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那個還沒睜眼卻兩腳亂蹬、兩手驚恐地在空中亂抓的女娃,想起那個為自己出海去逮黃花兒魚卻再也不能回來的老實疙瘩,精疲力盡的老黃頭兒媳婦又一次嚎啕起來。


    女嬰也在哭,母女二人兩種不同的哭聲攪在一起,甭提有多麽悲慘了!


    黃花兒的名字是媽給她起的——黃花兒媽正是因為要吃黃花兒魚才讓丈夫下海的;黃花兒爸也正是為了去逮黃花兒魚才丟掉性命的,給閨女起個名字叫黃花兒,說起來或許還真是有點兒紀念意義的……


    第二章 趕集遇上了鬼子兵


    不幸的女人認命了,帶著苦命的孩子,在艱難困苦中默默地熬過了二十多個春秋。


    二十多年的日日夜夜,在黃花兒媽的臉上刻下歲月印痕的同時,也讓一個原本是弱小生命的黃花兒,出落成一個如花似玉的大姑娘,成了天津海邊上遠近聞名的一朵鮮花。


    小日本兒投降前三年,黃花兒二十三歲了。


    提起黃花兒,人們都說她長得俊。究竟俊到什麽程度,海邊上的人也不愛使用個形容詞兒,就一個“好看”全都概括了。倒不是海邊上的人見識短、不會使用文詞兒,其實,這祖祖輩輩在海邊上長大的人們見識並不短,也知道一些“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類的典故。但他們覺得說起來怪費事兒的,再說,那些詞兒好是好,可用來形容黃花兒姑娘的美,卻又顯得有些別扭、不那麽實在。幹脆,也就甭費那個勁了!


    對於海邊上的小夥子們來說,他們更是覺得,在屬於自己的這方領地上,出了這麽一個水靈靈的姑娘,也是自己的一份兒福氣。特別是在海上累巴了一天,回到家門口能看一眼那漂亮美人兒,如果運氣好點兒再能湊上前去與她扯上幾句閑白、說上幾句話,那簡直就是一種享受!為這,小夥子們可沒少翻來覆去地睡不好覺……


    可是,說歸說,小夥子們扯閑白兒時嘴上能耐挺大,一到真格的就都沒了底氣。按說,這麽個漂亮的姑娘,還能等到二十三歲?還不得有多少人追求呢!可就是邪門兒了,黃花兒已經二十三了,還真就沒有哪個小夥子敢在黃花兒麵前正式表達過那個意思!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黃花兒長得太好看了,小夥子們誰都覺得自己根本就配不上人家,想娶黃花兒做媳婦,簡直就是妄想、比登天還難呢!


    還有一層意思,那就得說說黃花兒媽。


    黃花兒媽捨不得讓閨女嫁給窮苦人家,她覺得,自己的閨女應該嫁給個有錢的人家,也免得像自己這半輩子似的多吃了那麽多的苦!黃花兒媽心裏明白:雖然說,人們經常講那個“門當戶對”,可是,那說的都是一般的男婚女嫁。咱閨女這麽水靈,還不能找個好點兒的人家嗎?再說了,有錢人家誰家不想著要找個俊點兒的媳婦?咱黃花兒長得這麽俊俏,還怕沒有人家要!於是,凡是來提親的,隻要是普通的窮苦人家,黃花兒媽都會婉言謝絕。海邊兒上打漁的人家,黃花兒媽就根本不予考慮了——都是靠著小漁船吃飯的家境,再富你能富到哪兒去!因此,海邊兒上的小夥子們長得再好,也沒有哪個能被相中,黃花兒媽就等著哪個有錢的人家找上門來了。就這樣,一等再等,黃花兒也就悄悄地長到了二十三歲。


    在海邊兒上,姑娘到了二十三,按說都得有個婆家了。可是黃花兒的婚事,雖然托人說了幾次媒,可都是隻有上文,沒下文,說了也是白說!到現在,那麽長時間了,還是連個影兒都沒有。


    到這時,黃花兒媽開始著急了,整天沒事兒就琢磨黃花兒的事兒究竟可該怎麽辦。有幾次,急得沒法兒,就把黃花兒叫到跟前,借著娘兒倆說心裏話的機會,向黃花兒表達當娘的那種亟不可待的心情。


    黃花兒可不急,從小跟媽媽在一起呆慣了,根本就沒想過那個離開自己親媽的事兒!因此,每次黃花兒媽一說提親的事兒,黃花兒就打岔,把話題支得遠遠的。黃花兒媽沒辦法,隻好在心裏著急,總想著到哪兒去找個有道興的媒婆子,好讓閨女快點兒應個婆婆家,也了去自己心頭上的一件大事……


    這一天已經進了臘月。眼看著快過年了,人們都在準備著置備一點兒年貨。海邊兒上的人家,平時都挺辛苦,捨不得吃、捨不得喝的,在海上風裏來雨裏去的掙紮了一年,好容易盼到了年根兒底下,怎麽也得稍微改善改善才好。


    黃花兒家也不例外。雖然家裏沒有什麽多餘的錢,可怎麽也得買幾個福字、吊錢兒的貼貼呀。於是,黃花兒媽便讓閨女去趕集,也好順便讓閨女自己買朵花兒戴戴,過年了麽,圖個吉利吧。


    黃花兒滿心高興,約上幾個姑娘就奔了北塘。


    北塘雖然也是個小漁村,但卻沾了碼頭的光,隔三差五的總有個集市,也真是方便了附近的漁民,平時打了魚自己捨不得吃,就拿到這裏來賣賣,換了零花錢之後,再買些油鹽醬醋的捎回去。居家過日子麽,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誰家不是如此呀?


    黃花兒和幾個年齡相仿的姑娘來到了北塘。


    集市上熱熱鬧鬧,人來人往。盡管小日本兒在中國已經折騰了好幾年,讓海邊上的人們都戰戰兢兢地生活著,可是,勞累了一年的漁民們,過年的心氣兒卻不減。因此,這天趕集的人也就格外的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津沽英烈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馮萬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馮萬鵬並收藏津沽英烈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