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受了賄賂會對朱元璋有些好感,送回他們同朝的官員卻會讓他們對朱元璋的警惕降下許多,比起好感,降下警惕才是朱元璋現在最需要的。
「但若是元朝因此要獎賞將軍什麽名號稱號的,還望將軍一定推脫不要。所謂走兔死,良弓藏,被招安了是一分錢好處也沒有的。」
「這個自然。」朱元璋笑容中帶上了些冷意,接受朝廷的封號怕是就要四處被朝廷渲染成招安軍了,不說別的,他軍中那些反元的士兵都要與他離了心了,他自己也深恨元朝不可能當元朝的走狗。
兩人又就當今局勢聊了一番,都覺得現在還是應該好好發展如今手下地盤的農業經濟,不用急著擴張,越是交談越是覺得意見相合,十分投機。
「若是將軍得安天下,準備怎樣做?」說著說著兩人便說到了安天下之後的事兒,雖然還遙不可及卻讓人忍不住對之心生嚮往。
朱元璋似笑非笑地看了他一眼:「你覺得應該怎麽做?」
「治國可鬆,立法當嚴,與民休養生息也不忘抵禦外敵。首先應當擢拔良才選之為官,外設監察機構體察民意管理官員。」李善長也就實話實說了。
朱元璋為他鼓掌道:「寬嚴並濟,內憂外患都被你考慮了,甚至連監察官員你都想到了,你確實是個良才。」然後他站起身,負了手背對了李善長道:「隻是還不夠。良才從何而來,何人可為監察,若是監察者中出了腐敗者又該當如何,若是建國,架構一個結構實在有許多要考慮的,都需看情況而定,因此這不是首先要做的。」
「那將軍以為如何?」
「首先啊... ...我要統計全天下人口,重新丈量土地分之與民,在天下鋪設道路,使這廣闊土地四方八達無處不可去。」朱元璋想起薑妍向他講土地改革時認真的語氣覺得有些好笑,那時他還隻是個吃不飽的孩子,聽了這話隻想著若是能有自己幾畝地就好了,不料如今竟然成了要仔細考量改革土地的人了。
原來他已經走了這麽遠了。
第二十八章
元將可用之人不多,能經常取勝的更少,隻一個宰相脫脫領著元朝的大部分精兵,哪裏有新政權建立便打哪裏。他的軍事才能不錯,在元朝朝廷中也頗有些聲望,取得的戰績也都不錯。
隻不過他遏製住了北方劉福通又要往南方趕著打壓徐壽輝,其餘鎮壓起義軍的部隊大都隻是藩王地主的部隊,另一地主武裝察罕帖木兒也就是最近才糾結了武裝起家的。與離朱元璋千裏的脫脫不同,這個漢名李察罕的元將是王保保的舅舅,與王保保二人共同在離滁州不遠的地界打壓起義軍。
此時他們的兵力倒是不多,朱元璋倒是有將他們打敗打退的可能,但是他還不想引起元朝朝廷對自己的警惕,否則自己便得麵對上元朝的百萬大軍,實在不值。
於是,他讓李善長帶著被他俘獲的集慶官員以及眾多被從府庫中搜羅來的財物去了李察罕處。李善長知道他的心思,在李察罕的麵前伏低做小極盡卑微之言,隻說朱元璋是個在亂世中不得已帶著弟兄們博生路的人,如今已經得了富庶的集慶城,隻想著好好過日子,不願與元軍再作對,希望李察罕能夠體諒。
李察罕也模糊地知道如今朱元璋的兵力,既然朱元璋向他示好,他也就接受了,想著先將那些弱小勢力都吞併了,等著朝廷派了大軍來再向朱元璋動手。他覺著朱元璋這樣一個思想小富即安的人一定是出不了頭的,並不著急對付他,何況朱元璋本就低調,倒也不會讓他麵對朝廷的時候為難自己地盤上又出了一個新政權。
他打著哈哈與李善長說了話,明明是敵人,麵上卻也還算是其樂融融。
隻是雙方都知道這隻是緩兵之策,一旦李察罕能抽出手來了,朱元璋的集慶城還是會被他攻打的。但具體要多久,等到了時候又會有怎樣的勝負就都是未知數了。
就在朱元璋鞏固城防,發展農業,鼓勵商業的時候,又發生了一件大事。滁州在他手下較為平定,滁州附近的城池受的剝削就更重了,又是戰火連天,原本是私鹽商人的張士誠與其兄弟及相識的其餘鹽商商販忍受不了,也發起了起義,迅速奪下了高郵與泰州。
私鹽商人本就富裕,他們各處招兵買馬收買人心,很快便壯大了起來,竟然在高郵建了國,號大周國,張士誠則自稱誠王,以天佑為國號。
李察罕迅速作出反應,與其餘隻是小打小鬧般的起義軍不同,一個新的政權是公然與朝廷叫板。為了應對元朝朝廷對他的責難,他停下了對其餘起義軍的戰爭,調集他手下的所有兵力攻打張士誠。張士誠自知他手下錢財雖多,士兵卻是無法敵過李察罕的,連忙向身在集慶的朱元璋遞了求援的信件。
他在信中講了一堆大道理,隻說是世道艱難,起義軍之間就該相互扶持著,又說他與朱元璋是唇亡齒寒的關係,讓朱元璋仔細思索。一封信看完,朱元璋暗自覺得好笑。
「你們覺得我要不要去救援?」他把信件向自己的手下們傳遞了一遍,沒有表達自己的態度,隻是問了他們的想法。
「我覺得他信中說的也不無道理,索性咱們練兵也有段日子了,也算是兵強馬壯,幫他一把省的元軍打完他們轉頭趁勢來打我們。」湯和搶先發言了,他到底還是對這些以白蓮教紅巾軍名號起義的人帶點感情,有心想要救一救。朱元璋沒有對他的觀點發表評論,隻轉臉向李善長問道「你認為呢?」
「但若是元朝因此要獎賞將軍什麽名號稱號的,還望將軍一定推脫不要。所謂走兔死,良弓藏,被招安了是一分錢好處也沒有的。」
「這個自然。」朱元璋笑容中帶上了些冷意,接受朝廷的封號怕是就要四處被朝廷渲染成招安軍了,不說別的,他軍中那些反元的士兵都要與他離了心了,他自己也深恨元朝不可能當元朝的走狗。
兩人又就當今局勢聊了一番,都覺得現在還是應該好好發展如今手下地盤的農業經濟,不用急著擴張,越是交談越是覺得意見相合,十分投機。
「若是將軍得安天下,準備怎樣做?」說著說著兩人便說到了安天下之後的事兒,雖然還遙不可及卻讓人忍不住對之心生嚮往。
朱元璋似笑非笑地看了他一眼:「你覺得應該怎麽做?」
「治國可鬆,立法當嚴,與民休養生息也不忘抵禦外敵。首先應當擢拔良才選之為官,外設監察機構體察民意管理官員。」李善長也就實話實說了。
朱元璋為他鼓掌道:「寬嚴並濟,內憂外患都被你考慮了,甚至連監察官員你都想到了,你確實是個良才。」然後他站起身,負了手背對了李善長道:「隻是還不夠。良才從何而來,何人可為監察,若是監察者中出了腐敗者又該當如何,若是建國,架構一個結構實在有許多要考慮的,都需看情況而定,因此這不是首先要做的。」
「那將軍以為如何?」
「首先啊... ...我要統計全天下人口,重新丈量土地分之與民,在天下鋪設道路,使這廣闊土地四方八達無處不可去。」朱元璋想起薑妍向他講土地改革時認真的語氣覺得有些好笑,那時他還隻是個吃不飽的孩子,聽了這話隻想著若是能有自己幾畝地就好了,不料如今竟然成了要仔細考量改革土地的人了。
原來他已經走了這麽遠了。
第二十八章
元將可用之人不多,能經常取勝的更少,隻一個宰相脫脫領著元朝的大部分精兵,哪裏有新政權建立便打哪裏。他的軍事才能不錯,在元朝朝廷中也頗有些聲望,取得的戰績也都不錯。
隻不過他遏製住了北方劉福通又要往南方趕著打壓徐壽輝,其餘鎮壓起義軍的部隊大都隻是藩王地主的部隊,另一地主武裝察罕帖木兒也就是最近才糾結了武裝起家的。與離朱元璋千裏的脫脫不同,這個漢名李察罕的元將是王保保的舅舅,與王保保二人共同在離滁州不遠的地界打壓起義軍。
此時他們的兵力倒是不多,朱元璋倒是有將他們打敗打退的可能,但是他還不想引起元朝朝廷對自己的警惕,否則自己便得麵對上元朝的百萬大軍,實在不值。
於是,他讓李善長帶著被他俘獲的集慶官員以及眾多被從府庫中搜羅來的財物去了李察罕處。李善長知道他的心思,在李察罕的麵前伏低做小極盡卑微之言,隻說朱元璋是個在亂世中不得已帶著弟兄們博生路的人,如今已經得了富庶的集慶城,隻想著好好過日子,不願與元軍再作對,希望李察罕能夠體諒。
李察罕也模糊地知道如今朱元璋的兵力,既然朱元璋向他示好,他也就接受了,想著先將那些弱小勢力都吞併了,等著朝廷派了大軍來再向朱元璋動手。他覺著朱元璋這樣一個思想小富即安的人一定是出不了頭的,並不著急對付他,何況朱元璋本就低調,倒也不會讓他麵對朝廷的時候為難自己地盤上又出了一個新政權。
他打著哈哈與李善長說了話,明明是敵人,麵上卻也還算是其樂融融。
隻是雙方都知道這隻是緩兵之策,一旦李察罕能抽出手來了,朱元璋的集慶城還是會被他攻打的。但具體要多久,等到了時候又會有怎樣的勝負就都是未知數了。
就在朱元璋鞏固城防,發展農業,鼓勵商業的時候,又發生了一件大事。滁州在他手下較為平定,滁州附近的城池受的剝削就更重了,又是戰火連天,原本是私鹽商人的張士誠與其兄弟及相識的其餘鹽商商販忍受不了,也發起了起義,迅速奪下了高郵與泰州。
私鹽商人本就富裕,他們各處招兵買馬收買人心,很快便壯大了起來,竟然在高郵建了國,號大周國,張士誠則自稱誠王,以天佑為國號。
李察罕迅速作出反應,與其餘隻是小打小鬧般的起義軍不同,一個新的政權是公然與朝廷叫板。為了應對元朝朝廷對他的責難,他停下了對其餘起義軍的戰爭,調集他手下的所有兵力攻打張士誠。張士誠自知他手下錢財雖多,士兵卻是無法敵過李察罕的,連忙向身在集慶的朱元璋遞了求援的信件。
他在信中講了一堆大道理,隻說是世道艱難,起義軍之間就該相互扶持著,又說他與朱元璋是唇亡齒寒的關係,讓朱元璋仔細思索。一封信看完,朱元璋暗自覺得好笑。
「你們覺得我要不要去救援?」他把信件向自己的手下們傳遞了一遍,沒有表達自己的態度,隻是問了他們的想法。
「我覺得他信中說的也不無道理,索性咱們練兵也有段日子了,也算是兵強馬壯,幫他一把省的元軍打完他們轉頭趁勢來打我們。」湯和搶先發言了,他到底還是對這些以白蓮教紅巾軍名號起義的人帶點感情,有心想要救一救。朱元璋沒有對他的觀點發表評論,隻轉臉向李善長問道「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