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new light, .newlightindia.org</a>):娥米·芭蘇主持的組織,在印度加爾各答幫助妓女及她們的孩子;歡迎誌願者。


    ◇探路者國際(pathfinder international, .pathfind.org</a>):在全球超過25個國家支持生育健康。


    ◇國際人口服務(poption services international, .psi.org</a>):總部設於美國華盛頓特區,致力於生育健康領域的私營機構。


    ◇支持女性(pro mujer, .promujer.org</a>):通過小額金融和商業訓練支持拉丁美洲的婦女。


    ◇自雇婦女協會(self employed womens association, sewa, .sewa.org</a>):協助印度貧窮婦女自行創業的龐大聯盟;接受義工。


    ◇希望共享國際組織(shared hope international, .sharedhope.org</a>):在全球打擊性交易。


    ◇索瑪麗·曼基金會(somaly mam foundation, .somaly.org</a>):由一名小時候遭拐賣的女性領導,在柬埔寨打擊性奴役。


    ◇托斯坦(tostan, .tostan.org</a>):在非洲與當地部族村莊溝通外陰切除議題最為成功的組織;接受實習生。


    ◇生命之聲(vital voices, .vitalvoices.org</a>):在許多國家支持女權,在打擊人口拐賣方麵特別活躍。


    ◇白絲帶安全孕產聯盟(white ribbon alliance for safe motherhood, .whiteribbonalliance.org</a>):發起全球對抗孕產婦死亡的運動。


    ◇國際婦女互助(women for women international, .womenforwomen.org</a>):成立網絡平台,讓女性贊助人幫助發展中國家的窮困婦女。


    ◇國際婦女運動(womens campaign international, .womenscampaigninternational.org</a>):致力於提升全球婦女參與政治的程度及民主進程。


    ◇女性尊嚴計劃(womens dignity project, .womensdignity.org</a>):由一位美國女性成立,促進坦尚尼亞的產婦陰道瘺管修復工作。


    ◇女性學習夥伴計劃(womens learning partnership, .learningpartnership.org</a>):加強發展中國家的女性領導及權益。


    ◇女性難民委員會(womens refugeemission, .womensrefugemission.org</a>):隸屬於國際救援委員會,注重婦女兒童及難民。


    ◇女性世界銀行(womens world banking, .womensworldbanking.org</a>):支持全球協助婦女的小額金融機構。


    ◇世界女性成功組織(women thrive worldwide, .womenthrive.org</a>):國際倡議團體,援助對象主要是貧窮國家婦女。


    ◇世界瘺管基金會(worldwide fist fund, .world widefistfund.org):致力於改善孕產婦健康,目前在尼日興建瘺管醫院。


    致謝


    本書得以付梓,稿源主要來自我們夫婦幾年來共同為《紐約時報》撰寫的報導,對協助報導順利進行的有緣人,我們皆深懷感激;包括發行人阿瑟·蘇茲貝格(arthur sulzberger jr.),他邀請尼可撰寫專欄,而且與家族成員一道,不惜血本地支持《紐約時報》報導全世界的重要新聞。


    近年來,我們看到其他新聞組織由於擔心後果而不願報導國際新聞,想到自己作為蘇茲貝格家族報社的一份子,我們備感欣慰之餘,也與有榮焉。比起季度盈利,他們更堅定地信守和致力於自己的使命。對此每一個真正關心新聞的人都應該心懷感激。在《紐約時報》,我們要特別感謝比爾·凱勒(bill keller)、蓋爾·柯林斯(gail collins),以及尼可的現任編輯安德魯·羅森塔爾(andrew rosenthal)。安德魯不僅批準尼可休假從而讓本書得以完成,也得忍受尼可不時消失於叢林和戰爭地區。那卡·納撒尼爾(naka nathaniel)先前是《紐約時報》的攝影師,從伊拉克戰爭期間開始,五年來固定陪伴尼可出差,他們在一個又一個國家一起遭逮捕,那卡是位完美夥伴。還有《紐約時報》的華盛頓首席特派記者大衛·桑格(david sanger),他是我們的大學好友,此後一直擔任我們的絕佳參謀,我們有什麽新點子都會先跟他討論。


    特別感謝《紐約時報》從喀布爾到約翰內斯堡的許多海外特派記者,當我們拜訪那些城市時,他們敞開家門和辦公室讓我們使用,也為我們打通了人脈。許多年前,比爾·薩菲爾(bill safire)介紹我們認識了頂尖的出版經紀人安妮·西寶德(anne sibbald)與莫特·詹克洛(mort janklow),從那時起,他們就一直給予我們極大的幫助,也是我們每一本書的助產士。我們在克諾夫(knopf)出版社的編輯喬納森·西格爾(jonathan segal)是位編輯圈的鍊金術士,他一開始就對我們這本書的出版計劃深具信心,在成書的每一階段都用心打造。巨細靡遺的編輯工作在大部分出版企業已成為消失的藝術,但是喬納森和克諾夫出版社仍然堅持不懈。


    幾位人士閱讀了整部原稿,提供了詳盡的建議,包括麻省理工學院的迪弗洛(esther duflo)、哥倫比亞大學的喬希·魯辛(josh ruxin)、“關懷”組織的海倫妮·蓋爾(helene gayle)、休利特基金會(hewlett foundation)的薩拉·席美茲(sara seims),以及《紐約時報》的賈森·德帕爾(jason deparle)、考特妮·沙利文(courtney sullivan)與娜塔莎·葉菲莫夫(natasha yefimov)。


    還有一群特別人士在電影、電視及網絡等多媒體世界孜孜不倦地傳播本書的信息。米凱拉·比亞茲利(mika beardsley)召集了一群獨特出色的專業人士,包括電影製作人傑米·戈登(jamie gordon),以及芬頓公關公司(fentonmunications)的莉薩·威特(lisa witter),還有築橋公司(the bridge)的阿什莉·馬多克斯(ashley maddox)及迪·波酷(dee poku)。他們熱情地致力於發起一個代表世界女性的新運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空的另一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尼可拉斯·D·克裏斯多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尼可拉斯·D·克裏斯多夫並收藏天空的另一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