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節
朕要這大明皇位有何用!(穿書) 作者:癢癢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學生們更是驚呆。
這位貴人說的,我咋聽不懂?
皇上伸手拍拍這位頹廢的老師,輕輕一歎:“你是他們的老師,他們的希望。”你先因為他們一個“成績”放棄自己,他們的未來在哪裏?
你是他們的老師,你是他們的希望。
這位老師眼睛通紅,眼裏帶著淚,領著自己的學生上課。
他的學生們因為一句“好學生”精神抖擻,前所未有的用功學習。
皇上出來學院,問餘慶:“是不是,各個學校,都是這樣,按照成績分班?按照各種原因分配老師?”
“應該是。學院用人各方‘考慮’。老師喜歡好學生,家世好的學生。算是……人之常情。”
人之常情,所以皇上不能不管,所以需要皇上管一管。
皇上不能看著這些少年們,好似看到一朵朵花骨朵,還沒開放,就被“一個標簽”放棄。
皇上先整頓大明的老師學院。
人間五月的北京,老師學院的大廣場,皇上麵對即將結業的八千學子,講話。
“教育,是一門將知識傳播,教導學子們如何運用知識的大道藝術。很難,朕知道,這對你們而言,很難理解。你們自己尚且年輕,可能你們自己都不明白,何為‘師者’,就要去做老師。
因為大明如今還是缺老師,很缺老師。
老師,傳道受業解惑,堪為人師而模範。
不光是教導學子們認識方塊字。
是教導學生如何思考。如何借助樹木,認識整個森林。
是要所有省吃儉用的父母、出錢出力的各方人士、苦學勤奮的孩子們……一起認知到,知識可以改變一個結果,知識在生活的方方麵麵,都有大作用。
知識不是無用,知識不是識字,知識教會人很多很多,告訴人如何快樂、開心,更好地生活……
有些學生冥頑不靈,有些學生家長不通情理……今天起,朕做你們的後盾,朕告訴你們,教育的過程,是老師、父母、各方人士、孩子們……一起努力的事情,不是你們單打獨鬥!”
皇上的聲音裏,帶著一種安撫和力量,那份體貼和理解,叫所有的學子們眼睛紅紅。
他們還年輕,他們自己都還不會獨立思考,他們也是一個普通人。
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寓教於樂……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他們能做到嗎?
他們是大明耗資巨大、大力辦學的享受者,脫離土地,成為一名光榮的老師,薪水和一個縣令一樣高。
一心想要報效皇上和朝廷,回報父母,要更多的孩子和他們一樣讀書識字……卻是身上的擔子太重,叫他們越是臨近結業越是恐懼。
可是皇上比他們還小,皇上才十六歲。
皇上說,他是他們的後盾。
皇上說,教育的過程,是老師、父母、各方人士、孩子們……一起努力的事情。
學子們心裏難受,老師學院的老師們,心裏也難受。
天地君親師。君裏有昏君,親裏有渣滓,老師裏,也有不配為老師,不知道怎麽做老師的人。
某方麵來說,老師和其他的三百六十行一樣,也是一個行當,是一份收入,一種生活方式。
但老師的身份,太特殊,太重要。所以才有“天地君親師”這句話。
有多少學生,因為一個好老師改變命運,前途無量;又有多少學生,因為老師一句隨意的謾罵歧視,一輩子就那麽稀裏糊塗地毀了……
老師學院的老師們都保證,他們一定好好培養這些未來的老師們。
皇上提出他的看法:“有困難大方地提出來。他們是未來的老師,現在是學生。一個學生,成長的環境、父母的言傳身教、老師同窗以及各方的關注支持……都重要。
我們,光有一腔熱血不夠,光苦口婆心不夠,去了解,去理解,麵對問題,一起想出解決辦法……”
皇上的話叫他們深思。
餘慶瞄一眼,皇上的這張臉,端著一副“老夫子”的小樣兒,看得人想笑——幸好天下沒有幾個敢直麵聖顏。
皇上不知道這些人的想法,皇上就是單純地感受,學院裏的一些方式,不能再繼續發展下去。而這些老師,太稚嫩,太脆弱、太粗放——還需要很多學習。
活到老學到老,不是結業就萬事大吉。皇上專心把大明教育改革的事兒辦好,在早朝上,和滿朝文武一起商議,如何提供教育質量。
“如何要好的老師付出有回報,如何要學院盡可能地教育每一個學生,而不是單純的識字教學,重點培養,重點放棄……諸位愛卿,有建議盡管提出來。朕認為,大明的老師,不可能每一個都是聖人,但要盡可能地去做聖人。”
大臣們各個發言。
“皇上,以前的老師,都是有一定歲數,一定閱曆,自願做老師。如今的老師,是統一培養,呆在學院裏,自己都不懂一些事情,又年輕……臣知道大明缺老師,這是無奈之舉。臣建議,這些老師,以後還需要繼續學習,不能放任。”
“皇上,學院裏為了培養一個狀元出來,集中資源給好學生,這是必然。但這個度,需要把握。好學生更好,不好的學生變好學生,這才是學院和老師所為。”
“臣附議。學院和老師,那是培養國家的未來。如果學院和老師不用心,那麽培養出來的學生,必然也是不用心。學生不知道用心,大明危矣。”
“皇上,有關大明的家長、老師、學院、學生……一起配合更好地學習,臣認為,應該繼續研究、討論、提出係統方案……”
皇上一一聽著,暗自點頭。
大明的父母們,大多不知道怎麽配合,需要朝廷管一管。
而大明的未來,不能是一批又一批精致利己主義者,這個源頭,要從學院和老師開始抓。
小報上,全方位地宣傳,大明缺老師,大明那些好老師教書育人的故事。
還有一些世家大族培養孩子的,適合大多數父母的普及方法。
大明各方人士,看完皇上在老師學院的講話,一起沉默。
再看這些小報,更是沉默。
大明的世家大族才多少?他們大多數人,都是,我們父母辛苦養家,花銀子把你們送去學院,你們好好學習,學習不好老師你該打就打……從來沒想過自己的責任。
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烙印在孩子身上的,不光是那份血緣。
可除了世家大族自有養孩子的方法,一般人家,真不知道怎麽養孩子,在他們小的時候,有的飯都吃不飽,自己怎麽活下來的都不知道,自然也不知道如何做一個更好的父母。
父母們沉默,孩子們也沉默。
有父親天天醺酒的孩子,抱著小報哇哇地哭,哭得要人心酸。
朝廷上也是。
不說桂萼、夏言這些官一代,嚴世蕃、陸炳這些老天爺賞賜天賦,環境好知道努力的,都感歎不已。
章懷秀想起自己的孩子,大哥的孩子,大舅兄的孩子,按按太陽穴,滿臉滄桑地說:“做長輩,也是一門大道藝術。”
嚴世蕃苦著臉:“比做官還難。”
常紹一臉挫敗:“比打仗還難。”
楊博自覺應該幫一幫好友們,又生怕他們多想:“你們誰家需要,我家裏有四個老嬤嬤要養老……”
“需要!”
“需要!”
除了小侯爺常紹,在座的都需要。論世家,華夏比楊家還古老的,沒幾個!
楊博因為他們的態度放下心來:“暫時就四個。我以後給你們注意著。這些老嬤嬤,也可以一邊養老,一邊培養幾個下人。”
眾人都明白他的心意,一起道謝。
一起看小侯爺常紹。
小侯爺常紹特為難的模樣:“我們家,雖然也一百五十年了,可那不一樣。我小的時候……”發現好友們要圍毆他,立馬改口,“行行行。我去看看家裏的一些品性好的老仆,看哪一個願意出去。”
嚴世蕃黑著臉道謝:“感謝小侯爺。”你就再如何也一百五十年了,你這話說的,我這官二代要跳河!
章懷秀咬牙切齒:“感謝小侯爺。”你聽聽你這堂堂一個侯爺,凡爾賽的!
陸炳嬉皮笑臉:“我這芝麻小官的官一代,好歹把孩子拉扯大就行。”聽聽你說的,雖然也一百五十年了……
小侯爺常紹厚臉皮,麵不改色:“你們有沒有感覺到,一點點奇怪?皇上對大明教育的態度?”
一夥兒好友你看我,我看你,一起點頭。
皇上在這些孩子們的身上,看到他自己。
皇上也才十六歲,一個大孩子,很自然地代入他的老師們和他。
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的皇上,理直氣壯地認為,大明的老師們,都應該和他的老師們一樣好。大臣們不敢說皇上你的老師那是大家,全大明也就那麽幾個,隻能去盡力辦。
楊博提出不同意見:“可能皇上意識到了,可是皇上給予他們信任,相信大明的老師們和學生們可以做到更好。信任,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我們也應該信任。”
一夥兒好友反應過來,又是你看我,我看你,一起沉默。
皇上聰明,豈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信任是徐景珩身上的特質,皇上學不會,但皇上還是下意識地,去用了。
月朗星稀,清風徐徐,皇上躺在太液池的荷葉上,舉著一個酒葫蘆,一個人喝酒。
南京,老魏國公收到皇上的來信,和兒子徐景瑛一起喝酒。
雲貴,王守仁收到皇上的來信,和自己的兩個弟子一起喝酒。
“大明大力辦學十多年來,識字普及率達到百分之三十,這是無數人的心血。
目前大明的學院,有識字開蒙,有四書五經、兵法刑律、技藝研究、匠人培養……翻譯、禮儀……朕期望,有一天,大明人,都識字,都能自己看看小報,自己讀讀書。
有人會說,其他學院都好,會不理解為什麽要開辦匠藝學院。朕知道,大明的父母們,省吃儉用供應孩子讀書;大明的老師們,各方人士出錢出力,也都不大明白。
大明地大物博。大明也是一個各項原材料缺乏、人口多的大國,我們隻能依賴大明的匠人精神,受過良好教育的老師們,過人的技術力量、嚴格的質量把控……去守住自己的貿易份額。
如何保證,這些學子學出來後進入作坊,不是隻懂書本文字的傻瓜,如何保證各家作坊願意付出高薪聘請,如何保證大明作坊的穩定發展……“
皇上對匠人教育這一塊,非常重視。
大明,眼看要進入機器作坊時代,以往那般的師徒模式培養學徒,大大不夠。而統一培養,老師、方法、銀子……都是投入,可他們必須做。
教育改革,作坊改革,皇上忙碌,大明朝野上下更是忙碌,大明的老百姓?
誰能想到,做父母,也要學習?大明老百姓一邊學習一邊琢磨,我們這也算是“天子門生”?!老百姓特激動。
就是煩惱,皇上這一忙,不知道啥時候選後。
借著去年的技藝熱潮,江南先一步開始試做匠人學院,方法不成熟,暴露出來不少問題,但一步一步改進,大明人都瞪大眼睛。
以後學做鐵匠、廚師……不拜師?去學院?
各大技藝學院下麵,都有計劃要辦附屬的匠人學院,以後這些學院,會逐步代表家傳手藝,培養學生成為各大作坊主力。
這位貴人說的,我咋聽不懂?
皇上伸手拍拍這位頹廢的老師,輕輕一歎:“你是他們的老師,他們的希望。”你先因為他們一個“成績”放棄自己,他們的未來在哪裏?
你是他們的老師,你是他們的希望。
這位老師眼睛通紅,眼裏帶著淚,領著自己的學生上課。
他的學生們因為一句“好學生”精神抖擻,前所未有的用功學習。
皇上出來學院,問餘慶:“是不是,各個學校,都是這樣,按照成績分班?按照各種原因分配老師?”
“應該是。學院用人各方‘考慮’。老師喜歡好學生,家世好的學生。算是……人之常情。”
人之常情,所以皇上不能不管,所以需要皇上管一管。
皇上不能看著這些少年們,好似看到一朵朵花骨朵,還沒開放,就被“一個標簽”放棄。
皇上先整頓大明的老師學院。
人間五月的北京,老師學院的大廣場,皇上麵對即將結業的八千學子,講話。
“教育,是一門將知識傳播,教導學子們如何運用知識的大道藝術。很難,朕知道,這對你們而言,很難理解。你們自己尚且年輕,可能你們自己都不明白,何為‘師者’,就要去做老師。
因為大明如今還是缺老師,很缺老師。
老師,傳道受業解惑,堪為人師而模範。
不光是教導學子們認識方塊字。
是教導學生如何思考。如何借助樹木,認識整個森林。
是要所有省吃儉用的父母、出錢出力的各方人士、苦學勤奮的孩子們……一起認知到,知識可以改變一個結果,知識在生活的方方麵麵,都有大作用。
知識不是無用,知識不是識字,知識教會人很多很多,告訴人如何快樂、開心,更好地生活……
有些學生冥頑不靈,有些學生家長不通情理……今天起,朕做你們的後盾,朕告訴你們,教育的過程,是老師、父母、各方人士、孩子們……一起努力的事情,不是你們單打獨鬥!”
皇上的聲音裏,帶著一種安撫和力量,那份體貼和理解,叫所有的學子們眼睛紅紅。
他們還年輕,他們自己都還不會獨立思考,他們也是一個普通人。
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寓教於樂……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他們能做到嗎?
他們是大明耗資巨大、大力辦學的享受者,脫離土地,成為一名光榮的老師,薪水和一個縣令一樣高。
一心想要報效皇上和朝廷,回報父母,要更多的孩子和他們一樣讀書識字……卻是身上的擔子太重,叫他們越是臨近結業越是恐懼。
可是皇上比他們還小,皇上才十六歲。
皇上說,他是他們的後盾。
皇上說,教育的過程,是老師、父母、各方人士、孩子們……一起努力的事情。
學子們心裏難受,老師學院的老師們,心裏也難受。
天地君親師。君裏有昏君,親裏有渣滓,老師裏,也有不配為老師,不知道怎麽做老師的人。
某方麵來說,老師和其他的三百六十行一樣,也是一個行當,是一份收入,一種生活方式。
但老師的身份,太特殊,太重要。所以才有“天地君親師”這句話。
有多少學生,因為一個好老師改變命運,前途無量;又有多少學生,因為老師一句隨意的謾罵歧視,一輩子就那麽稀裏糊塗地毀了……
老師學院的老師們都保證,他們一定好好培養這些未來的老師們。
皇上提出他的看法:“有困難大方地提出來。他們是未來的老師,現在是學生。一個學生,成長的環境、父母的言傳身教、老師同窗以及各方的關注支持……都重要。
我們,光有一腔熱血不夠,光苦口婆心不夠,去了解,去理解,麵對問題,一起想出解決辦法……”
皇上的話叫他們深思。
餘慶瞄一眼,皇上的這張臉,端著一副“老夫子”的小樣兒,看得人想笑——幸好天下沒有幾個敢直麵聖顏。
皇上不知道這些人的想法,皇上就是單純地感受,學院裏的一些方式,不能再繼續發展下去。而這些老師,太稚嫩,太脆弱、太粗放——還需要很多學習。
活到老學到老,不是結業就萬事大吉。皇上專心把大明教育改革的事兒辦好,在早朝上,和滿朝文武一起商議,如何提供教育質量。
“如何要好的老師付出有回報,如何要學院盡可能地教育每一個學生,而不是單純的識字教學,重點培養,重點放棄……諸位愛卿,有建議盡管提出來。朕認為,大明的老師,不可能每一個都是聖人,但要盡可能地去做聖人。”
大臣們各個發言。
“皇上,以前的老師,都是有一定歲數,一定閱曆,自願做老師。如今的老師,是統一培養,呆在學院裏,自己都不懂一些事情,又年輕……臣知道大明缺老師,這是無奈之舉。臣建議,這些老師,以後還需要繼續學習,不能放任。”
“皇上,學院裏為了培養一個狀元出來,集中資源給好學生,這是必然。但這個度,需要把握。好學生更好,不好的學生變好學生,這才是學院和老師所為。”
“臣附議。學院和老師,那是培養國家的未來。如果學院和老師不用心,那麽培養出來的學生,必然也是不用心。學生不知道用心,大明危矣。”
“皇上,有關大明的家長、老師、學院、學生……一起配合更好地學習,臣認為,應該繼續研究、討論、提出係統方案……”
皇上一一聽著,暗自點頭。
大明的父母們,大多不知道怎麽配合,需要朝廷管一管。
而大明的未來,不能是一批又一批精致利己主義者,這個源頭,要從學院和老師開始抓。
小報上,全方位地宣傳,大明缺老師,大明那些好老師教書育人的故事。
還有一些世家大族培養孩子的,適合大多數父母的普及方法。
大明各方人士,看完皇上在老師學院的講話,一起沉默。
再看這些小報,更是沉默。
大明的世家大族才多少?他們大多數人,都是,我們父母辛苦養家,花銀子把你們送去學院,你們好好學習,學習不好老師你該打就打……從來沒想過自己的責任。
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烙印在孩子身上的,不光是那份血緣。
可除了世家大族自有養孩子的方法,一般人家,真不知道怎麽養孩子,在他們小的時候,有的飯都吃不飽,自己怎麽活下來的都不知道,自然也不知道如何做一個更好的父母。
父母們沉默,孩子們也沉默。
有父親天天醺酒的孩子,抱著小報哇哇地哭,哭得要人心酸。
朝廷上也是。
不說桂萼、夏言這些官一代,嚴世蕃、陸炳這些老天爺賞賜天賦,環境好知道努力的,都感歎不已。
章懷秀想起自己的孩子,大哥的孩子,大舅兄的孩子,按按太陽穴,滿臉滄桑地說:“做長輩,也是一門大道藝術。”
嚴世蕃苦著臉:“比做官還難。”
常紹一臉挫敗:“比打仗還難。”
楊博自覺應該幫一幫好友們,又生怕他們多想:“你們誰家需要,我家裏有四個老嬤嬤要養老……”
“需要!”
“需要!”
除了小侯爺常紹,在座的都需要。論世家,華夏比楊家還古老的,沒幾個!
楊博因為他們的態度放下心來:“暫時就四個。我以後給你們注意著。這些老嬤嬤,也可以一邊養老,一邊培養幾個下人。”
眾人都明白他的心意,一起道謝。
一起看小侯爺常紹。
小侯爺常紹特為難的模樣:“我們家,雖然也一百五十年了,可那不一樣。我小的時候……”發現好友們要圍毆他,立馬改口,“行行行。我去看看家裏的一些品性好的老仆,看哪一個願意出去。”
嚴世蕃黑著臉道謝:“感謝小侯爺。”你就再如何也一百五十年了,你這話說的,我這官二代要跳河!
章懷秀咬牙切齒:“感謝小侯爺。”你聽聽你這堂堂一個侯爺,凡爾賽的!
陸炳嬉皮笑臉:“我這芝麻小官的官一代,好歹把孩子拉扯大就行。”聽聽你說的,雖然也一百五十年了……
小侯爺常紹厚臉皮,麵不改色:“你們有沒有感覺到,一點點奇怪?皇上對大明教育的態度?”
一夥兒好友你看我,我看你,一起點頭。
皇上在這些孩子們的身上,看到他自己。
皇上也才十六歲,一個大孩子,很自然地代入他的老師們和他。
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的皇上,理直氣壯地認為,大明的老師們,都應該和他的老師們一樣好。大臣們不敢說皇上你的老師那是大家,全大明也就那麽幾個,隻能去盡力辦。
楊博提出不同意見:“可能皇上意識到了,可是皇上給予他們信任,相信大明的老師們和學生們可以做到更好。信任,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我們也應該信任。”
一夥兒好友反應過來,又是你看我,我看你,一起沉默。
皇上聰明,豈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信任是徐景珩身上的特質,皇上學不會,但皇上還是下意識地,去用了。
月朗星稀,清風徐徐,皇上躺在太液池的荷葉上,舉著一個酒葫蘆,一個人喝酒。
南京,老魏國公收到皇上的來信,和兒子徐景瑛一起喝酒。
雲貴,王守仁收到皇上的來信,和自己的兩個弟子一起喝酒。
“大明大力辦學十多年來,識字普及率達到百分之三十,這是無數人的心血。
目前大明的學院,有識字開蒙,有四書五經、兵法刑律、技藝研究、匠人培養……翻譯、禮儀……朕期望,有一天,大明人,都識字,都能自己看看小報,自己讀讀書。
有人會說,其他學院都好,會不理解為什麽要開辦匠藝學院。朕知道,大明的父母們,省吃儉用供應孩子讀書;大明的老師們,各方人士出錢出力,也都不大明白。
大明地大物博。大明也是一個各項原材料缺乏、人口多的大國,我們隻能依賴大明的匠人精神,受過良好教育的老師們,過人的技術力量、嚴格的質量把控……去守住自己的貿易份額。
如何保證,這些學子學出來後進入作坊,不是隻懂書本文字的傻瓜,如何保證各家作坊願意付出高薪聘請,如何保證大明作坊的穩定發展……“
皇上對匠人教育這一塊,非常重視。
大明,眼看要進入機器作坊時代,以往那般的師徒模式培養學徒,大大不夠。而統一培養,老師、方法、銀子……都是投入,可他們必須做。
教育改革,作坊改革,皇上忙碌,大明朝野上下更是忙碌,大明的老百姓?
誰能想到,做父母,也要學習?大明老百姓一邊學習一邊琢磨,我們這也算是“天子門生”?!老百姓特激動。
就是煩惱,皇上這一忙,不知道啥時候選後。
借著去年的技藝熱潮,江南先一步開始試做匠人學院,方法不成熟,暴露出來不少問題,但一步一步改進,大明人都瞪大眼睛。
以後學做鐵匠、廚師……不拜師?去學院?
各大技藝學院下麵,都有計劃要辦附屬的匠人學院,以後這些學院,會逐步代表家傳手藝,培養學生成為各大作坊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