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義等反叛者相繼毀滅,使王莽產生了錯覺,他認為這一定是“天命”所歸!王莽要去掉頭上的“假”字當真皇帝,要靠符命。所謂“符命”就是編造的“天符之命”或者“聖王受命之符”。於是,各地便紛紛造符瑞來投其所好,急其所需。王莽借著各地的“符命”,提出要把“攝皇帝”中的“攝”字去掉;把居攝三年改為初始元年(公元8年)。
這一年,可以算作漢朝中斷的年份,因為漢朝被後人分為西漢和東漢,而王莽最終的讖緯依傍,就是劉邦的斬蛇當道的傳說,劉邦為赤帝子的後代,而王莽為白帝子的後代。所以兩個人勢不兩立,最終王莽因為漢武帝的意識昏庸,篡漢成功。
太皇太後不得不同意,王莽的弄假成真走出了第一步。既然命符是升官的捷徑,初始元年(公元8年),有“素無行,好為大言“的梓潼(今屬四川)哀章就加緊製做銅匱(匣子),裝了兩條書簡,一個簡冊上寫“天帝行璽金匱圖”;另一簡冊上寫“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其中的“某”指漢高祖劉邦,這個“黃帝”就是王莽。意思是天帝和漢高祖劉邦傳位給王莽。“圖”“書”中都寫了“王莽應做真天子”,同時將王莽寵信的幾個大臣以及自己的名字也寫在上麵,說這些人應當大官輔佐。哀章將此銅匱獻給正急於當真皇帝的王莽。王莽立即拜受,表示聽從天神命令,接受禪位。回去坐在未央宮的前殿,即真皇帝位,改國號為“新”,把公元8年十二月初一作為始建國元年正月初一。
王莽稱帝建新,尊王太皇太後王政君為皇太後(後來又改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後”),降劉嬰為定安公(也作安定公),將平原郡的平原、安德、漯陰、鬲、重丘等5個縣,民萬戶,地方百裏,作為定安公國(或作安定公國),在西漢銀盒國中立漢祖宗之廟,世代祭祀;改王太後(王嬿)尊號為定安公太後。至此,立國210年的西漢帝國滅亡。由於漢末以來,政治腐敗,朝廷奢華無度,地方搜刮盤剝,再加上豪強地主大量兼併土地,使得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苦,經濟凋敝,所以人心浮動,政治危機愈演愈烈。王莽執政以來,為了獲取民心,雖然採取了一係列緩和社會矛盾政策,但也始終未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認為天下要恢復到孔子所宣稱的“禮崩樂壞”前的禮治時代,才可能實現政通人和。因此王莽當上皇帝後,企圖通過復古西周時代的周禮製度來達到他治國安天下的理念,於是仿照周朝的製度開始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製”。王莽在始建國元年宣布的政策是:將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製為名恢復井田製;奴婢改稱‘私屬’,與王田均不得買賣。其後屢次改變幣製,更改官製與官名,把鹽、鐵、酒、鑄錢及山林川澤收歸國有。但由於這些政策隻求名目復古,很多都是與實際情況相違背的,而且在推行時手段和方法不正確,在遭到激烈反對後,又企圖通過嚴刑峻法強製推行,使諸侯、公卿直到平民因違反法令而受重罪處罰者不計其數,加劇了社會的動盪。人們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項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因此導致天下各豪強和平民的不滿。
王莽對邊疆少數民族的境外政權也採取了一係列錯誤政策。他脅迫羌人“獻”出青海湖一帶的土地設立西海郡,以便與國內已有的北海郡(國)、南海郡、東海郡合起來湊全“四海”。為了使這塊荒地像一個郡,必須強製移民,於是增加了五十條法令,以便增加成千上萬的罪犯,滿足移民的需要。為了這個西海郡,王莽招來了最初的不滿。他將原本臣服於漢朝的匈奴、高句麗、西域諸國和西南夷等屬國統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為“侯”。又收回並損毀“匈奴單於璽”,改授予“新匈奴單於璽”;甚至將匈奴單於改為“降奴服於”,高句麗改名“下句麗”;各族因此拒絕臣服新朝。王莽又主動挑起了無謂的爭端,輕率地決定動用武力,不僅導致邊境衝突,還使數十萬軍隊長期陷於邊疆,無法脫身,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邊境戰亂不絕。
說實話,王莽的改革的這條路確實不錯,但是他錯就錯在沒有創新。因為他是太想托古改製了,竟然忘了時代在發展這一道理。最終劉秀等人的起義將王莽政權完全吞沒,這隻能怪王莽一個人。
下集:(大結局)更始的悲劇
=
73.更始的悲劇
更新時間2015-10-31 18:43:22 字數:2886
王莽掌權之初,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擁戴,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對。王莽進京時曾召請新都相孔休,想任命他為國師,被孔休杜門謝絕。大司空彭宣、王崇,光祿大夫龔勝,太中大夫邴漢等也請求乞骸骨,謝官歸裏。以後,在他專權期間,一麵大封其親信,多達395人,一麵將劉氏宗族諸侯王32人,王子侯181人廢黜,其代漢野心逐漸暴露。因此,劉氏宗族及貴族官僚相繼起兵反抗是必然的。居攝元年(公元6年),安眾侯劉崇率百餘人攻宛,因人少失敗。居攝二年(公元7年)九月,東郡太守翟義打出為國討賊,以安社稷的旗號,起兵十餘萬,立嚴鄉侯劉信為天子,三輔二十三縣十餘萬人起而響應。王莽聞訊後,連忙派關東甲卒前往鎮壓,鬧得首都周圍十分緊張,直到第二年二月,才將翟義等人的反抗鎮壓下去。居攝三年(公元8年)九月,期門郎張充等六人密謀劫殺王莽,擁立楚王,事發後被誅殺。新朝建立後,反莽活動仍沒有停止。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四月,徐鄉侯劉快率數千人起兵。真定人劉都等密謀舉兵造反,事泄被誅。這些反莽活動,開始十分微弱,且被相繼鎮壓下去,但卻表明,劉氏宗族及一部分地主官僚與王莽的矛盾已經開始激化。與此同時,下層普通百姓的反抗活動也此伏彼起,層出不窮。
這一年,可以算作漢朝中斷的年份,因為漢朝被後人分為西漢和東漢,而王莽最終的讖緯依傍,就是劉邦的斬蛇當道的傳說,劉邦為赤帝子的後代,而王莽為白帝子的後代。所以兩個人勢不兩立,最終王莽因為漢武帝的意識昏庸,篡漢成功。
太皇太後不得不同意,王莽的弄假成真走出了第一步。既然命符是升官的捷徑,初始元年(公元8年),有“素無行,好為大言“的梓潼(今屬四川)哀章就加緊製做銅匱(匣子),裝了兩條書簡,一個簡冊上寫“天帝行璽金匱圖”;另一簡冊上寫“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其中的“某”指漢高祖劉邦,這個“黃帝”就是王莽。意思是天帝和漢高祖劉邦傳位給王莽。“圖”“書”中都寫了“王莽應做真天子”,同時將王莽寵信的幾個大臣以及自己的名字也寫在上麵,說這些人應當大官輔佐。哀章將此銅匱獻給正急於當真皇帝的王莽。王莽立即拜受,表示聽從天神命令,接受禪位。回去坐在未央宮的前殿,即真皇帝位,改國號為“新”,把公元8年十二月初一作為始建國元年正月初一。
王莽稱帝建新,尊王太皇太後王政君為皇太後(後來又改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後”),降劉嬰為定安公(也作安定公),將平原郡的平原、安德、漯陰、鬲、重丘等5個縣,民萬戶,地方百裏,作為定安公國(或作安定公國),在西漢銀盒國中立漢祖宗之廟,世代祭祀;改王太後(王嬿)尊號為定安公太後。至此,立國210年的西漢帝國滅亡。由於漢末以來,政治腐敗,朝廷奢華無度,地方搜刮盤剝,再加上豪強地主大量兼併土地,使得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苦,經濟凋敝,所以人心浮動,政治危機愈演愈烈。王莽執政以來,為了獲取民心,雖然採取了一係列緩和社會矛盾政策,但也始終未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認為天下要恢復到孔子所宣稱的“禮崩樂壞”前的禮治時代,才可能實現政通人和。因此王莽當上皇帝後,企圖通過復古西周時代的周禮製度來達到他治國安天下的理念,於是仿照周朝的製度開始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製”。王莽在始建國元年宣布的政策是:將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製為名恢復井田製;奴婢改稱‘私屬’,與王田均不得買賣。其後屢次改變幣製,更改官製與官名,把鹽、鐵、酒、鑄錢及山林川澤收歸國有。但由於這些政策隻求名目復古,很多都是與實際情況相違背的,而且在推行時手段和方法不正確,在遭到激烈反對後,又企圖通過嚴刑峻法強製推行,使諸侯、公卿直到平民因違反法令而受重罪處罰者不計其數,加劇了社會的動盪。人們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項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因此導致天下各豪強和平民的不滿。
王莽對邊疆少數民族的境外政權也採取了一係列錯誤政策。他脅迫羌人“獻”出青海湖一帶的土地設立西海郡,以便與國內已有的北海郡(國)、南海郡、東海郡合起來湊全“四海”。為了使這塊荒地像一個郡,必須強製移民,於是增加了五十條法令,以便增加成千上萬的罪犯,滿足移民的需要。為了這個西海郡,王莽招來了最初的不滿。他將原本臣服於漢朝的匈奴、高句麗、西域諸國和西南夷等屬國統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為“侯”。又收回並損毀“匈奴單於璽”,改授予“新匈奴單於璽”;甚至將匈奴單於改為“降奴服於”,高句麗改名“下句麗”;各族因此拒絕臣服新朝。王莽又主動挑起了無謂的爭端,輕率地決定動用武力,不僅導致邊境衝突,還使數十萬軍隊長期陷於邊疆,無法脫身,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邊境戰亂不絕。
說實話,王莽的改革的這條路確實不錯,但是他錯就錯在沒有創新。因為他是太想托古改製了,竟然忘了時代在發展這一道理。最終劉秀等人的起義將王莽政權完全吞沒,這隻能怪王莽一個人。
下集:(大結局)更始的悲劇
=
73.更始的悲劇
更新時間2015-10-31 18:43:22 字數:2886
王莽掌權之初,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擁戴,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對。王莽進京時曾召請新都相孔休,想任命他為國師,被孔休杜門謝絕。大司空彭宣、王崇,光祿大夫龔勝,太中大夫邴漢等也請求乞骸骨,謝官歸裏。以後,在他專權期間,一麵大封其親信,多達395人,一麵將劉氏宗族諸侯王32人,王子侯181人廢黜,其代漢野心逐漸暴露。因此,劉氏宗族及貴族官僚相繼起兵反抗是必然的。居攝元年(公元6年),安眾侯劉崇率百餘人攻宛,因人少失敗。居攝二年(公元7年)九月,東郡太守翟義打出為國討賊,以安社稷的旗號,起兵十餘萬,立嚴鄉侯劉信為天子,三輔二十三縣十餘萬人起而響應。王莽聞訊後,連忙派關東甲卒前往鎮壓,鬧得首都周圍十分緊張,直到第二年二月,才將翟義等人的反抗鎮壓下去。居攝三年(公元8年)九月,期門郎張充等六人密謀劫殺王莽,擁立楚王,事發後被誅殺。新朝建立後,反莽活動仍沒有停止。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四月,徐鄉侯劉快率數千人起兵。真定人劉都等密謀舉兵造反,事泄被誅。這些反莽活動,開始十分微弱,且被相繼鎮壓下去,但卻表明,劉氏宗族及一部分地主官僚與王莽的矛盾已經開始激化。與此同時,下層普通百姓的反抗活動也此伏彼起,層出不窮。