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走的時候,周二嫂給她收拾了一包衣服。但是原身大多數衣服都打滿補丁,江舒涵將太破的衣服都留給了周二嫂,將那些還看得過眼的全套在身上。
念娣和江舒涵差不多,她的棉襖是兩個姐姐剩下來的,舊到看不出本色了。
現在有了錢,她不想虧待自己和孩子。
這古代的女人就沒幾個不會針線的,陳月娘待在堂屋,哪也不去,開始做被子。
江舒涵小的時候,她媽就在院子裏縫過被子,她媽媽算是手巧的了,縫一床被子都得要兩天功夫。
可陳月娘比她媽媽手還巧。
隻見陳月娘將棉花弓、弓竹吊起來,雙手攥弓,彎著腰一點一點彈棉花。這個步驟要不停彈,相當耗費體力。但陳月娘做起來卻相當熟練,不急不躁。
接下來就是將棉花擺放成想要的尺寸,然後將髒、差的棉花挑出來。
再接著將紅色棉被線穿過紗棒的小孔,這個步驟需要兩個人合作,陳月娘便叫了女兒幫忙把紅色棉被線放在棉花上做成網狀結構,這樣可以固定棉花不跑棉。然後再用白色棉被線重複一遍。
再接著用摞盆按壓棉花,使棉花與棉被線相互糾纏,融為一個整體,讓棉被更結實不易分離。
將棉被翻過來,再彈另一麵。
兩麵都弄好,最後把摞盆放在棉被上,讓女兒站在上麵,用力扭動摞盆,這樣可以使蓬鬆的棉被變得結實,蓋的時候,不會因為蹬被子就破了個大洞。
棉花胎做好,再縫被套就可以了。
江舒涵做的是八斤大被,沒想到陳月娘隻花了一天功夫就做完了。
當蓋上厚實的棉花被,江舒涵整個人才算是活了過來。她將舊被子給了陳月娘,讓她在裏麵填補四斤棉花。陳月娘激動得當場就要給江舒涵下跪。
他們現在蓋的被子還是結婚時做的,蓋了八年多,裏麵已經結成疙瘩了。
江舒涵讓她起來,「隻要你好好照顧我們一家,我不會虧待你們夫妻倆的。」
陳月娘忙保證一定會好好照顧孩子。
說著話的功夫,張大山從外麵回來了。
隻是麵色卻不怎麽好,原來穩婆家日子不好過,這幾日吃的都是粗糧。四丫剛生下來,本該是吃奶的年紀,卻喝了粗糧粥,嗓子眼小,吃了這幾天,喉嚨裏全是瘡,連哭的力氣都沒了。
張大山接到孩子,察覺出孩子有些不好,將穩婆一家罵得狗血淋頭,卻也不敢耽誤,當即調轉牛車回了城,抱著孩子去看病。
這孩子太小,不比他兒子年紀大,根本吃不了藥,張大山拎了藥包回來,「大夫說了,讓大人喝,然後餵奶的時候,孩子喝了,就能好了。」
江舒涵:「……」
一想到那苦哈哈的中藥,她就想吐。可是孩子太小,不能吃藥,也沒別的辦法,江舒涵隻能答應。
陳月娘接過張大山懷裏的孩子,將孩子抱給江舒涵。
江舒涵給孩子餵奶。這種滋味兒真的,誰受誰知道,也是這一刻,江舒涵突然覺得自己應該對母親好一點。她媽媽養她這麽大,真的太不容易了。這是遭了多少罪啊。
可當她看到孩子細聲細氣嘬奶的動作,又心疼得不行,這是江舒涵頭一次體會到母女連心的感覺。就像絲絲縷縷的線纏繞著她,好像為了這孩子,她可以做任何事,這種感覺很新奇卻又讓她甘之如飴。
張大山熬好藥,江舒涵強忍著噁心喝下,孩子吃了奶。沒過兩天,瘡慢慢小了。孩子也不再哭個不停。
接下來,江舒涵萬事不管一心坐月子。
陳月娘每天變著法給江舒涵做各種營養餐,孩子有了奶,養得越來越好了。
而張大山每天出城砍柴貼補家用。
可即便如此,江舒涵的存款也在兩個月後開始告急。
想想,她那瓷器不過賣了八十兩銀子。
張家四口人賣身契花了五兩,給張大山兒子治病花了八兩,租房花了二兩,在客棧吃住四天花了三兩,給四丫治病花了二兩,買棉花棉布花了八兩。
又買了十兩粗糧和二十兩細糧。再加上這兩個月大魚大肉吃著。
江舒涵摸著僅剩的二十多兩銀子,琢磨自己是不是該找個來錢路子。
剛過了年,天氣轉暖,大雪都化了,外地的糧食也都運進來了,糧價一路下跌,要不了多久,糧價就會跌到跟去年同一個水平了。
而百姓的日子也能好過些了。
她左思右想還是決定做吃食生意。
不過她沒精力開店,隻想找一家酒樓合作。
她問張大山,「對了,這兩個月,我不是讓你到各個酒樓賣柴禾,你跟我講講哪家的掌櫃為人和善?」
張大山不明白江舒涵的用意,不過他是個老實人,江舒涵讓他做什麽,他就做什麽,仔細想了想,「東嶽樓的掌櫃態度最好。錢給的也爽快,不會頤指氣使。」
江舒涵瞭然,叫了陳月娘到灶房幫忙,手把手教她做醬香餅。
土家醬香餅源於少數民族土家族的特有小吃,後來被改進成大眾口味,從而火遍全國。
這古代交通不方便,東西傳播速度極慢。
兩人花了兩個多時辰,才將醬香餅做好了。
江舒涵帶著張大山到東嶽樓談生意。
東嶽樓許掌櫃是個四十來歲的中年男人,他長得白白胖胖,見人便帶三分笑。看到張大山,他眼底露出一絲訝然。
念娣和江舒涵差不多,她的棉襖是兩個姐姐剩下來的,舊到看不出本色了。
現在有了錢,她不想虧待自己和孩子。
這古代的女人就沒幾個不會針線的,陳月娘待在堂屋,哪也不去,開始做被子。
江舒涵小的時候,她媽就在院子裏縫過被子,她媽媽算是手巧的了,縫一床被子都得要兩天功夫。
可陳月娘比她媽媽手還巧。
隻見陳月娘將棉花弓、弓竹吊起來,雙手攥弓,彎著腰一點一點彈棉花。這個步驟要不停彈,相當耗費體力。但陳月娘做起來卻相當熟練,不急不躁。
接下來就是將棉花擺放成想要的尺寸,然後將髒、差的棉花挑出來。
再接著將紅色棉被線穿過紗棒的小孔,這個步驟需要兩個人合作,陳月娘便叫了女兒幫忙把紅色棉被線放在棉花上做成網狀結構,這樣可以固定棉花不跑棉。然後再用白色棉被線重複一遍。
再接著用摞盆按壓棉花,使棉花與棉被線相互糾纏,融為一個整體,讓棉被更結實不易分離。
將棉被翻過來,再彈另一麵。
兩麵都弄好,最後把摞盆放在棉被上,讓女兒站在上麵,用力扭動摞盆,這樣可以使蓬鬆的棉被變得結實,蓋的時候,不會因為蹬被子就破了個大洞。
棉花胎做好,再縫被套就可以了。
江舒涵做的是八斤大被,沒想到陳月娘隻花了一天功夫就做完了。
當蓋上厚實的棉花被,江舒涵整個人才算是活了過來。她將舊被子給了陳月娘,讓她在裏麵填補四斤棉花。陳月娘激動得當場就要給江舒涵下跪。
他們現在蓋的被子還是結婚時做的,蓋了八年多,裏麵已經結成疙瘩了。
江舒涵讓她起來,「隻要你好好照顧我們一家,我不會虧待你們夫妻倆的。」
陳月娘忙保證一定會好好照顧孩子。
說著話的功夫,張大山從外麵回來了。
隻是麵色卻不怎麽好,原來穩婆家日子不好過,這幾日吃的都是粗糧。四丫剛生下來,本該是吃奶的年紀,卻喝了粗糧粥,嗓子眼小,吃了這幾天,喉嚨裏全是瘡,連哭的力氣都沒了。
張大山接到孩子,察覺出孩子有些不好,將穩婆一家罵得狗血淋頭,卻也不敢耽誤,當即調轉牛車回了城,抱著孩子去看病。
這孩子太小,不比他兒子年紀大,根本吃不了藥,張大山拎了藥包回來,「大夫說了,讓大人喝,然後餵奶的時候,孩子喝了,就能好了。」
江舒涵:「……」
一想到那苦哈哈的中藥,她就想吐。可是孩子太小,不能吃藥,也沒別的辦法,江舒涵隻能答應。
陳月娘接過張大山懷裏的孩子,將孩子抱給江舒涵。
江舒涵給孩子餵奶。這種滋味兒真的,誰受誰知道,也是這一刻,江舒涵突然覺得自己應該對母親好一點。她媽媽養她這麽大,真的太不容易了。這是遭了多少罪啊。
可當她看到孩子細聲細氣嘬奶的動作,又心疼得不行,這是江舒涵頭一次體會到母女連心的感覺。就像絲絲縷縷的線纏繞著她,好像為了這孩子,她可以做任何事,這種感覺很新奇卻又讓她甘之如飴。
張大山熬好藥,江舒涵強忍著噁心喝下,孩子吃了奶。沒過兩天,瘡慢慢小了。孩子也不再哭個不停。
接下來,江舒涵萬事不管一心坐月子。
陳月娘每天變著法給江舒涵做各種營養餐,孩子有了奶,養得越來越好了。
而張大山每天出城砍柴貼補家用。
可即便如此,江舒涵的存款也在兩個月後開始告急。
想想,她那瓷器不過賣了八十兩銀子。
張家四口人賣身契花了五兩,給張大山兒子治病花了八兩,租房花了二兩,在客棧吃住四天花了三兩,給四丫治病花了二兩,買棉花棉布花了八兩。
又買了十兩粗糧和二十兩細糧。再加上這兩個月大魚大肉吃著。
江舒涵摸著僅剩的二十多兩銀子,琢磨自己是不是該找個來錢路子。
剛過了年,天氣轉暖,大雪都化了,外地的糧食也都運進來了,糧價一路下跌,要不了多久,糧價就會跌到跟去年同一個水平了。
而百姓的日子也能好過些了。
她左思右想還是決定做吃食生意。
不過她沒精力開店,隻想找一家酒樓合作。
她問張大山,「對了,這兩個月,我不是讓你到各個酒樓賣柴禾,你跟我講講哪家的掌櫃為人和善?」
張大山不明白江舒涵的用意,不過他是個老實人,江舒涵讓他做什麽,他就做什麽,仔細想了想,「東嶽樓的掌櫃態度最好。錢給的也爽快,不會頤指氣使。」
江舒涵瞭然,叫了陳月娘到灶房幫忙,手把手教她做醬香餅。
土家醬香餅源於少數民族土家族的特有小吃,後來被改進成大眾口味,從而火遍全國。
這古代交通不方便,東西傳播速度極慢。
兩人花了兩個多時辰,才將醬香餅做好了。
江舒涵帶著張大山到東嶽樓談生意。
東嶽樓許掌櫃是個四十來歲的中年男人,他長得白白胖胖,見人便帶三分笑。看到張大山,他眼底露出一絲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