一蹶不振。
可如今張鶴不僅將日子過得紅火,甚至還成為縣令、刺史眼前的紅人!連張鶴今日進城來,他也知道是為刺史童歷瑜所邀。
不過是一個庶子,親母身份卑賤,如今也不過隻有區區一百五十畝田產,根本就沒法與自己雄厚的財力相比,可她卻讓自己在眾人麵前丟了臉!
柳參軍也不大清楚:「這似乎並不是黃穋禾,這是張家的一位郎君所提供讓臨川縣石縣尉初次栽種,後再廣納這種穀種出借給百姓而來。」
「張家?」
「便是張家莊的張家,他是張少卿的侄兒,如今在清河村。」
童歷瑜琢磨了一會兒,道:「那這稻穀叫『清河稻』?」
「是呀,石縣尉認為它出自清河村,以清河村來命名最妥當。」
童歷瑜點了點頭,又道:「眼下隻種了幾千畝,還是少了些,今年秋稅,讓臨川縣不必上交苗米,交稻穀便可。」
與其向百姓買,他倒不如以秋稅的形式將那些稻穀收上來,再出借給撫州各縣的百姓,如此一來,也合乎朝廷的規矩。
「可如此一來,也是以苗米的鬥數來收嗎?」
「別處苗米之數不必變更,臨川縣的稻穀加收一鬥。」
雖然稻穀加收了,可當稻穀舂成米之時,剩下的也恰巧與苗米的稅一樣。況且臨川縣許多地方都大豐收,他也沒另外要求加收賦稅,已經足夠讓臨川縣的百姓歡呼的了。
此事自然有司田參軍去辦,柳參軍想起張鶴提及的土豆,便道:「說來那張家二郎君也是個品行端正、在農事上也頗有能耐的少年郎,去年清河村發現了一種芋子,無人知曉,可他卻偏偏十分感興趣,將那芋子帶回去栽培。結果經他細心栽培,還真種出來了,並編寫成一本書。」
和多數人一樣,童歷瑜聽說芋子時,興趣顯然並不大,他隨口問道:「那是什麽芋子?」
「他給芋子起了名,叫做『土豆』,是一種隻需要一個土豆便能種出幾十個新的土豆的芋子,可充穀食之半。若是遇到天災,百姓缺糧,這些芋子可救荒、令百姓充飢。」
近些年皆沒傳來什麽大的天災的消息,而撫州更是風調雨順,許多人對於「救荒」一事便有些遲鈍。隻是童歷瑜曾在淮南道為官,見過嚴重的旱災,百姓顆粒無收,即便朝廷減免賦稅、開倉賑災,可也無濟於事,便不敢忽視這一問題。
他道:「我想親自見他一麵。」
「下官這邊派人去安排。」
張鶴聽聞刺史要見自己時愣住了,若是她沒記錯,刺史是正四品的大官,相當於現代的市委書記。不管是市委書記還是刺史,張鶴生平都不曾接觸過,心中難免有些緊張。
她道:「紀娘,你隨我一同到撫州城去吧,有你與我作伴,我便不會緊張了。」
夏紀娘「撲哧」一聲笑,道:「二郎為何要緊張?若論官品,大伯父與之相差也不過一階,可勝在在京為官,二郎早應習慣了不是?」
「紀娘說得也對!隻是,我們許久也不曾進城了,這回便一起進城嘛,我也想去買一匹馬。」
張鶴竟撒起嬌來了,嗓音雖仍未恢復,可語調十分軟,讓夏紀娘也不忍拒絕。她道:「我隻陪你進城去,不過屆時我在阿姑那兒等你,刺史府你得自己去。」
「好!」
夏紀娘應下後,張鶴考慮到張顯也許久沒到柳氏的跟前請安了,便與夏紀娘帶著他到了撫州城張家大宅。不巧的是此次張雁也在家中,他罕見地在柳氏麵前也不給張鶴好臉色瞧,張鶴有些犯嘀咕,問道:「大哥這是怎麽了?」
柳氏瞥了張雁一眼,道:「不必理他。你們今日過來,可有什麽事?」
張鶴倒想不理會張雁,可張雁道:「二弟好本事,種出了『清河稻』,也不與自家人說一聲。當外人都種上了清河稻時,自家人卻連清河稻是什麽都還不知道。」
張鶴自然知道「清河稻」便是她的優質常規稻,當初石青提議以她的名字來命名,她覺得太羞恥了,就讓石青改成了清河村的名字。不過她種出了清河稻與張雁有何關係?張雁也沒太將她當成自家人不是?
「大哥,也沒問不是?」張鶴很是平和地回道。
「這需要我問你才會說嗎?」張雁憋著一肚子氣,別處都豐收之際,他們張家莊卻還是沒什麽動靜。若是張鶴早些告訴他們有清河稻,他們租給佃戶,便能收取更多的租稅了!
尤其是他與臨川縣的縣丞吃酒時,那縣丞對於他不知道清河稻一事甚感詫異,言語之中似乎在說張鶴似乎並沒有怎麽將他放在眼裏,否則也不會不告訴他們這件事了。
張鶴之出身在衙門這些官吏耳中並不是什麽秘密,畢竟當年審理張鶴生母劉氏與佃戶在守孝期內通姦案子,最終依照律令將之判處流放之刑的便是他們。
時隔多年,一個帶著汙名、談及生母的行徑便被人所恥笑的庶子,如今在別人的眼中,她是一個品行端正、擁有赤子之心的人。至於她的出身、她的生母所帶來的汙名都已經沒人在意了。
張雁覺得自己很是丟臉,他一個嫡子,曾經將張鶴欺負得毫無反抗的餘地,看著她灰溜溜地離開張家到清河村去。他故意不讓張鶴帶走一分一毫,便是要看著她變賣田產、牛,然後從此一蹶不振。
可如今張鶴不僅將日子過得紅火,甚至還成為縣令、刺史眼前的紅人!連張鶴今日進城來,他也知道是為刺史童歷瑜所邀。
不過是一個庶子,親母身份卑賤,如今也不過隻有區區一百五十畝田產,根本就沒法與自己雄厚的財力相比,可她卻讓自己在眾人麵前丟了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