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開門見山:「越君親使大周,乃大周之幸,隻是不知越君此次出行,越相是否知情?」
司馬玉伸了個懶腰,「你說那個臭女人啊,她當然不知道咯。」
太子哦地點點頭,「為避免越相誤會以至兩國交戰,孤這就送越君回去。」?
☆、第 38 章
? 司馬玉當即一愣,不高興了。
來者皆是客,屁股都沒坐熱,周儲君怎麽一來就要送他回去?
司馬玉站起來,居高臨下看著坐著的太子殿下,嚴肅臉道:「待周君生辰一過,朕自會回去。」
太子漠然,同樣站起來,比他高出一個頭的身量,斜睨著眼道:「茲事體大,孤出發前來鴻臚寺時,已遣人快馬加鞭,將書信送往越國,過不了多久越相便會親自來接陛下回去。」
司馬玉一愣,沒想到周儲君行動如此之迅速。笑嘻嘻道:「朕是奔著周太子而來,數年前一見太子風采,至今難忘,此次出行,也是希望能與太子切磋一二。若是越相前來,免不得攪了雅興。」
「切磋不敢,唯望越君早日歸國。」太子回想數年前出使越國的情景,那個時候,司馬玉才六歲,怎麽就一見難忘了?分明胡說。
如此棘手的人物,太子避都來不及,哪裏敢留。如今六國相處,還算平和,除卻周國邊疆與蠻子的衝突,基本無戰事。倘若司馬玉在周國境內遇險,定會引起兩國交惡。
越國國內如今兩權分立,以攝政王司馬南及越相孟錦意為首的兩大黨派相爭激烈,孟錦意女承父意,為保皇一派,近年風頭正盛,頗有壓過司馬南之勢。
素聞孟錦意行事雷厲風行,沒想到竟然讓小皇帝自己跑出了宮,跑哪不好,竟然跑到周國湊熱鬧。
想到這太子就頭疼,看著司馬光笑得天真明媚的一張臉,實在無法下眼,移開視線,與鴻臚寺交待,切莫泄露周君行跡,對外隻稱是越國尋常使臣。另增派三千守衛,並十名大內高手貼身保護。
司馬玉很滿意這樣的安排,嘴上兩句道謝,上來伸開臂膀就要前來相抱。
太子靈巧又是一躲。
司馬玉訕訕一笑:「殿下好身手。」
太子記著徐冉道過的「此人輕浮」一說,含蓄叮囑:「有一事還需越君上心。我大周的女子,不似越女那般熱情開朗,越君行走大周,還望入鄉隨俗,免得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司馬玉笑臉盈盈地應下。心中腹誹:才不聽呢,大周美人這麽多,他肯定要多相幾個回去!
太子寒暄敷衍兩句,地主之誼盡得差不多了,便領著劉閣老走人。
太子走後,殿內剩越君臣三人。
絡腮鬍朱代道:「而今陛下已如常所願見到周儲君,是否還要做停留?真等越相來周相接,隻怕……」
司馬玉瞪他一眼,「隻怕什麽?我還怕她不成?」停頓半秒,拋開眼去瞧周君臣離開的方向,眼中眸色一黯,道:「她總念叨著周儲君如何如何好,讓朕好好向他學習,如今朕親臨周國來向周儲君討教,不正遂了她的心願嗎?」
小君王喜怒不定,朱代怕繼續說下去會惹得君王勃然大怒,不敢再勸,隻得連連稱是。
司馬玉舒舒筋骨,往後一仰,用腳踢了踢瘦竹竿孔文的腿肘子,笑道:「去,將那個鴻臚寺少卿喊來,朕要出去遊玩一番。」
苗少卿入殿,聽完司馬玉的要求後,不敢擅自應下,隻說明日麵聖之後另行安排。司馬玉自覺無趣,隻得在行宮暫作歇息。待第二日進宮與周官人會麵,司馬玉當即提出希望能遊望京一覽風土人情。
周君父子倆自動忽視那日越君打暈學子替考的鬧劇,裝作不知情。難道真把人往官府送麽?挑出來太傷麵子。
官人看向太子,意思是讓他作陪。太子不太樂意。
越君雖已登基,然朝政未定,雖有越相相護,然司馬南根基深厚,黨羽眾多,孰勝孰劣,還未可知。
思及此,太子不免又想到燕國之事。越國與燕國形勢頗為相似。之所以遲遲不肯與魏國互通鐵鹽之貿,就是因為燕國歷來與大周互通鐵鹽,而燕國新君登位,大局未定,需等使臣回朝,方能一探究竟。國家相交,當以利益為先。於燕於魏如此,越國素無利益往來,討好小越君並無利可圖。
更重要的是,那日聽徐二娘子的話語,小越君如今是越發放蕩不羈,竟敢當街調戲姑娘。而且,還是他東宮的小姑娘。實在令人不悅。
君子喜怒不外露,心中雖不情願,但麵子上的功夫卻要做足。司馬玉倒也爽快,直說不用麻煩,有鴻臚寺少卿作陪即可。
雖是如此,頭幾日,太子秉承待客之禮,與司馬玉一起遊山。
司馬玉以百家論書為由頭,與太子辯學,沒說幾句便敗下陣來。司馬玉不服,另起勞作地理之言,以《天工開物》中乃粒談稻,一句「周國多宜稻」,問太子可知「稻災為幾災」。
貴族之人,多養尊處優,念孔子儒學之道,周儲君雖為雅君,文采斐然名動天下,然百姓生計之事,未必知曉。
太子答得甚是順暢:「稻者,六災也。早稻秋初收,穀暑入土,土脈燒東南風暖,苗穗則壞,此為一。稻種之時,水浮數寸,穀未沉堆積一隅,此為二災。生秧後,防雀聚食,此為三災。秧沉腳未定,遇陰雨綿延,折損者必半,此為四災。南風熏熱,函內生蟲,此五災也。最後一災,即為暮夜鬼火遊燒。」
司馬玉伸了個懶腰,「你說那個臭女人啊,她當然不知道咯。」
太子哦地點點頭,「為避免越相誤會以至兩國交戰,孤這就送越君回去。」?
☆、第 38 章
? 司馬玉當即一愣,不高興了。
來者皆是客,屁股都沒坐熱,周儲君怎麽一來就要送他回去?
司馬玉站起來,居高臨下看著坐著的太子殿下,嚴肅臉道:「待周君生辰一過,朕自會回去。」
太子漠然,同樣站起來,比他高出一個頭的身量,斜睨著眼道:「茲事體大,孤出發前來鴻臚寺時,已遣人快馬加鞭,將書信送往越國,過不了多久越相便會親自來接陛下回去。」
司馬玉一愣,沒想到周儲君行動如此之迅速。笑嘻嘻道:「朕是奔著周太子而來,數年前一見太子風采,至今難忘,此次出行,也是希望能與太子切磋一二。若是越相前來,免不得攪了雅興。」
「切磋不敢,唯望越君早日歸國。」太子回想數年前出使越國的情景,那個時候,司馬玉才六歲,怎麽就一見難忘了?分明胡說。
如此棘手的人物,太子避都來不及,哪裏敢留。如今六國相處,還算平和,除卻周國邊疆與蠻子的衝突,基本無戰事。倘若司馬玉在周國境內遇險,定會引起兩國交惡。
越國國內如今兩權分立,以攝政王司馬南及越相孟錦意為首的兩大黨派相爭激烈,孟錦意女承父意,為保皇一派,近年風頭正盛,頗有壓過司馬南之勢。
素聞孟錦意行事雷厲風行,沒想到竟然讓小皇帝自己跑出了宮,跑哪不好,竟然跑到周國湊熱鬧。
想到這太子就頭疼,看著司馬光笑得天真明媚的一張臉,實在無法下眼,移開視線,與鴻臚寺交待,切莫泄露周君行跡,對外隻稱是越國尋常使臣。另增派三千守衛,並十名大內高手貼身保護。
司馬玉很滿意這樣的安排,嘴上兩句道謝,上來伸開臂膀就要前來相抱。
太子靈巧又是一躲。
司馬玉訕訕一笑:「殿下好身手。」
太子記著徐冉道過的「此人輕浮」一說,含蓄叮囑:「有一事還需越君上心。我大周的女子,不似越女那般熱情開朗,越君行走大周,還望入鄉隨俗,免得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司馬玉笑臉盈盈地應下。心中腹誹:才不聽呢,大周美人這麽多,他肯定要多相幾個回去!
太子寒暄敷衍兩句,地主之誼盡得差不多了,便領著劉閣老走人。
太子走後,殿內剩越君臣三人。
絡腮鬍朱代道:「而今陛下已如常所願見到周儲君,是否還要做停留?真等越相來周相接,隻怕……」
司馬玉瞪他一眼,「隻怕什麽?我還怕她不成?」停頓半秒,拋開眼去瞧周君臣離開的方向,眼中眸色一黯,道:「她總念叨著周儲君如何如何好,讓朕好好向他學習,如今朕親臨周國來向周儲君討教,不正遂了她的心願嗎?」
小君王喜怒不定,朱代怕繼續說下去會惹得君王勃然大怒,不敢再勸,隻得連連稱是。
司馬玉舒舒筋骨,往後一仰,用腳踢了踢瘦竹竿孔文的腿肘子,笑道:「去,將那個鴻臚寺少卿喊來,朕要出去遊玩一番。」
苗少卿入殿,聽完司馬玉的要求後,不敢擅自應下,隻說明日麵聖之後另行安排。司馬玉自覺無趣,隻得在行宮暫作歇息。待第二日進宮與周官人會麵,司馬玉當即提出希望能遊望京一覽風土人情。
周君父子倆自動忽視那日越君打暈學子替考的鬧劇,裝作不知情。難道真把人往官府送麽?挑出來太傷麵子。
官人看向太子,意思是讓他作陪。太子不太樂意。
越君雖已登基,然朝政未定,雖有越相相護,然司馬南根基深厚,黨羽眾多,孰勝孰劣,還未可知。
思及此,太子不免又想到燕國之事。越國與燕國形勢頗為相似。之所以遲遲不肯與魏國互通鐵鹽之貿,就是因為燕國歷來與大周互通鐵鹽,而燕國新君登位,大局未定,需等使臣回朝,方能一探究竟。國家相交,當以利益為先。於燕於魏如此,越國素無利益往來,討好小越君並無利可圖。
更重要的是,那日聽徐二娘子的話語,小越君如今是越發放蕩不羈,竟敢當街調戲姑娘。而且,還是他東宮的小姑娘。實在令人不悅。
君子喜怒不外露,心中雖不情願,但麵子上的功夫卻要做足。司馬玉倒也爽快,直說不用麻煩,有鴻臚寺少卿作陪即可。
雖是如此,頭幾日,太子秉承待客之禮,與司馬玉一起遊山。
司馬玉以百家論書為由頭,與太子辯學,沒說幾句便敗下陣來。司馬玉不服,另起勞作地理之言,以《天工開物》中乃粒談稻,一句「周國多宜稻」,問太子可知「稻災為幾災」。
貴族之人,多養尊處優,念孔子儒學之道,周儲君雖為雅君,文采斐然名動天下,然百姓生計之事,未必知曉。
太子答得甚是順暢:「稻者,六災也。早稻秋初收,穀暑入土,土脈燒東南風暖,苗穗則壞,此為一。稻種之時,水浮數寸,穀未沉堆積一隅,此為二災。生秧後,防雀聚食,此為三災。秧沉腳未定,遇陰雨綿延,折損者必半,此為四災。南風熏熱,函內生蟲,此五災也。最後一災,即為暮夜鬼火遊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