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經驗,七月十五之前,夏糧灌漿飽滿、徹底成熟的話,三個月後的秋末就能夠再收一次。如今,算算日子,灌漿充分的狀態,已經提前了七八天實現,豐收儼然在望了。
錢塘、餘杭、武康三縣,一萬五千多戶的農業戶,進入了連軸轉的興奮收穫狀態,春末夏初時服徭役挖河的丁壯全部被放了回來務農,這份大度讓百姓對上官著實有了幾分感恩戴德。事到如今,通過口口相傳,這些百姓多多少少也知道負責修河的官員是對上頭承諾了工期的,如果不能按時完成,說不定便要丟官。
往年無論是隋朝占據江南的這些年份,還是原本南陳手裏,但凡有朝廷官員得了死命令,那無疑是不管百姓死活無論農閑農忙都拚命徵發徭役,先保住自己的官帽再說的。能夠如蕭縣令和謝刺史這般豁達,以民為本的,著實沒見過。
蕭銑去運河工地的日子也少了,平均不得不抽出一半的功夫視察縣內各鄉的夏糧收穫情況。浸種育秧以搶生長期的做法,畢竟在這個時代還是第一次有人係統總結地運用,肯定會有紕漏,或者百姓作為執行者,對原理理解不清的情況下,肯定會有處置失誤的情況,這些都需要勸農的官吏多投入精力隨時解決。
吳山鎮到近江鄉之間、城東南的這幾萬畝稻田,因為距離縣城近,交通方便,少不得再次成為了試點視察的樣板。顧老莊主和沈員外這些鄉佐豪紳們雖然年紀大了,也不敢推辭辛勞,每每蕭銑來視察,都親自陪著,還讓管家書記們好生記下縣尊的指示,全部照樣執行。
蕭銑親自下到田間,看著農夫們用鐮刀精準而快捷地把一茬茬稻穗割下,放進胸前兜著的竹筐裏。下刀的尺寸拿捏很好,隻把灌漿飽滿的穗粒往上部分割了,如果有一些發育不良沒有出粒的腋芽,便要小心保存下來,不可傷到這部分莖稈——
水稻這種作物的種植,如果生長期夠長的話,到了後麵其實和棉花的“摘心”或者茶樹的采芽原理差不多,上頭的穗芽因為頂端優勢發育很充分,可以結出種子。把頂芽割了之後,原本被頂端優勢壓製住的側芽就有機會充分利用養料,再得到一輪長大成熟的機會。所不同的,無非是棉花的頂芽根本是無用的廢物,不會結棉球,所以要早早地摘掉,好讓結棉桃的側芽快點獨占養料;而水稻無論頂芽側芽都是可以結出稻穀的,因此最經濟的就是頂芽差不多都成熟出糧了,再割了頂芽以期望剩下的側芽再充分發育一次。而剩下的被壓製側芽一般隻有第一波已經發育芽苞的三四成分量,這也就導致了一種二熟的稻米秋糧隻能收穫不足夏糧四成的數量——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一種二熟終究隻是一種權宜之計,如果可以引入占城稻種植雙季稻的話,總收穫肯定可以比一種二熟的基礎上再提高三成。(一種二熟總產量大約是單季稻1.3倍;雙季稻可以達到單季稻1.7倍。)
收割的日子足足持續了六七天。盛夏本就日頭長,卯時天就亮了,要到酉時才黑,而這些農戶們,每天都是卯時出工收割,做滿七個時辰的活才收工。這種收割的手法要求比較精細,不比那些一鐮刀下去一大蓬都連根割了的收穫,慢功細活之下,一個壯漢一個時辰也割不滿兩畝地。因為勞作辛苦,連平素節儉的農戶也免不得一整天吃三頓正餐,還額外帶了醋浸的糕團和梅菜醬湯補充鹽水和熱量。
眼見著夏糧收割工作終於順順利利完了,蕭銑終於了解了一樁心事,可以把精力重新撲回到修河的大業上去。沒想到的是,老天終究不讓他安生,想要順順利利按照計劃把工程做完,有時候就是那麽不易。
……
夏收的同時,在平湖塘、華亭塘兩岸,靠著挖堵圍堰交替放水的法門,這個夏季雖然服徭役的民夫數量比春末農閑時少了將近一半,但是施工進度卻是絲毫不慢。到了七月,河道的寬度終於拓寬夠二十六丈左右,而考慮到平行旱渠與古河道之間還有頂寬四丈的隔離堤防,所以實際上寬度已經算是挖夠了——在施工的最後階段,這道隔離堤防會被挖掉,土石全部推到河兩岸堆放,到時候也就夠三十丈的總寬了。
剩下的工作,便是把河道的吃水浚深了。雖然旱渠這邊如今也才隻有八尺深淺,距離朝廷要求的一丈五尺還差一半;古河道部分也隻有一丈二尺,還差三尺。但是憑著進度的推演,按照如今的速度估算,人人都覺得按時完工的希望越來越明顯。
蕭銑在錢塘縣視察夏收的時間,運河工地上隻能是讓主簿劉三刀和縣尉孫保興看著民夫們幹活。劉三刀有將作監的經驗,可以解決一些工藝組織問題;孫保興做縣尉本就掌管著地方上的後備府兵丁員,對於朝廷徵發的人員也頗有一些組織彈壓的能力。
如今,他們看到的景象,是一群群地民夫抬著竹篾片粗粗搭起來的條筐,樣子疏密和後世預製水泥網箱中的鋼筋差不多——當然了,劉三刀和孫保興肯定是不可能見過鋼筋和水泥預置網箱,也不可能腦中有如此概念的了——長條的竹篾片之間距離比較疏鬆,數寸寬才有一條篾片,而且是長長的老竹整根剖片的,這樣交織起來的網廂,自然比尋常竹筐用料做功都要省好多倍,利於大量生產,但是缺點便是不能裝細小的東西,否則就會漏。好在民夫們用來裝載土石的時候懂得幾個人一夥先篩一遍,讓大塊的石頭堵住筐底,然後再上碎石、泥土,這樣一來就不會漏了。
錢塘、餘杭、武康三縣,一萬五千多戶的農業戶,進入了連軸轉的興奮收穫狀態,春末夏初時服徭役挖河的丁壯全部被放了回來務農,這份大度讓百姓對上官著實有了幾分感恩戴德。事到如今,通過口口相傳,這些百姓多多少少也知道負責修河的官員是對上頭承諾了工期的,如果不能按時完成,說不定便要丟官。
往年無論是隋朝占據江南的這些年份,還是原本南陳手裏,但凡有朝廷官員得了死命令,那無疑是不管百姓死活無論農閑農忙都拚命徵發徭役,先保住自己的官帽再說的。能夠如蕭縣令和謝刺史這般豁達,以民為本的,著實沒見過。
蕭銑去運河工地的日子也少了,平均不得不抽出一半的功夫視察縣內各鄉的夏糧收穫情況。浸種育秧以搶生長期的做法,畢竟在這個時代還是第一次有人係統總結地運用,肯定會有紕漏,或者百姓作為執行者,對原理理解不清的情況下,肯定會有處置失誤的情況,這些都需要勸農的官吏多投入精力隨時解決。
吳山鎮到近江鄉之間、城東南的這幾萬畝稻田,因為距離縣城近,交通方便,少不得再次成為了試點視察的樣板。顧老莊主和沈員外這些鄉佐豪紳們雖然年紀大了,也不敢推辭辛勞,每每蕭銑來視察,都親自陪著,還讓管家書記們好生記下縣尊的指示,全部照樣執行。
蕭銑親自下到田間,看著農夫們用鐮刀精準而快捷地把一茬茬稻穗割下,放進胸前兜著的竹筐裏。下刀的尺寸拿捏很好,隻把灌漿飽滿的穗粒往上部分割了,如果有一些發育不良沒有出粒的腋芽,便要小心保存下來,不可傷到這部分莖稈——
水稻這種作物的種植,如果生長期夠長的話,到了後麵其實和棉花的“摘心”或者茶樹的采芽原理差不多,上頭的穗芽因為頂端優勢發育很充分,可以結出種子。把頂芽割了之後,原本被頂端優勢壓製住的側芽就有機會充分利用養料,再得到一輪長大成熟的機會。所不同的,無非是棉花的頂芽根本是無用的廢物,不會結棉球,所以要早早地摘掉,好讓結棉桃的側芽快點獨占養料;而水稻無論頂芽側芽都是可以結出稻穀的,因此最經濟的就是頂芽差不多都成熟出糧了,再割了頂芽以期望剩下的側芽再充分發育一次。而剩下的被壓製側芽一般隻有第一波已經發育芽苞的三四成分量,這也就導致了一種二熟的稻米秋糧隻能收穫不足夏糧四成的數量——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一種二熟終究隻是一種權宜之計,如果可以引入占城稻種植雙季稻的話,總收穫肯定可以比一種二熟的基礎上再提高三成。(一種二熟總產量大約是單季稻1.3倍;雙季稻可以達到單季稻1.7倍。)
收割的日子足足持續了六七天。盛夏本就日頭長,卯時天就亮了,要到酉時才黑,而這些農戶們,每天都是卯時出工收割,做滿七個時辰的活才收工。這種收割的手法要求比較精細,不比那些一鐮刀下去一大蓬都連根割了的收穫,慢功細活之下,一個壯漢一個時辰也割不滿兩畝地。因為勞作辛苦,連平素節儉的農戶也免不得一整天吃三頓正餐,還額外帶了醋浸的糕團和梅菜醬湯補充鹽水和熱量。
眼見著夏糧收割工作終於順順利利完了,蕭銑終於了解了一樁心事,可以把精力重新撲回到修河的大業上去。沒想到的是,老天終究不讓他安生,想要順順利利按照計劃把工程做完,有時候就是那麽不易。
……
夏收的同時,在平湖塘、華亭塘兩岸,靠著挖堵圍堰交替放水的法門,這個夏季雖然服徭役的民夫數量比春末農閑時少了將近一半,但是施工進度卻是絲毫不慢。到了七月,河道的寬度終於拓寬夠二十六丈左右,而考慮到平行旱渠與古河道之間還有頂寬四丈的隔離堤防,所以實際上寬度已經算是挖夠了——在施工的最後階段,這道隔離堤防會被挖掉,土石全部推到河兩岸堆放,到時候也就夠三十丈的總寬了。
剩下的工作,便是把河道的吃水浚深了。雖然旱渠這邊如今也才隻有八尺深淺,距離朝廷要求的一丈五尺還差一半;古河道部分也隻有一丈二尺,還差三尺。但是憑著進度的推演,按照如今的速度估算,人人都覺得按時完工的希望越來越明顯。
蕭銑在錢塘縣視察夏收的時間,運河工地上隻能是讓主簿劉三刀和縣尉孫保興看著民夫們幹活。劉三刀有將作監的經驗,可以解決一些工藝組織問題;孫保興做縣尉本就掌管著地方上的後備府兵丁員,對於朝廷徵發的人員也頗有一些組織彈壓的能力。
如今,他們看到的景象,是一群群地民夫抬著竹篾片粗粗搭起來的條筐,樣子疏密和後世預製水泥網箱中的鋼筋差不多——當然了,劉三刀和孫保興肯定是不可能見過鋼筋和水泥預置網箱,也不可能腦中有如此概念的了——長條的竹篾片之間距離比較疏鬆,數寸寬才有一條篾片,而且是長長的老竹整根剖片的,這樣交織起來的網廂,自然比尋常竹筐用料做功都要省好多倍,利於大量生產,但是缺點便是不能裝細小的東西,否則就會漏。好在民夫們用來裝載土石的時候懂得幾個人一夥先篩一遍,讓大塊的石頭堵住筐底,然後再上碎石、泥土,這樣一來就不會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